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课程之旅的启迪

2023-03-22 03:42杨九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田野理论幼儿园

杨九俊

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的田野课程之旅,经历了1.0 版本的走进课程领域,把先进的课程理念,落实到课程实践中;2.0 版本的架构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课程实施;3.0 版本的实现课程自我超越,以项目化活动为抓手,创造新的课程生活。汪丽和她的团队一路走来,拾级而上,渐入佳境,给人启迪良多。

一、理论与实践相互激荡

田野课程的创生,是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深层底色的。20 多年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其实也是先进幼儿教育理念普及与落地的过程。汪丽和她的团队具有高度的理论敏感,并通过学习、实践将其转化成理论自觉。

在1.0 版本时代,可以看到瑞吉欧方案教学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给她们带来的理论洗礼。20 世纪90 年代末,从几张英文复印件开始,到密密麻麻繁体著作的复印本,再到《心灵之旅——方案教学的理论与实务》《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项目教学法》《儿童的100种语言》,这些项目取向的幼儿教育课程书籍相继成为她们的枕边书。她们从书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课程理念、师幼关系和活动展开方式,内心受到冲击,这让她们激动、兴奋和焦虑,但更多的还是增强学习、实践、变革的勇气和愿望。2001 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汪丽和团队成员采用多种方式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全员学习,她们对儿童发展为本、幼儿主动学习以及通过环境进行教育等理念有了新的认识,这使得她们坚定地以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健康且富有个性的发展为使命,进一步明确以建设适宜本园本班幼儿的课程为职责。理论学习为她们的研究与实践打开了一扇视窗,注入了生机活力,当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对方案教学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辩思后,她们融合太平巷幼儿园十多年“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研究与实践基础,从转变观念入手,从儿童兴趣出发,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尝试了一种新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主题活动。该阶段的课程实践改革对于她们可以说是方向性和开创性的,令人兴奋,使人着迷,这是理论洗礼的结果。

在2.0 版本时代,幼儿教育课程理论在她们那里得到结构化的落实,园本化成为她们鲜活的经验。前一阶段,幼儿教育课程理论激励她们走进幼儿园课程领域,开展了改变时空、改变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等一系列课程实践改革,努力将先进理念和文件精神落实在课程实践中。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汪丽和团队成员还想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如:行动的依据是什么?田野课程有基本特质吗?它的内涵、理念有哪些?课程框架有哪些要素?各要素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课程框架如何呈现?……事实上,她们想要建立田野课程的体系。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她们继续从古今中外先进幼儿教育理论中汲取力量,以此指导并开展了丰富而有活力的课程实践。与此同时,汪丽思考和探索管理问题,如:如何优化完善课程管理机制?如何建立开放且高效的组织?她期待以科学有力的领导和管理不断提升课程质量。于是,她认真研读教育领导学和管理学相关论著,了解国际教育管理实践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更新管理理念并推进课程管理改革和组织建设。在课程理论和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改革,使得教师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与家长良好关系的建立促进了家园协作,人人参与课程建设汇聚了集体力量和智慧。《田野课程——架构与实施》的出版,标志着源于学理、法理和实践的田野课程体系已建构,园本化的课程理念凝练形成,课程实施正在成为幼儿行动的过程。此时,她们又坚定地步入课程改革的深水区,更加强调以理论武装头脑,探索环境、资源与经验的关系,深入开展区域活动实践研究,田野课程实践越来越回归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回到幼儿园课程应有的状态。“走进幼儿心灵的田野——田野区域活动”丛书随即出版。

