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2023-03-22 05:57宋忠明李茂柏张美英
中国种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本市种业农作物

宋忠明 李茂柏 张美英

(1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 201103;2 上海市崇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海 202150)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2021 年7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为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提供了路线图、任务书,这是继1962 年出台《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1]。近年来,上海通过政策引导、科技人才双轮驱动、加强种子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工作,推动上海种业取得长足发展,在保障本市种子足量供应和用种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推动了本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绿色高效发展。但上海种业由于受地域面积、农业产业占比、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与国内外种业巨头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种业发展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1 基本情况

截至2021 年底,全市从事种子生产经营企业54 家,近5 年来数量基本稳定。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2 家,分别为中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本企业商品种子的有40 家,占比74.1%;销售其他企业商品种子且收入占种子销售收入50%以上的企业有12 家。全市种子企业资产总额26.6 亿元,其中流动资产总额19.2 亿元,固定资产总额7.4 亿元。资产总额超过5亿元的1 家,为上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1 亿~5 亿元的5 家,6 家企业占全市种子企业资产总额的75.9%。

2021 年全市种子企业营业总收入14.7 亿元,同比增长30.7%;其中,种子及其相关业务收入12.6 亿元,同比增长29.6%。种子及其相关业务收入超过1 亿元的5 家,占全市种子及其相关业务收入的69.8%。全市种子企业利润总额9321.6 万元,净利润8638.3 万元;其中,种子及其相关业务净利润4576.7 万元,上海源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21 年度种子及其相关业务净利润大幅上涨。

2 存在问题

2.1 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支撑与江苏、浙江等周边省份相比,上海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强优势品种。一是本市种子企业多数为生产经营型企业,缺乏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一定自主科研育种能力的企业较少。目前,全市大部分水稻育种团队都集中在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仅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弘辉种业有限公司、上海沁弘种业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种子公司开展水稻育种研发。在玉米育种方面,虽然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上海华耘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惠和种业有限公司、上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申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近年来选育审定了一批鲜食玉米品种,但因品种优势不明显,推广区域和面积有限。二是本市企业自主研发投入不足,而且大多依赖财政投入。2021年全市种子企业育种经费总投入6681.0 万元,仅为隆平高科全年科研投入(2.75 亿元)的24.3%。

2.2 种子企业缺资源、缺人才、缺技术,产学研紧密结合机制有待加强当前上海种业育种创新仍然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为主,本该作为商业化育种创新主体的种子企业缺资源、缺人才、缺技术,加上现有种子企业规模偏小,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形成。种业创新资源特别是种业人才向企业流动难,尚未形成“科研服务生产,生产促进经营,经营回报科研”的良性循环机制。

2.3 缺少资本运作2020 年国内种业销售总额前20 强企业大部分为上市公司[2],通过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加快并购进程,逐步形成超大型种业集团群,其中种业龙头隆平高科主营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及油菜、蔬菜等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全年营收为32.9 亿元,其水稻种、玉米种、蔬菜瓜果种子销售额分别为13.90 亿元、9.88 亿元、2.94 亿元,揽获了2020 年杂交水稻商品种子销售总额及2020 年杂交玉米商品种子销售总额的第1 名。反观本市企业,2020 年全市种业企业营业收入约11.00 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种子收入)约9.7 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 亿元的企业5 家,平均主营业务收入约1882 万元,目前仅有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上市。说明本市种业企业一方面不大、不强,投入与产出不协调,回报率低,很难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参股入股;另一方面,种子企业兼并重组的意愿和动力不足,兼并重组成本较高、周期长、程序繁琐,更重要的是本市种子企业缺少兼并重组的资金。

2.4 企业营销体系有待健全上海粮食作物种子市场化程度低,大部分涉农区种子实行统一供种。而主营蔬菜等非主要农作物种子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与国内20 强种业企业健全的营销网络相比,市场营销体系薄弱,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新品种快速推向全国市场,而且更缺少种子销售前、中、后的技术服务工作。

3 意见建议

3.1 继续加大培育本市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力度建议继续实施“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工程,遵循“补短板、促发展”原则,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同时加强相关政策贯彻力度,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搭建公开、共享种质资源平台,真正推动科研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育种技术等关键要素向企业流动,为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提供资源。

3.2 制定出台吸引企业与人才的突破性政策建议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发挥上海优势,吸引企业。一是积极争取种业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二是积极争取兼并重组补助政策;三是积极争取人才引进优惠落户政策,特别是要积极吸引国内外顶级科学家落户上海,支持他们创立种业科技公司。

3.3 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聚焦重点扶持国内外种业巨头发展模式表明,通过利用资本运作进行大规模并购和资源整合,是建立现代种业体系的重要途径。建议支持本市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资源优势互补;二是支持引入省外优势种业企业落户上海,并参与本市种业企业的兼并重组,实现品牌、技术、市场和营销网络等有效整合,加大开拓域外市场力度,迅速发展壮大。

3.4 加强支持种子技术支撑工作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种业事业体系的支撑与保障。建议围绕支撑种业管理现代化与服务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农作物种子检验认证、农作物种业信息服务、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和农作物良种繁育等六大技术体系[3],提升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

3.5 强化种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种源农业上海市积极推进南繁基地、西繁基地、优势制种基地建设,保障农作物用种需求。上海种源农业西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于2013 年启动,计划总投资5110 万元,拟筹建253.3hm2生产规模的玉米和蔬菜、花卉制种基地,充分发挥宁夏银川平罗县天时地利的条件,集成各项制种技术优势,建成上海的种业科研院所、种子企业在西北地区进行农作物品种选育、生产制种、加工包装和交流合作的中心[4]。2015 年上海市启动位于海南省陵水县光坡镇的上海市南繁基地建设,整个项目投资1.1 亿元,拟打造一个集综合服务区、农作物示范区、稻作创新区、旱作创新区、农作物品种纯度鉴定区、转基因试验区等功能区多位一体,占地66.7hm2左右的南繁基地。目前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全市多家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已入住该基地,在育种科研创新、种子纯度鉴定、良种加代繁育、育种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猜你喜欢
本市种业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本市首家大数据行业工会诞生
本市主要钢材品种平均价格走势图
曲奇饼盒中的挑衅书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本市二手房成交量及价格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