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世界眼光 胸有全局 胸怀天下

2023-03-17 14:33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世界

“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延安访问记中这样描述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形象。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中,毛泽东是唯一一位在新中国成立前没有任何海外经历的领导人,但是他对世界情况了如指掌,他的世界眼光影响深远。

1912年,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在湖南新军当了半年兵后,毛泽东决定继续学习。“我已经十九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本书,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是我们应该读的,都一点不知道。”

在图书馆,毛泽东把目光投向了整个世界。他觉得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看见了世界地图”。他说:“说来也真好笑,我读过私塾、小学、中学,也当过兵,但从来没有看见过世界地图,因此不知道世界究竟有多大。在我的脑子里,湘潭县大、湖南省更大,中国从古就称为天下,当然大得了不得!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坤舆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都要站住看它一看,看起来使我大吃一惊,原来中国只占全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已看不见,韶山村更没有影子。”

于是,毛泽东发出感慨:“世界真的大呀!世界既大,人就一定多,这样多的人怎样在世界上生活不值得我们注意吗?”

毛泽东从自己所熟悉的韶山冲又联想到世界:“以韶山村的情形来看,一般劳动人民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也有因为没钱吃药而活活病死的,也有交不出钱粮被关进牢狱活活关死的,在韶山村我没见过几个过得快乐的人。韶山村如此,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世界恐怕也如此……”

19岁的毛泽东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责任——“我们青年责任真的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的多!从这时候起,我决心要为中国痛苦的人、世界痛苦的人服务。”此时,毛澤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意识已经萌发。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互相激励,是极其巨大的”。他认定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同世界各国有广泛的联系,取得国际援助,同时又要对世界事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便是毛泽东观察世界、认知世界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毛泽东此后的革命生涯中,胸有全局、胸怀天下始终是他极具特色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之一。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太原认为:“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念和担当,一直伴随着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定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通过持久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及对第三世界的支援;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由全球化进程的融入者,逐渐变成引领者和维护者;再到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明确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把这些和中国共产党人最初的世界关怀相对照,那可以看出怎样的一种世界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这一句出自2017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朴实、大气、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自信、博大情怀和使命担当。

何谓“大党样子”?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不仅着眼于中国人民的福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而且着眼于人类的未来发展,为人类进步事业而不懈努力。回望百年大党的心路历程,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追求为世界谋大同。2018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刊载题为《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的文章。选摘如下: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从而表现出宽广的世界眼光。1936年,到访陕甘宁边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评价毛泽东:“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1947年,到访延安的美国记者斯特朗称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是“思想深刻、头脑敏锐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全球化进入加速发展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主动融入时代发展潮流,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经过4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进,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封闭起来实现发展。中国共产党敏锐地看到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与规律,看到各国开展全球性协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张世界各国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共产党不仅关注中国人民福祉,而且以宽广、博大的世界眼光和强烈的大党担当,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通过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毛泽东的世界眼光如何形成

毛泽东一生仅出国两次,却对世界情况了如指掌,他这种关注世界、心忧天下的情怀,并非与生俱来。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韶山,来到东山小学堂。在这里,毛泽东才知道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已经死了,新皇帝宣统已在朝两年。他依然认为皇帝和大多数官吏一样,都是善良和聪明的人,只是需要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人来帮助他。

他开始注意中国以外的事情。从一位在日本留过学的教员那里了解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事情后,毛泽东非常羡慕。他从同学萧子暲手中借来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被书中描写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事迹感染,还书时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究富国强兵之道……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1911年春天,毛泽东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顺利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初到省城,毛泽东的眼界顿时开阔多了,感受到一种和乡下完全不同的社会气氛。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成为它的热心读者。当他在这张报纸上读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时,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他后来说:“宣统三年三月十九日黄兴在广州起事,全国震动。消息到湘,学生界中之抱革命主义者,已跃跃欲试。”

毛泽东就是“跃跃欲试”者当中的一个。一天,他在学校墙壁上贴了一篇文章,表示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纲领,提出把孙中山请回来当大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部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表达政见,尽管他当时这种构想还很幼稚,连孙中山和康梁之间政治主张的分歧也不太清楚。