在3.0 版本时代,她们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项目活动的实施,开辟了田野课程的新天地。汪丽和团队成员认为幼儿园课程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虽然田野课程体系已建立并获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也有诸多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她们依然从理论学习入手,从理论著作中感受真知、开阔视野,探究深层次学习理论,吸收可持续发展理论。她们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推进课程改革实现自我超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支持项目活动的深入开展,对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思考与行动变革:一是对思维方式的再思考与转变。采用系统、生态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关注幼儿的当下,更着眼于其未来,将过去、当下与未来联结起来。二是对儿童观及儿童与成人的关系的再思考与改善。进一步强调以幼儿为中心,与幼儿共同生活,切实保障幼儿权利。三是对幼儿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与行动变革。她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间的“亲属关系”,让幼儿在自然中活动的同时,支持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圈内“发挥影响力”。四是对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关系的再思考与变革。家、园、社区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联系与合作,形成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微观系统,共同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五是对社会资源和核心价值观的再思考与行动。概括来说,她们基于对可持续性理论的认识,致力于可持续性的教与学,以更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在太平巷幼儿园70 华诞之际,又一本课程专著《田野课程——深耕与超越》出版,这是她们对田野课程深耕细作、不断超越的实践记录和理性思考。

二十多年来,汪丽和团队成员一直在“田野”上奔跑,创造出美丽的风景,也收获了甜蜜的果实,三项研究成果分别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在她们看来,一本本课程专著和一项项成果都是学习理论和扎根实践的结果。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相互激荡,无疑是她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非常值得激赏的是,汪丽对理论学习如饥似渴的态度。她是带着问题希望从理论中寻求答案;在实践中寻求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使她不时超离日常生活经验,从更高的视角反思自己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成功对话,让她深刻体悟到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理论的启迪和引领多么重要,而取得的成就又会激励她继续前行,创造更大的成就。

二、关键他人助力成长

关键他人指的是个人社会化和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具体人物。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社会的具体情境。按照杜威的说法,经验是活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事情。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环境比自然环境更为重要。汪丽讲述她成长的故事,提到多位对她产生积极影响的师长和同伴,比如徽州师范学校求学时的曹恂副校长,初到太平巷幼儿园相遇的包玲老师、沈长华老师,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中的引路人虞永平教授,等等。

汪丽在徽州师范求学时,一次即兴演讲比赛现场,有同学邀请前来巡视的曹恂副校长参加演讲,曹校长满口答应并严格按程序参与,在场的同学欢欣鼓舞。汪丽被校长的演讲所震撼,在享受中深受鼓舞,暗下决心好好学习,要成为像校长那样有学识、有激情、有魅力的教师。工作后,翻看《陶行知文集》,她忽然明白,原来曹校长这种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就是陶先生所说的真正的教育。工作后,在第一位师傅包玲老师的带领下,汪丽每天的工作从抹灰开始,除了保教工作,还时常变身为搬运工、粉刷匠等。为了创设孩子感兴趣的情境,她到夫子庙写生并以多种方式吸引孩子参与。这些最为平常的体力劳动、环境创设等工作,在汪丽眼中是“从孩子出发”、“动手做”以及“社会即学校”。虽然与江苏省首批幼儿教育特级教师沈长华老师共事才一年,但从那盏午间总是亮着的小黄灯和专注的背影,汪丽看到了勤勉、热爱、坚守和追求。前辈高高树立的标杆,让她深刻理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含义,并以此鞭策自己甘于寂寞、锲而不舍、不断攀登。十多年后,在汪丽执着的邀请下,沈长华老师回到太平巷幼儿园带领大家创造性地开展0~3 岁婴幼儿亲子教育实践研究。在南京师范大学求学期间,一批幼教大咖给汪丽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虞永平教授。虞教授的幼儿园课程论这门课让同学们感到新奇且烧脑,好奇心促使她被这琢磨不透的课程所吸引。20 世纪90 年代末,虞教授开始引领太平巷幼儿园开展园本课程——田野课程建设,大家从学习起步,关注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当然更多的还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每两周一次的课程研讨,每学期一次的读书分享会、课程故事会,每一周期的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汪丽及团队成员与虞教授积极互动、共同研究。大家聚焦问题、立足现场、汇集智慧,以“发展至上”为共识,不断建构和完善以儿童为核心的整体性课程行动方案。20多年来,大家扎根“田野”、深耕“田野”、快乐收获。在大家心目中,虞教授早已不仅仅是专家、导师,还是密不可分的伙伴和家人。

