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方式*
——基于悲剧性作品教学的思考

2023-03-22 04:41孙彦峰孙恬恬佳木斯大学
教书育人 2023年4期
关键词:悲剧性悲剧课程思政

孙彦峰 孙恬恬 (佳木斯大学)

一、“课程思政”与悲剧性作品的基本概念

(一)高中语文“课程思政”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入价值观引导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几年“课程思政”在各大高校践行且初具规模。从当前关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研究来看,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融入说”,即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课程的教学中;二是“挖掘说”,认为课程思政是通过挖掘各个学科、各种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综合说”,认为既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种课程的教学,又要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挖掘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以上观点从实践层面界定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但没有明确“课程”与“思政”的关系。实际上,“课程”与“思政”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本文所提及的“课程思政”理念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挖掘各门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一种综合育人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修订版)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方法。高中时期作为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应该接受思政教育。简单地说,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思政资源,借助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显著提高,实现德育与智育的平衡交互发展。

(二)悲剧性作品的基本概念

本文所论述的悲剧性作品是指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有包含悲剧性因素的文学作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有典型的悲剧人物,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正面价值的毁灭的叙事类作品,主要集中在戏剧、小说上,如《窦娥冤》《祝福》等;另一种是指隐含着悲剧因素的作品,这类作品不一定有悲剧情节和矛盾冲突,但可以引起读者悲悯的、忧伤的或者斗争的、激奋的情绪,进而引起对悲剧的反思。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共五册,其中悲剧性作品所占比重较大。从时间跨度上看,涉及先秦到现当代各个历史时期。从体裁上看,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多种体裁。既有中国本土作品,也有外国作品。

二、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提升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的审美价值

悲剧性作品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光彩夺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重点强调了对高中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并规定了审美教育的相关要求。高中生学习悲剧性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过程,学生能够在对作品的学习中引起与作者在感情上的共鸣,当悲剧人物遭遇磨难时,在困难和绝境中反抗意识得到升华,一种更高形态的悲剧美得以展现并给学生带来力量。而课程思政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自身道德水平,悲剧性作品的教学结合课程思政更有助于升华受教育者对审美价值的认识。

(二)提高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情感教育价值

课程思政的渗入使悲剧性作品的教学在强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观。学生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高中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走向偏差道路的现象越来越多,教师更应该认识到生命教育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悲剧性作品教学,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抗挫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悲剧性作品是学生学习生命精神、培养生命意识的宝贵资源。悲剧性作品融入了作家对生命的体验,塑造了一个个热爱生命、追求生命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习到悲剧人物对待生命的态度,体会生命的珍贵,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

(一)教师的“思政”意识与能力不足

近年来虽然高中教育积极倡导“课程思政”理念,但还存在着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部分教师在考试机制的指挥下仍抱有成绩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认为只要把学科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即可,没有注意到课程思政的价值。

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将“课程”与“思政”相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思政元素的引入生硬、牵强,忽视悲剧性作品的特殊性而生搬硬套、强行融入,导致语文课堂失去它应有的课程思政价值。个别教师在教学时依然存在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现象,一味要求学生机械地归纳作品体现的思政价值,学生不能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兼顾悲剧性作品自身的学习价值。在语文课堂上悲剧性作品与思政内容结合不紧密,出现教学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现象,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有些教师理论知识储备不够,不能对作品的思政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在发挥悲剧性作品育人作用过程中还存在着重知识轻情感,对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认知的问题。个别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层面的讲授上,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政价值在课堂上简单带过,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此外,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变化很大,悲剧性作品所占篇幅明显提高。教材内容不断变化,但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仍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无法满足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需求。

(二)学生的学习中心与焦点不准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和学生整体上对悲剧性作品所蕴含的思政价值具有较高的认同感,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有些学生对老师在教学时是否结合悲剧性作品进行思政教育缺乏学习兴趣。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悲剧性作品兼容古今中外且体裁多样,时间和空间跨越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理解起来有困难的作品,出现学习兴趣低下的问题,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去体会其中的思想道德价值。

