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柳鸣九:中国“萨特研究第一人”

2023-03-16 03:50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钱锺书萨特国人

2022年12月15日,著名法語翻译家柳鸣九逝世,享年88岁。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法国作家萨特在彼时的中国一度掀起了一股“萨特热”,时人多认为,是柳鸣九最先将“萨特”引入了中国,因而他被人们称为中国“萨特研究第一人”。

尽管生前有诸多成就,但柳鸣九认为自己的主业是法国文学史研究和文艺理论批评,副业是编书、写散文、翻译,还认为自己“智力水平中等偏下”,不像钱锺书那样有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的本领。因此他总有一种紧迫感,“总觉得穷我一生都不可能达到终极的尽头”,所以只能“以勤补拙”。他曾说,“秘诀就是要舍得下笨功夫,舍得投入时间。”

人物解读:透明

角度一:“添油加醋”式的翻译。

作为国内著名的法语译者,柳鸣九推崇钱锺书的“化境”说,他不建议用“信、达、雅”来衡量翻译的优劣。其译文也不乏争议,有评论认为“与原文有所游离”,对此,柳鸣九曾调侃自己的翻译是“添油加醋”“把全篇的精神拿准,再决定添油加醋的轻重、力度、分寸与手法,而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他认为翻译建立在对文本浅表之意与深藏本意了解之上,最终用纯正的修辞学表达为本国的语言文字。

角度二:后天努力的人。

与出身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不同,柳鸣九并无“家学渊源”,父亲是名厨师,柳鸣九直到初三才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其随后的成就几乎可归于后天的耕耘。他曾表示:“如果把我当作一个案例,那似乎可以说明:一个在起跑线上几乎一无所有的人,只要后来努力,也不见得会输。”直到晚年,柳鸣九仍然笔耕不辍,致力于充当国内读者接触法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媒介。

运用示例

鲁迅先生曾说:“翻译是‘我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以为倘能味道较好,庶几在咬嚼者那一面也得到较多的好处,我也不枉费了身躯’。”“翻译”正是开掘本国文化资源,以至于最终实现文化输出的利器。柳鸣九先生正着眼于此,甘做“一名中西文化交流桥上的搬运工”,他以笔耕不辍给国人打开法国文化的大门,开拓了国人的眼界,为中国文化的“取长补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钱锺书萨特国人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被嫌弃的宋国人
名师学案·钱锺书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国人赴日“抢盖”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