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高校大宣传格局的理解与建构

2023-03-14 16:01吴磊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主客体思政工作高校

摘要:高校大宣传格局一直是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热点,以往研究多从宣传主体的体制机制、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文章在梳理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件精神和高校宣传工作实际,认为应该从宣传主体、客体的内涵和关系变化来理解大宣传格局。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宣传格局的主体和客体内涵变得更加丰富。高校大宣传格局并非简单的资源整合,而是突破既有工作边界和宣传主体身份限制、不断提升队伍能力和扩大影响范围的过程;高校的大宣传格局既是不断发展和优化的工作体系,又是适应时代变化需要的工作模式。基于此,文章提出高校大宣传格局的四大要素——阵地管理、舆论引导、资源聚合、风险防范,旨在为实际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宣传格局;思政工作;主客体

中图分类号:G647;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2-0084-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安徽省“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项目“安徽省教育新媒体联盟与舆情分析中心大学生实践基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tsjh-2020-2-6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该讲话深刻阐述了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对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大宣传格局的构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持续优化,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大宣传的研究综述

(一)大宣传的概念研究

杨燕丽(2018)认为,大宣传是针对传统宣传方式提出来的,高校大宣传的核心是立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统筹学校内部媒介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展开各类宣传活动,从而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1]。付心怡(2022)认为,大宣传是对涉及宣传工作的多种要素如内容、手段、载体等提出了新的要求[2]。

(二)大宣传的组成元素研究

张宏天(2018)认为,高校应该把课程、课堂、学生等六个重要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关注加强沟通密切合作[3]。滕慧君(2019)认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方向性、理论性、队伍性、环境性、载体性因素相互结合的结果[4]。李娟娟(2017)认为,大宣传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外资源,使其有助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以达到宣传工作的最佳效果。李凯(2017)认为,高校宣传队伍主要由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七个部分组成,这是进一步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增强育人实效的关键[5]。

(三)大宣传的合力形成研究

李真等(2003)认为,要充分发挥合力的作用,在队伍、资源、渠道等方面进行整合[6]。邓卓明(2012)认为,高校的宣传应形成方向合力、理论合力、实践合力、氛围合力和载体合力等[7]。莎日娜(2016)认为,应将整合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高校新媒体建设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进而形成宣传工作合力[8]。媒体融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已经形成了新的命运共同体,媒体融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助力,在实现加强师生思想引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打通信息沟通壁垒、共享人力物力资源,协同开展对外宣传、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李涛,2019;任文珺,2020;邓宇,2020)。

二、大宣传与小宣传的探讨

关于小宣传的研究,学界一方面聚焦于其不足之处。公茂虹(2014)认为,“小宣传”理念很难聚合各类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因此在客观上制约了宣传思想工作,不能够适应党和国家的事業需要[9]。此后的研究者基本上也按照工作范畴和工作思路两条路径来批判小宣传。如张治中(2018)认为,单纯由宣传部门为主的小宣传格局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的要求[10];李凯(2017)认为,小宣传导致思想狭隘和主动性不够,未能调动资源进行育人工作,育人效果不好;高雅(2020)认为,小宣传具有思维固化、策略失当、资金技术缺乏、人员难以有序整合等困难。

另一方面聚焦在大小宣传的关系上。石晶(2015)认为,强调大宣传并非排斥小宣传。小宣传是用来规划、推动的,大宣传是用来统筹、整合的。因此,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早在2009年徐树清就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善于争取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与合作,将“小宣传”变成“大宣传”,实现单兵作战向团队作战的跨越。

小宣传是时代的产物,在以往的宣传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宣传思想工作向来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创新发展的(黄昆明,2019)。前期的研究在理论、实践、方法上都对高校大宣传格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对高校大宣传的主体、渠道研究较多,对客体探讨得较少。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宣传对象的网络赋权已成事实,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关注宣传主客体关系是宣传工作“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的具体体现。新时代高校大宣传既要重视高校宣传与外部环境的同频共振,又要重视高校宣传与高校师生沟通的贴近贴心,从而达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

三、高校大宣传格局面对的变化

(一)网络环境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社交平台成为公众了解信息、发布内容和宣泄情绪的重要渠道,网络社群的出现,大学生饭圈文化的兴起,让大学生网络群体的自组织速度加快,风险性提高。社交平台导致内容生产和消费形式都发生了变化,PGC、UGC甚至AGC(算法生成内容)层出不穷,网络舆论表达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主体多元化,加之高校的宣传内容与学生的贴合度不高,造成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混淆。网络自媒体话语权崛起,通过曝光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关注并诱发网络行为,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挑战。

(二)传播对象变化

從教师层面来说,随着近年来高校国际化交流合作的增多,一大批“海归”教师入校任教,给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带来了新鲜血液,这些教师接受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研究范式较多,价值取向多元化,政治敏感度不够,应该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教育,避免其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走向误区。从学生层面来说,当今的在校大学生都是“Z世代”,他们出生在互联网时代,各类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始终伴随着他们的成长。“Z世代”的特点为热衷于利用社交网络记录生活、表达思想和利益诉求。根据对某省2022年以来的680条重点舆情进行分析,93%的舆情来自在校学生的网络言论,通过对这些言论的分析,可知“Z世代”大学生更希望扮演的角色是学校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被一味说教的受众。从社会层面来说,公众也是高校宣传的对象,高校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社会的关注。

