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危害与防治方法

2023-03-13 16:02余毅兵天水市秦州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甘肃天水7410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3期
关键词:弓弦竹棍鼢鼠

●余毅兵(天水市秦州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甘肃 天水 741000)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俗称瞎瞎,属于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动物[1]。

1 形态与习性

中华鼢鼠体形粗短肥胖,幼鼠毛色灰色,体长11~17 cm,体重59~150 g;成年鼠体长14.6~24.6 cm,体重141~752 g,雄性平均体长略大于雌性,平均体重也是如此(表1)。

表 1 中华鼢鼠体长与体重

中华鼢鼠成年后毛色为灰褐色,头扁宽粗大,具明显的棱角,便于顶土、扩大洞径,鼻部圆钝无毛,利于毁土;有一对特别发达的门牙露于唇外,利于啃食咬断植物嫩根嫩苗;耳朵退化藏于毛内,但听觉发达;眼睛小且视觉退化。四肢短小,前肢足爪锋利向外弯曲,利于打洞,后肢足爪较细,便于推土。中华鼢鼠的习性是视力差,听力强,嗅觉灵,怕光线,喜黑暗,怕声响,爱安静,怕震动,不冬眠,善挖洞。其喜欢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田地、荒山坡地、台阶地、林地、草原及灌丛选择地势低洼、食物丰富的地段作为栖息场所,在果园、林地的树根下安居,常年营地下生活,挖掘孔洞,它们挖土掘洞速度很快,善于用前足挖土,有时还用头将土压紧或将挖下的土块推出洞外。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个明显的小土堆,这是中华鼢鼠洞穴的显著标志。其挖掘的洞道结构复杂,洞口隐蔽,从壅起新土丘,危害明显的区域挖掘寻找会有一条大致与地面平行、距地面18~37 cm,直径约为10 cm,弯曲多支的通道,内有临时休息室,临时收藏室(用于存放临时收集的食物)和卫生间;通道两侧有多条深度较浅,距地面12 cm、洞径稍小(8 cm左右)的觅食洞道通向地表。在通道的下方,一般有向下直伸或斜伸的洞道,是来往居室的通道,居室距地面80~270 cm,一般雄鼠的稍浅,雌鼠的深些。居室一般选在较干燥处,在已挂果的果园中多选择在果树树根底下。居室较大,铺有软草,直径约23 cm,深28 cm;贮存间在居室两侧,稍小,数量1~3个不等,存有收集贮存的食物;卫生间是一段较小的洞穴,内有粪便。中华鼢鼠不冬眠,有昼夜活动的习性,一天之内早晚活动最多,雨后更为活跃。一般每年出现两次活动高峰,从“清明”至“立夏”前后,是产子阶段,中华鼢鼠要加强营养,贮备能量,对食物的需求量增大,此期觅食活动频繁。一到伏天,天气炎热,活动减少。秋季作物成熟后其开始觅食贮粮,活动又逐渐频繁,再次出现活动高峰。在春、秋两季地面上新土丘明显较多,冬季在洞内食用贮粮过冬,活动较少。研究表明,中华鼢鼠的寿命一般6~8年。

2 繁殖

中华鼢鼠多独居,只有在繁殖期才在一起生活。一年交配繁殖1~2次,第一次是温暖花开,气温回升的春季到入伏前;第二次在出伏后气温从热转凉的初秋。胎平均产仔数1~6只,也有每胎产仔9只的,一般2~5只居多。妊娠期约为1个月,哺乳期2~3个月。春季繁殖的幼鼠大多在伏天开始独立生活,到秋季就可以达到性成熟,但繁殖生育能力极低。

3 为害特点

中华鼢鼠是危害农林业生产的主要害鼠之一,喜食林木果树、农作物、中药材、杂草的嫩根及幼苗,每年植物萌芽生根、开花结果期是其取食危害的高峰期,中华鼢鼠能咬断农作物幼苗、林果树木根系,致使植株发育不良,甚至枯死,或者把幼嫩的植株整株拖走,造成大片作物、林木果树的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

其分布数量与土壤、光照、植被种类有着密切关系。因其喜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草类植被密集、温暖干燥的环境,阳面比阴面危害重,山坡比沟谷危害重。其还有随气候变化而作季节性迁移的特性,会向土壤和植被条件较好的地方搬迁,冬季由阴坡转向阳坡,夏季由阳坡转向阴坡。但是,中华鼢鼠对温度变化适应力弱,怕风、怕光、怕水、怕声响,遇震动和恐吓有塞土封洞的表现,可利用这一习性进行诱捕。

