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楚生印学思想研究
——以《然犀室印学心印》《秦汉窥管》为中心

2023-03-16 01:50胡湘海
大学书法 2023年1期
关键词:印学刀法秦汉

⊙ 胡湘海

引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对于来楚生的篆刻研究逐渐深入,特别是在风格特征及其流变方面著述颇丰富,而关于其篆刻思想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仅有三篇:杨贺的《来楚生的印学思想》[1];赵明的《燃犀融金石 安处放天机——以<然犀室印学心印>为锥颖解读来楚生篆刻》[2];苏金成、胡湘海的《来楚生印学观念探究》[3]。这三篇文章的论述均以来楚生的篆刻作品为中心展开,本文则主要以来楚生的印学论著《然犀室印学心印》《秦汉窥管》为中心并结合相关印论文字,总结提炼来楚生的印学思想及其特征。其中《秦汉窥管》一文至今为止尚未有人探讨和重视,《然犀室印学心印》一文有两个版本(一为钢笔手迹本,一为《书法》杂志发表版),本文论述主用手迹本。今年是来先生120 周年诞辰,谨以此文纪念一代金石书画大家来楚生先生。

一、精练简括,易懂适用:来楚生印学著述的特征

《然犀室印学心印》(以下简称《印学心印》)最初完稿于20 世纪40 年代晚期,为黄道周书风的钢笔手迹,来楚生自题草书签条“然犀室印学心印附秦汉窥管”。前者《印学心印》共13 节,分别为篆与刻、铸与刻、临摹、章法、呼应变化、刀法、线边面、中偏锋、内容、取材、署款、磨印与磨刀、钤印。后者《秦汉窥管》体例较小,共6 节,分别为浑朴自然、整体匀称、疏密虚实、统一调和、呼应得体、随形布局。前者经过修改完善于1980 年上海《书法》杂志第2、3 期连载发表,并被《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印学卷》《民国印论精选》《方寸天地》等出版物收录。后者在2004 年《然犀室印学心印》一书面世前未曾发表,且此书印刷较少、传播不广,是为纪念来楚生100 周年诞辰的纪念册。除了上述的两篇文章之外,来楚生的印学思想多见于其篆刻边款和印文中,他的好友、学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亦有相关记载。

早期的印学著作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印家立碑树传而极富史料价值的,文中或论生平轶事、或论风格与流派;一类是论印章本体内在规律,如周应愿的《印说》。以前人为坐标来观照来楚生的文章可看出,其属于对篆刻本体理论研究一类,这与他以艺术家的身份行于世有关。进而也就能分析出来楚生著《印学心印》《秦汉窥管》的心态了,即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出发,以最精练简括的语言形式,来总结他自身篆刻创作的经验和学印最佳路径,所以凝练、适用、易懂是其印学著述的特征。

古人论印:“刀笔在手,观则在心,手器或废,心乃亡存,以是因缘,名为五观:曰情、曰兴、曰格、曰重、曰雅。”[4]与这种高屋建瓴式的论辩不同,来楚生更注重操作技巧,句句落到实处,注重适用性。如,

钤印:

先需对印面仔细审查一番,然后决定衬纸的厚薄多少,印面平正的印,衬纸宜薄,不平正的,衬纸可以稍厚……[5]

随形布局:

印面假设是方的,要以方的内容来安排,圆的要以圆的内容来安排,随形布局,自然天衣无缝。[6]

边栏:

敲之法亦有二,大多以刀柄为之,间或以切刀切之……,敲一处或数处,一边或数边,原无一定,但方向相对,距离相等,均为避忌。[7]

《印学心印》《秦汉窥管》中大部分观点可以直接指导印人创作,可谓习印者之“灵丹妙药”。其优点是在吸收过古人的思想观点之后,经过创作实践的体悟,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提炼成浅显易懂的句子,论述有理有据且不落于空谈。

这种特征还表现在对印石、执刀、磨石、钤印等方面的论述。如古人多论述印石形制的变化和审美价值,翻阅《中国印论类编》一书可知将印石与创作相联系的较少。来楚生则从形制、石质出发落脚于创作时的线条、刀法表现上,且行文简练、通俗易懂。如述及取材,他说:“他如石性腻的,粗线白文较宜,性爽的,朱文或单刀白文较宜,形大文简,容易松弛,反之容易塞实,巨印尚气魄,小印主灵活……”[8]其弟子兼稿本收藏者童衍方说:“在印学理论方面,先生据多年出秦入汉及对明清诸印家的深入研究,结合创作心得,写成《然犀室印学心印》,此书经先生不断锤炼充实,最后以钢笔写成这部定稿本,并附《秦汉窥管》一章。”[9]这为此文做了一个定性,首先,来楚生写这一文章的最初目的并不在于发表出版,因其正式发表之时已去世,更多应是课徒之用。其次,在于总结自己习印经验和心得,完善自己的印学体系,同时也弥补了许多印家“作而不述”的缺憾。

