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资产配置策略

2023-03-20 01:17文颐
证券市场周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硅谷流动性存款

文颐

2023年3月8日,硅谷银行宣布抛售210亿美元AFS(可出售投资),预计产生18 亿美元税后亏损。此外,公司宣布将再融资22.5亿美元;3月9日,硅谷银行股价大跌超 60%,引发市场高度关注;3月10 日,公司光速宣告破产。

从经营角度来看,硅谷银行通过低息存款大量投资长久期、低风险的债券,获取价差。当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引发流动性危机。首先在负债端:美联储加息导致初创企业融资环境恶化,初创企业加速取款使公司低息存款流失严重。其次在资产端:超配长久期、低风险低利率的债券。资产端流动性差导致无法应对初创企业的快速取款,被迫出售AFS(可出售投资)和HTM(持有至到期投资)。受联储加息的影响,硅谷银行持有的AFS 和HTM在账面上已出现大幅度浮亏,被迫出售换取流动性,形成高额损失,最终破产。

流动性风险非一日之功

硅谷银行(SVB)是一家专业银行,主要面向科技、生命科学、医疗卫生等领域初创公司及PE/VC基金来开展银行信贷业务为主的综合金融服务,客户群体的行业集中度明显高于综合性银行。根据公司公告的披露,2022年,SVB面向近半数全美风投基金支持的科技公司和生命科学公司以及44%全美风投基金支持的科技公司和医疗健康公司IPO项目提供银行服务。

SVB主要业务模式是为上述领域初创公司及其PE/VC机构的投融资活动提供贷款支持,当公司客户获得融资或PE/VC实现退出后,资金沉淀于SVB形成存款,这些存款一般以活期存款为主。2021年,SVB资产规模大扩张后,无息活期存款占比高达67%。

上述业务模式的成功让SVB成为中小银行差异化竞争的楷模,即面向创业型公司融资生态的专业银行。公司ROE持续高于美国银行业平均水平,2018-2021年,公司ROE优势进一步扩大,在二级市场上长期享有估值溢价。

得益于PE/VC业务的繁荣(SVB在2021年年度报告中表示:新增存款主要是来源于2021年上半年科技与医疗资产组合实现退出以及2021年全年私募基金业务的强劲增长),SVB存款规模从2020年一季度约600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22年一季度的2000亿美元。

不过,短期内负债规模的高增长对像SVB这样的成长型银行的资产配置定力也是一种全新的考验。类似SVB的存款扩张速度几乎不可能发生于综合性银行,这体现了SVB差异化竞爭带来的高成长性。一般而言,银行业存款增速与M2增速基本匹配,同期无论是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美国银行等多元化经营的头部银行,还是中国的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均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事实证明,正是由于PE/VC业务繁荣带动存款规模短期内大幅扩张,最终大致SVB资产配置明显失衡: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比过高,埋下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隐患。

从资产端来看,2021年,SVB贷款投放和证券投资均实现大幅增长;其中,债券投资规模增长速度明显更快,这直接导致SVB资产结构发生重大改变,2021年以后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可供出售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55%。在债券投资中,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接近45%。

虽然美国银行业资产结构差异较大,但这一比例明显超过美国其他大中型银行。相比之下,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端以贷款为主,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约为58%,即使是债权投资占比较高的城商行,单一类型债权投资占比最高只有25%左右。

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比大幅上升的对立面,流动性更强的资产包括现金及等价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比明显下降,前者于2021年下半年由15%降至7%,后者的下降贯穿2021年全年,由27%下降至12%,这种资产结构的明显改变意味着资产端整体流动性变弱。

2021年,SVB购入债券大部分为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少部分为美国国债。在会计处理上,SVB将大部分MBS划分为持有至到期债券(Held To Maturity),将美国国债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vailable For Sale)。前者以持有到期为目的,采用摊余成本法计量,债券价格涨跌不影响损益表,也不影响资产负债表;后者以市价计量,价格波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不出售时不影响损益表。

