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办报方针与特色

2023-03-12 14:43张赟龙
传媒 2023年2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办报方针

文/张赟龙

延安时期,即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大关键历史阶段。它既是陕甘宁边区发展的宝贵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抗争史,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国奇迹”的创造史。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1941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整合《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创办《解放日报》,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个革命报纸”。其最高日发行量达到7600份,受众群体既有革命领导人,也有边区群众,有着相当高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将对《解放日报》办报方针与特色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当前党报转型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等方面提供借鉴。

一、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办报方针

在《解放日报》的发刊词中,毛泽东明确了该报的基本定位,即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并要求它始终坚持党性原则这一根本性办报方针。1942年4月1日,在改版后首日的社论文章《致读者》中,强调为了将《解放日报》打造成真正的党报,要始终把执行党的政策、关心群众利益、积极抗日置于首位,特别是要在字里行间落实党的见解和观点,“与整个党的方针党的政策党的动向密切相联,呼吸相通”;成立专门的社论委员会对内容进行严格审核,以确保方向正确,既要按照党的宗旨办事,又要对全党负责;在版面安排上,更多聚焦抗日新闻和国内要闻,以全面反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人民生活及群众呼声。

另外,全党办报也是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办报的基本方针,即党的重要领导人、各级机关干部、各级组织党员、通讯员、编辑、记者等,都是报刊活动的参与者、执行者。可以说,全党办报是实现精英与大众协作互动的重要前提,特别是通讯员的加入,成为党群联系的重要枢纽,他们既能对党政方针进行大众化解读与传播,又能对群众的接受效果进行反馈,真正夯实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群众基础。

可以说,党性原则、全党办报两大办报方针,是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得以成功的根本保障,党性原则保证了传播方向的正确性,进一步巩固了《解放日报》党报的历史地位与属性定位,全党办报保证了传播内容的鲜活性,夯实了《解放日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根基。

二、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办报特色

在党性原则和全党办报两大办报方针的指引下,《解放日报》在特色化办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

1.贴近群众,提高内容亲和力。政策解读、马克思主义传播等是作为党报的《解放日报》的重要任务,如何贴近群众以提高内容亲和力和传播力,无疑是媒体内容生产的关键。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受众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工农士兵,为让严肃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认识真正被受众所熟知,改版之后的《解放日报》一方面将报道视角转向普通群众,缩减新闻战报比例,加大战地通讯、文艺副刊、生活通讯等内容,刊发了一大批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传播内容,有效增强了其传播性与渗透性。另一方面,报纸也在语言通俗化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仅大量使用“红蛋蛋”“叭儿狗”“美的太”等地方方言,拉近与边区群众距离,还采用了白话诗、打油诗等方式宣传党政方针,以利于受众理解并加深记忆,从而有效提高受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同。

同时,《解放日报》开设了中国工人、科学园地、健康卫生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栏,通过对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进行报道和回应,增进了党群联系。另外,为帮助普通群众更好地理解党政方针、马克思主义思想,报纸非常注重图片、漫画的融入,直观、具象的内容,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2.塑造精英,打造意见领袖。《解放日报》非常注重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的塑造,通过意见领袖进行示范性传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构建了多元一体、层次鲜明的主体格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报纸最重要的政治精英群体,他们结合局势需要和斗争需要,立足中国实际,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章。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系统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取得了热烈反响。可以说,这些集理论思想、政治影响、话语说服、群众号召等为一体的革命宣传,以《解放日报》为阵地,集中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政方针,极大地提高了党报的引导力和传播力。

同时,延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先进知识分子,如茅盾、丁玲、冼星海等,他们心怀国家,抱有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与信念,并在革命斗争中主动承担起知识文化启蒙的时代使命。他们在《解放日报》这一广阔舞台上,以副刊、文艺专栏等为依托,以群众需求和革命需求为导向,创作了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了群众的革命思想,同时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适切性与渗透性。

3.把握时机,增强传播实效。在相对严肃的政策讲解和思想传播中,借助重大主题、重大活动等进行“搭乘”传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放日报》每每都借重大节日、纪念日的东风,发表一系列主题文章,以起到警示、号召等作用,引导受众进行正向思考,提高思想水平。1946年,马克思诞生128周年之际,陈涌在《解放日报》发表《纪念马克思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与重大成果,让读者快速而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契合的价值,强化了传播践行马列思想的自觉性。

另外,《解放日报》非常善于分析报道刊发的时机来增强传播效果。1946年,解放战争全面爆发,面对复杂的战争态势,陆定一撰写的一篇揭露国民党阴谋论的社论,毛泽东审阅后明确表示,蒋介石停战幻想已经破灭,没必要再描写国民党的厉害、凶残,而是要转向客观陈述和正向激励,积极创造有利于我方的舆论环境。根据这一意见,陆定一重新撰写社论,题为《为实现一月停战协定及政协决议而斗争》,得以成功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官兵群众。

4.受众本位,突出群众主体。《解放日报》坚持党性与群众性结合原则,强调受众意识,突出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并将其作为检验传播效果的核心指标,这也是其在延安时期得以成功的关键。一方面,《解放日报》非常重视群众通讯员队伍的建设,至创刊1000期时,已形成一个由600多名普通群众通讯员组成的稿源体系,真正实现了人民报刊的本质回归,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诉求。

另一方面,《解放日报》非常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在多维交织的关系中强化传播效果。报纸专门开设了读者信箱栏目,鼓励受众提出意见建议,拓展了读者民主参与渠道,有效激发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如《信箱:注意培养乡干部单独工作能力》《信箱:怎样改造恶习太深的二流子》《信箱:群众欢迎小秧歌》等,报纸对这些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反映、回复和解决。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做法,不仅凸显了受众的传播主体地位,强化了受众参与感和获得感,而且拓宽了民主渠道,维护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保障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不变质”。

三、办报方针与经验的时代启示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办报方针与特色并不过时,对当代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主流媒体要坚持贴近群众原则。通过视角、语言上的通俗化和趣味化处理,丰富受众文化生活,增进党群联系,夯实群众基础,值得当前主流媒体学习借鉴。当然,贴合群众并非刻意迎合,而是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采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柔性传播。

2.主流媒体要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培育意见领袖,鼓励知名专家、主播等开设社交账号,利用其感召力和示范性做好党政宣传和马列传播,在专业解读回应热点问题的同时,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服务,成为积极的、正面的传播引导者。

3.主流媒体要精准把握传播时机。时机的延误往往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如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因信息公开不够及时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恐慌。但同样的,借助疫情防控契机,主流媒体进行的一系列正能量传播活动,在增强舆论引导实效性的同时,也切实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4.吸纳群众参与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都要积极调动群众的主体性,努力构建平等互动的关系机制,让群众真正参与其中,以促使传播内容真正渗入群众生活。就当代党报来讲,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与受众展开更多互动,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关系,增强媒体运营的亲和性。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切实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宣扬党政方针、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解放日报》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办报机制,群众性内容生产、精英化舆论引导、精准化时机把握和交互化受众意识,形成了辩证统一的策略系统,为其内容生产与传播提供了核心驱动,对当代纸媒的转型发展及传播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办报方针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试论公益活动对办报的促进作用——以《老年日报》为例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真的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诱敌深入”方针的提出与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