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3-03-21 13:21陈赛铜
农业与技术 2023年4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

陈赛铜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农业院校与乡村振兴具有天然联系,农业院校的发展是新时代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乡村振兴也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关乎国计民生,培养应用型农业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场所,农业院校能否及时调整培养结构、转变培养理念,关乎乡村振兴大局。

1 培养应用型农业人才意义深远

1.1 农业院校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内涵

与理论型人才相对,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可以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应用型农业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农业理论和技术,更要能把自己所学到的农业技术、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去。应用型农业人才要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心有所想,眼有所见,行不畏难,手怀技术。

1.2 培养应用型农业人才的意义

当前,我国应用型农业人才供给存在较大缺口,建设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刻不容缓。随着农业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普通农业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和供给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农业生产经营向集约化、社会化大生产方向转变,以往的小农生产技术、经验越来越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农业对能够因地制宜、创新生产以及能够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物质设备的应用型农业人才需求迫切。家庭耕种土地的主要力量是中老年人,一旦父辈不在,在外务工的村民倾向于将家庭所分土地的使用权外包给本地的种植大户。而种植大户也有动力主动承包更多土地以便规模化生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随着种养大户本身以及承包土地数目的增加,农业生产向上游、下游延伸,加工农产品以提高附加值成为发展趋势,这也对培养掌握现代涉农科技、懂得农业市场经济理论和具有较强市场经营能力的应用型农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在农村地区的生根发芽与蓬勃成长,而使用和普及这些科技的主体,就是应用型农业人才。

2 农业院校在培养应用技术型农业人才中遇到的问题

乡村的振兴,人才是关键。现代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纽曼认为,大学的首要职责是教导学生、传授知识。即高校的第一职能是人才培养,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其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培养农业人才是农业院校最重要的办学宗旨。

2.1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有待增强

应用型农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农业理论知识,更要熟练地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要能解决真问题,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检验一个应用型农业人才是否合格。很多农业院校在农学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设计上缺乏足够的区分度,培养的农业人才高度趋同。一些农业院校将学生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教学来考核,并且实践教学的学时要求不明确、学分标准不清晰,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考核亦流于形式,这种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毫无助益,也严重挫伤了广大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农业院校要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农业人才,就离不开建设一定数量、针对农村实际问题以及学生深度参与解决农业生产生活中可能遇到困难的高质量实践基地,而在这些方面一些农业院校做的仍有不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不太明显,不同于理论型农业人才,应用型农业人才在学习钻研最新农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已有的农业科技知识熟练掌握,并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综合所学知识,提出创造性的方法,这种能力只能在实践中磨练获得。

2.2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相对匮乏

培养应用型农业人才,首先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既有扎实渊博的理论功底,又有实践教学的经验和能力。著名教育学家纽曼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自由教育思想,知识本身即是目的,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有重要的启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存在大学教师轻教学与重科研的现象,教师投入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大学教师抱怨日常教学任务过重,导致自己缺乏时间做科研,从而影响到职称的评定;与此同时,很多大学把发表专著和发表论文的多少作为教师评职称和评价办学质量的关键指标,而教学工作似乎只是教师的副业,与教师的晋升机制毫无关联。为更好适应世界政治经济教育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育部和很多专家学者呼吁大学教师回归课堂,把教书育人作为最关键的目标。农业高校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更多的还是将精力放在校内科研和教学工作上,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农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时间、经验不足,应用型农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很难满足不断变化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农业院校对经验丰富的一线农村农业工作人员作为社会指导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不够充分,将具有企业、政府背景从事科技推广、农产品市场经营等方面的人才、专家聘请到农业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意识和举措力度有待加强[2]。

2.3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社会对应用型农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大,农业高校毕业生动手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培养的很多应用型农业人才毕业后转而从事其他行业,导致供给量显著不足。

高校专业重复化、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院校片面追求入学率和招生量,盲目追风,没有很好地结合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看到哪个专业热门,就仓促设置相应专业,造成各个高等院校专业增设校际重复化、同质化严重,没能很好地衔接乡村振兴对应用型农业人才的需要。