来楚生、沙孟海题《印学心印》 选自上海书画出版社《尺木艺光:来楚生、唐云、童衍方金石书画展作品集》

来楚生 《然犀室印学心印》手迹本中“章法”一节 (部分) 选自中国艺术出版社《然犀室印学心印》

来楚生 道在尿(附边款) 选自上海书画出版社《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来楚生》

二、自然天真,古拙浑朴:来楚生印论中的审美观

在篆刻中“金气”“石味”孕育了不同审美,追求金气多能得肃穆、洁净、古雅之意,求石味则在于古拙、苍浑、质朴。来楚生平生最服膺吴昌硕,中年更是致力于对他的模仿。吴将“道在瓦甓”的思想运用到篆刻中,在审美上占据了制高点,来楚生受其影响曾在“道在尿”边款曰:“吴缶庐曾刻道在瓦甓,见庄子,末曰在尿,则至贱至薉矣。”可知来楚生对“瓦甓”的追求是接踵于吴昌硕的,朴拙自然之气则是其中应有之意。在《秦汉窥管》文中附有来楚生摹刻的秦汉印章,它们皆是属于浑朴自然、苍茫古拙一路。其中有“整齐匀称”一节,如果仅从章节名字来看,应属于汉官印整饬光洁的风格,但在这些摹刻印章中也未见这一种风格。可见来楚生对于印章审美有着自己的见解和坚持,并不断探索前行。

来楚生题“支离错落天真”印款曰:“部署安排近巧,支离错落天真,矫揉造作多事,美恶付诸后人。”这概括了来楚生的核心审美观,他在创作中追求自然天成、古朴稚拙之感,绝少人工刻意做作。其“世人皆巧我独拙”一印,用刀自然挥洒,石头随着速度快慢而崩裂不一,章法也有支离的特点,这些方式导致其印风的古拙、质朴。如边款:“不求甚解不求工,治艺读书一例通。刻意为之何所著,玄机尽在此篇中。”来楚生从不刻意追求,而是始终保持“不求甚解”的态度。

印家追求金石气,常人认为残破斑斓就是古拙质朴和金石气,来楚生则不这么看。他在印论中虽提及:“传说印人前辈,有的将刻成的印,在鞋底上轻轻摩擦一回,有的用食盐在已成的印面上轻轻揉擦。”[10]但他也提出“不是支离破碎就是古”的观点,显然他没有落入一意孤行的地步,在其篆刻作品中,许多都靠苍茫残破来模拟古意,但有些相对光洁挺拔的印章亦不失浑朴。

敲击残破求古意以吴昌硕为集大成者,巧夺天工、出于自然,来楚生分析了残破的内理说:“主要是看印的内容和外缘是否调和,全印神韵是否完美一致来决定的。”[11]他在模拟质朴古拙的方法上比吴昌硕更为科学、有条理,总结可得出吴重在气,来则重在理的结论。在刀与石方面的观点也体现了其对古拙质朴的追求,如磨印:“刻放纵一路的印,沙皮可以粗些,印面即有沙粒纹路,也无妨碍。”[12]磨刀:“放纵的可不常磨,有时锋钝也可用,就是钝刀勒石一路,刀钝不易深入,轻行取势,流走自然,别具风格。”[13]他自己即走放纵一路,总结如何从材料方面来追求古拙质朴,这是其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自然天真,要做到章法、刀法、字法三者之间配合融洽无间、出神入化,进而言之就是要做到各个方面都“统一调和”。章法一节说:“虚实是怎样构成的?大致可分两类,自然的虚实和人为的虚实。”[14]他重视自然的虚实,有些印文文字笔画有多有少,每个字仅占自己格子,笔画多的尽量挤近少的则放松,因此自然而然就有虚实变化。如浑朴自然中说:“不求匀称,不尚做作,虚实明显,流走自然,落落大方。”[15]他反对刻意均匀,说:“文字原来存在笔画多少的自然虚实,反成均匀,则弄巧反成拙了。”[16]又如印面是方的就以方的内容安排,反之圆的亦然。他反对刻意求奇、求怪,从而失之自然天成,在运用文字或线条的时候,他说:“如以两种不同格率的文字或线条,列入一印,方圆杂陈,就会感觉不调和,不统一,紊乱无序。”[17]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上,也需要和谐自然,他说:“还要呼应得体,不宜牵强呼应,要呼应自然。”[18]各个方面的考虑能使他达到“随形布局,自然天衣无缝”[19]的境界。

