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真实的影响辨析
——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野

2023-03-21 16:41
今传媒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人工智能

赵 颖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利思想武器,是引领人们思想的光辉旗帜,对新闻传播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1]。新闻传播实践中被内化为基本价值准则的新闻真实观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其著作 《媒介即讯息》中提出,一个时代最重要的并不是媒介中呈现的具象内容,而是这一媒介本身为时代开创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行业,开创了全新的新闻传播格局。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野,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实践的现状,辩证地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真实的多重影响。

一、向心与撤离: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机械性”新闻真实

“机械性”新闻真实与表象真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机器新闻写作,使新闻写作的过程流程化、高效化,新闻真实被赋予了机械化的色彩[2];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架构之下所构成的新闻真实,每一部分都是割裂存在的,并未达到有机结合,最终反映的是新闻事实汇总的表象真实和局部真实。人工智能与新闻写作相结合,不仅可以使新闻报道有效克服主观性错误,客观性也更有据可循,同时,还可以使具有“主观性”的新闻记者从繁琐的数字与校对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其他领域发挥更多的个人价值。

(一)人工智能技术使新闻“客观性”向心

1.聚合碎片化、马赛克式的具体真实

在传统的新闻写作中,新闻信息来源呈现出碎片化、马赛克式的割裂状态,新闻记者往往需要多角度考察事实的真相,多方搜集、排布、整理才能完成相关新闻报道,但是,搜集数据、整理资料的过程会消耗大量时间,甚至会使一些时事类新闻错过最佳报道时间。

人工智能新闻写作系统通过算法编码形成写作模板与程序,能够快速汇聚呈点状分散的信息,并在大数据中准确抓取、组合进行填充,精准分析循环使用,在秒甚至毫秒的时间单位内创作出相关新闻报道,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写作和资料汇集的协作效率。比如,今日头条的“小明BOT”两秒左右就完成了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羽毛球比赛的新闻稿,腾讯的Dreamwriter在财经类报道中也能快速抓取有用数据进行模板化新闻写作。

2.中立呈现表象真实

相较于传统新闻记者的新闻写作,机器写作虽然由于智能化程度的局限性在人文情怀与情感温度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它能够数字化、可视化地呈现事物浅层的客观表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中立客观性。

5G时代的到来打开了万物互联、万物上云的开创性格局,传感器、检测系统、媒介平台之间的大数据互联互通,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数据信息上传云端,为机器新闻写作提供丰富的虚拟数字生产资料,新闻记者也可以从云端实时的内容中挖掘出更有价值的素材。“人工智能+”时代的演进必然会推动更多的智能机器融汇到新闻写作中,从而弱化原本以人为主体的新闻写作的情感来源,将人与物的延伸相衔接,赋能记者与媒体,提高新闻生产效率,推动新闻真实的呈现。

3.要素事实“局部”进阶

要素事实即构成新闻的五大要素——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原因,要确保新闻真实,新闻要素必须客观实在。真实的新闻才是有力量的新闻,为了确保新闻真实,传统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往往要通过实践考察来证实新闻要素的真实性,但是,多重客观因素的干扰以及新闻记者的主观局限性可能也会污染新闻真实。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使新闻记者获得了广阔的信息来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促使要素事实在局部层面进阶升级。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先天的客观性优势,它通过算法推荐技术对大数据快速进行分类识别、清洗整理、高速运算,整个流程中出现的数据误差相较于人工要少很多,所生成的数据新闻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数据与技术的理性主义使构成新闻的各个要素在繁杂的信息洪流中得到了精准分析和高效利用,未来与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AI等技术相结合,将会使要素事实的呈现更加立体化、可视化,达到更有效的传播效果。

(二)人工智能技术使新闻“主观性”撤离

1.人工智能“解放”新闻记者

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行业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记者的工作强度、缓解了工作压力,在工作流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信息数据的采集环节,依托于大数据与算法推荐技术的机器写作可以快速从数据库中抓取新闻记者或新闻报道需要的内容,从而将新闻记者从繁琐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次,在信息与数据的加工环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新闻记者快速筛选、整理有效数据,排除、清洗“脏数据”,获取更多符合主题的素材,让新闻记者将工作重心从整理信息转移到集中精力创作更优质的新闻作品上。最后,在机器写作效率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机器写作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形成了套路化的固定模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新闻作品的产出效率,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2.理性主义推崇下的人文“主观性”离场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旗帜,带动了工业革命和社会的发展,也为科学技术的更新进步提供了土壤。人工智能技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念,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便是理性主义。算法推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以理性的逻辑和固定化的模板处理具有人文色彩的新闻工作,会导致人文“主观性”的离场,以理性逻辑与数据为基调的新闻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主观局限性导致的误差,技术的高效应用也会弱化生产者角色、强化策划者角色。在此背景下,新闻记者要在新闻生产中发挥出人所独有的创造性与决策性,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将人文色彩与理性主义相融合,从而使新闻报道焕发出更立体、丰富的光彩[3]。

