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多学科联合修复在前牙缺损种植修复中的应用及对口腔功能与美学效果的影响

2023-03-16 11:57高明英
中国美容医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牙列前牙种植体

张 颉,高明英

(唐山市协和医院口腔修复科 河北 唐山 063000)

前牙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影响患者牙齿功能及美观,加重患者心理负担,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1]。对于前牙缺损患者临床既往常用修复手段虽有一定效果,但其治疗后患者牙齿美观度较差。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对牙列缺损的修复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增加患者牙齿美观度成为牙科医生的不懈追求[2]。近年来多学科联合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口腔多学科联合治疗是指在口腔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牙周、正畸、修复等多学科联合进行整体治疗方案设计及实施[3]。牙周治疗保证患者口腔清洁及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健康,为日后修复提供良好条件。正畸治疗是指在完善根管治疗的情况下,通过正畸方法如压低伸长磨牙、开辟或集中牙间隙矫正牙齿错牙合畸形,为临床种植修复提供良好条件。故本研究对前牙缺损患者应用口腔多学科联合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口腔功能及美学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20例前牙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5例,采用多学科联合修复治疗)与对照组(75例,常规修复治疗)。研究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57.36±4.21)岁;牙齿缺损数量1~3颗,平均(1.42±0.23)颗;牙齿咬合力180~215 N,平均(198.42±7.25)N;缺失/损原因:牙周病16例,外伤12例,龋病10例,自然脱落7例。对照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58.23±4.32)岁;牙齿缺损数量1~3颗,平均(1.45±0.24)颗;牙齿咬合力182~218 N,平均(200.35±7.46)N;缺失/损原因:牙周病38例,外伤15例,龋病12例,自然脱落10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实施前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①均存在前牙区牙列缺损;②患者对本研究所使用方法无禁忌证,自愿接受配合治疗;③种植牙牙周无严重软组织损伤。

1.3 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②不能定期复诊者;③患有夜磨牙症者;④无法保持良好口腔卫生者;⑤既往有颌面部手术史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采取常规牙体预备后固定义齿修复方法治疗。首先给予患者牙周治疗,包括牙周清洁、刮治,平整根面等,予以患者口腔卫生指导及抗生素治疗,最后由牙周科医生观察患者牙周治疗效果。完成牙周治疗后,由医护人员对患者口腔进行消毒,以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将患者病变牙齿拔除,并将拔牙窝清理干净,嘱其紧咬止血棉球,拔牙后3个月复诊,检查患者牙槽窝情况,患者牙槽窝愈合良好后,可进行常规备牙、比色等工作,随后将牙齿模型送制作,根据医生要求制作固定桥,最后为患者试戴、调整等,为患者佩戴合适的患牙模型。术后指导患者口腔清洁步骤,进行健康宣教,嘱其定期复诊。

1.4.2 研究组:采取口腔多学科联合修复治疗。具体如下:①牙周治疗:同对照组操作;②正畸治疗:牙周状况稳定后进入正畸治疗阶段,应用真丝弓矫治术排齐上下牙列,调整牙间隙,改善上下前牙前突等不良关系,由种植科医生会诊确定患者口腔牙列条件满足种植体植入要求后,进入维持牙间隙、调整咬合关系阶段,最后转入种植科完成种植体植入术;③口腔种植:正畸科医生暂时拆除牙齿固定矫正器,由种植科医生取出研究模型,制作手术引导板,根据种植平台与邻牙牙根之间保持距离1.5~2.0 mm,确定植入种植体位置,切开黏骨膜和骨面,并做好剥离处理,充分暴露牙槽骨明确植入点,采用种植机及配套钻针钻孔,形成的种植窝形态应符合固位形及抗力形的基本原则,窝洞应包括所有的病变部位,其颊、唇及舌壁应达自洁区,然后将种植体植入完成;④修复: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佩戴活动保持器,种植体部位保持器最大程度缓冲使其离开黏膜组织,在完成上部牙冠修复后可重新制作活动保持器,佩戴时间12个月;⑤术后予以常规抗感染治疗,指导患者口腔清洁步骤,进行健康宣教,嘱其定期复诊。

1.5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5.1 疗效评价:于治疗12个月后评价患者疗效。疗效判定标准[4]:牙列缺损情况明显改善,外观与周围正常牙体无差异为显效;牙列缺损情况改善,外观与周围正常牙体有差异,但不影响正常生活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治疗12个月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牙周不适、感染及牙齿松动等。

1.5.3 口腔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应用汉语言清晰度测试表[5]评价患者语言清晰度,语言清晰度=念对字总数/字表字总数×100%,由两名专业人员判听并取平均值;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采用咀嚼功能评分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咀嚼功能[6],总分10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咀嚼功能越好;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采用牙齿动度值(Periotest value,PTV)评价患者牙齿松动度[7],0~9分,表示未松动;10~19分,表示Ⅰ度松动;20~29分,表示Ⅱ度松动;30~50分,表示Ⅲ度松动。