三、印宗秦汉,博采众家:来楚生印论中的取法观

自赵孟 提出“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20],这种崇汉观念就此建立了起来,也能看出此观点受书法中“古质今妍”的影响,实际上也是赵孟 书法崇古、复古的体现。自此“印宗秦汉”成了印家们的金科玉律,后来者无不遵守。来楚生也不例外,其中《秦汉窥管》一文就是专门论述秦汉印章内在规律的。

他非常赞同,并执行着“印宗秦汉”的路径,其一生所刻印章中秦汉风格占据最大部分。在文中他还将秦汉的印比作晋人的书法、唐人的诗歌。来楚生强调要最先学秦汉,“首先是秦、汉古印,因为秦汉印是印的模范,后世都以为法,初学刻者,应以此作基础”[21]。来楚生早期篆刻主学明清流派,他于此文强调应先学秦汉是对其早期取法的反思。他在“篆与刻”一章中说:

前人论篆印,谓:“秦汉印之能为万世法则,亦字法耳。”故制印者,必先习篆……[22]

所谓摹印篆,就是篆隶之间的一种字体,把圆转的篆文,部署到方的印章上去,在不违反篆文的原则下,使他如何适应方形的形体。[23]

在介绍篆法时“摹印体”占据了较大部分,而古文鸟虫等其他篆法篇幅较短,可见秦汉印在其心中的地位。

对秦汉印的思考,来楚生不局限于从技法到风格的层面,还从铸造与刻制的角度出发将古印分为制造、镌刻两类,前者强调浇铸而来的浑朴,后者主张运刀如笔。来楚生认为我们是用刀来模仿浇铸,进一步说就是模仿古人“制作”出来的印章,今人摩擦、敲击主要是追求秦汉印的精神。他说:“主要的是想把印文线条,有一种圆浑的感觉,减少些刀刻的迹象,用镌刻参以制作,来追求铸印的神韵,是很有可能的。”[24]在论刀法时他也强调韵:

来楚生 草书 题支离错落印 选自上海书画出版社《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来楚生》

所以印的敲边,是起着内外统一调和的作用,达到神全韵足,臻于至善的目的,不是所谓摹古的问题,古印不尽是斑斓剥蚀的……,不是支离破碎就是古,如此地来体会古,仅是从表面来观察传统而已。[25]

所以来楚生深刻地意识到学秦汉要得其韵,而不能仅摹其形。通过上述以及其他部分的论述可以得出结论,来楚生认为秦汉印的精髓在于“圆浑”之气。除此之外,他还强调秦汉印中虚实疏密方面的特征,并说:“安排尤为着力,后人曾有‘疏处可以容身,密处似难间发’的比喻。”[26]这一点使他非常重视章法,往往刻意经营,巧夺天工,令人称奇。童衍方认为其师信奉:“始入手须专宗一家,得之心而应之手。然后旁通曲引,以知其变,泛滥诸家,以资我用。”[27]所以来楚生在专宗“秦汉”之后并没有停滞、满足于此,开始取法更多的印家以及材料,扩充自己的印学体系。其印论说 :“初学刻者,应以此(秦汉)作基础,其次到历朝人印,因为历朝名刻,都是根据秦、汉而创出自己面貌的,通过临刻,为将来创作作基础,二者都须做到。”[28]

其深刻意识到后世印家们皆根植于秦汉,如若不“取法乎上”,也就没有来楚生篆刻的大放异彩了。这种溯“源”的学习方法也便于更好地向诸“流”学习,来楚生对于浙派、皖派、吴昌硕、齐白石等皆有取法借鉴,可以说是得诸家意合于一身,即“合宗”。

