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乡村失落空间活化再生设计
——以湖南省赤山岛南嘴镇为例

2023-03-22 11:06吴凡米双
农业与技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村民空间文化

吴凡 米双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

1 相关概念阐释地域文化

1.1 地域文化

关于“地域文化”一词,是指某一特定区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靠自身的脑力劳动创造的,并在不断地积累、发展、升华中所得到的全部成果和成就[2]。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源远流长,并烙有地域特征的独特文化。地域文化的产生存在于整个区域的生产、生活更替中,包括自然环境、地理空间、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同时也对当地及当地居住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如《晏子春秋》中所言:“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恰恰反映了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地域文化差异。对于乡村而言,地域文化即是其文脉,渗透到其方方面面中,因此保护乡村地域文化对乡村的发展至关重要。

1.2 失落空间

“失落空间”是失落与空间2个词的组合,失落是一种人对事的心理感受,空间则包括了人对空间形态的感知以及对空间形态的情感认知。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改变空间,因此空间创造出了独特属性并且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3]。罗杰·特兰西克提出“失落空间”的概念,认为是没有真正理解人的行为,和空间使用价值和功能,是一种缺乏界定和界线的反空间。这种空间的形成大多是因城镇化快速发展所遗留下的,一些尚未被清理的土地,以及残余地区与新开发地区之间由于缺乏联系而产生的空置空间。因此,可以理解失落空间为一种无法满足城市空间和人们使用需求的环境空间,实际上是闲置空间的一种,但更多的是由于管理不当造成的空间浪费[4]。同时,失落空间所形成的失落文明会对人的精神和心理造成消极影响,需要进行合宜的环境优化改造,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

2 乡村失落空间现状分析

在现代化转型中,大量乡村积极地进行改造设计,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改造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设计未尊重当地文化,未重视农村自然资源配置,使得乡村空间失去了原有的风土人情,缺失地域特色,农村也日益呈现出“类城镇化”的趋势。

当前人们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采用复制粘贴式的建设,不仅忽视了对村庄空间的合理利用,也缺乏对当地历史文脉和自然环境的考虑,出现设计趋同,地域文化流失严重,自然风貌逐步磨灭等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相关部门缺乏对乡村建设的了解,缺乏资金、人力以及相关专业技术的指导,造成现有建设混乱,大量“失落空间”产生,村落中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等现象。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封闭的自然环境,人们固有的思想理念,以及原本居住条件等的限制,也是造成乡村失落空间产生的原因。许多村庄的建设仅仅依靠地区建设者和设计师的规划,而过分强调形式上的表现未考虑到村民的实际需求以及本土文化的传承,一味花费大量资金构建的形象工程却导致村民居住空间形制脱离当地空间肌理和文化,影响乡村空间的延续性与可持续利用。因此,在进行乡村空间设计时要合理分析村民不同年龄层次的真实诉求,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

3 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失落空间活化再生设计原则

乡村失落空间对村庄的土地资源、乡村景观和风土人情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这些失落空间进行活化再生设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合理空间,并深层次地去挖掘历史文脉,形成注重实用性且富有内涵的乡村公共空间。应遵循以下4个设计原则。

3.1 尊重自然,延续本土风貌

一个村庄能够形成现有环境景观往往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演化凝聚而成的,极富地方特色,也增强了村民对乡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保留乡村原始的自然面貌,尊重当地自然环境特色,要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对闲置公共空间进行由主及次的在地性设计,激活乡村失落空间,增强公共空间的复合功能,打造区域凝聚点。并使用生态乡土材料,如竹子、木头、砖瓦等,促使村民对公共空间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同时,在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有景观的破坏,尽可能地保留乡村原始景观风貌。优化设计是为了保护乡村生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强村民的幸福感与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应遵循生态性原则,尽量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创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3.2 追溯历史,传承乡土文化

