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

2023-03-14 05:13张松露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农田水利农田规划设计

张 雪 张松露

(盐城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盐城 224000)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工业化进程的速度逐步加快,而其衍生出的污水、废水排放量也有所增加,为更好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工业项目周围环境,应适时搭建农田水利工程,采用适宜的灌溉规划设计,提升工程内部的灌溉规划效果,并利用该项举措来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1 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首先,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在进行灌溉规划设计时应与当地具体情况相融合。一般来讲,在实行灌溉规划设计期间,要详尽考量当地具体情况,借助相关区域的水源特征、地形特征等,通过综合利用方法来完成生态保护、灌溉水、生活水的一体化建设,并对相关区域的自然环境进行适宜开发。针对水利工程中的规划设计,要借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缩减其规划设计给生态平衡带来的影响,将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发挥出来。

其次,在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适时关注工程内部的防护功能,即其内部功能不但要拥有极强的灌溉水准,还要对农田进行适宜保护,防止雨水、洪涝等自然灾害给农田造成影响。同时,在灌溉规划设计中做好防护,避免工程内部的各项设施遭受破坏[1]。

最后,在实行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设计期间,相关人员需及时管控农田耕地面积,通常来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根本性目标是给农田提供适宜服务,防止其影响正常的耕地面积,虽然在实际建设时其会占用农田耕地的少许面积,但要借用对荒地、河流与山地的科学设计,缩减其占用的耕地面积,为农田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 农田水利工程新型灌溉技术的展现形式

2.1 微灌技术

微灌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用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滴灌、微喷灌、渗灌、涌泉灌等形式,根据植物的需水要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端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植物生长中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地直送到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层或土层中,具体见图1。在选取农田灌溉技术的过程中,要将微灌技术放置到合适的灌溉区域中,利用相关管控人员的技术优势来为更多的农作物提供科学保障。对于微灌技术来说,由于其使用成本较高,一般只应用于水果、蔬菜、花卉等产值高、收益高的经济作物,不太适用于大田粮食作物。在进行农田水利灌溉时,相关部门应增加资金投入,将微灌技术的真正水准发挥出来,改善农田生产活动中的节水情况。

图1 农田水利工程中微灌技术的应用

2.2 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是近年来在我国农业领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在使用喷灌技术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人员需合理挑选灌溉技术,依照该工程内部的实际情况来确认灌溉技术。一般来讲,在确定灌溉技术前,工作人员需科学计算出灌溉工程的水利消耗状况,比如,当前的灌溉设计标准为设计保证率与抗旱天数,设计保证率代表着灌溉区域内多年间能获得充分满足的概率,通常会以正常供水年数与总年数的百分率来展现,即P(%)=m/(n+1)×100。式中,P代表设计保证率,n为总年数、m为正常供水年数,在多数情况下n都要超过30年。在了解农田工程中的水利消耗后,工作人员可适时选用喷灌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过程主要为在压力作用下将相关装置内部的水喷洒在空气中,并利用空气的内部性质形成小水滴,该类小水滴洒在农作物与农田表面上,提升农田灌溉的整体效果,见图2。在开展农田灌溉期间,若采用喷灌技术,相关人员需合理挑选喷灌设备,在当前的农田水利工程中旋转类、摇臂类洒水器可增进喷施效果,增强灌溉作业的科学性,保障其内部农作物的整体生长高质量,每年的产量也与工程建设之初的要求相吻合[2]。

图2 农田水利工程中喷灌技术的应用

3 新时期优化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有效措施

3.1 科学保障工程用地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规划设计前,相关人员应明确具体的规划设计目标,借助该项目标来增进工程项目建设的有效性、合理性。首先,在规划城市建设期间,相关人员应严格考量农田水利工程内部的灌溉用地面积,将具体的城市建设范围限定出来,并在设计初期确定农田工程中的合理占地面积,利用适宜的法规政策来保障该项占地面积。在此后的城市规划期间还需对该类用地适时审核,以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面积不缩减。其次,若城市建设要增建或扩大规模,应主动避让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区域,保证灌溉地区面积的合理性、科学性。灌溉规划设计人员还要及时审核建设规划用地的具体面积,若用地途径发生变更且涉及重要公共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要经过上级批准后才能完成用地变更。最后,在规划设计农村建设用地期间,相关人员也需提前确定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范围,再以此为基础规划设计其他用地,在完成农田灌溉区域的规划后,该区域不可作为其他用途。在此类举措下,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规划才能获得优先权,其规划设计出的用地才可真正实施农田灌溉,提升该项设计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

3.2 加强分类管理设计

在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时,相关人员需采用分类管理策略,即在正式灌溉前明确各设计板块的功能特征,利用有效联接搭建出完整的水利灌溉区域。

一方面,在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工程期间生态功能为重点建设区域,也就是灌溉用地,该类用地一般会带有水系、绿化带、林地与耕地等,相关人员应采用适宜举措明确其功能,在保证各项功能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完善灌溉规划设计效果[3]。同时,农田水利工程内部还带有隔离功能,相关人员需详细审查影响农作物生长要素,并借助有效性举措将此类要素逐一排除,其中包含自然要素与人为要素等。例如,某农田水利工程在进行灌溉规划设计时,为避免其设计的绿化隔离带遭受人为破坏,应适时搭建出立体式坝体,将农田水利与水库、水泵站有机结合,通过适宜管理来增进农田水利灌溉的科学性,其具体程序如图3所示。