高校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稍显不足,不能很好适应产业升级的速度和规模,从而较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目前,农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已有较大进步,将市场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但对人才市场需求的理解力、敏锐度还有待提高。如,在智慧农业、旅游休闲及农业互联网等产业的农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多,但此类专业与课程开设的相对较少。疫情以来,直播带货在各大网络平台大火,农产品也需要进行销售途径的拓展,直播销售农产品不仅要求主播具有直播与销售方面的知识,还需要了解更专业和深层次农产品信息,社会对兼具直播销售和农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而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灵活性,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仍存在脱节现象,从人才需求趋势的出现,到相应人才的培养完成,最快需要数年时间,这种时间上的滞后性使得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很难适应和满足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

农业高校培养的应用型农业人才在供给总量和供给质量上仍未能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3]。从总量上讲,由于学生倾向于报考商科专业,而农业院校和农科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弱,部分高校为了吸引生源不得不减少农科专业的招生数量,增加所谓热门专业的招生数量,所以涉农产业人才供给总量尚不足够。从质量上讲,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应用型农业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可一些农业高校还抱持着固有的旧观念,对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很难满足当前乡村振兴所需的多元化、复合化人才需求。

3 进一步提升农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农业人才水平的对策思考

3.1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农业院校要根据现实情况设计课程和培养方案,开设专业和课程前需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学院必须有足够数量能胜任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而非为了开设专业而滥竽充数。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有明显区分,如果说理论教学是成体系地向学生传授知识,那么实践教学就需要师生共同将系统所学的知识掰开揉碎灵活应用,从而解决和面对现实农业实践中一个个真实的问题和挑战。还需建立以问题或项目为导向的学习型实践学习小组,让学生在互相分享、启发以及团结合作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授课形式以及评价方式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要着重培养其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与简单应用。对于高年级学生,在有一定基础和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学校应开设探索性、综合性课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组建实践小组并举办比赛,增强师生的参与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要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平台建设。实践教学既需要课程安排、培养方案设计等软性条件,也需要实践教学基地以及相应基础设施等硬性条件的支持。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从而使优质资源得以充分共享。

3.2 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注重师德师风,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因此,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其助力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农业应用型人才的自觉性。学海无涯,作为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需要终身学习。农业院校要搭建教师互助学习平台,鼓励分享教研教学经验,建设学习型教师组织。如,定期组织学院内部的读书会,让教师轮流分享近期科研、教学以及生活中所得到的启发与收获,还可以将其优秀部分定期整理分享给学生。建立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师评价制度,扭转轻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分注重科研的风气,在教师的绩效评定和晋升机制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农业院校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时,应注意把经验丰富的一线农村农业工作人员作为社会指导教师资源,将具有企业、政府背景从事科技推广、农产品市场经营等方面的人才、专家聘请到农业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3.3 主动对接市场需求,调整培养结构

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这意味着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高校不仅要关注高校内部科研、教学、行政等工作的正常运转,还要关注外部社会,如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才需求的转向。产业发展对学科结构起决定性作用,学科发展对产业升级有着积极或消极的反作用[4]。农业高校要对接农业农村的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前布局,培养我国乡村振兴所需的应用型农业人才。

农业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优势,找准定位,进行特色办学。特色办学既体现在学科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上,也体现在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物质标识上。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发展不能单纯地紧跟市场潮流,农业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在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下提前布局,如提高教师相关专业领域素质、打磨可以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专业和课程内容,从而积淀能力与经验,从总量上保障应用型农业人才的供给。农业高校专业设置要兼具灵活性与适应性。在适应产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灵活调整专业结构。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农业高校在本科专业设置上要把农业与网络科技结合在一起,以满足智慧农业、旅游休闲及农业互联网等产业的农业人才需求。提高涉农专业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农业的待遇与自豪感。农业高校从学校到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关于乡村振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让其意识到农业农村有一片广阔的舞台,自己大有可为。

4 结语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农业人才,并让其有意愿留在农村是重中之重。当前,实现乡村振兴亟需一大批懂技术、能经营、懂管理,甘心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应用型农业人才。如何改善农村工作环境,使之成为具有就业吸引力的市场,也是乡村振兴必须关注的问题[5]。农业院校目前培养的涉农人才尚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可以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3个方面,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