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轻可去实”探讨海派中医蔡氏妇科用药特色

2023-03-22 12:03唐苾芯
江苏中医药 2023年2期
关键词:蔡氏妇科气血

王 芳 谭 丽 施 怡 唐苾芯

(1.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上海200135;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轻可去实”的治法首见于北齐徐之才《药对》,原意是指运用麻黄、葛根之类轻清疏解的药物,来解除外感表实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不再局限于解表,更不限于治疗表证。“轻”的内涵发展为药质轻扬、药味精少以及治法轻巧、组方灵动。而“实”的内涵则发展为实邪或者是虚实夹杂、内外合邪的病理状态,亦指病情重、病机复杂[1]。在临床中,“轻可去实”常常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特别是病未重实,但正气已虚,而邪留不解,在这种攻补两难的情况下,宜先用轻清宣泄的方法,先祛其邪,使邪去正存。

蔡氏妇科是海派中医中传承时间较久、晓喻百姓的妇科流派,鼎立医坛250多年。其源于上海江湾,自乾隆年间创立,始祖蔡杏农,精研岐黄,内妇均通;二世蔡半耕,尤擅妇科;三世蔡炳,擅妇科四诊辨治,著《种橘山房医论》,对蔡氏妇科起到学术引领的作用;四世蔡兆芝,著有《江湾蔡氏妇科述要》《女科秘笺》等;五世蔡小香,得祖传流派要旨,江湾女科之名益盛;六世蔡香荪,秉承祖业,学贯中西;七世蔡小荪,在历代祖辈经验基础上创立妇科审时论治学说及周期疗法,行医70余载,其学术造诣、医德医风蜚声沪上。蔡氏妇科世代相传,形成独具特色的诊疗特点,处方用药宗“轻可去实”理论,以简、轻、验为准则。笔者跟随蔡氏妇科第七代传人蔡小荪抄方学习,现从“轻可去实”的角度对蔡氏妇科的用药经验进行总结,以飨同道。

1 蔡氏妇科对轻方治病的理解

自仲景以来,“轻方治病”历来是体现和考验医者临床功力的用药方法。张景岳[2]指出:“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既得其要,但用一味二味便可拔之;即或深固,则五六味七八味亦已多矣。……凡施治之要,必须精一不杂,斯为至善。若用制不精,则补不可以治虚,攻不可以去实,鲜有不误人者矣。”蔡氏妇科历代传人勤求古训,崇仲景方和景岳言,认为中医治病重在辨证精准,方可有的放矢,而不是药味的堆砌和剂量的叠加。如《知医必辨》[3]所言:“不善治病者,虽用重剂,而病不解,甚且加增;善治病者,只须一药,即可得效。”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蔡氏妇科代代相传的处方法则就是从轻从精,用药慎之又慎,绝不多用、滥用一药。三世蔡炳所著《种橘山房医论》中记载处方用药味寡量轻,甚则常用两三味药组方,如治疗血涩经闭的桂枝桃仁汤,仅桂枝、桃仁两味组成,治疗临产胞衣不下的牛膝汤,仅延胡索、牛膝、当归三味,是蔡氏妇科有记载的轻方体现。五世蔡小香运用轻法治疗妇科疾病尤其是妇科疑难杂病如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月经病、妊娠病等,常疗效卓著,世人对其有“蔡一帖,九加一”之称,指其处方常以九味药加一味引经药组成,全方不超十味,十分轻简。此情形在《蔡小香医案》中有完整体现。七世蔡小荪秉承家传,轻方治病理念贯彻始终,针对诸多病程长、病情复杂的患者,通过精准辨证、轻灵醇正的遣方用药,常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蔡氏妇科认为使用轻方,益处有二:其一,无过损脏腑气血之弊。女性一生要经历经孕产乳,气血较男子多有不足,若妄用重剂猛药,恐伤脏腑气血。药味少一些,药性平和些,药量轻一些,则可避免因用药不当造成的二次损伤。其二,防重药碍胃损脾。蔡氏认为,药气入胃,借胃调和气血,若大量运用性味浓厚之类,不论滋腻还是酸苦皆妨碍脾胃运行,又药量过大或煎药过浓,量多味重,损伤脾胃之气,即使辨证准确,亦难运化,药效得不到发挥。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妇科疾病多有责之于脾虚者,下以重剂,脾虚愈甚,反致病情加重。因而不论病机虚实,皆应重视脾胃功能的保护,以滋气血之化源。

