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阜新市彰武县科学治沙纪实

2023-03-21 14:40章伍仁
共产党员(辽宁) 2023年3期
关键词:彰武固沙沙区

文/章伍仁

阜新市彰武县地处辽宁省最北端、科尔沁沙地南缘,生态基础脆弱,自然条件恶劣。新中国成立前,全县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是辽中南城市群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1952 年以来,彰武县几代治沙人牢记使命、艰苦奋斗、传承接力,坚持科学防沙治沙,历经70 年实践,为“三北”乃至全国防沙治沙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矢志不移,70 年坚定治沙路

20 世纪50 年代,东北正全力进行工业建设,科尔沁肆虐的风沙直接威胁着沈阳等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生态安全。彰武县24个乡镇有23 个属于沙区,沙化面积达524.2 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2.9%,是辽宁的风口和“沙窝子”。

70 年来,面对内蒙古高原呼啸而下的肆虐风沙,42 万彰武人寸步不退、誓守家乡。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处科尔沁沙漠东南风口。20 世纪以来,每年20 多次、大于5 米/秒的风沙遮云蔽日、掩埋人迹。粮食亩产锐减,农田村庄一步步被流沙包围、蚕食、吞没,面临严重生存危机。20 世纪50 年代,这个曾经水草丰美、人丁兴旺的关外府镇,被有关部门认定已不适宜人类居住,建议北甸子村村民整体搬迁。北甸子村人不服输。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说:“老祖宗把我们扔到这儿了,不治理,屯子就保不住了,我们要治沙。”漫漫黄沙中,种树谈何容易。头一天大伙儿把树栽上,第二天早上一看,树苗都刮跑了。刮跑了,再种;再刮跑,接着种……倔强的村民们在董福财的带领下,和风沙拼上了。

在彰武治沙的70 年中,一个个像董福财这样的个体聚合迸发出惊人力量,他们倾其所有与风沙搏斗,靠着手中的铁锹、马车等简陋的工具,在一棵树一棵树不停栽种中,风沙肆虐的脚步退缩了。从一个人,到一村人,再到全县人,42 万彰武人已经把“誓把沙地变绿洲”的誓言刻进了自己的骨子里。

经过70 年的艰苦努力,彰武县成功遏止了科尔沁沙地的继续南侵,构筑起辽西北的第一道绿色屏障,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比重由新中国成立前的96%降至55%、平均风速由3.4 米/秒降至1.9 米/秒、扬沙天气由1953 年的43 天减少到近10 年的平均5 天,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估算价值达到91.6 亿元。

勇于探索,70 年追逐绿色梦

彰武县章古台镇,地处科尔沁沙地东南端的风口,一年中5米/秒以上的起沙风就有240 多次。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制订了改造西部大自然计划,成立了沙荒造林局,在章古台设立了苗圃。1952 年,全国首个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现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在彰武县最北部的章古台镇挂牌成立,担负起科学治沙的历史重任。

从人工固沙开始,科研人员在沙丘上开展科学试验,经过试验、失败、总结经验、再试验……他们在科尔沁的瀚海之中不断尝试,探索出以灌木覆沙为主,以沙障为辅,前挡后拉、分期治理的固沙方法,终于使白茫茫的流动沙丘逐步固定下来。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攻坚,总结出的“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等一整套综合治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填补了我国灌木治沙史的空白。

流沙固定住了,但是要挡住科尔沁肆虐的风沙,最终还是要靠造林。科研人员发现,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和呼伦贝尔沙地的樟子松,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的特性。彰武与呼伦贝尔气候和土壤非常相似,可以尝试研究樟子松的培育。1953 年春,科研人员开始进行樟子松的育苗试验。经过两年时间,人工引种的樟子松终于在白沙中全部成活,开创了全国沙地造林的奇迹。从那时起,樟子松开始在河北塞罕坝、陕西榆林等地大范围推广。1978 年,樟子松成为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主力树种,彰武的固沙经验开始在整个三北十四个省区推广应用。

固沙造林是世界难题,中国人却获得了成功。寻访奇迹的人们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彰武成为中国荒漠化治理的一面旗帜。但一场关乎彰武乃至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安危的灾难忽然降临。1991 年夏天,章古台局部树龄最大的樟子松突然出现枯枝死亡,随后樟子松开始呈群团状枯死,出现流行性暴发趋势。从1991 年开始,历经10 年,科研人员终于弄清了樟子松发病的原因。从2002 年开始试验解决的办法,又用了10 年,辽西北50 万亩樟子松的衰退病得到遏制,中国三北防护林中十几个省区一千多万亩樟子松保住了。彰武,依然是中国万里风沙线上最亮丽的风景。继樟子松之后,科研人员又研究出更多适应沙地生存的优良苗木,以彰武命名的彰武松还成为北京2022 年冬奥会的绿化树种。

开拓创新,70 年探索沙变金

70 年来,彰武县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探索利用灌木治沙和樟子松乔木治沙的科学方法,到改革开放后,在固沙造林基础上,大力推广林果草多种复合的风沙地现代农业模式,发展林果粮等复合经济模式以及林果草畜循环农业,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成功经验。进入新世纪,彰武县大力发展沙产业,变害为宝,沙工业、沙农业、沙旅游、沙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彰武县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出发点,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不断完善防沙治沙制度措施,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国土绿化行动等工程,系统、全面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以工用沙等“五项工程”,巩固深化70 年来科学防沙治沙成果,深入推进以肥改沙、以调减沙等“两项改革”,创新70 年防沙治沙成功经验,落实以养退沙、依法治沙等“两项保护”,为70 年科学防沙治沙成果保驾护航,形成了“5+2+2”系统治理模式,彰武治沙向全方位、多角度、高质量延伸发展。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彰武县具备了在沙区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九大以来,县里在沙区因地制宜培育了樟子松、芝豇、黑豆、红薯、山药等适宜沙生的植物资源基地,发展了以硅砂、绿色食品、新能源、沙漠旅游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带动了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了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沙区群众就业机会,拓展了增收渠道,加快了致富步伐。“十三五”期间,彰武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2%,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位居前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05%,2019年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粮食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 亿公斤,增长到现在的13.8 亿公斤,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

猜你喜欢
彰武固沙沙区
彰武小钻杨间伐效果的研究
长青叶
红色沙区的由来及发展
化学固沙材料浅析康向光 陈 琳 韩章勇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固沙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促进彰武县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实施主要措施
沙漠铁路固沙砖设计参数的数值模拟
沙区梭梭注水造林技术
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研究进展
彰武地区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