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在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3-03-11 05:32罗志祥
灌溉排水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科技知识农耕概论

罗志祥

(荆楚理工学院 跨文化语言教育与交际研究所,湖北 荆门 448000)

农耕文化在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罗志祥

(荆楚理工学院 跨文化语言教育与交际研究所,湖北 荆门 448000)

书名: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作者:中国农业博物馆ISBN:9787109238916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3定价:73.5元

农业生产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在年复一年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实践中,华夏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农耕文化。因此,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源泉。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知识,能够感受农耕文化的熏陶,体验农耕文化之美。

《五千年农耕的智慧——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是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书籍。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大学生逐渐远离农业文明,对农耕文化知之甚少。《五千年农耕的智慧——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的初衷是让现代中国人了解古代农耕文化。该书以古代农业科技的发明创造为焦点,分为综述篇、种植篇、养殖篇、女织篇、加工篇、饮料篇、生产条件篇、园艺篇、水利篇、农具篇、农书篇共11个篇章,介绍了古代农业技术的知识和价值。读者能够对中华农耕文化知识和传承情况,以及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有一个基本了解。将其融入《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中,能够为该课程的讲授提供新的资源和动力。

《中国文化概论》以跨文化交际为着眼点,以中国本土代表性文化为主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厘清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使用英语准确、流畅地介绍中国文化,培养中国文化探究、传承和创新能力,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以“农耕”为学习载体,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建构和学习方法训练,能够使学生提升中国文化概论的知识。农耕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学生通过图表和文字的学习,感受农业生产的魅力,形成文化理论的专业素养。农耕文化课程内容主要以种子、农具、耕耘等为主题。课程介绍主要用于课程学习指导和学生需求调研,调研过程中的主题可视学生需求进行调整,文化探究为课程学习的总任务,学生分组依托社会文化资源开展小组合作的文化探究、思辨和陈述。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概论》的核心主题。

农耕文化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法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比较法。比较法是提升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通常是指将教学内容与讨论进行结合。学生对资料进行学习后,由教师组织活动,学生开展中西文化对比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在于通过介绍、讨论、比较、分析等过程,增强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分析法。分析法是一个比较容易实施的方法,因此应用范围广泛。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基础单位,小组成员就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的内容可以包括概述、对比和分析等。文化体验法。文化体验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方法。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莫兰认为:“文化是一个现象,动态又鲜活。人们参与文化,创造文化,经历和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或文明。”这个过程包括参与、描述、解释、回应4个步骤。文化旁白法。文化旁白是注释法的一种特殊方法。在农耕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机动地将相关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简单介绍,消除学生在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由于教师这一主观个体对文化旁白来说是实施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旁白的随机性。教师可口述并充当讲解员,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手段对相关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讲解,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农耕文化的内容,又有助于丰富学生对农耕文化的感性认识。

罗志祥(1982-),男,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

猜你喜欢
科技知识农耕概论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青铜器辨伪概论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自建企业科技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与探索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高中学生新科技知识了解情况调查报告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