乡村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等地域文化是乡村空间改造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灵感的主要素材来源。村落传统空间影响着乡村精神,是文化遗产的延续,而这种延续正是传统村落不可代替的关键。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当从本土文化出发提炼地域文化元素,如乡土方言、历史传说、村民农业活动、生活习惯、乡村民宅、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工具、区域特有动植物等,均有地方差异明显,地域特色浓厚,与乡村文化密切相关的特点。故而在之后的乡村失落空间设计研究中,应从历史源头开始思考,注重乡村历史文化及传统习俗的保留与恢复,让地域文化应用符合当地实际,让不同地域的乡村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3.3 结合现实,回应居民需求

乡村失落空间的活化再生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这其中要考虑人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需求。地域文化的应用属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在此基础上也需要考虑物质需求,兼顾景观的舒适性和实用性[2]。在这个愈发强调“人性化”的社会,关注并运用更完善的手段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尤为重要,进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使设计更具有人格化特色,使人与空间产生情感联系[5]。在对乡村失落空间活化再生的设计中,要抛开城市化的更新思维,合理分析当地村民不同年龄层次的真实诉求,进而塑造尺度合理的道路、广场、景观节点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使乡村公共空间既符合当地乡村形象,又能满足人们现代化需求。

3.4 美学考量,激活空间功能

任何视觉构成或艺术实践活动都可以归结为点线面的美学实践。点线面是形象的基本形式,是设计的基本语言,是构成视觉空间的基本要素[6]。点是整个设计中的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通过交织在一起的线性元素,如道路、河道等贯穿其中,让空间变的井然有序。而线与线的交织碰撞又形成了一个面,面是整个景物交汇的聚焦点。尝试将乡村的各个失落空间视为一个整体,将各系统不同结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考量找出公共空间现存的系统组织关系,激活关键位置的系统结构要素,利用“点”“线”“面”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联动的共振效应,进而最大限度地复苏乡村公共空间活力[7]。

3.5 科技联动,创建数字乡村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把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作为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8]。因此,乡村失落空间的活化再生设计应紧随科技时代的步伐,结合新技术新材料,如景观互动装置、文化墙、电子公共设施、3D投影等,让乡村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以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治理全面发展。将数字化技术引入乡村治理中,尝试将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到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去,弥补其在参与乡村现代化过程中所存在的数字素养不足等问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

4 地域文化视角下湖南省赤山岛南嘴镇失落空间活力再生设计策略

4.1 项目概况

项目地处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南嘴镇羊婆村,北面和西面均为居民住宅区。东临234国道,南临南嘴中学,小学生360人左右,初中生950人左右,教师约100人。项目改造前为杂乱无章的草坡荒地。现尝试通过设计将基地改造成一个适合居民相互交流的场所,可满足村民日常休息娱乐的需求。因此,如何通过最少的成本去设计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一个适宜村民娱乐的活动空间,是该设计的核心。

4.2 文化背景与定位

南嘴镇在赤山岛的北部,赤山岛内有2镇,分别为北端的南嘴镇和南端的新湾镇,是我国第1大内湖岛屿。赤山岛的历史既能追溯到久远的旧石器时代,又能考证到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南宋时期等,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赤山岛天然生态条件十分优越,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以及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非常适合构建独具洞庭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9]。近年来,沅江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名水”旅游品牌,引导众多游客“观水、游水、玩水、戏水”,并以赤山岛为中心,做大做强沅江文化旅游业[10]。此次项目将融合优美的自然生态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当地生产的银鱼为主要设计元素,融入湿地文化、渔耕文化等文化含蕴,构建一个适合乡村地区,符合生态性要求的公共空间。

4.3 现状解读

通过对湖南省赤山岛南嘴镇羊婆村的实地调研,可总结为以下4个方面:场所精神缺失,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共设施、公共空间、文化场所,导致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减少,情感联系不足,缺失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空间利用率低,无法满足周边村民开展日常中小型集散活动、日常锻炼的需求,公共空间丧失了本应具备的活动功能与环境价值;生态景观资源缺乏环境整治;乡土建筑材料散落较多,被村民随意的堆砌在边角地,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4.4 设计表达