1914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已经成长为一个时刻关注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的进步青年。他向同学们诉说中国以及世界的新闻,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就像作国际国内军事政治的时事报告:凡尔登如何难攻,英法如何联盟,美国如何“参战”发财,日本如何趁火打劫,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同学们都惊叹于毛泽东的头脑,同样是看报,毛泽东对世界局势的分析却是如此清晰。

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毛泽东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广泛接触西方思想文化。1917年,毛泽东与同学交谈时提出:人生不能单以解决衣食住为满足,还应追求世界主义,把人生理想与世界联系起来。1918年,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组织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之后,毛泽东会同何叔衡等28人发起组织长沙中韩互助社,公开支持朝鲜人民反对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充分表明了那时青年的世界眼光和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

1920年,在湖南一师附属小学主事的毛泽东题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小礼堂:“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面对小学生,告知这样的道理,提出这样的希望,可知那时他的世界眼光到了何等普遍与深入的程度。

毛泽东还深深感受到“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他酝酿组织“留俄队”到俄国勤工俭学,学习苏联和欧洲的经验。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曾三次到上海为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送行,自己却选择留在国内。在写给友人的信件中,他披露了自己暂不出国的原因:“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

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天安门广场发表了题为《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两次演说,现场听众中就有25岁的毛泽东。也就是从此以后,毛泽东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他在给蔡和森的信中写道:“全民族迫切需要这样的共产主义,正如饥饿的人需要大米一样。”

毛泽东用世界眼光指导中國革命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十分注重对于国际形势和国际问题的观察与分析,用世界眼光指导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创建伊始,就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并把联合苏俄、反对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国际战略,因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1925年,毛泽东写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存在着“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的斗争,被压迫的阶级和民族除了站在以共产国际为首的革命阵营一边之外,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之外,没有其他的道路可以选择,走中间道路是行不通的。这为后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毛泽东从总体上把握国际局势的逻辑起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些同志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的存在,而发生悲观的情绪”。1928年在井冈山上,毛泽东问身边的战士:“你们说,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哪里呀?”战士们有的说:“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说:“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接着大家的话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在井冈山极端艰苦的斗争环境下,毛泽东没有被一时一隅的困难所局限,他说:“现在我们人少,但是很精干,大有希望。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这大大鼓舞了士气。

毛泽东还先后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名篇,站在世界革命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全局和理论高度上分析,悲观情绪“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而一旦认清了这件事,就会深刻理解中国革命要走“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道路的必然性。

井冈山时期,五次反“围剿”,前四次都赢了,让毛泽东大出其名,但王明等从莫斯科回来的人非常看不起这个“土包子”,说“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对他横加批判。事实证明,身处山沟里的毛泽东,用他胸有全局、胸怀天下的远见预见和脚踏实地的革命奋斗粉碎了这一武断结论。

1935年12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思想调整了对外战略。瓦窑堡会议通过的政治决议明确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单独吞并中国的行动,使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达到空前紧张的程度。”因此,我们对待日本帝国主义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的策略,是使他们“暂处于不积极反对反日战线的地位”;对于那些同情帮助中国抗日,或守善意中立的民族或国家,应“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

毛泽东还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著名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指出,差不多一百年以来,“中国还保存了一种半独立的地位”,不仅是由于“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而且还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相互间的斗争”,共产党可以利用英美来争取和影响国民党中亲英美的派别实行抗日的政策,并抑制其反共、内战的政策。

毛泽东的上述分析,不仅成为后来中国共产党争取英美加入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依据,而且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立了理论依据。

1938年5月,全面抗战已进行了10个月,随着华北、华东和华南大片国土的沦丧,亡国灭种的危机犹如黑云笼罩中国大地——中国到底会不会亡国?抗战到底要打多久?如何才能取胜?整个中国社会都找不到准确的答案。正是在这种黑暗迷茫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正面回应了中国全民族抗战能不能打、打多久、怎么打等基本战略问题。他说:“四亿五千万的中国人占了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够一齐努力,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创造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对于争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贡献,无疑是非常伟大的。”