图3 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规划

另一方面,在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工程内部的灌溉区域时,相关人员还会设置必要的应急功能区域,该区域会建设与人民财产生命安全保护相关的重要设施,比如,部分丘陵或山区地带在建设农田、农村住宅时会根据地形将农田、住宅科学分割,在农田上游还会建设坝体,在遭遇山洪或某些突发性自然灾害时,为保障该区域的住宅安全,需将上游坝体打开,利用该应急功能增加人民群众的安全系数。

3.3 完善规划设计要求

其一,在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规划时,相关人员应依照该农田的实际发展状态,科学设计小型灌区,在规划设计前将农田规模当作该作业基础,利用有效举措实现农田灌溉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详尽考察多项配套设施的内部功能,找出影响配套设施各项功能的要素,完善其设计效果。在设计小型灌区期间,工作人员应考量该区域经济建设用地与灌溉用地的比例以及合理性,不仅要适时增加农民收入,还要全面改善农作物产量,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性。

其二,在改进规划设计要求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仔细考量浇灌区域的具体规模,详尽审查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对该区域的经济类型实行科学分析,并精准预测农田未来的发展规模、水资源的发展趋势与保有量等。在开展此类预测前需设置科学的分析模型,将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产生的数据信息放置到此模型中,其采用的信息数据应带有一定的准确性,若采用模糊类数据建设农田水利设施,不但难以了解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会因当前出现的问题给工程项目造成经济损失。

其三,在完成水资源未来趋势与保有量的分析后,相关人员还应全面考量水资源具体的使用状况与控制性指标等,对水资源的管控实行科学优化,提升该类资源的循环利用效果,使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达到可持续发展、节能与节水的建设目标。

3.4 强化节水技术应用

第一,在开展农作物生长的规划设计时,基于水资源的重要性,需适时强化节水技术的应用,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具体来说,相关人员需及时确认水资源的基本属性,即不可再生性,借用当前较先进的节水设计理念推出多项节水举措,比如,可通过定量浇灌法来同时保障农田灌溉与水资源的利用。工作人员还可采用长距离引渠来完善水资源灌溉工作,在缩减地下水抽取的同时,完成水体收集的反向灌溉,增进用水循环[4]。

第二,在开展农田水利灌溉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将水资源运用到每块田地中,由于每块田地的地势不同,其对水资源的消耗也存有较大差别,相关人员需及时掌握各个区域水资源的需求量,借用适宜的节水设施深入到农田灌溉的每个区域中,适时了解各地区水资源的消耗状况,并在其排水口适时安装水量调节装置,提升水资源的控制效果。

第三,相关人员在调整水资源消耗量时,还应适时关注农田水利工程具体的灌溉计划。比如,某农田水利灌溉地区主要的灌溉作物为水稻,其农作物的种植比例分别为旱稻50%、中稻28%、晚稻38%、棉花17%、其他作物7%。

了解农田灌溉区域内农作物的种植比例后,相关人员应科学把控各项作物的种植过程,以种植比例最高的旱稻为例,其具体的种植过程如表1所示,在掌握该类数据后,可利用对该过程的控制来缩减水资源的消耗量。通过对相关农作物种植的有效控制,可改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中水资源的利用效果。

表1 旱稻的种植过程

3.5 增加规划设计方法

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适时增加规划设计方法,为此类设计丰富其技术内涵。具体来看,在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工程期间,需高效利用或引入信息化、精细化的设计方法,改进工程项目内部灌溉的技术性,并逐一实现项目设计目标,给此后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此外,在完成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规划后,项目管理人员需精准评估该设计方案,借用适宜试验考察项目设计的有效性、科学性,并合理处理项目规划中的各项细节,使该类设计方案内容变得更加合理。

在规划设计农田水利项目的灌溉事项时,相关人员应全面分析该工程周遭的环境状况,掌握各项环境因素可能对设计效果形成的影响,在消除不利影响的基础上应对其他规划设计工作。针对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灌溉规划设计方案,应形成一定的管控意识,及时处理设计内的各项隐患,提高设计合理性、适用性,促进农田水利项目的持续性发展。

3.6 改进影响规划设计因素

一方面,业务人员的综合素养给农田水利的规划设计效果带来较大影响,由于部分人员在开展此项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设计原则、责任意识较弱,再加上专业能力不足,给设计质量带来极大影响,降低农田灌溉的应用价值,因而农田水利工程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利用高效率、高质量的培训来促进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保障此后的建设效果。同时,技术要素也会给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带来较大影响,在确认与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时,由于相关人员的设计方式不可靠,降低了规划设计的信息化与精细化水平,管理人员应增加监管力度,对水利工程设计规划的各项环节实行专业化监管,降低设计问题的发生率。

另一方面,在制度落后、环境条件较复杂、设计标准不完善的情况下,工作人员设计规划出的工程灌溉较为落后,项目管理者应借用网络信息技术,适时搭建出与项目规划设计相关的建设平台,在逐一控制影响设计规划的不利要素后,提升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平。

4 总结

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主要目的是最大化地合理利用现有的农业水利资源,解决基本农田作物用水不均问题。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是一切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只有规划到位,整体农业水利灌溉工程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实行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规划设计时,相关人员应合理发现影响规划设计的各类要素,利用适宜举措来缩减其给灌溉规划设计带来的影响,科学引用节水理念,全面管控灌溉技术的运用过程,使各项灌溉规划设计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相符。

猜你喜欢
农田水利农田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作品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农田创意秀
农田搞养殖需办哪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