二、从真实到虚拟:新闻真实的边界模糊

技术本身就具有扩张性,并且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焕发出了强烈的建设性色彩,但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技术虽然推动了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新闻的真实性,但是,也给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从新闻主体、内容再到场景、体验,传统的新闻真实性属性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平衡面临着挑战与危险[4]。

(一)虚拟主体:AI主播造成的身份认同错位

人是技术的主体,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技术存在的意义是服务于人,而不是异化人的存在。人工智能技术一旦具有了人的意识,具备了主体性的特质,必然会影响甚至威胁媒体从业者的职业主体性,使得新闻真实的边界难以把控。身份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这一位置和角色得到区分后被赋予了不同的责任、权利和义务[5]。AI技术应用到新闻播报领域,使得新闻主播的身份认同产生了错位,比如,2019年新华社上线了两位AI合成主播,“他们”能够模仿真人进行新闻播报,并根据人的指令完成对人行为的模仿或其他机械性的工作。但是,人工智能本身的技术理性和技术优越性一旦反超人的智能值,就会较大地冲击人在这一领域的价值,主体性的模糊无疑是对媒体从业人员未来职业能力的一大考验。人的主体性被冲击甚至替代,新闻真实的基础架构依赖于技术理性,就会使新闻真实的天平发生倾斜。

(二)虚拟内容:AI换脸深度造假侵蚀新闻真实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使新闻内容真假难辨的能力,技术的以假乱真为虚假新闻的出现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和可能性。比如,“人脸交换技术”可以悄无声息地将视频或图片中的人脸融合、转换成任意一个人的脸,用看似真实的“证据”模糊事实、蒙蔽真相。2017年12月,“Deep Fakes”在Reddit平台上传了换脸假视频,这一技术打破了人们“眼见为实”的观念,在眼见、耳听的情况下伪造真实。如果这种造假逻辑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将会使新闻真实更加难以验证,而在后真相时代情绪先行的背景下,轰动的、煽情的、离奇的虚假新闻会越发“真实”“可信”。

(三)虚拟场景:新闻感官中真实与虚拟的割裂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塑造虚拟场景的能力,当虚拟与真实的场景难分难辨,势必会影响人们对新闻真实的判断,造成受众在虚拟场景中的感官缭乱。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架构之下,VR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所产生的沉浸式报道,可以让受众身临其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亲历”事件发生的过程,并在虚拟场景中找到与现实对应的要素,从而获得“真实”的体验。在此情景中,受众的全部感官得以延伸,受众情绪上的感染与共鸣弱化了新闻本身客观性的内涵,新闻真实的物质基底被冲击,新闻真实的严肃性也被弱化。沉浸式新闻致力于营造某种特殊情景来刺激受众的情绪,进而促进传播,这种虚拟场景过度关注感官、感受的逼真,使得受众在真实与虚拟的场景中穿梭,沉溺于虚拟世界并在其中追寻、建构个人价值,造成了受众在真实与虚拟空间中相割裂的状态。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野下新闻真实的坚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实践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其科学的理论内涵、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能够正确指导新闻舆论工作的开展,使新闻工作不迷失方向,坚定地坚守新闻真实。

首先,新闻工作与党的事业休戚与共,因此,必须要坚持无产阶级的新闻真实观,坚持党性原则,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闻工作者要在学习、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其次,新的时代新的角色,新闻工作者要顺应时代新要求重新作出价值定位。新闻记者要与时俱进,将自身培养成为具有辨别能力的“信息管家”,能够在机器写作的基础上深度开发信息、解析与评价新闻,最大程度地挖掘新闻价值,在机器与人文价值的双重合力下坚守新闻真实。

最后,坚守技术中性论。技术产生的问题要让技术来解决,比如,在制衡AI换脸技术方面,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吕斯威教授领导的团队发现,伪造的视频往往忽略了自发的无意识的生理活动 (如呼吸、脉搏和眼球运动),因此,可以通过预测眼睛的状态来判别视频的真伪[6]。在技术与技术的相互制约和抗衡中,由技术对新闻真实产生的冲击亦会因技术的进步而得到修正。

四、结 语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新闻真实被赋予了重要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当坚守的准则与理念。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对新闻真实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对人职业价值的剥离、为虚假新闻提供了便利途径、对新闻真实感的撕裂等。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野下,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地维护新闻真实,保证新闻的价值。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关于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的公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