社交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及对策提出

2023-03-11 22:26刘一楠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社交政治内容

刘一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与社交媒体上发生的信息传播、分享、交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促使社交媒体蓬勃发展。与传统媒体不同,它依托互联网技术,在传播方面极大地扩展了信息辐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在信息发布方面模糊了传播主体和获取用户的角色分界,在新的社会形势、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的特点与功能衍生出的效果,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实现带来了新的难题。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冲击,把握社交媒体的特征,科学引导其良性发展,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有助于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用的发挥,进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时代网络文化对于青年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培养、意识形态塑造、个人认知与行为成长的诸多影响,并有针对地提出可行的对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促进高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社交媒体的内涵及特点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推广,社交媒体在短时间内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成为现代讯息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学生更是社交媒体用户中的活跃分子。对于社交媒体的概念虽然尚无统一的界定,但学者张荃、杜春丽将国内学界的普遍倾向的概念总结为:“是在互联网时代基于多向度互动和社会大众自由参与分享的精神出现的,允许网民公众通过撰写、分享、评价、讨论内容以实现沟通的网站平台”[1]。基于互联网技术,用户独立或协作生产、分享、扩散其他用户可见的内容,以此建立用户间的连接的应用或平台。[2]社交媒体具有内容定制化、去中心化以及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在此背景下,充分了解并利用好社交媒体的特性,有助于社交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正面作用的发挥,进一步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一)社交媒体的内容定制化

社交媒体具有强大的算法功能,对于用户的喜好和需求有着较为精准的预估。根据监测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使用记录,就可推测出用户的偏好,从而将用户乐见的信息与内容推送至其面前。社交媒体内容的定制化特点,集中体现了“茧房效应”。“茧房效应”是指个体的信息领域受控于个体的兴趣爱好,从而使其收讯范围被圈定在一个像是蚕茧的虚拟空间内。[3]以抖音、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平台依托这样的互联网技术,为不同的用户提供定制化的内容,通过不断推送符合特定偏好的资讯内容,将用户拉入相应的“茧房”中,从而不断延长用户的在线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频次,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推送符合个体预期的定制化内容,使得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和便利,获取知识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降低了信息收集的各项成本。当代大学生借助社交媒体交流沟通、获取资讯和学习知识成为普遍现象。

(二)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指扁平化、开放式、平等性系统现象或结构,是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所趋。[4]“去中心化”强调的是区别于传统媒体,互联网中,不仅是特定的网站和媒体可以产出、发布和分享信息,而是所有用户都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起点,进行内容的创作与发布。社交媒体就具备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社交媒体的用户群体,作为讯息接收者和浏览者的同时,也同样是平台信息的编辑者和传播者,所有的注册用户都能够在平台上创作内容和贡献热点,这与传统媒体的高准入标准不同,社交媒体平台降低了内容生产的门槛。当前大多数的自媒体账号本身并不具备传统媒体从业的专业基础和设备要求,但同样能够自如地通过各类社交媒体软件和平台产出各具风格的内容并收到来自浏览用户的反馈与互动。

(三)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近些年来,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的舆论热点话题讨论大多获得了上亿级用户量的关注与讨论。相较于传统媒介,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社交媒体打破了客观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加之其具备庞大的用户基础,使得其在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成本低、速度快、规模广。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使得网民对公共话题的讨论出现全民表达、全民传播的现象。一些对网络信息敏感度高或使用社交媒体时长可观的群体,会通过QQ、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软件将热点事件、热议话题发布于公众视野中,通过个体力量为各类公众议题的传播发展贡献观点和浏览量。借由个体所在的网络社交圈群的传播和互动影响力,各类信息的传播和分享主体范围更加广泛,讨论热度更高,影响更加深远,更容易汇集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二、社交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人民网研究院日前发布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29 亿人,较2020 年12月新增网民4 373万[5]。高校学生作为社交媒体活跃力量和网络原住民,社交媒体成为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习惯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接收、浏览、分享各类资讯与知识。学生能获取到的信息知识资源增多,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但宽泛庞大的内容体量,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加之学生自身媒介素养培养不够健全等因素,使得高校学生群体易受到错误信息、不良内容的诱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受到不良影响的阻碍。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单方面的灌输为主,受教育者对内容的接受与吸收处于被动状态。社交媒体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新思路。肖和麦克姆斯在1972 年发表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媒介不能直接决定大众对于事件的观点和立场,但可以通过对议题的设置,来决定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题的讨论顺序[6]。社交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将许多传达正能量,包含主流价值观,具有意识形态教育等功能的话题和观点呈现在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圈内,通过图文、影音的方式,将原本枯燥冗长的内容,以简练通俗的方式展现出来,兼顾内容的趣味性与学理性,易于受教育者的理解与分享,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习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此同时,由于社交媒体本身在信息传播方面独具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优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教育信息的即时传播和广泛覆盖,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获得显著提升。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影响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中心环节,将德、智、体、美、劳作为教育展开的抓手,做好“五育并举”。

