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

2023-03-22 04:41张自斌江苏省连云港市龙河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练育人德育

张自斌 (江苏省连云港市龙河中心小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体育与德育相结合,在提升学生身体素养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德育素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往往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将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就能发挥应有的德育实效,德育就能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德育的育人价值。

一、价值逻辑: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时代必然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渗透德育是一种时代的应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德育资源、素材,利用德育素材、资源等对学生进行德育。作为教师,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自我体育教学效能的重要标尺。通过体育教学德育化,优化体育学习的各个环节。

(一)立德树人是体育教学的原点

过去我们总是将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技巧作为体育教学的第一要务,这是有失偏颇的。其实,对于学校体育教学来说,立德树人才是其教学的原点和归宿。体育教学不同于竞技教学,它不应当被异化,被曲解。从国家层面来说,体育是提升人们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肩负着德育的使命与责任;从学校层面来说,体育德育化能优化学生的体育学习课程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而从学生层面来说,体育教学德育化,就是培育学生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品格等,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体育人格。

(二)全面育人是体育教学的核心

体育教学应当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教学。全面育人,不仅仅包括身体育人,更包括心理育人、品格育人。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十分注重学生的身体性练习,这样的一种练习容易让体育教学走向异化,即过度地对学生进行身体的练习。全面育人,不仅仅是指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品格等的全面发展,更是指对学生的全面体育教学有度,要在学生身体练习的域限之内。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既不能冲淡“体育味”,也不能放逐“德育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应当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有助于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体育学练兴趣,调动学生体育学练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体育学练的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纯粹的技能教学向全面育人转变。在全面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发挥德育的统领作用,进而让体育与德育同行,让体育与德育互渗,让体育与德育共生。

(三)以德立教是体育教学的关键

体育教学应当以德立教。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比较粗暴,方式的简单化、方法的单一化,让部分学生害怕上体育课。再加上体育学练强度的不适度,导致学生的体育学练不适应。以德立教,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充满德育性的,而且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充满德育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示范,对学生循循善诱,进而将自身的教育成为一种身教。相比较于言教,身教更具有一种引领性。以德立教,尤其要对后进生具有一种耐心,对后进生进行引导。如在《后滚翻》教学中,部分学生总不能团身翻过去。为此,教师可以积极地示范,并且减慢示范的速度,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并且对相关的细节有效地把握。通过积极的模仿,通过教师的悉心辅导、个别辅导,助推全体学生的后滚翻走向成功。这个诲人不倦的育人过程,就是以德立教的德育化过程。

立德树人、全面育人、以德立教是体育教学德育化的重要路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德育思想、德育观念等的高度,实现体育课程与德育课程的统整。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充满不可预见性、多变性等,因而实施也不完全是这种预设性的,而是开放性、生成性的。通过德育与体育的牵手,让德育常态化,让德育有机地融入学生的体育学练过程之中。德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之中,应当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二、理论探寻: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理念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融入德育,不是将体育与德育进行简单地拼接,不是一种“杂烩”,而是一种体育与德育的协同统一,是将体育的工具性与德育的价值性相统一,是将学生个体的学练与群体的、集体的学练的交互统一。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渗透德育要注重渗透性、融入性,要注重结构性、系统性、整体性等。对于一些简单的、难度较低、复杂性程度较低的体育学练,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而对于一些难度较高、复杂性较强的体育学练,应当采用“先学后练”的方式。否则,学生机械地、盲目地学练,会让学生的体育学习走入误区、盲区。

(一)体育味:体育教学德育化的“本味”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渗透德育,不是将德育进行简单的“贴标签”,不是进行简单的、机械的、枯燥的说教,而是要让德育以体育教学的形式展开。毋庸置疑,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凸显形式体育学习的“体育味”。为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精选体育教学内容,要优化体育教学形式,要提升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品质等。比如在一次冬季三项(跳绳、踢毽子、跑步)比赛过程中,笔者不仅加强纪律教育,更渗透拼搏精神的教育,渗透互助合作的教育,等等。如在学生比赛过程中,为学生鼓劲,让学生积极地超越自我,鼓励学生奋力拼搏。如在学生比赛之后,让学生互帮互助,等等。这样的一些现实性举措,将德育内容落实到位。但这种落实,是贯穿、融入学生的体育学练之中,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因而是一种充满“体育味”的教育。

(二)德育味:体育教学德育化的“真味”

体育教学德育化,要让体育教学充满“德育味”。情景是德育化的实施基础,而情感是德育化的实施纽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的体育认知,培育学生的体育情感。要让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更加直观,要让师生互动变得更加频繁。要畅通学生的体育学习通道,增强学生的情感能量,让学生从“要我学练”走向“我要学练”。如在教学“4×100 米”接力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相互配合尤其是达成一种配合的默契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实战感受与体验。在接力比赛中,有的小组由于接力时没有形成统一的接棒方式,导致棒子滑手;而有的小组由于配合默契,在接力的时候不仅仅棒子传接比较到位,而且接力有缓冲有加速,因而接力赛中遥遥领先。通过这样的体育比赛,让体育学练德育化落到实处。