4.4.1 入口景观

入口是连接村庄内外空间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景观节点,是村庄整体景观的起始部分,常常会成为整个设计中的焦点。一个具有标识性的入口景观,则能够有效地凸显乡村地域特色。设计手法:融入主题元素,以银鱼形态作为设计元素运用在入口景墙上;入口景墙采用本土材料,体现乡土特色;保留现状植物的基础上,种植当地乡土树种。

4.4.2 儿童娱乐区

考虑到乡村为儿童提供的娱乐设施较少,娱乐项目设计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同时基地位于南嘴中学旁,是学后儿童集散地。故而,尝试将空间序列中的第2过渡空间设计为儿童娱乐区。设计手法:以银鱼形态作为儿童文化墙的外形,并在墙上开出大小不一的圆形孔洞供儿童攀爬,在鱼嘴处向外延申放置圆形石板,远观如同鱼吐泡泡;儿童设施采用本土材料,如用废弃轮胎制作秋千,用废弃木材制作栏杆、木马等;在文化墙上展示本土历史文化,让儿童在玩耍时,不断加深对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4.4.3 休闲走道

空间序列中的第3过渡空间。从入口开始,围绕着儿童娱乐区,打造一条特色景观步道。设计手法:在两边的树上布置互动灯,投射银鱼图案的灯光,在夜间也起到文化宣传的作用;在草坪上放置特色景观构筑物,如景观小品,公共设施等;构筑物可以选用当地天然的石材、树桩等材料,通过文化元素或特定形式来凸显文化活动的场景,延续历史文脉;在走道两侧植入当地灌木及低矮乔木。

4.4.4 村民晾晒区

空间序列中的第4过渡空间。为了解决村里乱打乱挂现象,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的居住体验。在不影响村民活动、方便大家晾晒的情况下,选择采光较好的空地,将临近居民住宅区的一侧区域作为村民公共晾晒区,搭建晾衣杆。设计手法:设置公共晾衣区,安装高低不同的曲形晾衣杆;晾衣杆前留出空地,方便村民晒农作物。

4.4.5 文化广场

空间序列中的第5过渡空间。考虑到方便日后开展村里小型集散活动或村民日常锻炼的固定场所,择选基地中部线路交汇处的闲置空间,打造一个下沉式广场。设计手法:通过对场地的硬化处理,在场地内部布置可活动式舞台,以此满足弹性需要;场地周边设置基础的公共服务设施,如石椅、廊架等;靠近居民区的一侧种植竹子,进行视线遮挡。

4.4.6 林下休憩空间

空间序列的结尾。临近南嘴中学,放学后成为家长接送停留等候区,同时要满足老人、儿童喜爱纳凉的要求。故而将该区域作为林下休憩空间。设计手法:树阵采用本土树冠挺拔的植物;紧扣主题元素,在树阵下放置银鱼形态休闲座椅;树池篦子上运用当地盛产的动植物的图案及对应的名字,向外来游客科普当地文化。

5 结语

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下,部分乡村规划和建设正经历着由城乡社会变迁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地域文化流失和空间特色消失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失落空间”在乡村中或成为普遍现象。本次设计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将湖南省赤山岛南嘴镇羊婆村失落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地空间环境的分析,提出对失落空间的活化再生设计策略。合理利用乡村失落空间不仅能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改善农村周边生态环境,更能增加村民之间互动交往的频率,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与亲近感。这不仅是建立乡村归属认同感和打造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生动实践。同时,在对农村失落空间进行改造甚至是重新规划时,要以实际现状、居民需求为根本,而不是以选址新建和拆除破坏为主。应注重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制定一种符合乡村自身发展变化过程的再生计划,为乡村发展的未来可能形态做出构想,实现乡村地域文化传承。

猜你喜欢
村民空间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创享空间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QQ空间那点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