1.5.4 治疗后美学效果:于治疗后12个月采用WES评分及PES评分评价美学效果[8]。其中WES满分10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美学效果越好;PES满分14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美学效果越好。

1.6 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分析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卡方检验进行数据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的74.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典型病例见图1。

图1 研究组典型病例前牙缺损修复前后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2.3 两组语言清晰度、咀嚼功能及PTV比较:治疗前两组语言清晰度、咀嚼功能、PT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治疗12个月后,语言清晰度、咀嚼功能均高于治疗前(P<0.05),PTV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语言清晰度及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TV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语言清晰度、咀嚼功能及PTV恢复情况比较 (例,±s)

表3 两组语言清晰度、咀嚼功能及PTV恢复情况比较 (例,±s)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2.4 两组美学效果评分比较:治疗后,研究组WES及P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美学效果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治疗后美学效果评分比较 (±s,分)

images/BZ_147_1298_401_2268_463.png

3 讨论

牙列缺损是指患者牙列部分缺失,导致患者牙列不完整,由于牙列长时间不完整导致其缺损周围牙齿畸形生长,牙槽骨快速吸收,不仅影响患者发音及咀嚼功能,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牙齿美观度,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加重[9-11]。前牙区是常见牙列缺损位置,目前常规修复虽可恢复口腔功能及牙齿完整性,但其无法解决牙齿畸形问题。因此,需要寻求新的治疗手段治疗前牙缺损患者。

前牙不仅有维持美观的功能,还具有辅助发音及切咬食物的功能[12]。临床修复牙列缺损时常因牙龈形态位置不佳、缺损区深陷牙龈水平面以下等情况,需要配合牙周治疗,如牙冠延长术、牙周组织成形术等,上述牙周治疗可重建软组织形态,为日后美学修复提供便利条件[13]。因牙齿错位扭转、牙列拥挤等原因造成错牙合畸形,影响患者牙齿美观度,正畸治疗可帮助患者恢复牙齿正常形态,使牙齿美观度得以提高,此外,正畸还有助于保护牙周组织,减轻患者疼痛,通过正畸矫治可恢复牙列正常排列及咬合关系,消除病理性咬合因素,使口腔功能恢复正常[14]。植入种植体可刺激周围牙槽骨,减少牙槽骨吸收,避免破坏邻牙,提高患者咀嚼效率及舒适度,还有利于维持口腔清洁[15]。

口腔多学科联合修复治疗包括上述牙周、正畸、种植及修复等手段,可发挥各自的优势,综合应用治疗牙列缺损问题。赵军红等[16]研究中应用正畸与修复联合在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中取得良好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前牙缺损患者应用口腔多学科联合修复效果显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其原因可能是牙周及正畸治疗给予种植修复提供良好条件,治疗效果得以提高,与王翠等[17]观点一致。

口腔多学科治疗中的牙周及正畸治疗有利于进一步调整患者牙间隙,为种植修复提供良好的口腔环境,避免种植不当引起不良反应,种植修复时在牢固基桩作用下,牙齿与齿床紧密贴合,种植体与周围牙齿贴合度得以提高,从而促进牙齿功能改善,改善患者牙列整齐度,促进咀嚼及语言功能的恢复,避免牙齿松动[18-19]。整个治疗过程由牙周、正畸及种植修复科医生共同负责,修复后予以口腔卫生指导,使患者正确使用正畸保持器,并做好种植牙与牙周的日常清洁维护,促使患者种植修复达到良好预期,牙齿美观度得以提高。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语言清晰度及咀嚼功能评分更高,PTV评分更低;研究组WES及PES评分更高,提示对前牙缺损患者应用口腔多学科联合修复治疗,可促进患者口腔功能恢复,提高美学效果,与温志欣等[20]观点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近年来口腔种植方案不断完善,本研究中所选用的种植体其美观度、舒适度及结构与人体正常牙齿极为相似,临床再予以正畸、种植修复等多学科治疗,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牙列及牙齿咀嚼功能等,并保证其美观程度。

综上所述,应用口腔多学科联合修复治疗前牙缺损患者效果显著,患者口腔功能恢复良好,可获得较好的美学效果。但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评估患者牙齿缺损区牙冠间隙及骨量、邻牙软组织情况、发育状态等,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术后嘱其定期复查,予以日常维护指导,以便获得持久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牙列前牙种植体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磁性附着体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应用
种植修复与固定义齿修复对牙列缺损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
微种植体与J钩内收上前牙后的切牙位置变化比较
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缺失区的应用分析
口腔种植修复牙列缺损142例临床体会
纤维桩与金属桩在前牙修复中的疗效比较
前牙烤瓷冠美容修复的临床应用
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IL-2、IFN-γ、IL-4、IL-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不同正畸方法压低下前牙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