鉴于两者均是低风险低、收益且流动性较好的品种,SVB选择配置MBS与美国国债的初衷可能是追求安全稳定收益,相应的会计处理则可使损益表免受债券市场波动的影响。

在久期策略上,SVB将可供出售债券久期维持在2年左右以减轻债券价格波动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影响,将持有至到期债券久期保持在3-5年以支撑投资收益率。2021年年末,SVB债券投资加权平均久期为4年,其中可供出售债券为2.4年,持有至到期债券为4.1年。

上述久期策略实际上隐含了负债端与利率水平中期内保持稳定的假设。但若负债端稳定性和利率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则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从流动性风险来看,一般而言,活期存款占比高代表客户黏性强,是负债端稳定较好的标志之一,但2021年SVB活期存款大增主要受益于PE/VC业务的繁荣,若客户后续存款支取大于流入,存款将面临减少压力,需要通过消耗准备金、加强揽储、拆入同业资金或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方式来应对。

从利率风险来看,所持债券投资收益率较低,且会计处理使其无法像贷款那样在利率上升时候通过重定价或再投放提升收益率。此外,利率上升会导致债券公允价值下降,产生未实现损失,在被动出售时,未实现损失转变为实际损失,影响损益表。

银行会根据市场环境适当调整资产配置策略,在债券市场强劲时向交易盘倾斜,在债券市场较弱时向配置盘和贷款倾斜,但原则上资产结构不会在短期内发生重大变化。在实践中,绝大部分银行短期内的资产配置策略不会像SVB那么极端。2020年以来,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美国银行、花旗集团等大型银行资产结构虽有小幅变动,但大的比例结构一般会非常稳定。

2022年,PE/VC市场景气度高位下降,客户融资难度加大,加之研发运营支出刚性, 客户存款账户支取大于流入。受此因素的影响,SVB存款规模从高位收缩,由2022年一季度末的1981亿美元下降250亿美元至2022年年末的1731亿美元。同期,存款兑付使得资产端现金等价物从206亿美元下降至138亿美元。

此外,SVB利率风险也于2022年持续上升——存款成本率从低位上升,但资产端收益率受制于过高比例的持有至到期投资而难以随市场利率同幅提升,利息收入因此受到挤压。 2022年四季度,SVB单季度利息净收入由2022年二至三季度的12亿美元下降至10 亿美元。

对于SVB而言,流动性风险的负面冲击要比利率风险强得多。SVB面临存款流出时,按照优先级,首先会动用现金及等价物兑付,其次是加强揽储,拆入同业资金或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3月份以来,SVB已面临要么高息揽储或拆入同业资金,要么出售可供出售资产的两难选择。

按照此前SVB的公告,公司选择出售绝大部分可供出售资产,从实际影响来看,这一操作将直接将16亿美元的未实现损失变为实际损失。相对这一笔损失,市场更担忧SVB 这一无奈选择背后折射的流动性问题。若流动性压力进一步加大,极端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这部分投资的账面价值为913亿美元,未实现损失为163亿美元,规模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庞大得多。

东海证券分析认为,当前SVB资产质量良好,不良贷款率处在历史低位,美国银行业贷款 拖欠率也处在相对低位,这与2008年信用风险暴露引发金融危机时的情形明显不同。而且,值得注意的是,SVB流动性危机有自身原因,短期资产快速扩张及严重失衡的资产配置在行业内罕见,且SVB的客户主要为科技初创企业与PE/VC机构,同业交叉风险不大。再者,相比于 2008年,当前美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更高,风险补偿能力也更强。最后,SVB紧急融资失败后,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快速接管也极大程度阻断了风险进一步发酵。以上因素意味着,SVB流动性危机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对系统性风险的指示意义较弱。

个案风险暗含必然性

3月10日,一向表现良好的硅谷银行突然宣告破产,远超市场预期,但背后蕴含着必然性。浙商证券认为,硅谷银行破产属于个案风险,但后续需密切关注此类低概率、高风险事件。对中国国内银行而言,由于资产结构的相对稳健平衡以及對存款监管的相对严格,不太可能出现类似风险事件,海外个案风险不影响中国银行业基本面向好趋势。

