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K在体育传播中的创新、困境及影响

2023-03-12 14:43兰帅辉尹素伟
传媒 2023年2期
关键词:冬奥媒介受众

文/兰帅辉 尹素伟

自1925年约翰·贝尔德第一次在电视信号中看到模糊且噪音很大的木偶图像以来,视听传媒生态已发生巨变。北京冬奥会大量运用8K制作和传播技术,为受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美学盛宴。在体育传播领域,如何最大化发挥8K特点和优势,把握媒体进化趋势,提升受众观赛体验,满足和激发受众观赛需求,是重大体育赛事组织、运营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8K在北京冬奥赛事中的应用

奥运会历来是最新电视技术的试验场和应用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电视播出中,8K超高清视频技术的应用为“科技冬奥”增添亮色。集成播控平台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8K超高清频道、北京广播电视台冬奥纪实8K超高清频道对冬奥赛事进行了全程8K直播,验证了8K超高清节目采集、制作、信号交换、内容分发、编码传输、解码落地的传播全流程能力和传播要素。内容方面,总台提供了超过100小时8K冬奥直播和超过200小时的8K节目,涵盖冬奥会开闭幕式和重要比赛项目,北京冬奥纪实频道集成播控平台和咪咕都实现了全时长转播。跨屏融合传播方面,北京冬奥纪实频道采用集成播控平台,与北京市内20块公共8K超高清大屏、8K示范社区的电视屏联动进行直播、转播。中国移动营业厅在国内若干城市设置了8K转播点,实现了户外大屏、社区中屏、移动小屏、终端投屏等多屏跨屏融合传播,为观众带来高品质、沉浸式、多视角的观看体验。传播技术方面,北京冬奥会实现了8K包括制播、编码、传输、解码、显示的全栈的全链路验证,为8K产业的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奠定了实践基础。移动终端方面,北京广播电视台研发的“京8”APP创新实现冬奥内容在移动终端支持8K内容播放,围绕8K内容实现了视频长短、玩法、内容、场景的多重融合,是沉浸式、互动式、高新体验的创新服务系统,颠覆了以往8K只应用于大屏的固有观念。

二、8K在北京冬奥赛事中的传播创新

8K成为北京冬奥会最具标志性的技术和应用之一,冬奥赛事场景中的8K技术应用适应了数字时代媒介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实现了在技术标准、技术融合、技术场景等维度的传播创新。

1.8K技术适应数字时代媒介环境要求。北京冬奥会恰逢我国全面数字化转型时期。8K视听传播的特点适应了数字时代媒介环境的变化和体现了数字时代媒介环境对媒介技术的内在要求。

首先,海量信息传播。8K技术携带的高帧率、高分辨率、高色深位数决定了传播过程中拥有海量信息,并对传输通道、编码、解码和渲染的处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大数据流分析和海量数据云存储为视频非结构化内容的传播提供了支撑。其次,视频流传播。8K传播携带的多模态信息如视频、音频、动漫、图片等多元素多模态融合且更加擅长视频格式传播,对数据的处理侧重于以视频流为主要内容的实时流计算处理。视频流传播要兼顾电视8K和互联网8K差异,直播、录播和点播的流处理差异。最后,多层双向互动传播。8K视频流的传播是双向的互动传播,充分利用了传递信息的通道,并且上下行信息几乎同时进行并且对向而行互不干扰。运用8K技术的传播是更加彻底的互动传播,发送和接收方互为传播者和接收者,快速处理和接收来自对方的信息加载和互动要求。

2.8K技术全栈标准体系为北京冬奥传播创新定型。自克劳德·香农将传播活动视为线性传播并尝试用量化方法研究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的编解码和干扰问题就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关注领域。北京冬奥赛事场景中8K高质量视频图像处理的关键环节是视频的编解码技术,8K所携带的大数据信息需要具有高压缩性且适合网络传输的编解码体系。同时8K的编解码要具备实时迅速、全双工双向互动、确保信息没有失真和兼顾带宽要求与传输质量。当前,8K编解码规范逐渐被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HDR标准、编解码标准AVS3、传输信道方面DTMB标准所取代,尤其是AVS3标准已经经受冬奥场景的严苛测试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8K的标准化对8K驱动的视听传播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的作用,通过上述一系列标准的陆续发布和在北京冬奥场景中的应用,促进了8K传播的发展进程。

3.8K技术集成实现北京冬奥视听传播全链路创新。布莱恩·阿瑟认为,“一种技术都脱胎于某种技术,多种技术的重新组合推动某种重大技术突破”,8K即是如此。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迭代演进,以数据、算力、算法、网络为核心要素的多种创新技术聚合趋势明显,单一技术独木难成林。8K技术也需要与其他技术有效融合,才能实现最佳的加乘效应。