(三)儿童味:体育教学德育化的“情味”

在体育教学中,德育化还必须切入学生体育学练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体育教学要富有“儿童味”。“儿童味”是体育教学的“情味”。体育教学德育化,不仅要贴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更要贴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只有这样,体育德育化才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教学《跳山羊》这一部分内容时,不同的学生学练状态、水平等是不同的。有学生能有效地学练,而有学生看到山羊就被其高度、宽度等“震慑”住,因而都不敢去大胆地尝试。为了对学生进行体育德育,帮助学生克服体育认知障碍心理,笔者采用了多种方式,如鼓励学生、激发学生,降低山羊的高度,采用“进门槛”的学练心理,增强教师的保护,等等。德育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但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体育学练德育化,不能“一刀切”,而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特质等展开。只有这样,体育学练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学生的体育学练德育化,不仅要从体育学练内容上展开,也要从学生的体育学练方式方法、体育学练主体上展开。从单一的动作学练到多个动作的组合再到完整的体育活动、比赛等,学生的体育学练方式是多样化的,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单一体育学练动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将相关动作进行组合,从而让组合性动作学练不断得到巩固,让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同时得到提升。在体育教学中,德育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它不仅仅包括传统的思想教育,也应该包括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大德育”意识,提升学生的“大德育”能力。

三、实践建构: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路径策略

新时代的体育教学,要将德育的融入、渗透放置在首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探寻体育教学德育化的路径、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发掘相关的课程资源、素材等,采用德育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要从全面育人的视角、立场出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规范学生的德育行为。通过体育教学的德育化,培育学生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

(一)发掘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素材等是体育教学德育化的根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相关的课程资源、素材等,搭建其融体育学练知识、技能等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在体育素材资源发掘的过程中,教师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德育资源融入的生成性、创造性、开放性等,让德育资源的融入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一种授业者、解惑者,更是一个传道者。传道,要求教师始终将德育作为一种责任与使命,将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形成一种意识和习惯等。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增强德育资源的发掘能力,不断拓展、延伸德育资源的发掘宽度、广度等。要从整体上对德育资源的发掘统筹谋划,从而避免德育资源的发掘相互脱离、各自为政。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体育明星的故事,为学生的学练鼓劲。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自行研发、设计,从而增强素材的独特性、创造性等。如在教学《肩肘倒立》这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将垫子排成一个形状。而此时北京冬奥会刚刚闭幕。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笔者这样启发学生:今年我国最大的体育赛事是什么?有学生说是冬奥会。于是,在准备运动慢跑的过程中,学生自觉地喊起了“冬奥冬奥,扬我国威”等口号。同时,学生还灵机一动,将体育学练的垫子摆成了“2022”的字样。如此,融合了体育学练器材、口号等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给学生深刻的体育学练印象。

(二)优化德育方式

德育方式方法往往决定着德育的效度。德育要革命,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融入,同样要进行一场改革。传统的体育德育教学,往往是说教的方式、贴标签的方式展开,这样的德育方式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体育教学德育化,要注重方式和方法的启发性、引导性、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优化德育方法。要找准德育的“渗透点”“融入点”等,让德育与体育无缝对接。要淡化说教的痕迹,淡化德育的形式主义,注重德育的实质等。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时机,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等等。要把握学生认知、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在榜样的感召下用心进行练习。如在韵律操的教学中,教师要率先垂范。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民族舞蹈等的相关内容渗透其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等,增强一些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增加一些爱人民的内容等。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度有方、抑扬有节。通过德育方式的优化,提升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增强师生互动、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等。

(三)积极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是体育教学德育化的重要路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教学负载德育,就必须要有积极向上的体育学习评价。要从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评价的手段、评价的形式等方面展开研究。在体育教学中,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和发展。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渗透、融入德育相比,更具有灵活性、多变性。比如在《强渡大渡河》这一体育活动之中,男生“勇士”突破“软排”的阻击,在“枪林弹雨”中前进。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积极鼓励学生,表扬他们的勇敢、不怕牺牲,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尤其是,学生未来突破“封锁线”,彼此“相互掩护”甚至于“牺牲自我”的精神,更是受到了一种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在这样的一种活动中,学生感受、体验到一种勇敢。作为教师,笔者不仅对学生的体育学练结果展开评价,更对学生的体育学练过程展开评价。通过评价,蓄集了学生的体育学练动能,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练品质。

道德品格的养成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要秉持“体教融合”的理念,充分发掘学科的教育资源,让体育与德育同向发力、协同用力、形成合力,从而发挥体育德育化的整体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学练育人德育
体育教学中的顿悟学习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初中生学练太极拳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