2 蔡氏妇科轻方治病之特色体现

蔡氏妇科临证时崇“治病必求于本”,认为不但要精准把握阴阳辨证的总纲,还要善于抓住疾病寒热虚实之本质,遣方用药,反复斟酌,力求精而不杂、药力适度,正如古人云“用药如用兵”,用兵贵乎方略得宜,用药贵乎专而不贵乎多。蔡氏妇科明确提出反对药物堆砌,或大剂量猛攻,以免劫阴、耗气、碍脾之弊[4]。蔡氏妇科在临床上也始终采用轻方治病,一以贯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药味精简,效专力宏 蔡氏妇科每临证取药10~12味,每剂总量70~100 g,如调经常用的当归、地黄、香附等,多在6~9 g,极少使用大剂量药物,但治疗效果显著。其原因在于辨证精准,立法慎重,直指病机,选方用药更是反复斟酌,配伍得当,方能在平淡中见神奇。例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内异Ⅰ方,11味药共101 g,最大剂量丹参、延胡索、生蒲黄各12 g,最小剂量血竭3 g,药味虽少,功专活血,针对瘀血内阻之病机,可起到祛瘀生新、活血止痛之效。又如治疗痰湿闭经的化脂调经方,全方用量仅82 g,苍术、焦枳壳、青陈皮用量均为5 g,白芥子仅3 g,加上山楂、制南星等,药量虽轻,药味专于理气化痰消积,杜生痰之源,化已成之积。

2.2 顽疴久疾,轻补轻化 对于发病时间长、病情严重的疾病,部分医家恐病之不除,责药之不逮,强调重剂以治顽疾。蔡氏妇科推崇叶天士“宁可再剂,勿重剂”的观点,认为女子本多气血不足,若急于一时,用药猛烈,过补则壅滞,过伐则本更伤,不利于气血正常运行的恢复,故而在治疗顽疴久疾时,应轻补轻化,缓缓图之。例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已形成实性包块的疾病,多责之局部气血运行的瘀滞,初因气虚或寒凝而不运,终因痰瘀交阻而蕴结,该类疾病多有虚实错杂之证,蔡氏妇科常用桂枝茯苓方加味,缓消癥块,若体质较盛,且疼痛明显时,方加皂角刺、鬼箭羽等破血之品。若出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出血较多的情况,则主张用参芪术苓等平和之品以益气健脾,见效于平常,使补益之品轻缓渗透,力求在气血平和中消癥化积。

2.3 审时审病,药轻功倍 根据“天人相应”理论,中医历来重视自然规律与人体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的相关性。蔡氏妇科认为相对于男性,女性个体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可能更为突出,因此针对妇科疾病,顺应自然时节和自然周期的治疗,尤其可以减少治疗时间、药物用量,最终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治疗不孕症时重视季节对人体的影响,认为春主生发,阳气上升,性腺功能活跃,此时为受孕的最佳时节,顺应季节治疗,发现春季治愈的不孕症病人较其他三个季节显著增多[5]。

同样,女性月经的来潮也有其规律性,蔡师认为,很多妇科疾病根据月经周期的变化来调整治疗,也可以用更轻更少的药物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20世纪80年代,蔡氏妇科第七代传人蔡小荪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中医周期疗法,根据胞宫藏泻依时的生理特点及阴阳消长的规律,结合西医激素水平变化的规律,将月经周期分为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四期,并根据各期特点确定其调治思路:月经期胞宫气血由满至溢泻,宜以疏导为主,使经行通畅;经后期气血由虚至盈,这一时期顺应肾气渐复,是调经、种子、消癥的基础阶段;经间期即“氤氲之时”,为受孕的关键时期,此期乃阴极生阳,阳气发动,阴阳转化之时,治疗以促其转化、排卵、受孕为宗旨;经前期阳盛阴长,以维持肾气充实为原则[6]。根据不同周期特点而施治的方法犹如顺水行舟,迎风起航,自然可达到药轻功倍之效。在此原则基础上蔡氏妇科进一步细化,针对不同疾病制定不同的周期治疗方案。如不孕症的治疗,紧扣肾主生殖,创育肾周期法,于月经期以四物调冲汤理气活血调经,经后期以育肾通络为治则创立孕Ⅰ方,经间期及经前期则以育肾培元为治则创立孕Ⅱ方[7],此三方序贯运用,充分发挥调经种子之效。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蔡师则创立“化瘀散结周期调治法”,经前一周及经期,痛经型用化瘀止痛的内异Ⅰ方,崩漏型用化瘀调摄的内异Ⅱ方,经后期及经前期用化瘀散结的内异Ⅲ方加减调治[8],亦收到不错的临床疗效。

