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印谱序文的多重价值
——以清人贾永《松园印谱》为例

2023-03-15 22:27邸晓平刘蕴秀
怀化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印谱序文异体字

邸晓平, 刘蕴秀

(1.首都图书馆,北京 100021; 2.北京教育学院,北京 100120)

印谱是鉴赏家将其搜寻的历代玺印和名家篆刻精品编印成册,供人研究、鉴赏和临摹的书。印谱作为中国古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其内容或搜罗历代遗存之官私玺印,或汇集明清以来之篆刻作品,不仅可供人观摩、鉴赏和临习,也是研究篆刻发展史的重要资料。一部内容比较全面的印谱,大致由序言、印蜕或印章图式、印文释读或说明、跋文等组成,其中印蜕或印章图式是印谱的主体,而序跋则记录了许多丰富、细致的历史留痕,与印蜕或印章图式相得益彰,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在阅读《松园印谱》的过程中,笔者对印谱序跋所存留的丰富信息与文字学价值有所体会,故以《松园印谱》之序为例,具体论述印谱序文的多重价值。

印谱一般分钤印本、刻本、影印本三种。其中,钤印本能真实保存原印风韵,且因手工拓谱,数量不多,故而价值最大。《松园印谱》是清人贾永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编辑钤印自刻印章而成的一本印谱,属于自治印自钤之本,治钤均精,非常珍贵。印文分“朱子治家格言”“程夫子四箴”“百美诗”“赏心十六事”“陋室铭”“诸葛武侯诫子书”等十一篇,以古人名言、诗句作为印章之内容,每个印蜕之下附有印蜕的释文及其文字历史渊源。印谱的印蜕之前,是序言、题诗等卷前内容。序言古称“序”或“引”,也叫序文、引言、前言等,主要用于说明书籍的编纂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因其内容与正文、作者关系密切,有助于深入了解作者生平及书的内容、价值、流传等。《松园印谱》的印蜕之前,依篇目前后顺序有马凌云《序》一篇、张恒题诗二首、张恒成题诗一首、柴常馨序一篇,贾永自序一篇。解读印蜕之前三篇序文的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松园印谱》的作者信息、成书过程及作者的人际交往乃至文字学价值等。

一、有助于确定作者个人信息

《松园印谱》的序文对印谱作者籍贯的确认起到了关键作用。《松园印谱》印蜕之前有题为“时乾隆四十八年岁次癸卯二月,松园贾永自叙”的贾永自序一篇,以及朱文方印“贾永之印”、白文方印“福弌斋”印章两枚,由此可知印谱的责任者是贾永,此印谱即为当年所钤。印谱钤印的时间一目了然,而想要了解治印钤印者贾永的详细情况,则需查阅相关资料。

贾永其人,主要工具书中对他的介绍不过寥寥数语,非常简单。《中国篆刻大辞典》著录其为:“清篆刻家,字寿山,平阳(今属浙江)人(一作山西临汾人),工篆刻。乾隆四十八年(1783)辑自刻成《松园印谱》。”[1]《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所记为:“贾永字寿山,太平人,性嗜古,篆刻尤工,有《松园印谱》。”[2]两种工具书都确认了贾永的字及其工于篆刻的特长,但对贾永的籍贯则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平阳(今属浙江)、山西临汾、太平。三种说法哪种更为准确呢?其最初的出处来自哪里呢?实际上,仔细阅读《松园印谱》的序文,可以发现这些序文中便隐藏着这一问题的确切答案。

贾永在他本人所撰写的自序中并没有提及自己的籍贯,但阅读印谱中其它序言的内容,则可以按图索骥,按照其中的蛛丝马迹,一步步进行推测。

《松园印谱》中马凌云的《序》介绍了贾永的篆刻技艺,并十分推崇:

寿山贾君,平阳佳士也,美秀而文,博学通才,工于宫律、诗歌、书法之妙,而篆隶为尤善,举秦汉来鸟迹龟文、春蚓秋蛇,无不究心。既而学于古,镌诸石,刻镂殆尽。丙申,余设帐其家,乐与晨夕,贾君出其自怡者集为谱,为把玩之资。余不工篆隶,然观其章法精蜜(密),刀法遒劲,秦文袅袅,汉家严严,其九千字之遗耶?前代之羊敬元耶?因思古通人雕龙绣虎之才,类能兼长艺事,盖其得天者优,非可强而致也。然则斯谱也,岂第雕虫小技云尔哉。寅岁春二月,解梁马凌云太冲拜书。①

此篇序言的第一句“寿山贾君,平阳佳士也”,即提及了贾永的籍贯。这大概是《中国篆刻大辞典》中确认贾永是“平阳(今属浙江)人”的一个最主要依据。查阅方志等资料可知,历史上称为平阳的地点实有多处,如今天的山东省新泰市、山东省邹城市、浙江省平阳县、河南省滑县东南、陕西省宝鸡市东南阳平、山西省临汾市西南等。那么,贾永所在的平阳,是否就是《中国篆刻大辞典》所认可的浙江平阳县呢?

