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苑菁华》异文辨析

2023-03-16 01:50孙佩
大学书法 2023年1期
关键词:面目文渊阁四库

⊙ 孙佩

引言

《书苑菁华》收唐及唐以前书论160 余篇,具有极高的书学价值和文献价值。现行整理本仅有《书苑菁华校注》([宋]陈思辑,崔尔平校注,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年),此书以“汪氏振绮堂刻本”为底本,主要参校“明善堂抄本”。惜其整理未利用宋刊本《书苑菁华》,故文章以“校注本”为底本,对校《宋刊书苑菁华》([宋]陈思辑,中国书店出版社,2021 年),刺取异文八例,参考中国基本古籍库所收《书苑菁华》“宋刊本”、“国图所藏明抄本”[1](下文简称“明抄本”)、“文渊阁四库本”,略做辨析,以期对《书苑菁华》的进一步整理研究有所助益。

一、《书苑菁华校注》卷一《书法上》下收录有王羲之《笔阵图》。(卷一第四篇,07 页)

“阵”,“文渊阁四库本”同;“宋刊本”作“势”,“明抄本”同。

按:“势”字确。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历代文献所载《笔阵图》作者皆为东晋卫夫人。笔者查检中国基本古籍库,“笔阵图”下共546 条,与作者相关条皆题卫夫人。此外,与王羲之《笔阵图》相关词条共23 条,所载内容与本篇无关,皆出自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故各本将“势”误作“阵”者,盖受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一文的影响。

从词义角度来看,“笔势”广义来讲是“书画文章的意态和气势”,单论书法作品,指用笔和整体笔画的走势。与本篇所讲内容甚合,且本文开篇有“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锺繇书,其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之言。此外,同卷收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言,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与本篇内容尤为接近,更是证明本篇与“笔势”联系紧密。“笔阵”即以排兵布阵为喻,解释书法作品中各个工具的作用。《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谓作书运笔如行阵”。对比发现,与“笔阵”相关的文章主要围绕“阵”字来讲,如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曰:“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综上,不难看出“势”和“阵”有明显的差别,该篇题当为《笔势图》。

二、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流,或因挑而还置。(卷四梁庾肩吾《书品》,54 页)

“流”,“宋刊本”作“留”,“明抄本”、“文渊阁四库本”同。

按:“留”字确。从版本的角度来看,除以上各本《书苑菁华》作“留”外,历代收庾肩吾《书品》的书籍,如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2],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二)、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七百七十七)、明张溥《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卷九十九)四书,此句全作“放而更留”。此外,“汪氏振绮堂本”亦作“留”,可知“校注本”之底本不误也,是今人出版之误。

从词义角度来看,东汉许慎《说文》曰:“留,止也。”指在某处停止不移动,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此句是庾肩吾赞誉“锺王”书法之言,“放”“留”意思相反,形容“锺王”行笔举重若轻,一些笔画书写完成时欲放而还留。与上句“横”“竖”“浓”“轻”,以及下句“挑”“置”用法相同。宋朱长文则直接指出“放而更留”主要针对“捺”画,《墨池编》卷二《笔法》“结裹法”条云:“夫言将欲放而更留者,人、入、木、火字是也。”而“流”则表示动态,《说文》曰:“流,水行也。”“放而更流”与上下文意不合。《广韵》中“留”“流”同属来部,尤韵平声,此处应是音同而误。

三、殷钧书如高丽使人,跳浪甚有意气,滋韵终乏精味。(卷五梁袁昂《古今书评》,71 页)

“跳”,“宋刊本”作“抗”,“明抄本”、“文渊阁四库本”同。

按:“抗”字确。从版本角度来看,清以前各本《书苑菁华》皆作“抗浪”,此外收袁昂《古今书评》的其余书论著作亦作“抗浪”,如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四十八)、宋赵与旹《宾退录》(卷二)。“校注本”所用底本“汪氏振绮堂本”作“跳浪”,后民国“翠琅玕馆丛书本”、“藏修堂丛书本”因汪氏亦作“跳浪”。