回望以往,汪丽的笔触是饱含深情的。如,“虞老师让我理解并遵从‘发展至上’,崇尚并追求‘正德厚生’。他犹如明灯,在我们探索彷徨时指引方向;犹如号角,将我们召唤进充满希望的田野;更如文化的象征,弥浸在我们周围,春风化雨般滋养并引领我们成长”。真情藏沃土,虞永平教授对田野课程用心、用力、用情令人钦佩!但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关系总是相互的,汪丽得到那么多师长的指导、同伴的支持,以及社会人士和家长的帮助,是因为她“素以为绚兮”,有着积极向上的人格底色;是因为她乐观悦群,有着令人惬意的交往品质和合作能力;是因为她具有使命意识,想有一个充满意义的人生并且懂得通过寻求关键他人,促成自己把理想化为现实。

三、越而胜己升腾人生

牟宗三先生说,有两种人生,一种是向上升腾,一种是向下坠落。从田野课程之旅,我们可以感受到汪丽的精神生命不断升腾。人们常说,人生最好走的路是下坡路,只要自我放纵就行了。要往上走,是会常常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而这种“吃力”,一方面需要成长性思维,把生活的不如意化成挑战和机遇,另一方面需要经常以自己为认识对象,不断反思,超越自我。

我们看到汪丽和大家一样,也有人生不如意处。比如,因为多种原因,她初中毕业后上了师范,师范毕业后再一次痛苦地与大学擦肩而过,能够想象这对怀揣大学梦的她的打击可不小。在一次次无奈地接受现实之后,她总能认识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她看来,徽州师范的历史积淀、大胆创新、先进理念及多姿多彩的生活让自己受益终身,并开启了追寻幼儿教育意义的人生之路;来到太平巷幼儿园,浓厚的学陶氛围与师范教育无缝对接,使自己几十年来始终幸运地走在学陶、师陶、弘陶的道路上。再如,她年轻时因生病离开保教一线,到幼儿园的资料室工作。她没有抱怨人生,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找准定位,创新工作,把资料室、档案室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虽然作为后起之秀的她迫不得已离开教学岗位,再也没有之前那么多优秀的前辈给予专业指导和帮助,但这段时间却是她工作以来论文发表及获奖数量最多的时期。这让她意识到,人生没有完美可言,真实的生活处处都有遗憾,自己往往不能选择环境,但在任何时期,只要始终对生活保持爱与钻研,总能把每一天过得简单、充实且有意义。为了实现大学梦,也为了不断增强工作本领,在工作之余,汪丽始终坚持学习。在学历进修上,从大专到本科再到硕士。双休日或晚上,她喜欢到大学去蹭课,喜欢尝试着精读一些理论书籍,喜欢参加专题沙龙、线上教学等活动。学习的热情和习惯给她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她先后幸运地参加了为期两年的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培养工程和为期五年的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在“痛并快乐着”的五年学习中,她得到了多位博学、严谨、智慧的导师的悉心指导,成长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因此,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生命中那么多相遇,无论当时是快乐的、困惑的还是痛苦的,最终都会是美好而有意义的。很显然,汪丽坚定地选择了向上升腾的人生,她总是能体会到人生不如意对自己成长的价值,并不断努力超越自我。

汪丽是个反思型的实践者、创造者,越而胜己是她的重要品质。她的田野课程甫一面世,就收获了鲜花与掌声。她的可贵就在于享受成功时总是躬身自省,系统地梳理问题,发现不足,并进而探求解决的方案。田野课程2.0 版、3.0版都是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都使前一版得到整体性的提升。知不足而自省,望远山而力行。“而今迈步从头越”,于是,汪丽常常让我们对她前方的旅程,有着更美好的想象。

猜你喜欢
田野理论幼儿园
希望的田野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我爱幼儿园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欢乐的幼儿园
在希望的田野上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