马凌云《序》的文末署名为“解梁马凌云太冲”,据此可知作序者马凌云之籍贯当是解梁。“解梁”这一地名,较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时的记载,当时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②《辞源》关于“解梁”的释文曰:“古城名。春秋晋地……故城在今山西临猗县西。”[3]解梁,指今山西临猗县西南城东、城西村之间的地区。在清代,解梁称为解州。以马凌云是山西解州人为线索,查阅该地方志,则可在马丕瑶编纂的《解州志》(清光绪七年刻本)卷九中,可找到马氏之传记:

马凌云字太冲,乾隆丙午举人,江西安远县知县,历署都昌、萍乡、玉山等县,升九江府同知,所至有政声。每去任,百姓攀辕遮道,祖饯至数十里。微时,事继母以孝闻,领乡荐后因父病,留心岐黄,捐资施药,数十年不懈,乡里称之。③

从传记中可知,马凌云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结合马凌云《松园印谱》序文中所记,乾隆四十一年(1776)他曾设帐于贾永家中,由这两个时间点可知在马凌云中举之前十年,他一边准备参加科考,一边以教学为生,以常理推测,此时他应在自己的家乡解州附近生活,那么他所设馆授徒的贾永家,应该也在山西解州或其附近。而“平阳”的多个所指中的山西平阳府,下领六个府管州,其中之一就是解州。被称为“平阳佳士”的贾永,大概是山西平阳府人。

平阳府,即《禹贡》中的冀州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两汉因之,三国魏始置平阳郡,后曾称晋州、平河郡、临汾郡、平阳郡等。北宋政和六年(1116),升为平阳府,元曰平阳路,元大德九年(1305)改为晋宁路,明改平阳府,领蒲州、解州、太平等二十八县。清代,平阳府依旧下领二十八县,而贾永生活在平阳府太平县内。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太平县志》卷十一“人物·方技”中,记载了贾永其人:

贾永字寿山,北柴人,性嗜古,铁笔尤工,精力所至,逼真秦汉,鉴者谓得赵子昂、文三桥诸大家风,刻有《松园印谱》行世。④

这里所谓的“北柴人”,是关于贾永籍贯的又一种说法。这一出自于地方志的说法,应该是最为准确的。关于北柴的具体位置,《太平县志》卷二“建置”中也有相关说明。

北柴:距县二十五里,明万历间知县武成修堡,其西即古晋城。⑤

《太平县志》卷一“舆地·沿革”对“平阳”“太平”的具体所指,有非常清楚的描述:

明洪武二年改晋宁路为平阳府,邑属焉,隶山西布政司二百七十七年。国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改属绛州,七年仍属平阳,隶山西布政司。⑥

泰平之名,昉于元魏;以“太”易“泰”,起于后周,唐贞观七年始移治鄂公堡焉。虽平阳、绛郡割属无常,然建置迁移,源流足溯至《寰宇记》,谓:太平为唐城,尧年十六封唐侯。于此前人有辨之者,存而不论可也。⑦

至此,可以确认贾永的籍贯为山西太平北柴。可见《中国篆刻大辞典》和《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著录的平阳(今属浙江)人、山西临汾人、太平人都有一定依据,但皆非十分精确。确切而言,贾永籍贯为平阳府太平县北柴,其地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清代的太平县,在民国三年(1914)山西省全面调整省内区划地名期间,鉴于当时全国已有三个太平县,所以选用了历史悠久的汾城为名,改称为汾城县;1954年汾城县与襄陵县合并,称为襄汾县,原汾城县则成为汾城镇。

二、有助于揭示印谱成书过程

根据《松园印谱》序文中的内容可以了解此印谱编撰的情形及其内容、形式的来源。缘何想到要治一本印谱,选择刻治何种内容的印章,没有人比治印成谱者本人更为了解。《松园印谱》中的贾永自序讲述了该谱编撰的大致过程和得名的原因:

印章一道,余未知所解。然见夫精其术者,刀法之奇正疾徐、变化不穷,字法之婉转飞舞、古奥难测,兼以章法之疏密错落、风雅浑成。窃有叹于雕金缕(镂)石,良匠之经营惨淡至矣;出篆入籀,学士之考核源流备焉。爱之慕之,摹之拟之,而未能窥其津涯也。

壬辰春,得《谷园印谱》,乃许实夫所镌,大小篆体,罔不备具。其章法字法,一以秦汉为准,而利器成风,技神进道,刀法更为可观,盖迥非列市陈案、石章累累,于古毫未有得,而信心由手、以欺心而射利者所可比也。余珍为拱璧,朝夕观摩,思其心之所得,与其手之所习,若有会悟,不忍释手。并取往古史籀篆法,以考夫六书变迁之源流、三法错综之契合,积日累月,乃觉津津乎其有得焉。然于所谓章法、刀法、字法,则均未敢谓有合于古而宜于今也。

兹以所学,谬试操刀,著为成册,讵曰博古炫奇也与哉。嗜痂之癖,聊以明所好焉耳。倘赖高明指诲,俾得易俗为雅、反讹归正,斯则余之所厚望也夫。

时乾隆四十八年岁次癸卯二月,松园贾永自叙。⑧

从这篇自序,可知贾永一向喜好印章之学,对印章的章法、刀法、字法都颇有研究,对印章之道不止“爱之慕之”,还“摹之拟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贾永看到《谷园印谱》一书,因此谱的“大小篆体,罔不备具,其章法字法,一以秦汉为准”,正与他的喜好相契合,因而贾永对其十分喜爱,于是对之“朝夕观摩”,不仅观看,不仅有所领悟,还由此萌生了“谬试操刀,著为成册”的想法并加以实施,进而自己治章,自己钤印,完成了《松园印谱》一书。

《谷园印谱》乃清初学者、藏书家、篆刻家胡介祉根据宋代张炎《山中白雪词》等诗词的内容嘱托东皋印派的创始人许容镌刻钤印而成。《谷园印谱》清康熙十九年(1680)本共两卷,收印一百方;此书第二次增编为甲子(1684),亦成百方;第三次癸酉(1693),成二百方,先后共十四年。印谱每叶数印不等,有释文,并注明刀法、文种,有的还列举篆文之出处,如全书第一印“谷园”印在上,其下为释文、文种、刀法:“谷园、小篆、平刀法”。卷一第一叶前半叶第二印释文是“闭门读奇书,开门延好客,出门寻山水;鸟迹文;埋刀法”,此页后半叶则是记录“闭、门、读、奇、书、开、门、延、好、客、出门、寻、山、水”这些字的来源,如“闭,天台经幢”“门,古文”等。

《谷园印谱》的内容对《松园印谱》印文的选择有一定影响。《松园印谱》的印文分“朱子治家格言”“程夫子四箴”等十一篇,以古文、古诗作为印章之内容;每印之下刊印有释文及文字历史渊源,如全书第一印为阴文方朱印,其下是释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再下是文字渊源和刀法:“六书文”“舞刀法”。显而易见,从其内容到形式,《松园印谱》都有《谷园印谱》的影子,都选择了古人的文字作为印章的内容,印文有所来处;每一个印蜕之下,都有释文,便于读者准确解读印章文字;都有对文种的说明,可使读者了解印文的文体,同时对各种写法的特点,如笔势、体态、结构等有更深入的认识;都有对刀法的具体说明,可以提升读者尤其是篆刻爱好者的篆刻技巧。但如果没有作者自序中的记述,这些来自《谷园印谱》的影响则很难被读者或研究者发现。自序署名为松园贾永,可以推测贾永另字松园,或其号松园,或书斋名松园,而其《松园印谱》之取名,可能来自其字或号或书斋,也不排除受《谷园印谱》书名之影响。

从《松园印谱》中贾永的序文和印谱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其是因受《谷园印谱》之影响而形成的,可见印谱之序文,尤其是作者所撰之自序,不仅有助于了解作者状况,更能使读者对印谱内容、谱名由来、印谱的编撰过程、成谱目标等,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三、记录作者的人际交往