从负债端分析,即使在美国,其他银行遭挤兑的可能性小。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硅谷银行仅2.7%存款低于25万美元(FDIC为破产银行的储户最高赔付25万美元),相比之下,其他样本银行25万美元以下存款占总存款比重的平均水平约为40%,大面积挤兑的风险相对小。

从资产端来看,其他银行HTM的规模较小。以71家在美上市的中小银行为样本,截至 2022年四季度末,硅谷银行HTM占总资产的43%,相比之下,其他中小银行HTM约占总资产的9%。即便出现挤兑,其他中小银行被迫出售HTM造成亏损的压力相对较小。据此判断,若流动性危机进一步加剧,美联储大概率会给予流动性支持,以避免银行被迫出售AFS和 HTM造成亏损。

尽管现有浮亏可伴随美债利率下行得以化解,但近期欧美持续加息,英国养老金危机、美国硅谷银行破产等风险事件频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融机构流动性已承压。后续需持续关注美联储加息力度,不排除此类黑天鹅风险事件再次爆发的可能性。

那么,未来中国银行业会出现类似的流动性风险吗?平安证券分析认为,国内银行不太可能出现类似风险事件,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国债利率上行幅度有限。硅谷银行破产,外因是美联储快速加息。此前中国未大规模货币宽松,当前经济又处于平稳复苏阶段,我们判断中国国债利率上行幅度有限,银行表内金融投资出现大幅度浮亏的可能性极低。第二,国内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合理。硅谷银行破产,内因是资产负债结构期限错配。中国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流动性充裕。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中国上市城商行、农商行HTM(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总资产的 20%,低于硅谷银行23个百分点;零售存款占总负债的24%,同样远高于硅谷银行。

目前,中国银行业利差空间相对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了国内商业银行的良好经营环境,因此短期须无担心同类风险在国内蔓延的可能,但本次硅谷银行的爆雷也对中国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是流动性管理至关重要。国内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一直较为重视,监管部门也不断根据国内银行业发展最新变化完善流动性管理要求,并于2018年颁布了新版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强化了对当下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管理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监管。构建了包括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用于资产规模在2000亿元及以上的银行)、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用于资产规模在2000亿元以下的商业银行)和流动性匹配率(用于全部商业银行)在内的全方位流动性监管指标体系。近些年来,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和杠杆率平均水平也远超监管红线,行业整体风险可控。

其次是平衡业务的专业和广度。硅谷银行因为其深度绑定创投客户而成功,但也因为客户行业过于集中而出现流动性危机,对于大规模挤兑事件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国内银行而言,如何平衡自身差异化竞争和业务边界是本次风险暴露之后应该思考的问题,需要在专业性和范围性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盲目扩张或者过度专业化带来的风险。

最后是完善风控体系,做好压力测试。硅谷银行的破产来源于市场信心丧失条件下的大额挤兑的出现,进而直接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急速恶化。对中国银行而言,完善业务风险体系的同时要关注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测算,定期开展压力测试等风险检测手段,避免出现逃避责任的想法。

资产负债配置没有一劳永逸

对硅谷银行破产事件的后续影响,既不能过分夸大危机的严重性,更需要进行冷静分析和理性判断,总体来看,其与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在产生根源、波及范围和监管态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的不同点,此次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不太可能发生类似雷曼时刻的系统性风险。

在产生根源方面,硅谷银行事件是加息周期下银行个体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导致的流动性危机,硅谷银行持有资产以低风险的国债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为主,资产质量整体较优,基本不存在导致资产变坏的信用风险;雷曼事件则是金融机构普遍高杠杆持有次级抵押债券导致的信用危机,进一步在恐慌挤兑下形成大范围的流动性危机。

在波及范围方面,硅谷银行是以PE/VC和科技医药初创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危机发生后主要波及“创投圈”。此外,硅谷银行规模相对较小,截至2022年年底的并表资产规模为2118亿美元,在美国银行业中排名第16位。雷曼兄弟则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的公司、机构和投资者,是美国第4大投行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从部分大型金融机构传导至整个金融体系,最终引发金融海啸,两者的重要程度和影响范围基本不再一个层级。