除了向各个时代的篆刻家学习,取各种材料入印也是来楚生扩大印学内涵的重要手段。首先,作为书法家的他五体兼擅,信奉“印从书出”的他将篆书入印应是题中之意,并进而延伸到“印从书法出”。他说:“以文字来讲,一切文字,都可入印,不仅限于篆文一体而已,宋代以八分入印,元代以蒙古文、楷书入印,清代以满洲文入印,已开先例。”[29]在其作品之中,以隶书、楷书入印为最佳,行草次之。来楚生认为只要篆与刻俱佳,便能做到“无一不可入印”,但也并不代表毫无限制,那种属于杜撰的文字系统入印只会徒劳无功,如龙书、云书、龟书等所谓十八体、三十二体一类。可以看出,入印的文字系统一定要有渊源,不能只尚奇巧。

在扩充“印从书出”这一端的同时,“印外求印”的思想也指导着他,这一点在文中未有体现,所以只能从其他资料来还原:首先体现在他有着构成思维和图案化倾向,且常运用解构和重组的手段,将古器物上的元素、形式和题材融入到自己的印中。以《张王联姻五十周年》为例,来楚生将铜镜中的乳钉与钱币形式相融合,然后用其最擅长的隶书入印,刻出“张王联姻五十周年”,在印下方配上二人的生肖,容如此之多的元素于一印且显得如此质朴古拙,实属佳作;其次,还体现在他取法碑额、砖瓦、碑刻等笔意入印,在其早期印作中较常见,而晚年则少有,如“楚生言事”款、“然犀室简牍印”、“君叔之后”款、“负翁拟汉碑额”等,不一而足。来楚生总结道:“以古印、历朝人印之长,融会贯通,才可创出自己的面貌。”[30]

来楚生 张王联姻五十周年

来楚生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选自上海书画出版社《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来楚生》

他以丰富的印学经验加上勇于探索的精神,终能化而为一,自成一家,所以唐云题《然犀室印存》中说:“周秦两汉之奇,唐宋元明之工,丁邓吴赵之能,楚兄兼而有之,拜服拜服。”

四、来楚生印论中的创作观

(一)书印交融,相得益彰:来楚生印论中的篆法与刀法

总结经验可知,以极具特色的篆法为核心形成个人风格是一条金科玉律。辛尘说:“印章专用文字体系之外的篆书只须稍加调整便可入印,且这种篆书愈独特,所带来的篆刻的个人风格便愈强烈……”[31]从此可知篆法对于篆刻的重要性,来楚生亦十分重视篆法,所以要先习篆,后求刻,从而达到“书印交融,相得益彰”的境界。他在《印学心印》开篇说:“所谓篆刻,顾名思义,篆在先,刻在后,就说明篆的重要性,刻犹其次。”[32]篆与刻,失之一端便不能佳,他还强调篆书相比刻较难。这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至于当代在“刻”的技巧一端擅长者颇多,而于具有个人面目的篆法一端则少之又少,原因在于不将篆的地位放在刻和章法之上。他说 :“印是书法的另一种形式,不过是用刀刻成的,不是用笔来写的。”[33]

“印从书出”的观点让他深刻体会到书印之间的关系,线条的方平和圆浑就如书法有方笔、圆笔一样。还有“论书有中锋、偏锋的区别,刻印也同”[34],执笔方式对书写的中侧锋有较大的影响,来楚生敏锐地发现篆刻不一样,重要的是要看最终效果是立体、平面、圆浑还是平扁。通篇印论看下来,来楚生一直强调书印相通、交融的关系,但来楚生清醒地认识到刀与笔的不一样,以刀代笔并不是否认刀的作用,要表达刀刻的美,才能有印家所追求的“金石气”。

