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

2023-03-21 19:18
新农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骨髓细胞病鸡脾脏

苏 里

(锦州市太和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锦州 121000)

禽白血病是反转录病毒科的禽白血病或肉瘤群中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主要是淋巴白血病,其次为成红细胞白血病、成骨髓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瘤、骨化石病、内皮瘤、间皮肉瘤、肾真性瘤等,大都与造血组织有关,很少侵害其他组织。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1 病原简介

禽白血病病原是禽白血病/肉瘤病病毒群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为单股RNA病毒,与鸡马立克氏病毒的DNA型核酸不同。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80~120纳米,平均直径90纳米左右,目前已经报道的有A~J共10个亚型,同一亚型的病毒具有交叉免疫原性。白血病病毒粒子是以出芽生殖的方式从感染细胞的细胞膜中释放而成的。病毒进入细胞以后,可以与细胞长期共存,很难从细胞中排出来。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禽的血液、羽毛囊、泄殖腔、生殖道、卵清、胚胎以及胎粪中,将病毒静脉注射于鸡胚,可使鸡胚在孵化出壳后1~2周死亡,将病毒接种给易感雏鸡,经过3个月的潜伏期,才能发现肉眼可见的肿瘤。禽白血病的各种病毒有一种共同的补体结合抗原,因此可以利用补体结合反应来证明白血病毒的存在。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差,对热很敏感,60℃不到8分钟即可将其灭活,对酸、碱类溶剂耐受性极差,鸡场可以选用酸碱类消毒剂进行消毒,不但可以节约成本,而且可以保证消毒效果。紫外线消毒效果差,病毒在低温条件下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在-60℃条件下保存半年的病料,仍然可以分离出毒力很强的病毒。

2 流行特点

鸡是所有禽白血病病毒的自然宿主,野鸡、鸭、鹌鹑、鸽、鹧鸪、火鸡等也能感染。母鸡的易感性高于公鸡,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日龄越小易感性越强。不同品种和品系的鸡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发生的抵抗力差异很大。J亚型白血病主要引起肉鸡的肿瘤和其他病征,但最近发现商品蛋鸡也感染发病。垂直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同时鸡也能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水平传播。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传染源。带毒母鸡的输卵管病毒含量最高,尤其是输卵管卵白分泌部。用带毒种蛋孵化的雏鸡,先天带毒,并且存在免疫耐受现象,它不产生抗肿瘤病毒免疫抗体,长成成年鸡以后,长期排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病毒可通过鸡蛋代代相传。病毒除了存在于母鸡生殖系统外,肠道、肝脏和胰腺也有病毒增殖,并且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具有很强传染性。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1日龄及2周龄以内的雏鸡感染病毒以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4~8周龄雏鸡感染以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本病的感染虽然很广泛,但是出现临床症状的很少,大多数为散发,偶尔可见大量发生。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1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大肝病)

病鸡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鸡冠和肉髯苍白,鸡冠皱缩,病鸡排白绿稀便,逐渐消瘦。剖检可见,肝脏肿大为正常的5~10倍,肿瘤的形态可以为结节型、粟粒型或者弥散型,肿瘤呈灰白色或灰黄色,有时有出血或坏死。这些病变有时见于肾脏、法氏囊和脾脏。尤其是法氏囊肿胀明显,不表现生理性萎缩。

3.2 成红细胞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精神不振,消瘦和毛囊出血,病程可达几个月。根据病理变化可以分为增生型和贫血型两种,共有的病理变化是血液稀薄,常不凝固,各个脏器均有小出血点,脾脏出血梗死灶和血栓形成。心包积液,肺膜水肿。肝脏表面有纤维蛋白凝块出血,有淡黄色腹水。第一,增生型。肝脏、肾脏肿大1~2倍,质地脆弱,易破碎。骨髓呈胶冻样,严重时呈水样。第二,贫血型。内脏器官萎缩,以脾脏最明显。骨髓呈淡黄色胶冻状,骨髓腔隙常被蜂窝状骨质代替。

3.3 成骨髓细胞白血病

临床表现为体质虚弱、嗜睡、鸡冠苍白,常见进行性消瘦、腹泻、毛囊出血,病情严重时食欲完全废绝。剖检可见内脏器官肿大,肝脏常常可见灰白色弥散性或结节性肿瘤结节,病程稍长,肝脏实质硬化。骨髓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严重病例脾脏、肝脏和肾脏都可以看到斑纹状肿瘤组织。