《论持久战》出版后被翻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毛泽东很重视这件事,为其英文版作序:“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放眼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其战争进程与《论持久战》中的论述完全吻合。

《论持久战》一经问世,不仅在延安引发轰动,对整个中国社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王震将军回忆“在战斗的间隙,土炕油灯,如饥似渴,欣然阅读,倍受鼓舞”。敌后抗日根据地纷纷掀起学习《论持久战》的热潮,很多八路军、新四军前线将士及后方的地下工作者,正是通过传阅《论持久战》了解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方向。一位外国记者当时报道称,“大部分中国人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一般轮廓”。在海外,《论持久战》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高度赞扬《论持久战》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就连日本人后来也为《论持久战》所折服,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称:“我们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必然的,这种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

延安时期,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等外国友人“亲密接触”,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公共外交”的大门。(详见本刊2023年第2期《领导人讲述中国故事》)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根据急剧变化的新形势,毛泽东在1946年8月6日同美国记者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中间地带”的观点。他针对当时美国散布的反苏战争的流言,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对此,毛泽东认为要抓住主要矛盾:“美国人民和一切受到美国侵略威胁的国家的人民,应当团结起来,反对美国反动派及其在各国的走狗的进攻。”

依据“中间地带”的观点来制定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对付当时对中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威胁最大的美帝国主义,就必须要依靠和联合以蘇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要积极争取和联合处于中间地带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了从根本上与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屈辱外交划清界限,并且争取国际社会正义、民主、和平力量的支持,使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面前真正站起来。毛泽东于1949年春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决策,由此构成了新中国在一个比较长时间内的对外战略。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对“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论》的立论前提)的思想作了进一步阐释;还公开提出了“一边倒”的方针,宣布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毛泽东指出:“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认为,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下,新中国必须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毛泽东用世界眼光奠定新中国大国地位

毛泽东一生始终关注世界风云的变幻,并且及时根据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调整党和国家的对外政策。毛泽东关于国际战略和中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为新中国奠定大国地位作出了卓越贡献。

据毛泽东秘书胡乔木回忆,“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他很难下决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

悬殊的国力对比是最大的难题。1950年,美国的钢产量达到8772万吨,拥有众多火炮、坦克与战机,而中国的钢产量只有60万吨,军队只有步兵和少量炮兵,制空权与制海权更无从谈起。但战火已经烧到了家门口。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三管齐下”的武装干涉措施,即同时出兵朝鲜和台湾,并派军事顾问团进入越南。按照毛泽东的说法,这是“三把刀”插来——朝鲜一把插在头上,台湾一把插在腰上,越南一把插在脚上。

从1950年10月1日收到朝鲜关于中国出兵援助的请求,到10月19日正式出兵,毛泽东反复权衡,多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会议进行商议,最终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我们的敌人认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前摆着重重的困难,他们又用侵略战争来反对我们,我们没有可能克服自己的困难,没有可能反击侵略者。出于敌人的意料之外,我们居然能够克服自己的困难,居然能够反击侵略者,并获得伟大的胜利。我们的敌人眼光短浅,他们看不到我们这种国内国际伟大团结的力量,他们看不到由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少将徐焰曾受邀参加苏联有关朝鲜战争档案材料的鉴别工作,他说:“当时如果不敢迎战,美国侵略到东北和台湾,随时可能再发动战争,刚建立的新中国又会重陷战火。”“毛泽东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是很有远见的,几十年后再看解密的历史资料更会油然而生深深的敬意!”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为新中国争取到了相当长的和平建设环境。以后,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无论哪个国家都不敢再对中国轻举妄动。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了所谓“遏制”政策,企图划一条线把社会主义国家“箍起来”,把其余的国家都划为他们的势力范围。但西方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随着西欧、日本等国逐渐恢复元气,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因此,毛泽东在1956年指出世界上存在着“两类矛盾”“三种力量”。