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混杂多样,各种绯闻八卦、流行段子、低俗视频等具有较强冲击性内容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无处不在,泛娱乐化严重。价值观尚未塑造完全的青年学生,容易被其中传递出的娱乐至死、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所左右,导致其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品质,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塑造。另一方面,流行于社交媒体中诸如餐厅打卡、美食分享、穿搭教程等这类快餐式内容,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人的视野和娱乐生活,但过度地泛滥会使得学生本末倒置,将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作为首要关注重点,日渐习惯对简单浅薄内容的浏览,而丧失了深度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能力。同时也会分散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集中程度,轻松挤占了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削弱了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意志。这些均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目标背道而驰。[7]此外,网络空间中的内容常以庸俗、暴力和扭曲丑化的形式出现,达到刺激浏览者感官的作用,从而博得眼球和获得流量,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具有较大的阻碍。

(三)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塑造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鼓励所有用户发声和表达,虽然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民主、平等、文明相一致,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作用,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使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不断下降。[7]

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意味着在互联网中每位用户均可发布和传播消息,较低的内容发布门槛,不仅考验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络安全部门的监管审查力度,也考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各类互联网信息带来未知后果的反应速度与应对能力,进而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是基于用户间的联系而对信息进行发布、分享以及获取。我国目前针对社交媒体的监控审核技术和配套监管制度尚不健全,对庞大用户群体发布的图文、视频等内容审核难以达到精细、精准、全面的要求,导致一些不实消息、不良言论成为网络监管的漏网之鱼。[8]学生观点的形成,不仅受自身既有的价值判断和观念左右,同时还会受到周围论调的影响。因此,社交媒体中的观点和文化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错综复杂、真伪难辨的庞大互联网信息对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的高校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的养成方面产生了一定错误引导,不利于高校学生的身心成长和价值塑造。这些无疑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降低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和优势地位。社交媒体中的碎片化信息也削弱了高校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知与把握。由于部分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有限、情绪易受煽动,常在未知全貌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转发和评论,不知不觉间为不良信息和不实消息造势,使负面内容借助高校学生的社交圈得以迅速、广泛传播,进而混淆更多学生对某些不良信息的辨别,影响大学生的理性认知,导致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理解的不足、不实。

(四)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消极影响

社交媒体的“茧房效应”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信息茧房”将更多符合预期的信息高效便捷地提供给相应的用户,可以使用户充分获得某一领域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不利于用户探索其他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的知识内容。高校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和应用能力有待提升,他们在浏览社交媒体内容时,会不自觉地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忽略个人兴趣外的信息。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技术,能够识别、记录各个用户的兴趣和喜好,不断为用户推送同质化严重的信息内容,使其被禁锢在平台建造的“信息茧房”中难以自拔。社交媒体的定制化内容和个性化推送,让学生群体持续浏览且仅浏览自己喜好范围内的话题,“茧房效应”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个体会逐渐疏离群体,拒绝接触其他各类不同的思想和知识,使大学生群体止步于狭窄的视野中,不能辩证地认识“茧房”之外的领域,进而导致认知局限,不利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用的充分发挥。此外,用户在社交媒体中发布的内容依托于网络传播,而网络环境的复杂性难以避免,某些低级、庸俗的网络文化和价值扭曲的观点意见,加大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8]社交媒体的存在,在强化信息传播的速度、规模与体量的同时,也对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形成、个体认识成长等方面带来了不良影响。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达成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同时,社交媒体作为一个新生的信息分享媒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完善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新视角,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有效宣传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社交媒体的优势与功能,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在壮大主流舆论、引领思想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从而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一)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1.把握运行规律,实现内容优化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创新性”[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应该借助社交媒体的功效,在新兴阵地传播主流价值观。社交媒体的“茧房效应”决定了高校学生在社交媒体中可获取到的内容是受到其以往的偏好与兴趣影响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借力方式既要充分了解社交媒体的运行规律,同时要把握高校学生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将社交媒体作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建设平台,可以通过学生们惯常使用的“双微一抖”平台,借助各类视频、图片、文章等结合的形式,讲述“四史”故事,宣扬党的政策、路线、方针,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步更新当前发生的国内外实时新闻。例如,颇受年轻人追捧喜爱的微博热门军事博主“种花家的军事兔”,以动画的形式,将历史故事、大国关系、国际局势等严肃难懂的话题,通过幽默直白的方式表述出来,形象准确。以此为例,将深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具科学性、理论性的优质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方式传播出来,使此类内容成为学生们各类“信息茧房”中的一种,就会实现良好的宣传与教育效果。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关注内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各类官媒账号、政务号,除了推送国家大事、时政要闻,也应将视角放进社会生活,在“双微一抖”平台,推送包括社会新闻、校园资讯等在内的,发生在青年学生身边、与其切实相关相近的内容。基于对青年学生在社交媒体中的语言习惯的了解,在各类平台发布的内容,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他们所熟悉、喜爱的话语方式展开叙述,将晦涩难懂或枯燥乏味的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丰富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内涵,摒弃抽象、空洞、晦涩的灌输式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亲和力,才能真正借助社交媒体的优势,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用。

