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域下校企合作困境与破解*

2023-03-22 03:42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学校

蔡 明 张 晶

深层次研究校企合作主要探讨教育与经济如何化解冲突、促进融合的问题。2018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要求“促进、规范、保障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022 年4 月20 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要求“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校企合作,探究校企合作困境,推进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有助于构建并高效运行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共赢机制和长效机制。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演进及其困境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历史演进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育人。中国的校企合作发展大致经历了:(1)萌芽期(1920-1957 年),特征是企业办职业教育,实行“工学并举”“半工半读”,以企业为主要教育场所,注重企业利益。(2)分离期(1958-1978年),半工半读式教学难以适应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力规模化、标准化、快速化需求,职业学校从企业分离出来,以学校教育为主,从学校利益出发,被动与企业合作,实行班级授课制,以学为主、以工为辅,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越来越脱节。(3)发展期(1979-2011 年),特征是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引企入校,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支撑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有效性不高,学校与企业的直接利益缺乏兼容性,学校“一头热”,尚未形成合作共赢机制。(4)规范期(2012 年至今),在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政策制定、顶层设计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着力点,系统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方式改革,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和第三方社会组织等主体之间的利益、责任和道德相融相促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总体判断,我国的校企合作虽然“学生学习是为了工作、学习内容就是未来工作内容”的教学改革已经进入课程,但企业全面、全程参与育人处于探索阶段,有效性并不显著,校企深度合作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尚未形成中国特色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济学困境

从经济学角度观察校企合作的历史演进,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校企合作相关方都在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博弈与制衡。校企合作中的困境主要有:(1)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高质量职业教育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1]。教育供给结构与就业需求结构差异较大,而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院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也加大,从而难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较难满足产业优化和升级需求。(2)企业与学校之间信号传递失灵。校企双方初期缺少对彼此需求的了解,合作中缺乏有效沟通交流,造成信息匹配、诉求、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性。(3)制度性交易成本沟壑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以企业利益保障为前提,凭借有效契合方能建立稳定、紧密、深入、有效的长期合作机制。《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表明,校企合作方式多样,但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表现为松散型、层次低、边界不清[2]。(4)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单一造成校企合作育人效率低。目前,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执行的是生均拨款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生均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经费支出还存在结构失衡,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济学阐释

(一)教学内容适应供需均衡

经济学的供需均衡是供求差异被消除,供给满足需求、需求补偿供给相互适应的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必然相交的关系,揭示出人才价值实现具有必然性与可能性,且决定权在供方[3]。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并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我们称之为供给方;企业则是需求方。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符合企业上岗标准且可持续发展时,才实现供需均衡,形成有效供给,甚至高效供给。供求均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失衡是供求关系的常态,主要表现在总量、结构、空间和时间等方面的不适配。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时紧跟人才市场变化和企业技术技能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防止学生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

(二)人才需求信息及时传递

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通常是指市场交易中参与者们所掌握信息内容的差异,居于优势的参与者信息内容更丰富更高效,处于劣势的参与者则消息闭塞,掌握信息内容不全。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通病,相对于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不确定的市场对企业技术革新、产品与服务升级等的最新需求没有以最快速度传递到学校,职业院校的反应总是滞后。面对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设置专业、制定招生简章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周期长,经过三年左右培养,毕业生的技术技能可能企业已经用不上了。应该由政府牵头联系校企双方,预判三年至五年后的人才需求方向,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学生在产业前端企业进行岗位培训,毕业后快速上岗、高效适岗。

(三)合作成本与风险合理补偿

校企之间无论是合作育人,还是合作研发,双方出发点不同、利益诉求各异、成本与风险的补偿异途。经济学的交易成本通常指向所有以交易为目的而形成的成本,特征表现为:有限理性、交易对象专属性、交易不确定性及交易频率不稳定性。由此,企业交易成本理论的本质在于合理运行社会分工机制。这种交易行为如果想达到理想中的质量与效率,必然要建立在获得利益与付出成本的对价基础之上。校企合作中企业方付出了人力、物力、财力且还要承担潜在的风险,成本与风险在实际运行中得不到相应的补偿,政府缺少相关政策扶持,在这样不对称、不均衡合作中,企业自然是动力不足,甚至是“用脚投票”选择离场。