《松园印谱》的序文还提供了作者的人际交往等情况,有助于深入理解、赏鉴印谱,以及理解此印谱产生的时代及环境等背景因素。中国古代印谱经过宋元明三代的漫长发展,到清代进入繁盛时期,篆刻艺术的发展走向纵深,时代痕迹从印谱序文中可见一斑。

《松园印谱》的序文除自序外,其余两篇出自作者身边人之笔。印谱前有马凌云之序,马氏曾设帐于贾永家中。印谱前又有柴常馨之序。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李炳彦、梁栖鸾所纂《太平县志》卷七“人物·隐逸”中有柴常馨之名:

柴常馨,号潜斋,北柴人。性古淡,不与时俗伍。精研宋儒全书,历数十年卓然有得。为文阐发性奥于圣贤道理,表里莹彻,足以羽经翼传,一切讲声调,矜才藻,曾不一瞬,诗不喜做应试体。为诸生后,绝意功名,嚣然自得于弄月吟风之外。⑨

柴常馨名列《隐逸传》中,学识渊博,无意仕进,贾永请其作序,也应对其品格有所认同。柴常馨与贾永同为太平北柴人,对贾永及其家人非常熟悉。《松园印谱》柴常馨序文中称:

自行草兴而篆隶日废,六书之学得以一线不绝者,大抵因印章之用延之也。昔友东坞翁,性嗜篆刻,曾作《南唐图书记》,摹抚松雪朱文笔法,高雅可爱,而精论六书,直视斯邈。俗吏茫昧古法,未足与语。余略闻其说,而未能深习其艺。翁已殁,无可复问,此志遂荒落矣。……顷见老友采臣翁次子寿山所著《松园印谱》,结构间架力追秦汉,而神趣苍秀,能与宣和小篆上下驰驱,年甫妙龄,已历东坞之垒已。一时侪如李九如、侯书升诸人,夙有同好者,亦因之而有研究六书之志。……岁次壬寅初夏,雅斋柴常馨德惟甫谨跋。⑩

据序文可知:柴常馨一度对篆刻很感兴趣;柴常馨是贾永之父的友人,是贾永的长辈;贾永之父字采臣;贾永在家中行二;柴常馨大约与贾永之父年纪相当;当时爱好印章之学的在平阳府还有李九如、侯书升等人。因为同样的喜好,贾永与他们交往甚密,并同有研究六书之志。

《太平县志》不曾记载贾永之父。而据临汾市襄汾县文庙碑林内所立的一块碑石,可知贾采臣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去世。碑石上碑文为“乾隆五十一年岁次丙午九月吉旦,诰授朝议大夫加四级又军功议叙加二级即用直隶州同知采臣贾公德行碑。首事人史长福、贾奎瑛、赵建基、贾□、贾燉、韩复琦;监生贾□、贾克秩、贾□、贾□;乡约贾中□、贾玉栏仝立”。可惜石碑年代已久,碑文漫漶,已经看不出其中的贾永之名。但《松园印谱》的序言,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贾采臣与贾永的父子关系。

清代中叶,文人篆刻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各种流派孳乳,地区性流派与印人各有不同的表现,形成争奇擅胜的风格谱系,时有浙派、邓派、歙派、云间派、扬州画派等。虽然山西的篆刻名家不多,也没有特别有名的流派,但时代风向所趋之下,晋地的印学爱好者也大有人在。仅仅在太平县,即有同声相求、同气相应的很多人热衷于印学,“一时侪如李九如、侯书升诸人,夙有同好者,亦因之而有研究六书之志”。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地区氛围之下,《松园印谱》的产生也就水到渠成了。清代中期,平和端正、雅致柔美的印风流布印坛,而贾永对《谷园印谱》的发现、喜爱和推崇也反映了当时的篆刻仍以诗文题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贾永的《松园印谱》无疑也是时代风气下的产物。

四、具有独特的文字学和美学价值

《松园印谱》的序文中有很多异体字,这些异体字,不仅叠加了印谱的美感,也为文字学研究提供了有益资料。

一些印谱的序文,除了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外,还具一定的美学、文字学价值。篆刻本身具有抽象的审美艺术价值,因而就字体而言,印章印文很少用常见的正字和楷书,而以篆书、隶书、甲骨文、金文为多。与印章的这些特质相适应,印谱的序跋,也多以非正书撰写,且多有异体字,或称俗体字。这些异体字,除了富有不规则的美感之外,更是难得的文字研究资料。