从词义角度来看,“抗浪”一词,用例极少。除本篇外,明人著作中尚有几例,如明安世凤《墨林快事》卷十《山之桂辞》载:“其字则谨恪绵密,绳趋尺步,全无伧父抗浪之容。”[3]此处“抗浪”形容伧父,义近粗鄙、粗俗。又明赵用贤《松石斋集》卷二十四言:“弟本抗浪迂戆,气若不能下人。”[4]此处“抗浪”“迂戆”义近,表示“迂愚而刚直”。结合以上用例发现,“抗浪”作为形容词,多形容人性格粗直、不精致,因此《汉语大词典》解释“抗浪”为“粗犷貌”比较妥当。“跳浪”一词,宋代用例颇多,多表示跳跃、跳动。如宋洪迈《夷坚支志》卷七《盛珪都院》曰:“在室跳浪,若格斗状,呻吟甚苦,仍不绝声。”[5]又宋李昉《文苑英华》卷三百三十三刘禹锡《平蔡行三首》云:“四人归业闾里间,小儿跳浪健儿舞。”[6]“跳浪”既形容格斗状,又形容小儿姿态,用在此处显然不当。

结合上下文来看,“抗浪”与“精味”意思相反,正合文意。在此处形容高丽使人的气质、精神,甚妥。

四、每所览之暇,得临玩之。(卷七佚名《唐朝叙书录》,108 页)

“所”,“宋刊本”作“听”,“文渊阁四库本”同,“明抄本”作“听政”。

按 :“听”字确。从版本角度来看,清以前各本《书苑菁华》皆作“听”,其余收《唐朝叙书录》的著作,如唐韦续《墨薮·贞观论》、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此句亦作“听”。作“所览”者,因本于“汪氏振绮堂本”,如“翠琅玕馆丛书本”便作“所览”。

从词义角度来看,“听览”即“听事览文。谓处理政务”。查检文献,一般而言,“听览”的主体专指皇帝,“所览”即“所看过的”,二者于此皆通。就语境来讲,此处讲唐太宗收集“二王”真迹的事迹,此语记太宗所言,“听览”更为恰当。“明抄本”作“听政”者,盖义近而误也。

从词语搭配的角度来看:听览之暇、听览之余、听览之间、听览之外等结构极为常见,查检中国基本古籍库发现“听览之”共计205 条,而“听览之” 加“暇”“余”“间”“外”等结构就有86 条。且一般而言,“听览”的主体专指皇帝,史书中常见这种用法。如《宋书·武三王传》曰:“伏愿陛下听览之余薄垂昭纳,则上下相安,表里和穆矣。”[7]又《旧唐书·令狐德棻传》曰:“数年之后,道致隆平,遂于听览之暇,留情文史。”[8]此外,唐代语料见“听览之”10 条,上述结构8 条。与此相反,“所览之暇”无用例,“所览之”后一般跟书、景等可“览”的名词,“所览之”结构的重点在“览”的内容。故此处“听览”为确,“校注本”“听览”作“所览”者,盖“所”“听”二字草书形体相近而误。

五、昌衡跌宕,率尔而作。虽蔑泛而或乖,乃由衷而不怍。(卷十唐窦臮《述书赋下》,146 页)

“泛”,“宋刊本”作“法”,“明抄本”、“文渊阁四库本”同。

按:“法”字确。从版本角度来看,“文渊阁四库本”及此前各本《书苑菁华》皆作“法”,历代收唐窦臮《述书赋》的书籍亦作“法”,如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五)、宋朱长文《墨池编》(卷四)。此外,陈思本人另一著作《书小史》(卷八)亦作“法”。作“蔑泛”者,最早见于“汪氏振绮堂刻本”,后民国各丛书本因袭之。

从词义角度来讲,“蔑法”一词最早见于本篇,“蔑”,明张自烈《正字通·草部》云:“《说文》‘劳目无精也。’《精蕰》‘㫝有如无也。’又微也,扬子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又蔑如也,轻藐之意。又与灭同。”[9]此处“蔑法”连用,“蔑”表示轻视、抛弃义,“法”则表示法度、规则之义。相同的用例还见于宋真德秀《读书记》卷三十二:“其流之弊,将至于弃礼蔑法,如西晋君子之为者,故子贡惜其言而力正之也。”[10]“弃礼”“蔑法”连用,意思相近,“蔑法”于此处词义甚合。而“蔑泛”历代不见用例,词义解释不通。