5G是8K发展的底座和催化剂。北京冬奥会在全面5G网络的加持下实现了视频内容从生产、制作,到分发、传输、解码标准的全面提升。8K巨大的存储和计算要求离不开云计算。北京冬奥远程内容制作和云转播充分适应疫情时期时空隔离的要求,通过云端平台向全球媒体传递直播信号并适应点播、回放、特效、剪辑等云端制作要求。8K和VR技术集成实现融合创新。央视频的“VR看冬奥”产品融合8K和VR提供了80小时的沉浸式赛事直播和点播,使观众更加真实体验现场的氛围和体会到体育竞技的魅力。CGTN AR熊猫小墨将AR交互功能植入APP的信息流页面中,将AR熊猫与新闻报道、奥运项目介绍相结合,增强交互性和沉浸感,创新了内容的呈现形式。技术叠加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视听传播全链条的变革和发展,也促进产业链集群跨越式发展。

4.8K技术赋能实现北京冬奥视听传播全场景转移。8K让最具科技驱动的冬奥会从各个维度可见可感。在8K技术加持下,视频观看从时间关注转向空间关注、整体关注转向局部细节关注,实现了一场比赛多个屏幕,多路信号多路解说,多角度洞察瞬时细节。2022年北京冬奥会顺应了场景转移向全视角观看、全空间收听、全方位接触、全流程参与和全感官体验的全现场趋势。

通过从时间、空间、模态等多维度技术合成形成全景动态画面,由此带来滑雪大跳台项目、短道速滑、冰壶等比赛“子弹时间”更多维度的观看视角和观看体验。在冰壶比赛中,通过架设60多台360度全景摄像机捕捉和回放运动精彩瞬间;赛场周围还搭设了VR摄像机,用户通过VR眼镜近距离体验在场感,轻松获得如视角切换、随时暂停、自由缩放、定格旋转等观赛体验。滑雪大跳台项目用视频处理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运动员从跳台出发到完成动作的全过程进行帧处理,即从帧中把运动员的动作从画面中剥离出来,并进行量化计算(如瞬时速度、高度、倾角等),然后合成到一幅画面上,将运动员的动作详细过程分解呈现出来。这些项目均从时间、空间和效果上实现视频传播创新突破,更加追求时间维度上关注全程、空间维度上追求全息、效能维度上实现全效的空间视频应用和传播。

三、8K在体育传播应用推广中存在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8K在北京冬奥赛事场景中的典型应用并没有自然传导到非冬奥赛事场景中,8K在实际传播应用中存在着认知不足、内容不全、场景不深、终端昂贵等发展困境,这与北京冬奥会中的应用热度形成了巨大反差。

1.8K受众认知度不足,消费端尚未形成普遍认知。据调查,当前8K研究的热点与普通用户的认知差距很大,8K知晓率整体偏低,8K技术及大屏现阶段在市场的宣传、推广范围相对较小,尚未在市场中形成普遍认知。一些主流厂商如三星、长虹、海信、创维、TCL都推出了自己的形象超高清旗舰产品,品牌阵营持续不断扩大,但目前8K超高清产品更像是形象款而不是流量款产品。因为它符合客单价高、品质高、调性高的极小众产品特征,不注重销量,更多是引领和激发需求的作用。乘着北京奥运会的应用热度和场景需求牵引,围绕8K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消费的研究也随之进入了快车道。但目前对终端用户主导类应用场景开发不足,对终端用户的显性需求满足不够、潜在需求挖掘不深。

2.8K超高清内容严重不足,拉新作用有限。内容供给是超高清产业发展的直接驱动。但从供给侧来看,超高清内容制作成本高、设备投资大、耗时长,同时需求侧观众收看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导致内容制作单位生产超高清内容的意愿不强、动力不够,内容生产市场参与主体较单一、活力不足。众多不符合8K标准的内容通过低画质内容美化“超分”流入市场,导致超高清内容良莠不齐,劣币驱逐良币,降低了终端用户的观看体验和付费意愿,反过来又影响了市场供给高质量内容的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以拍摄环节为例,通过广播电视收看的8K摄像机已经得到主流厂商的支持,电影级摄像机由于对画面呈现更为苛刻使得采用8K摄像机拍摄的电影目前依然寥寥,消费级8K摄像机由于对价格和码率限制导致的存储要求也一度成为发展的瓶颈。在当前2K、4K依然是最主流的输出分辨率的媒介环境下,8K采集端设备和内容不足是制约8K发展的主要源头。

3.8K应用场景不深,用户获得感不强。鉴于当前8K技术应用还处于产业化初期,消费级测试应用条件受限,技术要求还不够详尽,应用场景相对单一。产业端的相关方锚定了未来方向虽然发力很多,但是与受众相对无感形成强烈对比,B端和C端呈现冰火两重天。目前来看,8K主要场景还是在户外大屏,通过受众最具观感的大屏拉动场景应用。这方面中国移动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通过下属营业厅特定地点部署8K大屏终端实现了商业化运营模式的新探索。随着8K超高清应用和服务场景的拓展和深化,8K技术和产品须实时修订、补充和完善,以适应C端普通用户应用场景的需要,满足消费级用户的一般需求,增加普通用户的获得感。