在监管态度方面,硅谷银行在美国当地时間3月8日发生流动性危机,3月10日,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DFPI)即宣布关闭美国硅谷银行,并任命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为破产管理人,3月12日,美国财政部、美联储、FDIC宣布从3月13日开始,储户可以支取他们所有的资金,监管最终为硅谷银行托底。与此形成较大反差的是,雷曼兄弟公司发生风险后,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则明确表示未曾考虑过选择由政府出资拯救雷曼兄弟公司的方案,最终导致雷曼兄弟倒闭和市场信心大幅崩溃,并进一步引发挤兑危机,最后金融风险席卷全世界。

从此次硅谷银行破产事件还可以看出,金融机构需要格外重视美联储加息的负面影响,并在自身经营上随时做出相应的动态调整,以应对猝不及防的风险发生。自 2022年3月美联储启动本轮加息周期,一年内联邦基金利率从0.08%大幅提升至4.57%,加息速度和幅度都十分激进。

硅谷银行破产暴露美联储激进加息下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即银行负债端快速收缩且融资成本上升,资产端负债端隐含较大错配风险。此外,与硅谷银行类似的区域性银行同样面临加息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一共和银行在硅谷银行破产后也经历了挤兑风波,银行系统在激进加息周期中遭受一定程度的冲击。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而言,后续考量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性或有所提升。

从对国内影响来看,目前中国银行业不太可能出现类似风险。一是国内货币政策环境整体稳健。中国长期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2019年以来,1年期LPR、5年期LPR分别调降66BP、55BP;相比之下,美国货币政策则大开大合,同期联邦基金利率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竟然高达454BP,跳跃性非常大。二是国内银行业资产结构更为稳健。国内银行业证券投资占比相对较低,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42家上市银行金融投资占总资产比重的平均值为32.6%,资产结构仍以贷款为主;而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硅谷银行证券投资占总资产比重高达57.6%,单一资产配置比例过高,风险相对更高。

银行业应该更加注重流动性管理与流动性压力测试,以此保证将期限错配的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从长远角度来看,银行业应该坚守本源,重视信贷业务,债券投资为辅。硅谷银行此次光速破产,核心原因在于资产负债端期限的严重错配,将非计息活期存款资金投资于长久期的国债与MBS等资产。一旦加息,持有的大量HTM与AFS资产价格将快速下行,形成大规模浮亏,利率风险较大。为规避此类风险,对中国银行而言,银行应该回归业务本源。利差收入是银行业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债券投资起到的是配置作用。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无论加息还是降息,银行存贷业务之间的利差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因此,银行业务回归本源有助于银行稳健经营,避免出现类似风险事件。

无论负债端如何变化,银行资产端应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策略。硅谷银行本身负债端优势十分显著,非计息活期存款占比高,负债成本极低。但硅谷银行资产端选择“躺平”,大量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的HTM与AFS。在降息周期下,硅谷银行可以稳定获取资产负债之间的期限利差。而一旦加息,资产端缺乏灵活性,负债端流动性压力大,风险极大。优秀的银行资产端必定要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策略,而不是以单方向套利等思维坐等收益。只有积极主动的资产端投资策略,才能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将负债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世界上不存在也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资产配置策略。

银行应注重流动性管理与流动性压力测试。银行作为一类特殊的金融机构,其本身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期限错配。期限错配程度越高,收益越大。硅谷银行也正是由于资产负债期限的严重错配,在加息的推动下最终光速破产。

因此,银行业应该更加注重流动性管理与流动性压力测试,以此保证将期限错配的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近年来,中国监管层也加大力度引导银行业加强流动性管理,推出了流动性覆盖比例、净资金稳定率以及流动性匹配率等流动性监管指标。优秀的银行更应该提高对流动性管理以及流动性压力测试的重视程度,这样才可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硅谷流动性存款
追回挪走的存款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赶超硅谷,目标是对的
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
从银川跳到硅谷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组织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