3.4 骨髓细胞瘤

多见于雏鸡,表现为头骨、胸骨、肋骨和胫骨等处发生特异性异常隆突。骨隆突为肿瘤病灶,主要位于软骨、骨表面及与骨膜相联的部位。骨髓细胞瘤病灶无光泽,常呈淡黄白色,质地软而脆或者呈干酪样,为弥散性或结节状,常为多发,且两侧对称分布。

3.5 骨化石病(脆性骨质硬化型白血病)

两腿的胫骨、跗骨的骨干出现对称性肿粗,如“穿靴样”病态,病变局部体温升高,疼痛,站立与行走困难。肋骨和骨盆骨也出现肿粗变化。后期骨质石化,表面坚硬多孔。本病单纯感染还可见法氏囊、胸腺和脾脏等出现萎缩。骨化石病常常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混合发生。

3.6 内皮瘤

在内脏或者皮肤出现的肿瘤好像血泡,有的单个出现,有些呈现多发性,瘤体破裂时会引发大量出血,发生于皮肤的肿瘤出血时,会污染周围羽毛,头部也可发生此种病变,身体其他部位有时也出现此种病变,病鸡常常因为肿瘤破裂大出血死亡。

3.7 间皮肉瘤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精神不振、腹泻、消瘦。主要表现在肌胃、肠以及腹膜上出现高粱米粒大小至黄豆大小的灰白色肿瘤结节,肠系膜也会出现类似结节。肿瘤结节质地坚实,切面稍隆起。

3.8 肾真性瘤

发病日龄多集中于2~6月龄,病鸡消瘦,虚弱,由于病变部位压迫坐骨神经,大多数病鸡出现瘫痪。初期可见肾脏有米粒至黄豆粒大小的粉红色结节,继而变成淡灰色,分叶生长的肿瘤病灶逐渐取代肾组织,严重时两侧肾脏被囊肿完全取代。J亚群白血病,发生于肉用鸡群时病变主要表现为骨髓细胞瘤,发生于商品蛋鸡时病变主要是血管瘤,病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病变主要部位内脏、胸骨、翅膀、脚趾,以及颈部和胸部皮肤,出现血泡,血泡破裂,引发大出血,死亡。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诊断要点是,成年母鸡消瘦、鸡冠苍白,萎缩,产蛋停止。病理剖检因为病型不同,差异很大,可见肝脏、脾脏、肾脏、法氏囊、胸腺、卵巢等处形成大小不一的肿瘤。头部等部位及肠浆膜也可见肿瘤结节,两侧胫骨对称性肿粗呈“穿靴样”。切片或者触片可见大小与形态比较一致的成淋巴细胞。血液涂片检测可见成红细胞和成骨髓细胞增多。

5 实验室诊断

5.1 镜检

取病鸡肝脏、脾脏、肾脏涂片,分别采用革兰氏染色和姬姆萨染色,无菌。

5.2 间接荧光抗体

取病死鸡的血液,肾脏和肝脏样品,离心取上清液,接种细胞单层37℃培养,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吸出培养液后,继续培养6小时,用间接荧光抗体进行反应检测,阳性样品中的细胞会出现病毒特异性荧光。

5.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单纯感染禽白血病的病鸡,马立克氏病PCR检测结果为阴性,但是禽白血病ELISA试验检测为阳性。

6 防治

6.1 防止病原传播

垂直传播是禽白血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必须保证祖代和父母的种鸡高度纯净,不含禽白血病病原,对种用鸡定期彻底开展禽白血病净化,一旦发病,种蛋不能作为种用,孵化室必须严格消毒,避免污染,在昆虫活跃季节,采取措施防止吸血昆虫机械传播。

6.2 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全价饲料,加强营养,不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合理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提供鸡群抗病能力。由于雏鸡对禽白血病病毒高度易感,雏鸡和成年鸡必须分开饲养。

6.3 防止医源性感染

加强对弱毒疫苗检查,防止疫苗混有禽白血病病毒,从而引发疫苗接种感染。疫苗采购不能贪图便宜,必须选购质量可靠的产品。加强注射用具消毒,注射成年鸡的用具,必须彻底消毒以后,才能用于雏鸡注射。

6.4 做好消毒工作

定期对鸡场环境、鸡舍和用具进行消毒,对进出鸡场的车辆和人员严格消毒,消灭病原,有效防范禽白血病发生。

猜你喜欢
骨髓细胞病鸡脾脏
鸡维生素缺乏症的临床症状与治疗
鸡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治分析
案例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骨髓细胞形态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对诊断脾脏妊娠方法的研究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骨髓细胞涂片会诊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LIMD1,VEGF-C,CTGF和Survivin的mRNA异常表达及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