从上下文意来看,此处作者是在评述卢昌衡的书法风格及水平,“蔑法”的弊端是“或乖”。抛弃规则法度的书写弊端是背离常理,但这种打破规则的结果是“由衷而不怍”,此义与同句“率尔”亦合。因此,“法”字甚确。此处“法”讹作“泛”者,盖由二字草书形近而误。

六、余稽古而玩能,因假能而有说。匪徒姓名记录,面目超越,相质披文,虚空岁月者矣。(卷十唐窦臮《述书赋下》,151 页)

又:“必以一时风流,千里面目,斯亦愈于博弈,亚于文章矣。”(卷十一唐徐浩《论书》,169 页)

两处“目”,“宋刊本”皆作“首”,“明抄本”、“文渊阁四库本”同。此外还有一例各本皆作“面首”的情况,见于卷十唐窦臮《述书赋下》:“若乃出自三公,一家面首。”

按:“首”字确。从校勘的结果来看,“面目”“面首”各有丰富的用例。第一,“面目超越”条情况如下:宋朱长文《墨池编》(卷四)、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二百八十五)、清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卷九)、“民国翠琅玕馆丛书本”(第三集)四处作“面目超越”,其余皆作“面首超越”;第二,“千里面目”条情况如下:“千里面首”仅见于《书苑菁华》“宋刻本”、“明抄本”和“文渊阁四库本”,其余收本文者皆作“千里面目”。[11]

所以,要解决此处异文问题,应该从其他角度着手。

从版本的角度来看,《书苑菁华》除上述两处异文外,还有一例各本皆作“面首”的情况,见于卷十唐窦臮《述书赋下》:“若乃出自三公,一家面首。”综上,“宋刻本”共三处“面首”,三处皆误的概率不大。此外,三处皆作“面首”者,有“宋刊本”、“明抄本”,而作“面目”者,基本出于“清刻本”、“抄本”。故当从“宋刻本”作“面首”为妥。

宋刻本 《书苑菁华》图影 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

从词义角度来看,关于此处“面首”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徐铸成认为此处“面首”是形容词,“引申作为姿态秀丽、工架妩媚的概括语”[12]。一种是蒋维崧、王佩增的“面貌、面目”说。[13]我们认为蒋、王说更为正确。首先,面首的面貌义在唐代较为常见,如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二十二云:“古来木像,莫知其始。而面首殊丽,瞻仰无已。”[14]又卷七十二曰:“贼帅见妇面首端正,即纳为妇。”[15]再结合上文《书苑菁华》三处“面首”的使用情况,此处“面首”就是“面目”,指书法的面貌,而非有褒义色彩的形容词。

综上,正因为“面首”具有“面目”义,而“面首”的“面目”义又不常用,所以从“宋本”以后,或有改“面首”为更容易理解的“面目”,此后各本因袭之。这则异文也恰好证明“面首”本来就有“面目”的意思,不必非以形容词用法强为之解,徐说基本可以否定。此外,《汉语大辞典》“面首”条下单独设一个义项“指书法的面目”,显得有些多余,因为“面首”表示“面目”绝对不是书法特殊的用例。

七、若或征数子之运用,甘千里之殊途。则我鸡犬而无来无往,子衣裳而不曳不娄。成一家之憬彼,拨四海之友于。(卷十唐窦臮《述书赋下》,152 页)

(一)“娄”,“宋刊本”作“裾”,“明抄本”、“文渊阁四库本”同。

按:“娄”字确。从词义角度来看,“曳”,(日)空海《篆隶万象名义》曰:“牵申也、引也。”宋陈彭年《重修玉篇》卷三十云:“曳,申也、牵也、引也。”“曳娄”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唐孔颖达疏《毛诗注疏》卷六曰:“曳者,衣裳在身,行必曳之。娄与曳连,则同为一事。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驱驰俱是乘车之事,则曳娄俱是着衣之事。故云‘娄,亦曳也’。”[16]即此处“曳”“娄”同义,表示穿着、穿戴,于此可通。“裾”,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裾,衣袍也。”明张自烈《正字通》曰:“襟以下皆谓之裾,古云曳裾,谓磬折则前幅先垂曳也。”[17]《汉语大词典》释“裾”为“衣服的前后襟,亦泛指衣服的前后部分”,则“曳裾”义为“拖着衣襟”,于此不通。此外,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发现“不曳不娄”“弗曳弗娄”历代用例颇多,共计145 条,“不曳不裾”只见于此句,“弗曳弗裾”不见用例。

