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吗洛尔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3-03-16 11:56李颖慧杨改娥樊娟丽
中国美容医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噻吗氯喹脓疱

郭 芳,李颖慧,杨改娥,梁 雁,牛 洁,樊娟丽

(运城市中心医院皮肤科 山西 运城 044000)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多发于女性,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容貌美及生活质量[1]。临床常采用强脉冲光、抗生素及硫酸羟氯喹等方法治疗,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整体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2-3]。研究发现,玫瑰痤疮患者持久性面部红斑可能与面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以及皮肤天然免疫防御功能损害有关[4]。噻吗洛尔是一种β受体阻滞剂,能够阻断支气管、血管平滑肌β2受体,同时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合成与分泌,在抑制新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5]。本研究选取笔者医院收治的面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噻吗洛尔联合硫酸羟氯喹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6例面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痤疮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s)

1.2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6]中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0~54岁;③病程1~6年;④近3个月均未服用糖皮质激素或维A酸类药物;⑤患者及家属均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坏死性或职业性痤疮患者;②合并面部其他皮肤疾病者;③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④系统性疾病患者;⑤瘢痕体质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⑦精神疾病患者。

1.4 方法:对照组口服硫酸羟氯喹(重庆康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3332)治疗,1片/次,2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另给予噻吗洛尔治疗,将噻吗洛尔溶液(江苏云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313)均匀涂抹于面部皮损处,3次/天。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症状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统计两组患者丘疹、脓疱数量,并采用VISIA皮肤检测仪(美国,Canfield公司)测定面部两侧红斑分值,总分为4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7]。

1.5.2 临床疗效:于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评价。显效:灼热、丘疹及脱屑等临床症状消失,红斑评分降低70%以上;有效:灼热、丘疹及脱屑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红斑评分降低30%~70%;无效:灼热、丘疹及脱屑等临床症状未见减轻甚至加重,红斑评分降低不足3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8]。

1.5.3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llegra X-5医用离心机(美国,贝克曼)离心(转速3 500 r/min,时间15 min,离心半径10 cm)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α、IL-8、TNF-α水平,试剂盒均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5.4 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肿胀、头晕、恶心等。

1.6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等级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若理论频数为1~5则需校正,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丘疹、脓疱数量及红斑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丘疹、脓疱数量及红斑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丘疹、脓疱数量及红斑评分比较 (例,±s)

表2 两组丘疹、脓疱数量及红斑评分比较 (例,±s)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images/BZ_87_236_946_1203_1064.png观察组 43 16.85±1.29 5.14±0.77* 3.76±0.34 1.22±0.21*对照组 43 17.02±1.34 7.36±0.85* 3.80±0.36 1.69±0.26* t值 0.599 12.693 0.530 9.222 P值 0.551 <0.001 0.598 <0.00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α、IL-8、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表4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pg/ml)

表4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pg/ml)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images/BZ_87_236_400_2265_516.png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例(%)]

2.5 观察组典型病例

2.5.1 病例1:某男,治疗前患者面中部可见大致对称分布的红斑、丘疹、脓疱伴毛细血管扩张,噻吗洛尔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8周后,面部红斑、丘疹、脓疱数量较前明显减少,效果明显。见图1。

图1 典型病例治疗前后

2.5.2 病例2:某女,35岁,治疗前皮肤镜下可见大量线状及分支状血管,部分区域融合成多角形血管网,噻吗洛尔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8周后,皮肤镜下多角形血管网较前明显减少,未见明显毛囊性脓疱。见图2。

图2 典型病例治疗前后皮肤镜下面部皮损表现

3 讨论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临床多表现为面部持久性红斑,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面部皮肤局部免疫功能失调、血管功能紊乱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复杂因素有关[9-10]。临床多采用激光或抗生素及硫酸羟氯喹等药物治疗。然而,激光仅对玫瑰痤疮毛细管血管扩张有效,且部分患者容易出现红斑、刺痛和灼烧感,影响治疗效果[11-12],大多药物治疗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整体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2-3]。

基于噻吗洛尔的药理作用,笔者医院进行了以上临床试验。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丘疹脓疱数量、红斑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噻吗洛尔是一种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常用于治疗小儿青光眼,对β1受体和β2受体有阻断作用,同时能够减小皮肤表面张力[13]。此外,噻吗洛尔能够抑制一氧化氮释放从而收缩毛细血管,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调节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酶途径,进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14]。硫酸羟氯喹属于抗疟药,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和炎症性皮肤病,能够通过抑制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并且可以抑制炎性递质激活,减少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15]。本研究中噻吗洛尔联合硫酸羟氯喹用于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能够增强免疫抑制,提高局部抗炎功效,进而促进皮肤屏障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α、IL-8、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噻吗洛尔局部用药有效增加了病灶内药物浓度,药物通过皮肤进入血液系统,进而抑制了炎症因子的释放。研究发现,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均参与痤疮炎症反应,多种细胞炎症因子参与痤疮炎症损害的形成[16]。范莉莉等[17]研究发现,血清IL-6、IL-8、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均与玫瑰痤疮的炎症机制有关。本研究中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噻吗洛尔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噻吗洛尔对眼部及周围组织刺激小,安全性良好,用于皮肤涂抹的安全性得以保证[18]。黎胜苗等[19]研究报道,不同浓度的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用于治疗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均未发现全身或局部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采用噻吗洛尔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疗效确切,能够减轻患者面部红斑症状,同时能够降低炎症反应,安全可靠。然而,本研究病例选取有限,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仍需扩大样本,进行多中心研究。

猜你喜欢
噻吗氯喹脓疱
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局部封包联合持续加压法治疗婴儿血管瘤疗效评价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
基于FAERS数据库的氯喹与羟氯喹心脏不良事件分析
马来酸噻吗洛尔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质表征
氯喹和羟氯喹药理特性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应用
氯喹和羟氯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其心脏毒副作用
7-氯喹哪啶加合物的制备和溶解性研究*
鱼腥草外敷除脓疱
北方地区羔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措施
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