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评论如何与青年读者同频共振
——以安徽日报思想周刊“青年论见”栏目为例

2023-03-13 00:14○刘
新闻世界 2023年1期
关键词:日报党报安徽

○刘 振

评论是党报舆论引领的旗帜和窗口。党报评论讲政治、明是非、聚共识,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是必须坚持的“硬道理”。但同时,党报评论如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如何让青年读者入眼入心、愿看想看,是摆在党报评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迫切考题。习近平同志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就一些干部不会说话而批评道:他们与新社会群众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1]实际上,党报评论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的问题,亟需调整传播策略、创新话语方式、融合传播机制,在与青年读者的同频共振中传播思想、引领价值。

为什么党报评论特别强调要抓住青年读者的心?一方面,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事业薪火传承需要青年积极参与、勇挑重担。但毋庸讳言,当下社会飞速发展、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多元声音混杂,青年群体在奔赴理想、扛起责任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认识偏差、思想混乱、心态失衡等问题。此时,尤其需要党报评论把准脉搏、开好“药方”,以辩证的思想、透彻的认识启发、引导青年群体,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青年读者是未来的社会主流,抓住青年读者的心,媒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习惯于视频化、移动化、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党报评论容易给他们留下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的刻板印象。唯有打破隔阂、弥补断层,建立评论分众化、青年化、个性化的话语体系和传播体系,实现党报评论与青年读者的同频共振,才能增强青年一代对党报的黏性。

正是为了增强党报评论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力,重塑青年群体对党报评论的认同感,安徽日报评论部主办的“思想周刊·时评”版推出“青年论见”专栏,主旨是想青年所想、解青年所惑,为青年发声、让青年发声。该专栏自2018年9月开栏,是省级党报中比较少见的专门针对青年读者设置的评论栏目,至今已刊发评论60 余篇。因为定位清晰、视角平等、话语清新、思想敏锐,专栏得到很多青年读者的喜爱,吸引了一些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加入其中成为特邀作者。专栏评论被安徽日报客户端、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安徽新闻网以及人民网党媒云平台等大量转发,更好地提升了党报评论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力。本文试以“青年论见”栏目为例,从选题、论证、传播三个方面解剖麻雀、见微知著,为党报评论如何与青年读者同频共振的时代命题提出一些浅见。

一、青年关注是选题方向

评论选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为“青年论见”,理当了解青年特点,追踪青年喜好,关注青年一代的思想动态和成长困惑,策划青年一代感兴趣的评论选题。这就要求党报评论工作者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居高临下的态度,以平等的视角去倾听、感受青年的心声,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捕捉青年的动向,在这个基础上确定评论选题。选题一般以具体的人、事切入,切忌大而空洞、泛泛而谈;强调关注新事物、新现象,力求跟上青年的“节奏”、映照时代的变化。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贴近青年、贴近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特征。固然,热血、理想、冲劲是能够超越时代的青年特质,但时代大潮之下,每一代青年人又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透过青年的典型事例捕捉他们的所思所想,通过青年的所作所为分析社会的点滴变迁,评论选题才能真正做到贴近青年、贴近时代。这种贴近,不是简单的靠拢,而是深入的探求;不是迎合的“媚青”,而是理性的关怀;不是一味的赞美,而是合理的评判;不是短视的打量,而是长远的引导。例如,《莫被过度消费销蚀了内在追求》(安徽日报2018年11月13日5版)一文,对校园贷膨胀、年轻人“炫富”的现象进行反思,提出“青年人理性追求财富、合理支配财富,才能在人生中自立担当”。《蓄积“撑起屋檐的力量”》(安徽日报2019 年3 月12 日6 版)一文,以快递小哥柴闪闪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故事为切入点,探讨社会应该如何给新生代农民工们更多融入城市、实现价值的机会和空间。敏锐观察青年现象,精准把握时代脉搏,这是“青年论见”在选题上的一大特色与优势。

问题意识、责任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具备问题意识、责任意识是评论工作的基本要求。身处互联网时代,青年获取信息的渠道繁杂,倘若对青年群体面临的问题视而不见、见而不说,一味讲大话、唱高调,空泛教条,容易令人反感。问题牵动人心,问题需要解答。善于发现问题、抓住问题,评论才能把握主动权,更有针对性,才能引起青年的广泛共鸣,在更深层面上引发思考。例如,《“22个零分”是一堂生动德育课》(安徽日报2018年9月25日5版)一文,直指高校学生作弊、学术不端问题,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谴责或制度建设层面,而是进一步指出“这种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敬畏和信仰,不仅仅靠制度规范、事后惩戒来维护,它更源于个人价值观形成时期所受到的道德熏染与思想传承”。不回避问题,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去解剖问题、拷问心灵;在这个过程中主动设置议题、寻求对策、深化思考,评论更具有“触动灵魂的力量”。但也要注意,评论提出问题,但不能夸大问题、扩大分歧,不能给负面情绪“火上浇油”,而要把握分寸、理性剖析,真正为青年群体的现实之问、思想之惑“活血化瘀”。