4 活动洞道的判断

中华鼢鼠的洞道结构复杂,在其栖息活动的地面上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土堆,但地面上很少能直接看到它的洞口,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踩开鼢鼠洞道。觅食时一般雄鼠洞道比较大,趋于圆形,离地面稍浅些,弯道较少;而雌鼠洞道较小,趋于椭圆状,距地面较深,且弯道也多。防治时不论采取哪种防治措施,都必须找准活动的洞道,确定鼢鼠在洞道的走向是防治的关键环节,在生产中灭鼠,防治洞道选择正确与否是很重要的。鼢鼠活动洞道的判断方法:觅食时,将食物运入洞内,地表留有痕迹较新的小洞,有时还有较新鲜的取食剩余物,一般刚受害的地方是活动区,鼢鼠再次危害的可能性较大。地表有新的不规则条状或片状凸起,表土有裂痕,在其周围开挖,有找到活动洞道的极大可能性。一般雌鼠活动区凸起一片,雄鼠活动区凸起一条线。将鼠洞剖开仔细观察,洞壁光滑、土壤湿润、洞壁内留有新的爪印和鼻印,或洞内有被拉运遗留的新鲜植物幼苗、根系,或有新土堵塞洞道说明是中华鼢鼠的活动洞道。

5 防治方法

5.1 深翻整地

可破坏鼠群的生活洞道。鼢鼠觅食活动时,用铁锹、锄头等农具对准洞道,在洞口后方静候,当它来洞口试探或堵洞时,立即用力切下,或用脚猛踩洞道以切断回路,再消灭鼢鼠。

5.2 水灌法

在水源丰富的地域,先切开洞口,将水引进,可淹死鼢鼠。

5.3 地箭法

地箭是农民在长期防鼠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简单灭鼠器械,具有就地取材、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灭鼠容易、过程环保等优点。

5.3.1 工具的准备取2个直径1~2 cm、长约70 cm、一端有杈的树枝,另一端削尖作支架;取1个直径1 cm、长约45 cm的木棒作横棒;取1块约长40 cm、宽30 cm、厚10 cm,重7 kg的石块或水泥预制块作砸箭石;取一根8 mm粗、12 cm长的木棍或竹棍作挑杆;用长度80 cm的细线绳作引绳,一头用细扎丝做个小弯钩相连,另一头和挑杆的一端相连;取约大于鼠洞横径、5 cm长的竹棍作接洞棒;取2根长度恰能控制接洞棒的竹棍作控制机关(控制机关灵敏度越高越好);箭用长25 cm左右的竹棍代替,竹头削尖,也可用长25 cm左右的8号铁丝代替,箭头用铁锤锤尖。

5.3.2 有效鼠洞的确定根据地表新的不规则凸起、表土的裂痕或地表出现的新痕迹洞穴,开挖寻找确定有效鼠洞。

5.3.3 捕捉安置

5.3.3.1 安置方向鼢鼠在开挖洞道的时候,基本从居住地开工,不断用前爪挖后爪推、鼻子毁,头部顶的方式挖道运土、扩展洞径,这样就在洞壁留下好多的鼻印,鼻子毁土时刚开始的力量大,鼻印窝小而深,后面翘起的土块就大而浅,鼻印窝小而深的走向,一般就是出行方向,相反就是回窝方向;抚摸洞壁,毛糙印迹方向是出行方向,光滑印迹方向是返回方向;洞壁鼻印大小不等,新旧不一,深浅杂乱,在出洞口或转向处的可能性大,在这种情况下鼻印新,小而深的走向就是出行方向,反之为回窝方向;有植物幼苗、根系被拉运,斜伸的走向是食物运回的方向。在返回方向安置地箭捕捉概率高,在确定好是活动洞道后,最好从洞道两侧双向安置工具,捕捉效果更好。

5.3.3.2 安置方法判断捕捉方向后,轻轻铲去洞口处松软表土,洞口要切齐,在距洞口约15 cm的洞道正中位置安放地箭,垂直试插,抽拉转动,上下往返顺利无土块阻挡洞口,调试后插入,需要注意的是,箭尖不能凸出洞顶内壁,以免被鼢鼠察觉有坚硬异物而停止前行、逃掉或堵土改道。箭头射下之后,要恰在洞道的正中位置且呈垂直状态,不能射的过浅或扎偏,过浅对中华鼢鼠起不到捕杀作用,扎偏会导致其脱逃。若要安放3支,一支距洞口15 cm,其余两支一前一后,两箭的间隔以3.5 cm为宜,然后用略小于洞口直径的湿土块或堵门基轻轻封闭洞口,洞口不留缝隙即可。

在中间箭位置两侧40 cm处固定支架,支架双杈相对,深度8~10 cm,架上放好横棒,使鼠洞居中,与横棒呈垂直状态。

最后安装机关。把挑杆的一侧与石块或水泥预制块连接,悬挂在支架横棒上用手扶住,接洞棒紧贴鼠洞横径居中,调整好引绳长度挂在接洞棒上,固定好机关(图1),当鼢鼠活动推土时,撞动洞口机关,接洞棒滑落,挑杆上挑,挑杆上的石块或水泥预制块下沉砸落地箭,射入鼠体,达到捕杀的目的。