(四)合作办学资源的跨界优化配置

校企跨界协同是新时代背景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职业教育资源是指职业教育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即师资队伍、企业课程、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岗位规范、实习工位、质量标准、信息化水平、创新创业、培养经费、技术工艺、管理经验、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资源要素,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合理分配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即用最少的投资消耗培养出最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获得最佳的效益与效率。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重新确立校企合作相关方的利益关系,消除育人主体之间的利益壁垒,推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三类不同教育资源的互动与共享,方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人本意义。为此,学校与企业双方可运用市场机制交换资源,各取所需。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困境的破解之道

(一)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

政府要推动落实《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共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下设秘书处,具体负责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统筹协调、规划指导、综合管理和服务保障。增强委员会的政府统筹能力,明确促进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促进支持政策、保障和监督措施,研制校企合作规范或标准;建立促进工作协调机制,协调政府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校企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遵循自愿协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原则,开展深度合作;研究交换教育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遴选产教融合型企业,引导行业协会共享信息资源,拓展学校企业信息化合作渠道;提高校企合作宣传力度,设定优秀企业、学校、个人等奖项,系统性考核评估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效果。

(二)市场化开展校企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要求: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应当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创造企业利润,为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则要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建设的责任。校企合作行为本质上更趋向于一种经济交易行为,而不是一种公益单向付出型行为。充分准确把握合作相关方的利益诉求,构建博弈与制衡机制,在遴选出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职业院校举办的产业学院及校内实训基地、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产学研融合发展中心等各类合作载体,建立混合所有制性质的利益共同体,扩大办学资源,激发办学活力。

(三)校企签订责权利明确且有法律效力的契约

校企合作内容从单一向多元、形式从松散向紧密、程度从浅层向纵深发展的趋势,需要校企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将共识固化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文本。协议文本是进一步订立具体合同的依据,需要从象征意义过渡到实质性执行,必须具备合同成立的核心要素及确定的具体内容,也需要关注一些细节要点,如出资(捐赠)、保证条款、协议条款效力等。

(四)政府购买合作企业的教育服务

政府通过公平公正择优选拔购买服务的主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政府直接在公共服务事项中选择一部分,通过一定程序和考核,选择具备资格和实力的社会力量和事业单位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并按合同约定支付有关费用。2013 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针对教育、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可以加大政府从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政府的集权与垄断是造成公立学校办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提出将市场竞争机制带入教育系统中,提升公办学校的竞争力。该主张把学校教育当作一种公共产品,企业则是负责生产交换不同商品的服务商。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过程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校企双方资源相互转化的过程。为此,政府在职业教育服务提供中需要从“生产者”职能中解脱出来,重构职业教育预算结构,以财政资金购买企业的教育服务。

(五)完善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机制

校企合作要长期、稳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企业教育资源的成本补偿机制、合作项目的产权界定关系和岗位考核评价体系。校企合作的方式应该多元化,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行实训基地建立在企业、实操车间建立在学校的双基地模式;提高专业水平建设,结合政府方针和地方政策,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校育人标准参照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增加校企互动环节,定时开展企业参观实践或企业入校宣讲活动,推动校企双向融通,增加学生课外活动频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遴选优质合作企业入校宣传招聘,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入职即稳定”。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机制有利于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入,有利于地方企业和区域经济的提升,有利于缔造“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教育经济学作为综合类学科,从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出发,解构其形成原理和发展规律。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职业学校与企业有着自然的血亲渊源,不论是企业办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从企业中分离,还是引企入校、建立校企共同体,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都需围绕“理性经济人”与“社会责任人”进行权衡与博弈,最终走向共赢,这既是校企不同价值取向的殊途同归,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学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校推介
校企合作五反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