2.运用平台功能,及时把握动向

在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贴近学生兴趣习惯和社会生活的优质内容的同时,为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进行,还应利用社交媒体获取反馈。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在网络上建立师生交流平台。例如,学校可以在社交媒体和门户网站中发布讨论话题或设立专门的反馈渠道,关注学生的观点和态度,并及时作出回应。一方面可以使教师、辅导员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成员更加及时地了解在校学生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把握其思想动态与现实诉求,有根据、有针对地应对、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根据社交媒体中学生们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群体的舆情动向,在发生舆情变动,以及面对各类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迅速反应,做到及时有效地介入和疏导,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理和应对不良信息的能力和反应速度有着促进作用。

(二)高校应建立健康良好的社交媒体生态

创建绿色网络生态一直是互联网治理的重点之一。针对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 年出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社交媒体产品功能不断升级,新的网络治理问题陆续出现。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不仅需要网络监督体系的支持,更对新时代网民素养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

1.强化网络监督力度

面对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系列不良影响,相关监督部门应建立健全网络监督体系,出台配套措施。社交媒体平台方也应从技术方面提供支持,配合网络安全管理政策的落地实施,提高对社交媒体的监管规制力度,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绿色有序的社交平台。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应把控微博、QQ、微信、抖音等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的主流思想动态,强化意识形态教育主题在学校的官方网站、官方公众号和官方抖音号的宣传。此外,校方应在技术层面完善校园网络的监管体系,将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行为纳入学生考核范围内,做到对学生的德育考察贯通网内网外,以便起到监督警示的作用。

2.注重媒介素养提升

创建社交媒体的良好生态,除了校内校外的配套制度建设外,也要从学生自身入手,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社交媒体中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所表现出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等方面的能力。[8]首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规范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校方可以通过举办普法教育、主题演讲等活动,使学生明确网络空间的法律界限,将社交媒体中潜在的诱惑、危险和不良信息清晰告知。以此来强化学生的网络使用安全意识。其次,要通过各类课内教学和课外补充,充实学生的知识体系,扩充其知识视野,培养并提升其对多元价值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甄别虚假信息能力,做到不盲目相信及传播谣言,不盲目跟风造势,正确使用话语权;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使其主动鉴别和拒绝低俗内容。伴随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文化崛起,网络审丑现象愈加显著,庸俗、黄色、暴力等不良内容与行为在社交媒体内广泛传播,并获得了不少网民的点赞推崇。审丑现象,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塑造等带来了消极影响。为此,学校应该重视并强化学生课内课外的审美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例如,与当地的红色文化基地、艺术馆、博物馆等合作,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学习;也可将人文艺术类的活动带进校园,举办名人讲堂等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各学院、各相关部门也应在公众号或微博号等官方账号,宣传相关活动的举办,分享各类具有较高审美水准的图文和视频内容。通过各类活动将审美素养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渐在浏览和使用网络资源时,具备拒绝不良资讯、选择积极内容的能力。

(三)培养红色网络意见领袖

当代的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观点的形成除了基于自身的价值判断之外,还受网络舆论倾向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社交媒体本身具有的“去中心化”的特点,为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提供了平台。网络意见领袖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熟知互联网语言表达特点,符合高校学生思想的多元需求,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在擅长的领域里发布高质量内容,通过网络空间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观点,获得社交媒体用户的追捧,从而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发挥着信息甄别与扩散、网络舆论引导等功能。[11]意见领袖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其言行和观念具有极强的引领作用,而意见领袖本身的政治素养、文化程度、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等个人品质会决定其所发挥作用的正面与反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于其正面影响加以利用,将思政教育融入网络,传播正能量、高质量内容,发挥好网络意见领袖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和引领作用。培养高校意见领袖不仅对大学生群体思想引领发挥作用,进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交媒体中的宣传效果。各高校首先应该从校园内部挖掘红色网络意见领袖。例如,校内优秀的学生干部、颇受欢迎的教师与辅导员、青马骨干等对高校学生具有积极影响,具备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群。其次,要对现存的红色网络意见领袖进行进一步地培养,通过各类课程和实践活动,强化其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养与水平。最后,学校也应对其在社交媒体中发布的有积极影响的内容和其本身的优秀事迹进行宣传,对红色网络社交领袖的工作提供支持。

四、总结

在社交媒体磅礴“爆发式”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冲击与挑战。如何借助社交媒体在内容、传播和运行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有效应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塑造危机、个体理性批判消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不力等问题,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与创新的着力点。利用社交媒体这块新兴的舆论阵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时代感和感染力,建立良好的社交媒体生态秩序,培养红色网络意见领袖等途径,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可行之路。

猜你喜欢
社交政治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社交距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