裘锡圭先生曾定义异体字:“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严格地说,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一字的异体,才能称为异体字。但是一般所说的异体字往往包括只有部分用法相同的字。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可以成为狭义异体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成为部分异体字,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广义的异体字。”[4]张涌泉先生认为:“凡是区别于正字的异体字,都可以认为是俗字。俗字可以是简化字,也可以是繁化字,可以是后起字,也可以是古体字。正俗的界限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5]在印谱的范围内,不仅印文有大量的异体字或俗体字,序跋中的俗体异体字也层见叠出。

《松园印谱》一书,印蜕之前的三篇序言皆是手写体上版的,存在着大量异体字。其中马凌云的《序》中有如下异体字:

另有柴常馨的《序》中有大量异体字:

其中最末一篇贾永自序里,异体字数量尤多:

这些异体字或俗体字,与正字在结构或形体上都有差别,有的是偏旁不同,如愽(博)、苐(第)、觧(解);有的是简体与繁体的不同,如论(論)、闻(聞)、间(間);有的是写法上略有出入,如(茫)、(無)、(壽);有的是偏旁相同但配置方式不同,如畧(略)。三篇序文中出现了如此多的异体字,甚至出现了对应同一个正字的两个异体字,如凨(風)、凬(風),还有笔者尚未在常用工具书中查到的异体字,如(春)、(俗),可见《松园印谱》序文中使用异体字的比例是很高的。

这种异体字或俗体字极多的情况,在一般刻本的序言中并不常见。唐代以前,俗字较多,“逮至宋元以后,刻本流行,以正楷为主体的印刷体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字体渐趋于一尊,人们的书写有了可遵循的范本,从而大大减少了俗字存在的机会和市场。写本中‘徧满经传’(《颜氏家训·杂艺》语)的俗字,一经后人刊刻,亦多荡然无存。所以今天一般的刻本书籍中俗写文字已不多见。近世铅印流行,俗字得到了进一步的控制”。[6]但在印谱中,或是为了追求文字形体变化之美,或者是为了与印文本身或生动或古朴的特质相协调,也或许是出于展示自己博学的心理,书写序言者往往对异体字持有宽容、开明甚至喜爱、偏爱的态度,是以异体书写序跋在印谱中十分常见。可以说,这样的序跋,增加了印谱文本的丰富性,非常直观地带给读者活泼、生动的新观感。这些在印谱序文中出现的异体字,对于研究汉字和汉字学具有一定价值。

概而言之,贾永《松园印谱》中的三篇序文,所提供的关于这本印谱的信息量极大,印谱序文记录、总结、保存了印谱正文所无或省略的内容,如印谱作者生平的相关信息、印谱的编撰情况、印谱的创作渊源与审美取向等等,为深入理解研究《松园印谱》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于一斑窥全豹,相对于印谱本身这一“正文本”,印谱序文虽然仅仅是附属于正文本的“副文本”,但其具备的多种价值还是值得我们重视并深入研究探讨的。

《松园印谱》印治时间早,治钤均精,原书难得一见,所幸复旦大学印谱文献虚拟图书馆“印藏”数据库(https://yin.fudan.edu.cn/)中有该谱全文。此数据库以著名金石学者林章松先生松荫轩(印学资料馆)所藏印谱为基础,复制全文图版,编撰书志目录,配置检索系统。本文之撰写得益于这一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故谨于文末致谢。

注释:

①⑧⑩贾永.松园印谱[M].松荫轩藏:清乾隆四十八年刻钤印本(1783):1-2.8-10.5-7.

②杜预.春秋左传正义附释音春秋左传注疏:卷十四[M].江西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1815):3.

③马丕瑶.解州志:卷九[M].清光绪七年刻本(1881):12.

④朱光绶,劳文庆.太平县志:卷十一[M].清光绪八年刻本(1882):12.

⑤朱光绶,劳文庆.太平县志:卷三[M].清光绪八年刻本(1882):6.

⑥⑦朱光绶,劳文庆.太平县志:卷一[M].清光绪八年刻本(1882):3.1.

⑨朱光绶,劳文庆.太平县志:卷十[M].清光绪八年刻本(1882):54.

猜你喜欢
印谱序文异体字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古意盎然说印谱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刘禹锡诗序研究
常用隶书异体字表(二)
特殊的“古籍”
印谱:古籍中的另类收藏
《音同》中的异体字与讹体字
魏晋南北朝序文刍议
麦积山石窟艺术印谱
——王明亚篆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