图1 地箭安置图

5.4 弓箭法

5.4.1 弓箭的制造弓箭是由弓、箭、牵引棒及控制机关组成。弓由弓柄和弓弦两部分组成。弓柄用一根长110~120 cm,直径2.5~3 cm的柔韧木条(如柳条)沿长度方向将一侧稍削平,利于放置牵引棒。弓弦用一根长65 cm的30号细铁丝(弹力强耐风化),将木条削平面向内,弯曲呈弓形,将细铁丝固定在弓形木条两端做成;箭用长60~65 cm竹棍代替,竹头削尖,箭尾呈凹槽,或用长60~65 cm的8号铁丝代替,箭头用铁锤锤尖,箭尾稍砸扁带凹槽,利于安装;牵引棒由撑杆、挑杆和引绳组成,撑杆由一根长50 cm、粗15 mm的木棍做成,一端可做成弧形缺口,另一端在稍向内做一环形凹槽,挑杆由一根8 mm粗、12 cm长的木棍或竹棍做成,一端用细线绳和撑杆环形凹槽相连,另一端栓有引绳,引绳长度80 cm左右,末端用细扎丝做个小弯钩相连;控制机关由接洞棒和控制棒组成,接洞棒是一根略大于鼠洞横径、5 cm长的竹棍或木棍,控制棒是2根长度恰能控制接洞棒的竹棍(控制棒灵敏度越高越好)。

5.4.2 弓箭的安放

5.4.2.1 安置方向同地箭法。

5.4.2.2 安置方法判断安置方向后,轻轻铲去洞口处松软表土,洞口要切齐,把做好的木弓安放在距洞口约15 cm、已铲平的鼠洞顶面,居中且弦线与洞道垂直,然后用石块(土块潮湿易破碎)固定压好弓柄,再将箭从弓弦中间位置顺洞顶垂直插试,抽拉转动数次,上下往返顺利无土块阻挡洞口,要注意的是在插入箭时,箭要与弓弦垂直,但不能紧贴弓柄,防止阻力增大,减缓箭速。箭尖不能凸出洞顶内壁,以免鼢鼠察觉有坚硬的异物而停止堵洞或逃逸。用略小于洞口直径的湿土块或堵门基轻轻固定洞口,土塞满洞口不留缝隙即可。再将牵引棒撑杆有弧形缺口的一端放于弓柄削面上,将弓弦用手拉起挂在挑杆无引绳一端的端部,一手扶住弓弦与挑杆,一手将引绳调整好长度后挂在接洞棒中间,使接洞棒紧贴鼠洞横径居中,用2根长度恰能控制接洞棒的竹棍或木棍作控制棒(也叫机关棒),在鼠洞两侧控制接洞棒(控制棒灵敏度越高越好)。确保箭尾与弓弦连接(图2),当鼢鼠活动推土时,撞动洞口的接洞棒,使之脱离控制棒,箭即随着弓弦下降弹力,射入鼠体,达到捕杀的目的。

图2 弓箭安置图

一般安置后3~4 d内捕杀的可能性很大,在检查时一定要注意看是否彻底杀死,如果还有活动迹象,应在洞口后方先切断回路,防止鼢鼠脱逃。

5.5 诱饵法

诱饵法是利用制作好的毒饵来诱杀中华鼢鼠的一种药物防治方法。用诱饵毒杀鼢鼠时,各种具有诱杀效果的药物均可使用,主要药剂有鼢鼠灵、氟乙酰胺、磷化锌等,饵料有中华鼢鼠喜食的中药材根茎、水果、胡萝卜、洋芋、大葱等。在其活动洞道上挖开洞口,把落到洞内的土刨净,再用无气味、长约80 cm的长柄器具把毒饵投放到洞道较深处,然后将洞口密封。7 d后开洞查看情况。

5.6 天敌防治

中华鼢鼠的鸟类天敌有老鹰、雕、鸨等;兽类天敌有狼、狐狸、獾、野狸子、黄鼠狼等。应大力保护天敌,对控制害鼠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弓弦竹棍鼢鼠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zokor genus Eospalax(Mammalia, Rodentia, Spalacidae) inferred from wholegenome analyses,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endemic to Hengduan Mountains
正宁县中华鼢鼠的为害及有效防治措施
对绿毛龟也要讲信义
中华鼢鼠的防治方法
箭手
弓弦和鸣才能奏响华美乐章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探析
竹棍出走记
第六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演奏家(弓弦、吹管)展演音乐会在京举行
好弓要松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