来楚生 《然犀室印学心印》手迹本中“篆与刻”一节 (部分) 选自中国艺术出版社《然犀室印学心印》

白蕉、唐云题《然犀室印存》 选自上海书画出版社《尺木艺光:来楚生、唐云、童衍方金石书画展作品集》

就以篆法来论,来楚生的篆书并未有十足的特色,这很大程度上成了来楚生篆刻探索过程中的上限,也印证了他虽为一代篆刻大师,但始终落吴昌硕、齐白石一乘的说法。“综观明清大家,印风之确立务必篆法、章法、刀法、境界的通盘变革方能自成径畦。仅求一端之变,可以名家而不足以为大家。”[35]来楚生在章法、刀法、境界上皆自成一格,而很少有关于篆法的独到见解。总结文中两大关于篆法的描述,其一要擅长多种篆法,且都能入印,其二篆法要有呼应关系从而能更和谐统一。第一点从取法观中已经分析,此处着重说第二点。他将文章的呼应法与篆刻相结合,他说:“做文章有呼应法,就是先在某处提一笔,也称伏笔,到后面再来申述。”[36]呼应一般是为了缓解变化带来的弊端,而这种呼应最常体现在篆法之中。如提到“宀”的写法,印文之中如果两个“宀”需注意两个篆法之间要统一,如果一个方一个圆就会有突兀之感。又如重复的字需要稍加变化,但亦要有相似的部分以求呼应。他在印石形状和篆法的关系上认为,方形石在不违反篆文的基础上部署成方形的篆法,反之亦然。所以来楚生在章法一端穷尽变化,但在篆法的细节上十分注重整体的呼应、协调、统一,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在刀法上来楚生讲究变化自如,刀法多种多样,所以一印之内不能仅用一种刀法,刀法的变化应该搭配相应执刀法的变化。刀法主要分为两种,即冲刀与切刀,来楚生分别分析了二者的利弊。如单刀印,虽能气势撼人,但也容易失之刻板、光滑、单薄,要以复刀救之;切刀则易产生波折,能灵活而不呆板,但也不能如赵次闲一样“切刀公式化”。在舞刀上,来楚生认为这一方法适用于较腻的石质,易于前进深入。在刀法的运用上来楚生还提出背、向线落刀,其擅长大写意,喜欢生辣残破的线条,所以他认为背线落刀易刻板,向线则生动。来楚生反对故作玄虚,弄许多刀法名号以欺世,他说:“如正入正刀法、单入正刀法、双入正刀法、涩刀、迟刀、留刀……诸法,名称看似两样,而实际相同类似。”[37]《书法》杂志版在列举了种种刀法之后说 :“其中落落大者,不过三五种而已,余都大同小异,或竟名异实同,颇似重复,故弄玄虚,以欺外道耳。”[38]

秦汉印多铸造,后人则以刀模仿浇铸的效果,来楚生在印论中并没有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其在晚年的印作中几乎没有模仿“铸”意,所以他说 :“印要见刀,那是要充分表达刀的特点。”[39]所以来楚生还是主张要充分体现“刀味”,“吴昌硕是大刀浅刻,或钝刀中锋硬入,以冲切并用为主,而邓散木是小刀快口,浅刻加深,以切为主。来先生则是大刀深刻,冲切结合”[40]。他还提出“一印之中,应有深浅”[41]的说法,在线条的方圆之上也颇有见地。“总之,法不可泥,用久随化。”[42]他认为刀法要随着自己的思维运转而变化,为我所用而不困于其中,正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刀笔混融无碍的境界。

(二)浑然天成,诡谲多变:来楚生印论中的章法

在20 世纪的篆刻史中,可以将齐白石看作是追求刀法极致的代表,而来楚生则是追求章法极致变化的代表。许多学者认为来楚生的篆刻有一种转向现代的感觉,张用博说:“楚公是吴昌硕之后,至今为止最杰出的篆刻家、从传统转轨到现代的领路人,是现代篆刻的奠基人……”[43]侯开嘉认为:“学习他的书法篆刻有把人引向现代的感觉。”[44]准确地说,应该是来楚生的章法将篆刻从传统转入了现代,所以苏金海在《中国历代印风系列》中说:“在现代篆刻中,像来楚生这样能以如此多样的章法手段来进行印章创作的人,实在是非常罕见的。”[45]

那么在其印论之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呢?首先,在其“章法”一节就提出,绘画与篆刻的章法实际上是相通的,这种观点源于姊妹艺术之间的“通感”。他说:“画有章法,印也有章法,因为同是在一个面积上经营布局的,不过画幅的面积比较大,是以画作内容的,印面的面积比较小,是以文字作内容的,大同小异而已。”[46]来楚生擅长大写意简笔花卉,章法更是大开大合、穷尽变化,所以其篆刻深受绘画的影响。

来楚生深刻认识到篆刻章法“虚实疏密”的重要性,《秦汉窥管》说:“秦汉印很尚虚实,不求匀称,不拘行列,文字有大有小,参差错落而不乱,倾欹依顾而有情,线条粗细兼备,肥瘦合度,疏密悬殊……”[47]在章法虚实的构成中,来楚生以学理性的眼光将之分为自然的虚实和人为的虚实。自然的虚实就是任文字笔画多寡,都占同样的空间,如此就能达到疏密更加明显的效果。而在人为制造的疏密一端,他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将笔画部分挤紧或扩宽;二是将字距拉开、收紧;三是将字放大或缩小;四是将笔画进行粗细变化。提出这四种方法后,他说:“方法很多,不能尽举,主要是人为地使它变成有疏密,有虚实。”[48]