1954年4月29日,中国和印度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协定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承认和肯定。1955年,亚非会议正式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宣言中很好地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毛泽东的世界眼光再次發挥智慧效用。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分化和改组,毛泽东对“中间地带”的观察与分析也日渐深入。另一方面,毛泽东也在寻找打破美国对华孤立、封锁的突破口。这时英国、法国、西德、日本等国的情况引起了他的注意。

1962年1月3日,毛泽东在与日本禁止原子弹氢弹协议会理事长安井郁的谈话中指出:“中间地带国家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毛泽东把“中间地带”具体划分为四种类型的国家,从1963年起又进一步把这四类国家概括成“两个中间地带”。其中一个是指亚、非、拉,另一个是指欧洲,后来,他又进一步明确指出,第二个“中间地带”是指欧洲、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和日本。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用意,是要团结和利用更多的可以争取的力量。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不仅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作出了细致的分析与判断,并且提出了英、法等西方国家可以作为人民的“间接同盟者”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曾对日本客人说:“英国和法国是帝国主义,但它们是大帝国主义美国想吃掉的中等帝国主义国家,同美国有矛盾,它们也很难混,可以作为人民的间接同盟者。日本的松村谦三、石桥湛三、高崎达之助等人,他们不大喜欢美国,同池田等有区别,可以作为人民的间接同盟者。”

根据毛泽东的上述观点,中国不仅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继续采取积极的态度,同时对建立和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给予了某种程度的重视。

1964年1月,中法两国排除障碍,正式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中法建交对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具有重大意义。此后,中国又先后同意大利和奥地利达成了互设贸易机构的协议。

中国以“中间地带”思想作为指导,在同法国等个别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国际环境,中国要想组成一个反美的统一战线并非易事。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开始意识到,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对抗既不明智,也难以为继,因此必须调整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利用美苏矛盾摆脱困境,成为中国最高决策层开始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毛泽东注意到,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逐渐形成了新的战略格局。美国由于陷入越战泥潭,实力受损,在与苏联争霸的斗争中开始处于守势,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并考虑改善对华关系。而苏联则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奉行霸权主义的政策,并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对中国也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此外,由于日本、西欧、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世界开始呈现出多极化的苗头。

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国际关系的巨大变革,为中国着手调整国际战略提供了历史契机,于是他开始重新审视中美关系,并且利用美国的急切需要,推动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于1971年导演了乒乓外交,终于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正式发表第一个举世瞩目的联合公报。经过将近一年的观察,中国最高决策层看到《联合公报》的实施一直在令人满意地进行,美国对越南战争的介入也终于停止,因此对尼克松政府的信任逐步增加。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根据国际局势的演变,形成了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构想,从战略上为进一步加强中国同美国的关系确定了方向。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世界地理政治图的轮廓开始形成。中国以一支独树一帜的重要力量确立了大国地位,并在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形成了影响全局的美苏中大三角关系,使中国外交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为新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开辟了道路。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对于维护中国国家安全、保卫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对外关系也产生了积极效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和中国永不称霸的承诺,引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响和热烈欢迎,在国际上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良好风范。

回首新中国刚刚建立之时,只有屈指可数的十几个国家予以承认,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世界上已有110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全面的外交关系,并且开展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往来,新中国已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中牢牢站稳了脚跟,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战略力量。这些成就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一首《念奴娇·昆仑》,具有穷尽八荒、涵盖寰宇之气魄,把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交往、中华民族愿与世界人民共享大自然和人类文明智慧成果的思想抒发得淋漓尽致,毛泽东的世界眼光在词中展露无遗。

世界眼光始终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责编/陈小婷 责校/张超、李希萌 来源/《毛泽东传》,逄先知、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向毛泽东学习》,谢春涛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青年毛泽东之路:自学定王台》,文热心/文,《湖南日报》2013年8月28日;《中国共产党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内在逻辑》,徐艳玲/文,《人民论坛》2021年第11期等)

猜你喜欢
世界
多么美好的世界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彩世界
给你一个甜蜜的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世界因创意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