抓住典型、解剖典型。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有着广阔的解读空间,也是评论的“富矿”。抓住典型深入解剖,是党报评论一以贯之的风格。对于“青年论见”来说,什么样的典型值得抓、值得评,很有讲究。典型应该根植于青年群体之中,讲青年话、做青年事,让人有亲近感而非高高在上;典型人物身上应该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评论能够展开话题、深入挖掘,“在一个人身上看到整个时代”;典型人物不是平面、单薄的,而是丰富、立体、有成长空间的,能够予人以辩证的思考、成长的启示。以此为标准,“青年论见”选择了不少青年典型进行评论:《让向上向善正能量广泛传播开来》(安徽日报2020年11月3日5版)一文,关注被患者举刀砍伤却依然热心公益的陶勇医生,追问他为何能做到“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层层剖析之后引出“不因一人之恶而否定众人之善,不因一己之失而否定生命价值”的辩证认识和价值选择。评论抓住这样的青年典型,更能增强与青年读者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引导舆论、照亮心灵、引领成长。

二、贴近青年心理去论证

评论是一场“艰难的说服”。在众说纷纭的网络舆论场,在标签化横行的自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如何抓住青年读者的心,如何把“艰难的说服”变成“思想的奔赴”,论证的艺术尤为重要。当然,针对青年读者的评论首先要遵循评论的一般规则,但除此之外,还要针对青年读者的阅读特点、接受心理来组织文章,更要讲究论证的艺术。

理解在先、充分共情。“青年论见”与一般评论有所不同,后者针对一些社会弊病、丑恶现象,可以一针见血、痛快淋漓,目的是扬善惩恶、激浊扬清。而“青年论见”针对青年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共同问题发声,须知青年处在“灵魂发育的季节”,产生种种困惑和问题很正常,这些问题可能偏颇但无丑恶、可能幼稚但无虚妄、可能消极但无极端,对此绝不能肆意批判、贴负面标签,而要理解包容、正面引导。“青年论见”既不回避问题,又在论证过程中强调理解在先、充分共情,把自己放在青年的位置感同身受,理解他们的压力、困惑与痛苦,把自己摆进去推心置腹地说真话,和青年读者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社会观察和人生感悟,如此才能达到春风化雨、入脑入心的效果。例如,针对青年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现状,《莫成心灵上的“穷忙族”》(安徽日报2019 年4 月16 日5 版)一文,明确指出“青年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且关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对他们应有更多的关怀和引导。这不是简单地灌输正能量,而是在充分理解基础上帮助他们自我成长。”深切的理解是良好沟通的前提,也是“青年论见”能说到青年读者心里去的一大“法宝”。

辩证思维、授人以渔。提出问题是容易的,但要引导青年读者正确看待问题却很难。如果针对青年读者的评论只满足于迎合情绪、表现痛感,那就与只知挑刺的“愤青”没多大区别;如果只满足于过滤声音、给出结论,却没有提供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认识论、方法论,评论的存在就没有多大价值。“青年论见”不但力求用理性、客观、辩证的论证过程说服青年读者,而且努力将看待问题的认识论、方法论融入其中,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评论才真正具有影响思想、干预现实的作用。例如,《“太爽”之外更应有情有意》(安徽日报2018 年9 月4 日5 版)一文,针对宫斗爽剧《延禧攻略》的爆红,从现实、情感、历史三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依次指出“现实不是宫斗剧,任性图爽,难以成长”“别忘了身后的有情天地才是生命立足的根本”“爽剧违背了真实的历史”,不但在思想上正本清源、促人反思,而且教给了青年认识现实、辩证思考、勘破谬误的角度与方法。这篇评论在报社内部和青年读者中都引起了强烈反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提供了看待问题的方法论,具备了真正影响青年思想的力量。