4.8K终端市场售价过高,抑制受众消费需求。高昂的售价抑制了普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价格因素涉及制造成本和可以接受的价格两端。一方面,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压缩制造成本,随着技术的成熟甚至技术标准的开源,可以较好地平衡制造端的成本。另一方面,随着需求的释放,市场端的认可能够进一步压低边际成本。此外,面临全球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未来8K终端市场必将面临均价下滑和质量提升,最终普惠利好消费者。

四、8K对媒介传播形态的影响

8K视听传播除了具备优于以往网络传播的新特性,其对媒介传播形态中的具身传播、媒介格局变化延伸畸形、意识形态偏向等方面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

1.8K媒介技术加速具身化传播。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官或感觉的延伸。广播、报纸和传统电视的传播媒介侧重于离身性传播,而8K驱动的视频媒介更加强调“具身化传播”,人们从以往的“现场感”逐渐转变为追求“在场感”。

从传播端来看,未来8K与VR/AR、脑机接口、生物芯片进一步结合,物质主体的技术身体融合成为功能强大的类似身体一样的“类身体”媒介,它将涉及视听的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呈现信息及交互控制于一身。从环境端来看,8K技术带来的全场景转移强化了“在场感”氛围。一方面,8K媒介技术实现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跨越;另一方面,8K视频可以提供超过100度的观看视角,更加接近人的生理视角范围,进一步延伸物理人体的视域;此外,8K可以提供22个音频声道,增加用户的全场景体验。此时,人与媒介之间的空间界限逐渐消融,以具身作为媒介的具身传播正在变为现实。从受众端来看,以8K技术驱动的8K电视和视频以其HDR(高动态范围)、宽色域、高帧率、三维声等从不同维度提升受众的视听感受,进一步延伸了主体的功能,将媒介技术对人体的延伸扩展到视听系统,媒介和主体进一步贴近直至合二为一,加速了媒介传播的“具身化趋势”。

2.媒介格局短期中心化与长期去中心化。8K电视的逐渐流行,在某种程度上使媒介格局短期呈现出中心化传播趋势。这是因为8K内容供给的短缺、8K产业从B端到C端的演进路线将会导致短期中心化。另外,从电视传播来看,受到新媒体传播的冲击,电视的传播中心地位一度让位于新媒体传播,随着8K电视的到来,电视传统媒体有望重新回到传播的中心位置来。不过,这个过程是短期的,随着8K产业链端到端的全面完善,互联网8K传播、移动8K终端会越来越多呈现在新的媒体形态中,将直接推动传播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媒介格局将再度去中心化。

3.8K视听媒介须防止延伸“畸形”。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官或感觉的延伸,诸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一样,电视是人的视觉、触觉、听觉的综合延伸。但是这种延伸有可能是畸形的,“自我截除不容许自我认知”,人类通过“自我截除”的技术手段延伸自己功能的同时也意味着自身功能的丧失和畸形。如由于收看8K终端距离位置不佳导致的视觉疲劳、眩晕、视力下降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至于“护眼模式”“人体工程学”成为8K终端产品的噱头。据统计,类似VR发展早期一样,晕眩和不适感一直导致VR媒介技术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8K也遇到类似问题,8K导致的对人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引发了技术与媒介之间关系、媒介与人之间关系、进一步推动科技向善的深入研究。但延伸畸形属于8K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8K技术驱动的视觉媒介生态的发展,8K生态真正能达到保罗·莱文森所想象的那样,技术不断朝着“人性化”的趋势无限迈进。

4.8K传播须提防意识形态偏向。在以技术驱动的8K内传播流程中,算法模型和运算方式存在于拍摄、传输和播放各环节内部和各环节之间,最终存在于架构设计师、算法工程师、平台管理者的总体架构和详细设计中,暗藏着人的主观意图和文化偏向,不可避免地受到传播主体的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编解码体系不统一,将会对传播信息产生扭曲和误读,而一致的编解码过程能够避免受众的理解偏见,并且脱离“阶层”这一社会结构决定的带有意识形态的解码立场。8K传播内在的模型算法涉及算法可解释性、算法公平性问题和算法与伦理道德规范一致性等算法合规问题。设置必要的8K相关算法治理机制,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与标准,利用第三方测评中心对算法使用的合规性、公平性进行测试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五、结语

技术有巨大的乘数效应和外溢效应。8K在北京冬奥会中的应用是适应媒体融合规律、互联网传播规律、科技发展趋势的生动体现。8K赋能的北京冬奥会满足了越发苛刻的受众需求,强化了体育赛事传播的主体地位,丰富了体育赛事传播的内容,体现了体育赛事传播的最新趋势。通过从受众、技术、媒介视觉各角度来审视8K带来的变化、困境和影响,有助于我们对其有全面认知,从而更好地优化应用场景和规避相应负面效应。

猜你喜欢
冬奥媒介受众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