2.4 动静相配,动药量轻 动药是指具有推动机体功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具有理气活血、芳香化湿、泻下通便、化痰消食、疏经通络等功效的中药多属动药[9],如川芎、柴胡、青皮、香附、枳壳等。动药长于疏通流动,散气血痰湿之凝滞,但药性迅猛,久用易损伤正气。而静药是指具有补益作用的一类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地黄、山萸肉等。静药药性缓和,长于补益,但有壅滞气机之弊。蔡氏妇科善于利用药物的动静之性,通过动静相合组方用药以纠正妇科疾病病理变化中的动静异常。如育肾周期法中的孕Ⅰ方,以补为主,以通为辅,故使用路路通、王不留行子、降香片三味动药行气通络,配合茯苓、生地黄、巴戟天、淫羊藿、麦冬、怀牛膝等一众静药补益肾气,在经后期打下调经种子的基础。再如治疗肥胖引起的月经量少、后期甚至闭经,常以补益脾肾配伍化痰消脂,动静结合而用之。此外,在药量上,蔡氏妇科认为动药量宜轻,因动药性散,易耗气血,总以轻剂缓缓消之,如柴胡、青皮、枳壳等药用量均为5 g,而公丁香、降香、细辛、玫瑰花、木香、佛手等药用量仅1~3 g。

3 验案举隅

3.1 子宫腺肌症合并不孕症(蔡小荪主诊)

付某某,女,34岁。2010年8月9日初诊。

主诉:未避孕而未孕5年。现病史:初潮13岁,5~6 d/30 d,末次月经2010年7月7日,0-0-0-0,有子宫腺肌症、盆腔炎病史5年余,2009年4月在腹腔镜下行输卵管粘连分解再通术,术后注射醋酸亮丙瑞林微球3个月。2010年3月复查输卵管造影示:双侧输卵管通而极不畅,2010年7月做试管婴儿未成功。刻下:经尚未行,疲乏无力,舌质嫩红、苔薄,脉细。西医诊断:不孕症,子宫腺肌症;中医诊断:不孕症、癥瘕,证属气滞血瘀,病机为宿瘀内结、冲任失调。时近经期,姑先调理冲任,治以益气养血、活血调经。予以四物调冲汤化裁。处方:

党参12 g,白术10 g,当归10 g,生地黄10 g,川芎6 g,白芍10 g,制香附10 g。7剂。每日1剂,分2次服。

2010年8月16日二诊:末次月经8月12日,经行尚畅,下膜,腹痛较甚,舌苔薄,脉略细。时值经净后,治拟化瘀通络、育肾填精。予育肾通络方化裁。处方:茯苓12 g,桂枝3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桃仁10 g,穿山甲10 g,路路通10 g,麦冬12 g,淫羊藿12 g,巴戟肉10 g。7剂。

2010年8月23日三诊:经间期将届,腰酸疲惫,左少腹欠舒,舌苔薄、质嫩红,脉细。再治拟育肾培元,予育肾培元方化裁。处方:茯苓12 g,生地黄10 g,龟甲10 g,鹿角霜10 g,淫羊藿12 g,巴戟肉10 g,肉苁蓉10 g,河车粉5 g。14剂。

予以蔡氏育肾周期法治疗半年,患者成功受孕。

按语: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组织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产生的病变,好发于育龄期妇女,主要症状包括月经过多、严重痛经和不孕。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痛经”“不孕”等范畴,病机多虚实夹杂,病程多迁延漫长。本案患者初因生活起居、饮食调摄不当,导致瘀阻下焦,阻碍气血运行,形成子宫腺肌症、盆腔炎等病,瘀阻脉络,两精相搏之道亦欠通畅,病之日久,气血耗伤,加上通液手术、试管婴儿等多番操作,损伤肾气,致腰酸疲惫,体虚愈甚,终不能摄精成孕。面对“正气已虚,邪留不解”之虚实夹杂情况,蔡师认为治疗方法要轻巧灵活,以轻补轻化、标本兼顾之法较为适宜,并根据患者月经周期进行相应调整。初诊时正值患者试管婴儿失败之后,此时历经手术创伤,冲任受损,而月经将行,以四物汤(当归、生地黄、川芎、白芍)调经补血,加党参、白术等补气之品,达气血双补、调理冲任之效,再加“气中血药”制香附行气调经,使经行顺畅,胞宫气血条达,为种子做好准备。二诊时为经净后,蔡师认为此时气血已渐通,但患者病久已伤本,瘀阻又盛,峻补易阻滞,重伐更伤正,宜两者兼顾,轻缓图效,以桂枝茯苓方加穿山甲、路路通缓消癥块、化瘀通络,体现“轻化”,以麦冬、淫羊藿、巴戟肉三味稍补肾阴肾阳,体现“轻补”,使得伐不伤正,补不壅滞。三诊临近经间期,阳长阴消,则以孕Ⅱ方力专培补肾元、暖宫助孕。以此周期之法加减用药,治疗半年,患者成功受孕。观此案,每诊之中,蔡师组方用药均性质平和,药味精少,味不过十,量不过百,且遣方用药随月经周期灵活变化的方式凸显了蔡氏妇科“以轻去实”的治疗特色。