话语创新、文风独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理生硬枯燥,没有人愿意看。党报评论改进文风,是一以贯之的命题。对“青年论见”来说,改进文风尤为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论能不能对青年读者“说的进去”。现在的青年长期浸润在网络文化中,追求话语平等、真实真诚、新潮新鲜,“青年论见”在写作上充分尊重青年的审美偏好,用青年喜欢的语言、符号及文化元素进行书写,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创作内容。具体来说,一是善于运用“网言网语”,但不被无价值、无意义的网络用语带偏;二是注重“小我表达”,珍视个人感受,更富感情色彩,重视沟通互动,但思想并不局限于“小我”;三是必须“破空立实”,切不可喊口号、放空炮,说“正确的废话”,而是说实话、说真话、说新话,才能让青年打心眼里信服。“消费不是简单地‘买买买’,它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和态度”“‘做最好的自己’并不等于无限追求外在成功”“‘拜锦鲤’不如信自己”“每一次审视自我,每一次勇敢改变,不正是‘乘风破浪’的开始”“大部分‘打工人’都在以辛勤的汗水、点滴的付出换取每日的面包,这才是‘人间清醒’”“困住你的也许不是绩点,而是没有找到能让你迸发生命热情的那个点”……这样善于运用网语、热词、“新梗”的表达在“青年论见”中俯拾皆是,已经成为栏目独特的语言标识,在给人丰富启迪的同时,更让人感到话语创新的无穷魅力。这也说明,党报评论只有坚持话语创新,才能有不竭的源头活水。某种程度上,这是党报评论与青年读者同频共振的必由之路。

三、分众传播触达青年

党报评论要有传播意识,要善于把评论选题转化为传播命题,针对青年读者的评论更是如此。企鹅智库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超过九成“00后”浏览新闻的方式以线上为主,主流媒体的原有平台优势被微博、微信、抖音、B 站等新兴媒介平台所取代。显然,“青年论见”要有效触达青年,要以主流舆论来引导舆论主流,就不能忽视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兴渠道,不能忽视微博、微信等舆论平台。甚至可以说,“青年论见”传播的广度、速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用好新媒体。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线下传播、面对面传播的贴近性与影响力也是线上传播所不及的,如何拓宽线下传播、面对面传播的渠道也是栏目必须应对的挑战。

深入青年、开门“论见”。如果一个评论栏目只由报社内部少数人撰写,视野会越来越窄,内容也会越来越单调;如果栏目所选取的话题都是从网上所得,可能就会失去对身边人、事的关注,少了一份贴近性。为此,安徽日报评论部提出开门办评论的举措:一是邀请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的几位优秀青年教师成为“青年论见”的特约撰稿人。他们更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困惑所在,更能从具有贴近性的角度选取话题、从专业性的角度深入分析。事实证明,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影响一批学生,一篇贴近性强的评论能够让更多青年读者认可党报。二是在省内三所高校成立高校时评组,给大学生提供新媒体发稿平台,引导他们看党报、写时评,说自己的话,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撰写的评论难免幼稚,但有时能够发现和捕捉更新鲜、更有趣的话题,新媒体的一方舞台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不断尝试、提升自我。这些举措不但给“青年论见”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而且大大提升了党报评论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为党报发展储备了更多人才资源。

多元传播、分众传播。“青年论见”作为原创评论平台,如果一些原创、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没有得到有力推广,将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要让栏目不仅成为思想和观点的栖息地,还要成为生发传播力、影响力的“扩音器”,就必须进军新媒体,抢占网络评论阵地。目前,“青年论见”评论通过安徽日报客户端、安徽日报微信公众号、安徽新闻网以及人民网全国党媒融合号等大量转发,有些评论与动漫、短视频形式相结合,转化成融媒体评论作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也要看到,在“广撒胡椒面”的多元传播基础上,“精耕细作”式的分众传播、精准传播是新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尤其“青年论见”关注青年问题,更需要精准定位、精细化运营、个性化推广,要突出平台建设、打造评论品牌,增强针对性、专业性,让栏目唱出与青年读者同频共振的“高音”,而不是湮没于众声喧哗、泛泛而谈之中。必须承认,“青年论见”栏目在抢占阵地、平台建设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应当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融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真正打造有影响力的青年评论平台。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青年群体的舆论引导和思想建设工作是党媒的重要责任。“青年论见”是党报提升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尝试。我们与时代一起前行,与青年读者同频共振,为完成党报感召青年的使命而竭尽全力。但我们更知道,时代变化万千,问题层出不穷,始终有新的挑战在前方,始终有新一代青年在呼唤。只有贴近青年、贴近时代,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既讲立场、也讲艺术,有所作为、有效作为,才能真正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青年进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也才能更好地提升党报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力,让党报与青年同频共振、共同前进。■

注释:

[1]讲好群众语言提升领导能力,https://www.1237 1.cn/2014/08/11/ARTI1407728263509414.shtml.

猜你喜欢
日报党报安徽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灵感日报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