课堂思政与悲剧性作品融合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简单停留在感情激励的层面上,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上。在高考背景下,学生往往把升学考试当作关键,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考试的知识点上,希望老师能够多讲授与高考相关的知识。在考试中关于悲剧性作品的知识点常常只是作为文学常识出现,通常是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导致个别学生忽视悲剧性作品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四、高中悲剧性作品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

(一)增强课程思政理念,提升理论素养

语文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深度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行的程度。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要将最新的课程思政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之中。此外,教师还要及时掌握学生各阶段的身心发展状况,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预习时就侧重学生的思政情感培育,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设置相关问题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教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精神品质。教师要充分利用备课、反思环节对悲剧性作品进行深入探究,在平时加强阅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涵养,积极参加学校定期的组织培训。

(二)教师转变方式,突出价值引领

1.合理延伸教材,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教师应自然、合理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悲剧性作品的教学中,积极拓展悲剧性作品中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元素。例如,教材中只选取了《百年孤独》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但教师在讲授时应延伸到原著中所映射的拉丁美洲变迁史,同时补充一些教材中没有收录的具有思政价值的语句,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原文中这句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经历本身是否具有意义,告诉学生重要的并不是经历,而是我们从经历中得到了什么。继而紧扣时事热点融入课程思政:自2019 年底“新冠肺炎”爆发,我们感受到疫情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但同时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与人民的坚韧,让我们记住了抗击疫情的最美逆行者,感受到了平凡中的温暖。

2.拓展背景知识,加深作品认识

许多教师在对悲剧性作品进行教学时,往往更加注重回归文本,对作家只做一些简单介绍,忽略背景知识对于悲剧性作品与思政融合教学的重要性。作者的成长经历、写作背景等都是在教学中需要向学生介绍的,教师要重视挖掘典型人物成长中的要素,通过典型人物的人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例如在讲授《我与地坛》时,教师通过补充史铁生坎坷的生命经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创作背后的励志精神,从而达到情感体验与行动落实相结合的目的。教师对背景知识进行补充不仅能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而且能够强化情感渗透,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同时,作者的价值观也对其文学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3.走进悲剧人物,体会精神世界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悲剧性作品兼容古今中外且文体多样,都是各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主题主要是通过悲剧人物体现出来的。要想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思政价值,要求教师能够对悲剧人物的性格及其生活侧面有正确的把握和理解。例如在讲授《苏武传》时,教师先讲解作品中的文言知识,在整体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苏武身上顽强的毅力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通常悲剧人物是通过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来塑造的,通过作品中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等体现出来。教师带领学生探究悲剧性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挖掘出悲剧人物身上的思政价值。例如讲授《窦娥冤》时通过分析其中的语言描写,了解到窦娥性格刚烈且富有反抗精神,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让学生意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文化自信。

4.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教材中选入的悲剧性作品的时代往往距今时间久远,高中生在生活阅历上受到现实生活的限制,有时很难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所以教师可以适当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切身走进悲剧体验。例如诗歌类的悲剧性作品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和主题,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思政渗透。教师还可以采用演绎情景剧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人物的了解,教材中很大一部分叙事类悲剧性作品都适合学生分角色扮演。例如在《雷雨》的教学中,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人伦亲情。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和视频等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对悲剧人物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例如在《边城》的教学中播放相关视频,更能让学生感受作品背后的力量,帮助学生领略沈从文笔下的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

5.回归现实生活,补充生活智慧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悲剧性作品的教学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平台。例如学生对过去艰苦年代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通过对《秦腔》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的农村,尤其是关中农村的风土人情。借逐渐消逝的乡土文化,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守护、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悲剧性作品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通过悲剧性作品感受悲情,而是要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润物无声地把学生在课堂上理解的悲剧作品中的崇高美、艺术美、生活美化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高尚的举止言行和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叛逆阶段,悲剧性作品教学更应该发挥课程思政优势,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传统美德,并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国家的感恩之心。

猜你喜欢
悲剧性悲剧课程思政
伟大的悲剧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悲剧性的探索*——歌德诗剧《伊菲格妮在陶里斯》的和谐路径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近视的悲剧
一曲悲剧英雄的赞歌——《伟大的悲剧》解读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