3.2 闭经(蔡小荪主诊)

陈某某,女,17岁。2003年7月3日初诊。

主诉:经阻4个月未行。现病史:初潮13岁,10 d/(35 d~4个月),未婚室女,末次月经2003年3月5日,自初潮起月经常闭,现经阻将4个月,形体肥胖,肢体倦怠,晨起有痰,苔白腻,脉略滑。西医诊断:闭经;中医诊断:闭经(痰湿证)。治以理气化痰。予苍附导痰方化裁。处方:

当归10 g,茯苓10 g,川芎6 g,焦枳壳5 g,白芥子3 g,青皮5 g,陈皮5 g,淫羊藿10 g,巴戟肉1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03年7月10日二诊:末次月经7月8日,服药后经行尚畅,10 d净,脉略数,舌苔薄、质红,治拟育肾调理。予育肾通络方化裁,经净后服。处方:茯苓12 g,生地黄10 g,路路通10 g,降香片3 g,青皮 5 g,陈皮5 g,焦枳壳5 g,麦冬10 g,淫羊藿12 g,巴戟肉10 g。7剂。

2003年7月24日三诊:时值经间期,基础体温略升,舌苔薄白、尖红,脉弦略数,再拟育肾调理。予二诊方去路路通、降香片、麦冬,加川芎6 g,7剂。

患者服药半年余,经行基本正常。

按语:闭经又称“女子不月”,指女子超过16岁月经未潮,或月经周期建立,又中断6个月或3个月经周期以上。《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指出痰滞、肾虚、津液耗伤是闭经常见的病因病机。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变化,闭经常呈现虚实夹杂的特点。蔡师认为,痰湿型闭经常因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脂膜壅滞,痰湿阻络,冲任不能畅行而造成。本案患者年龄尚小,自初潮起月经常闭,体形又肥胖,考虑先天肾气未充,后天饮食不节致脾胃受损,水湿运化不利而成痰湿,属虚实夹杂之证。面对此类病患,蔡师每以动静药结合而治之。阴主静,阳主动,用静药,乃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生;用动药,因为阳生则阴长,阴得阳则化。故而以化痰除湿、理气活血之动药来改善代谢、消脂减重,以补肾填精、健脾养血之静药使经血生化有源,此种立法配伍常见效迅速。初诊时,患者月经近4个月未行,蔡师认为应先化痰行气,方能使胞脉通畅,月经来潮。故以焦枳壳、白芥子、茯苓、青陈皮等理气化痰消脂,当归、川芎等活血通经,以上皆为动药,配伍使用使气血通达、痰湿得化,其中白芥子祛痰利气、除湿暖中,消“皮里膜外之痰”,青皮、陈皮共用增强破气消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效。同时依傅青主“经本于肾”之观念,佐以淫羊藿、巴戟肉补肾填精,使经血生而有源。二诊时患者月经已行,以生地黄、麦冬、淫羊藿、巴戟肉等静药补肾填精为主,为下一次正常行经做准备,并结合患者痰湿壅盛的病机,以青皮、陈皮、焦枳壳化痰理气,路路通、降香片通络理气,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具动静结合之意。三诊时值经间期,阴渐消阳渐长,顺应此月经规律,故去养阴之麦冬,祛瘀通络之路路通、降香片,加“血中气药”川芎,意在气血双调,补而不滞。如此顺应月经周期调治半年,并嘱患者调整饮食、加强运动,患者月经周期基本恢复正常。细观蔡师用药,白芥子、青陈皮、降香片、焦枳壳、川芎等动药用量均小,在3~6 g,既可推动静药在脏腑运行,发挥补益作用,又可避免因量大而耗气伤正,充分体现了海派蔡氏妇科用药轻灵醇正的特点。

4 结语

轻可去实为临床常用方法,在妇科疾病中亦可广泛应用,但各医家理解运用皆不相同。海派中医蔡氏妇科在治疗时尤其重视审证论因,面对虚实夹杂的疾病,常轻补轻化,攻补兼施,以防伤正;遣方用药剂量小、药味轻,精简效专,并随病机变化、年节律变化、月经周期变化而灵活变动;重视动静药相结合,动药用量轻。运用上述方法,在治疗病程长、病机复杂的妇科病中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蔡氏妇科气血
三次型蔡氏电路的设计及应用*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七绝•四弄
Effects of Fuke Qianjin Formula on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metabonomics study in uterine fibroids model rats
基于三次多项式的蔡氏电路设计与硬件实现
秒懂妇科体检报告 这个可以有!
关于主-从混沌蔡氏电路系统滞后同步的若干新判据*
妇科手术后常见问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