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两孩家庭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2023-03-22 03:42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共育心理健康

许 妍

2015 年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是国家人口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该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落实,两孩家庭不断增多,两孩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教师有必要强化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时提供正确的指导,挖掘儿童潜能,唤醒儿童心智,促使他们逐步积累善良自爱、宽容自制、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而更快更好地融入全新家庭氛围,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

一、两孩家庭儿童与积极心理品质

本文中的两孩家庭儿童特指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生育两个孩子家庭的子女,其中大孩的身份由之前的独生子女变成了非独生子女,角色发生了变化,面对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积极心理学兴起的基础上,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被提出。积极指的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人的心理素质与生活态度的体现。李维巧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潜能与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较为固定的正向心理特质[1]。本研究借鉴上述观点认为,两孩家庭儿童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包括智慧与知识、勇气与仁爱、宽容与自制、公正与正义等方面。

二、两孩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

(一)情绪变化较大

当一个家庭中出现二孩后,大孩面对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本独宠的地位不复存在,很容易出现多种情绪,且情绪出现较大的波动。一方面,大孩常会觉得父母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二孩身上,对自己的关心不够,心理上会产生孤独之感,从而出现失落、沮丧等情绪;另一方面,大孩的脾气常会变得暴躁,面对父母对二孩的关爱,会认为是弟弟妹妹抢走了本属于自己的宠爱,从而对弟弟妹妹产生厌恶情绪,稍有不满就会暴躁。在日常生活中,大孩会通过撒娇、哭闹等行为博取父母的关注[2]。

(二)存在有意攻击行为

大孩面对家庭环境的变化,常会不自觉地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变少,如果二孩出现一些影响到自己的行为,大孩就会实施攻击行为,比如言语、肢体等方面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既要承受父母的责备,又会有意识地攻击二孩,产生一种矛盾心理。如果这种攻击情绪较为严重,而且长时间得不到纾解,那么就可能会将这一攻击情绪发泄到同学身上,引发不和谐现象。

(三)容易发生激烈争吵

两孩家庭儿童对父母关注度的争抢,更容易引发争吵。长时间在这种家庭氛围下成长的孩子,会形成不良习惯,与他人交往时容易出现矛盾。由此,一些同学刻意孤立两孩家庭的儿童,疏远他们。久而久之,儿童的学习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在这种环境下,部分儿童由于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关爱,极易产生与父母激烈争吵或者对抗行为,从而加深亲子矛盾,不利于家庭和谐幸福。

三、两孩家庭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培养两孩家庭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应当根据两孩家庭儿童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制定差异性、个性化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儿童内心感受、开展专业化心理指导、加强家园共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策略,引导两孩家庭儿童在沟通交流中同化,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一)树立积极教育理念,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教育理念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具体来说,积极教育是在儿童已有的积极能力和积极品质的基础上,培养儿童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教育把注意力从“解决问题”转移到“培养积极优势”上,使教育变得更人性化、更符合心理科学规律。从教师角度来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以长远发展的目标引领儿童教育活动,实现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目标。不同儿童在不同阶段遇到的挑战不同,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而不是解决眼下的一个个具体问题。教师应采用积极教育理念,以科学方法来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3]。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为两孩家庭儿童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理动力,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拥有更多的心理能量。比如,在传授知识这个基础任务外,教师要注意培养两孩家庭儿童管理情绪的智慧、约束言行的智慧、人际交往的智慧等,指导两孩家庭儿童智慧地解决与兄弟姐妹相处中的冲突。

从家长角度来看,两孩家庭的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不再一味盯着学习成绩,而是更多地关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比如,两孩家庭的两个孩子之间经常发生口角和冲突,这时让儿童学会宽容与爱显得至关重要。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要与时俱进,积极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持续学习新的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正是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最佳契机。家长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必须坚守一定的原则(比如公平公正),还要注意激发孩子们智慧、勇气、爱、宽容、自制等积极心理品质。

(二)关注儿童内心感受,及时关爱与赞扬

第一,教师和家长应当将更多关注点放在儿童内心感受上,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避免其心理问题的产生。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二孩的到来会改变原有家庭结构,家庭氛围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家长应当及时了解大孩内心深处的需求,给予大孩充足的关爱[4]。比如,家长可以引导大孩参与到照顾家庭新成员之中。当大孩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他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在为家庭贡献着力量,从而提升自信心和责任感。通过关怀、陪伴和表扬等,更好地激发出大孩的爱与善意。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使大孩、二孩都能更好地融入家庭中,二孩也会受到大孩的感染,慢慢变得富有爱心、宽容大度。

第二,教师和家长要不吝赞美,及时表扬儿童的进步。通过恰当的鼓励和赞美,可以增强儿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当大孩从独生子女转变为非独生子女时,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在他们取得成绩时,及时予以赞美与表扬,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尊重、关爱,从而使儿童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开心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三)利用园内教育资源,开展心理指导

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比如以两孩家庭儿童心理发展为主题组织心理讲座、心理品质大比拼活动等,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积极心理品质,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从言语行为、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为学生身心成长提供强有力支持,进一步实现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目标。

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两孩家庭儿童身心特征,开展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时,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游戏情境,将一些与心理教育相关的素材融入其中,在游戏中启发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积极、合作、向上的品质,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有效促进他们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

(四)教师与家长联合,开展家园共育

建立科学完善的互动机制,为家园共育提供保障。教师定期与两孩家庭儿童、家长沟通,与家长建立友好关系,在家长的支持下开展多样化的家园共育活动,增进家庭与教师间的沟通,在儿童心理教育方面达成共识,促使幼儿园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健全儿童的心智,促使两孩家庭儿童逐步累积善良自爱、宽容自制等积极心理品质。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有效开展家园共育的前提,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两孩政策背景下加强两孩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来说是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还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幼儿园可以从校外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素质高而且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师,不断壮大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系统的教育指导。幼儿园要制定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针对现有教师实际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共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