从上下文意来看,本段用典之处颇多,“憬彼”“友于”皆是,此处用《诗经》“弗曳弗娄”作“不曳不娄”,甚妥。此外,“曳娄”同上句“来往”成对文,“无来无往”正对“不曳不娄”。后世各本有作“不曳不裾”者,或因“宋本”而误。振绮堂所刻《书苑菁华》经过汪汝瑮的系统整理,此处“裾”改为“娄”者,汪氏整理之功也,后本于“汪氏振绮堂本”的,皆改作“娄”。

(二)又此句“拨”,“宋刊本”作“睽”,“明抄本”、“文渊阁四库本”同;“民国翠琅玕馆丛书本”作“揆”。

按:“睽”字确。从版本角度来看,此处各本《书苑菁华》皆作“睽”,“汪氏振绮堂本”亦作“睽”,故此处校注本作“拨”者,当是今人出版之误也。

从词义角度来看,“睽”《说文》曰 :“目不相听也。” 宋陈彭年《重修玉篇》卷四曰:“睽,乖也、目少精。”此外,“睽”常常搭配为“睽别”“睽辞”“睽隔”“睽孤”,表示分离、离别义,于此处可通,表示由于书贩的存在,分离四海的人也能如兄弟一般。而“拨”字各种义项于此处皆解释不通,“翠琅玕馆丛书本”作“揆”者,乃形近而误。

八、(子敬)其锋不可当也,安逸遒健,过于家尊。(卷十二唐张怀瓘《六体书论》,176 页)

“安”,“宋刊本”作“宏”,“明抄本”、“文渊阁四库本”同。

按:“宏”字确。从版本角度来看,各本《书苑菁华》皆作“宏”,“校注本”底本亦作“宏”,此处作“安”者,盖“宏”“安”形近,今人出版不慎而误。民国“翠琅玕馆丛书本”情况大致相同。

从词义角度来看,“宏逸”义为“高妙超逸”,多用来形容诗文绘画的风格,历代书论画论用“宏逸”来评价书家画家的风格极其常见,如唐窦臮《述书赋》曰:“长民则全效子敬,便于性分。宏逸生于天机,众妙总而独运。”[18]宋《宣和画谱·张僧繇》云:“世谓僧繇画骨气奇伟,规模宏逸,六法精备,当与顾、陆并驰争先。”[19]“宏逸”用于此处文从字顺,甚是妥当。而“安逸”义为“安闲舒适、安稳”,词义重点侧重于“安”,多用来形容某种生活状态,在此处甚不合适。

从作者用词的角度来看,首先,张怀瓘《书断》《书估》《六体书论》《书议》重复出现“宏逸”,并且都与“二王”事迹相关,而不见“安逸”用例。其次,在张怀瓘的记述中,王献之很在乎作品是否“宏逸”,如《书断》《书估》重复记载:“献之常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因而劝王羲之说“大人宜改体”。 因此,此处写王献之书风“宏逸遒健,过于家尊”合情合理,“宏”字甚确。

九、至若缥缈鸿翥之势,轻浓蝉翼之状,子敬白而不飞,子云飞而不白。(卷十三唐权德舆《唐太宗文皇帝飞白书记》,197 页)

“翥”,“宋刊本”作“都”,“明抄本”、“文渊阁四库本”同。

按,“翥”字确。从词义及上下文语境的角度来看,《说文》曰:“鸿,鹄也。”《诗经·鸿雁》毛注曰:“大曰鸿,小曰雁。”又《说文》曰:“翥,飞举也。”“鸿翥”即“鸿鹄高飞”,唐徐坚《初学记》曰:“凤翔鸿翥。”“翔”“翥”同义,明刻本《文苑英华》收权德舆《太宗飞白书答诏记》“翥”字下有“一作飞”,亦可为证。“鸿都”《汉语大辞典》下有四个义项:1.汉代藏书之所;2.东汉灵帝光和元年设在鸿都门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3.借指秘书省;4.指仙府。书画文献中出现的“鸿都”一般指义项2。此句若以“鸿都”为正,难解其意。