四、对高校大宣传的理解

现代宣传是关于大众说服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因时制宜的社会治理术(张华,2018)。高校宣传的工作水平是高校治理能力的体现,需要聚合多元主体力量和兼顾多方利益诉求。因此,对高校大宣传的理解重点在于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其主体和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高校大宣传的主体。相较于传统宣传模式以宣传部门人员为核心,新时代的高校大宣传主体拓展为学校相关部门、学生、家长、校友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互动始终是较为薄弱的一环,家长和校友等群体作为宣传主体的潜力不容忽视。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安徽大学通过《安大家书》《春暖花开》等专栏,邀请教职工、学生家长、校友与在校学生互动,缓解了学生们的焦虑情绪,也为学校的封闭管理减轻了压力。

高校大宣传的客体。高校大宣传的客体不能仅限于教职工和学生,还要包括国内外的高校及社会各个方面。通过宣传工作来讲好学校故事、中国故事是新时代高校大宣传的应有之义。在日常的宣传工作中,高校的大宣传既要调动一切资源为高校的宣传工作服务,又必须使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为师生和社会普遍接受。

五、高校大宣传格局的组成要素

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规定了各级党委宣传部承担的16项宣传工作职责,这也为高校大宣传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根据前人的研究基础,结合当前高校宣传的特点,笔者将大宣传格局分为阵地管理、舆论引导、资源聚合、风险防范等工作体系。

(一)阵地管理体系是大宣传格局的方向保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管媒体,不能说只管党直接掌握的媒体,党管媒体是把各级各类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高校大宣传的“大”首先体现在阵地管理的范围上。高校媒体阵地主要是线上线下各类阵地。线下阵地主要包括校园公共区域内宣传文化载体;线上阵地包括学校各单位以工作业务名义创设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形势下需要通过数字技术摸清各类阵地底数,掌握阵地动态,加强阵地巡查,同时辅以制度支撑,压实各方责任。安徽大学通过自主开发的新媒体联盟系统将校内180个新媒体账号纳入监管,加强内容安全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同时,利用系统对各类媒体传播力进行排名,充分发挥重点媒体作用,鼓励有影响力的媒体积极参与学校的宣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舆论引导体系是大宣传格局的效度保证

宣传工作需要把握好政治方向,党委宣传部是学校大宣传工作的发动机,要具备强而有效的议程设置能力。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包括媒介、公众、政策三个方面的议程设置,它们分别对应着媒体、社会公众和政府对舆论事件的客观反映或主观诉求,是不同群体表达观点、实现各自社会影响的重要方式,在高校的传播环境中,对应的就是学校、校园媒体、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高校宣传部门的议程设置能力是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提高宣传效度需要定期对宣传工作进行效度分析,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升感知能力,通过各类媒体渠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让宣传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二是培养宣传内容效度评估意识,建立“策划—执行—传播—反馈”的工作闭环,定期分析总结宣传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宣传效度,只有如此才能取得立德树人实效。

(三)资源聚合体系是大宣传格局的渠道保证

聚合资源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小宣传工作模式中,宣传部门有着界限明晰的分工,媒体各自为政,内部会出现为争夺学生记者和设备资源刻意放大所管媒体重要性的现象,客观上强化了媒体渠道重要性,弱化了内容的聚焦和统筹,从而导致宣传内容的“散乱软”。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各级大宣传格局的重要渠道,但是针对媒体融合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学界的观点较为庞杂。应以“强内容、弱渠道”的方式,强调“内容为王”,秉持“分工不分家”的原则,加强内容策划和执行,让宣传队伍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除此之外,还要分析各媒体传播特点,发挥各媒体自身优势,实现各渠道传播效度的最优化。如在深度上依靠校报、校园网主页,在速度上依靠微博、QQ空间,在广度上依靠微信、抖音等媒体。同时也要加强媒体之间的流量互导,充分让内容在各媒体之间流转,提升内容使用效率和传播广度。安徽大学通过官方QQ空间与广播之间的互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QQ空间征集学生点歌,并在校园广播上播放,在播放歌曲的过程中,采用社交平台信息流的方式插入思政内容,这种互动方式激发了广播这种传统媒体的活力,官方QQ空间的点击次数每年都维持在500万次左右。

(四)风险防范体系是大宣传格局的安全保证

高校宣传的风险包括内容风险、突发性事件风险以及舆情应对产生的次生风险。高校宣传内容风险主要来自多模态文本,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多媒体内容在各类社交网络上传输,特别是图片、视频等信息的剧增,高校急需一系列新技术来应对当前的挑战。高校风险防范最重要的是建立学校和学生的沟通机制,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信息平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为学生提供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在突发情境下要通过宣传渠道及时安抚学生的紧张情绪。

六、结语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高校大宣传格局的阵地管理、舆论引导、资源聚合、风险防范等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宣传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身份转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工作体系和适应时代变化需要的工作模式。高校大宣传格局的持续优化,将为站稳守好高校这个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燕丽.大宣传格局下高校宣传工作合力机制建构原则及路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8):74-75.

[2] 付心怡.正确处理企业“大宣传”格局中的五大关系[J].中国电信业,2022(6):76-78.

[3] 张宏天.媒体融合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的影响研究[J].传媒,2018(15):75-78.

[4] 滕慧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重在形成合力[J].科技风,2019(36):228-229.

[5] 李凯,董国松.略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合力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7):77-78,91.

[6] 李真,李寒清.浅议新闻宣传的合力作用[J].电视研究,2003(10):21.

[7] 邓卓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重在形成合力[J].北京教育(德育),2012(5):11-13.

[8] 莎日娜.大宣传格局下加强高校新媒体整合发展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04-107.

[9] 公茂虹.大宣传理念的内涵及价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1):21-22.

[10] 张治中.移动媒体时代高校舆论引导机制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8(3):12-15.

作者简介 吴磊,政工师,安徽大学网络思想政治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网络思政、网络舆情。

猜你喜欢
主客体思政工作高校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浅析“物我本相因”
国企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实现融合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探究
宣传工作对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