来楚生强调章法的“疏处可跑马,密处不透风”。在具体操作方面上,章法变化是生动灵活的,来楚生以“图案式”的方法观照得出:欹左、侧右、虚下、中实左右虚、中虚上下实、上中实左右下虚,等等。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观看“印眼”的方法,即那一方位是需要“空”出来的并以此为中心带动章法的虚实。所以他提出足以改变观看章法路径的观点:“上中虚,左右下三面从实,成震卦形。”[49]建立在“八卦图”这一基础之上,可以肆意地衍变出许多令人称奇的章法模式。

来楚生 《秦汉窥管》手迹本中“疏密虚实”一节 选自中国艺术出版社《然犀室印学心印》

结语

来楚生篆刻作品与八卦图式的关系 作者供图

本文通过对来楚生《印学心印》《秦汉窥管》两篇文章以及相关印论文字的分析,对其在印学思想上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首先,可以看出他在印论行文上,不故作玄虚、夸夸其谈,一读便能体会其文中深意;其次,来楚生主张“先专后博”,先专攻秦汉后遍学诸家,最终熔铸于一炉而能自成一派;最后,在创作技巧上,主张“八卦图”式的章法、灵活应变的刀法、多样化的字法,这是他印论之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极具独创性。这些思想指导着他的创作,使他有广博的印学修养、朴拙的审美追求、强烈的变法意识,最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篆刻体系。总而言之,虽然来楚生不以理论名世,为人低调、沉默寡言,但在这些印论之中无不涉及篆刻的核心问题,并都能结合自身实践提出独到见解,是值得后人学习和肯定的。

注释:

[1]杨贺.来楚生的印学思想[J].书画世界,2018(8):24—28.

[2]赵明.燃犀融金石 安处放天机——以《然犀室印学心印》为锥颖解读来楚生篆刻[J].东方艺术,2013(4):124—143.

[3]苏金成,胡湘海.来楚生印学观念探究[J].书法,2021(2):156—159.

[4]杨士修.印母[G]//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86.

[5]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钤印[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此手稿部分发表于尺木艺光:来楚生、唐云、童衍方金石书画展作品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72—73.

[6]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随形布局[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7]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G]//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印学卷.北京 :荣宝斋出版社,2010:560.

[8]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取材[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9]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序[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10]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铸与刻[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11]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线、边、面[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12]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磨印与磨刀[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13]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磨印与磨刀[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14]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章法[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15]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浑朴自然[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16]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章法[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17]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统一调和[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18]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统一调和[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19]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随形布局[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20]赵孟 .松雪斋文集·卷六[G]//黄惇.中国印论类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830.

[21]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临摹[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22]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章法[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23]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章法[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24]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铸与刻[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25]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线、边、面[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26]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章法[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27]童衍方.雄强豪迈开生面——来楚生书法篆刻刍议[J].中国书法,2017(15):5.

[28]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临摹[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29]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内容[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30]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临摹[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31]辛尘.篆刻的逻辑与篆刻新观念[G]//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印学卷.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711.

[32]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篆与刻[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33]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34]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中、偏锋[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35]韩天衡.韩天衡谈艺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23.

[36]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呼应与变化[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37]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铸与刻[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38]来楚生.印学心印[G]//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印学卷.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562.

[39]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刀法[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40]单晓天,张用博.来楚生篆刻艺术[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前言.

[41]来楚生.印学心印[G]//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印学卷.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561.

[42]来楚生.印学心印[G]//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印学卷.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562.

[43]张用博,蔡剑明.来楚生篆刻述真[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140.

[44]张用博,蔡剑明.来楚生篆刻述真[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140.

[45]苏金海.中国历代印风系列——齐白石、丁二仲、经亨颐、简经纶、来楚生印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8.

[46]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章法[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47]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疏密虚实[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48]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章法[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49]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疏密虚实[M].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印学刀法秦汉
民国印学研究概述
中国印学研究的“经纬网”
——读《中国印学理论体系》
古代印论中的动静观
刀法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陈錬《秋水园印谱》及其篆刻艺术研究
每日挥刀五百下
用劲刻
秦汉甘泉宫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