从词语搭配角度来看,“鸿翥”义同“鸿飞”,“鸿飞”在同时代书论中有用例,如唐窦臮《述书赋》曰:“王秘监则首末全贞,尊道重德。或终纸而结字,或重模而足墨。濩落风规,雄壮气力,播清誉而祖述,屡见赏于有识。如曲圃鸿飞,芳园桂植。” 此乃评王秘监书法之书评,讲其书如“曲圃鸿飞”,这与本篇“鸿翥之势”如出一辙。又唐孙过庭《书谱》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句中“鸿飞兽骇之姿”“……之态”“……之势”与此处“鸿翥之势”和下文的“蝉翼之状”参照,更是明证。此外,“缥缈”与“鸿鹄”搭配,文献用例亦不少,如宋敖陶孙《臞翁诗集·送王郎洽》云:“缥缈鸿鹄去,吾甘老原野。” 又宋陈师道《次韵答秦少章》:“缥缈鸿鹄上,众目焉能玩。”而“鸿都”往往搭配“之门”“之宝”“之学”等,词义集中在“鸿都门学”。此处作“鸿都”显然不妥。

结语

南宋陈思所辑《书苑菁华》是研究书法艺术的重要文献,现行整理本只有崔尔平《书苑菁华校注》,但此书的校勘整理工作没有参考《书苑菁华》“宋刊本”,这一版本问题一直有学者关注,但并无人对宋刊本《书苑菁华》和《书苑菁华校注》进行系统的校勘研究。笔者将“校注本”与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宋刊书苑菁华》对校,并参考国家图书馆所藏两部“明抄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民国各丛书本(“翠琅玕馆丛书本”、“芋园丛书本”),发现二者文字不同之处往往宋本优于“校注本”,通过前文所举八例可知一二。而民国各本基本同于“校注本”,盖皆本于“汪氏振绮堂刻本”之故。就《书苑菁华》的各版本来讲,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刊《书苑菁华》是现存最早的版本,较为准确地保留了这部书的最初面貌,其巨大的版本价值、校勘价值值得我们重视。此外尚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笔者的比对,发现国家图书馆所藏“明抄本”之一(即明崔深、清赵烈文跋本)与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刊本”版面格式完全相同,其底本为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刊本”无疑。

注释:

[1]国家图书馆共藏两部《书苑菁华》明抄本,一为明崔深、清赵烈文跋本,六册,十一行二十字,善本书号08176。另一本是清袁克文、朱锡庚跋本,四册,十一行十九或二十一字,善本书号11077,本文所用明抄本即此。

[2]文中唐张彦远《法书要录》用明津逮秘书刻本,唐韦续《墨薮》清十万卷楼丛书本,宋朱长文《墨池编》用万历重刻本。

[3]安世凤.墨林快事[M].清钞本.

[4]赵用贤.松石斋集[M].明万历刻本.

[5]洪迈.夷坚支志[M].清景宋钞本.

[6]李昉,等.文苑英华[M].明刻本.

[7]沈约.宋书[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8]刘昫.旧唐书[M]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9]张自烈.正字通[M].清康熙二十四年清畏堂刻本.

[10]真德秀.读书记[M].宋刻元明递修本.

[11]除各本《书苑菁华》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六)、清陈元龙《历代赋汇》(卷一百一)、清董诰辑《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七)亦作“面首超越”。又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一)、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一)、清董诰《全唐文》(卷四百四)、清冯武《书法正传》(卷六)、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二百七十二)、清孙星衍《续古文苑》(卷九)、清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卷五),以上八处皆作“千里面目”。

[12]徐铸成.面首考[J].读书,1979(7):130—132.

[13]蒋维崧,王佩增.“面首”词义考源[J].东岳论丛,1980(3):14—16.

[14]释道世.法苑珠林[M].宋刻碛砂藏本.

[15]释道世.法苑珠林[M].宋刻碛砂藏本.

[16]孔颖达.毛诗注疏[M].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

[17]张自烈.正字通[M]. 清康熙二十四年清畏堂刻本.

[18]窦臮.述书赋[G]//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35.

[19]宣和画谱[M].明津逮秘书本.

猜你喜欢
面目文渊阁四库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公心与私意之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雪的面目
面目模糊的战争
“行画”面目
四库学研究专辑
抗战时期围绕《四库全书》阁书的文化掠夺战
明代的文渊阁
上海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