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学视角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

2023-03-22 17:05谭秀敏李静李兰兰
现代英语 2023年1期
关键词:译介文化遗产中医药

谭秀敏 李静 李兰兰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一、引言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实践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也是中医药文化的精华体现。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重要战略的实施,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对外传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又一重要命题。中医药非遗的对外跨文化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译与介的结合[1],因此从译介学的理论视角能够进一步助推中医药非遗的对外传播,服务于中医药的国际化。

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关于生命和疾病的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与技能,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中医药最精华的体现和最杰出的代表,这些遗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朽贡献,即使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在维护人们健康方面仍然起着不替代的作用。我国也一向重视中医药的申遗与中医药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从2010年“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开始,中医药非遗更加引起了国内与国外的广泛关注。

三、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医药非遗对外译介的良好环境

中医药的发展享有史无前例的历史机遇,为中医药非遗产的译介带来良好的译介环境。21世纪开始,我国就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重要战略,以往的“西学东渐”呈现出“东学西传”的趋势。2021年5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系统性保护,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要求在规划纲要编制中具体落实和具体落实[3]。可见中医药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法规也为中医药非遗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中医药非遗对外译介面临的挑战

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中医药非遗的对外译介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不容忽视,中医药非遗对外译介仍然任重而道远。

首先,与我国其他非遗项目如传统艺术、传统技艺、民俗等相比,中医药类的非遗在国际上的接受度不够理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居世界首位,但与中医药相关的项目仅有“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两项,从国内的非遗项目来看,国务院公布了五批共155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其中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有23项,包含182个子项[4]。在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十大类项目中,无论从非遗项目数量还是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中医药类都相对较少,这与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之谓很不相称[5]。可见无论在世界非遗还是我国的非遗体系里,中医药非遗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

其次,近年来非遗的相关研究虽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中医药非遗的外宣译介研究仍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通过中国知网以“中医药/医药类”“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翻译/译介”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并梳理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对中医药非遗的研究多为如何保护、传承、传播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少关注它的外宣译介等方面。即使有学者专门非遗的译介,但也主要是针对某一地区的非遗,较少有学者专门针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译介进行深入研究。

再次,中西方之间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阻碍了中医药非遗的对外译介。对以西医医药为主导的西方读者来说,中医文化是西方主流文化背景下的“他者”,现实中“他者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阻滞点[6]。而作为中医药杰出代表的中医药非遗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语言特色,与西方的文化和语言相差甚远,加之翻译的环节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无疑会给中医非遗产的翻译传播带来一定的挑战。

四、译介学分析中医药非遗的对外翻译与传播

传播学代表人物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7]。中医药非遗的对外传播过程可以看作是“译”(即翻译)和“介”(即传播)的统一,不仅涉及“译”阶段的语言及文化的转换的相关要素,而且也涉及“介”过程的诸多传播学要素,如传播的媒介、受众、反馈、传播效果等。因此从译介的角度来分析中医药非遗的对外翻译传播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等因素,能深入发现中医药非遗产对外译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且逐一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译介主体——组建多元化译介主体,培养非遗译介人才

译介主体是指翻译传播活动的实施者,好的译介主体是译介活动开展的前提保证。虽然当前国家积极实施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战略,但是中医药非遗对外译介仍然没有组建起强有力的译介主体。通过对天津市部分国家级和市级中医药非遗项目进行的初步调查,发现这些中医药非遗产的所有者大多为医院、研究机构、中药企业等,但是这些译介主体对我市中医药非遗的译介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比如拥有多项中医药非遗项目的某著名中药制药企业,在其官方网站上并没有找到非遗项目的英文介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津市另一项著名的非遗项目“泥人张”,在其网站上提供了汉语与英语两种版本的详细内容,可供中外读者阅读以获得非遗项目的具体信息。此外还有译者的翻译水平不高、翻译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中医药遗的对外宣传,应当引起中医药相关部门的重视。

鉴于此,中医药非遗的当务之急是从政府层面,到组织层面,如研究机构、医院、中药企业、中医院校、宣传部门等,再到个人层面,构建起多元化、多层次的译介主体,并且依托海外机构,如中医诊所、研究机构、孔子学院等,培养外国的中医药人才。同时要加强翻译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平与中医药非遗文化的理解与表达水平,培养既了解中医药文化又精通外语中医药非遗的国际化翻译传播人才。

(二)译介内容——精心设计译介内容,提高翻译质量

译介内容就是指翻译传播的内容。中医药非遗所涉及的项目十分丰富,包括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疗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中医养生、传统中医药文化及民族医药等。单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市目前拥有29项市级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8项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中医诊疗法(津沽脏腑推拿)和7项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如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隆顺榕卫药制作技艺等)。这些丰富的中医药非遗项目如果不加选择地进行对外输出也是不现实的,需要科学地筛选出最能体现中医药文化魅力的内容,并且进行精心的包装与设计以推动中医药非遗的海外传播。例如可以把非遗的中医疗法与中医临床实践相结合,使患者通过接受中医治疗来亲身体验非遗的神奇力量;可以设计开发非遗产项目相关的文创产品,再借用“中国制造”的优势把非遗产品进行海外的销售与推广;可以把中医药非遗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元素相结合,或者设计中医药非遗的代言形象。

语言的重要性也不容忽略。讲好中医药科学故事,坚守中医药的话语权,坚持标准引领的方向,同时必须要用国际通用的语言,用世界听得懂的“普通话”[8]。中医药非遗文化的传播同样离不语言这一沟通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桥梁,而优质的译介内容也要求译者在具有扎实和渊博的汉英语言文化、社会背景等知识前提下,还应有正确的翻译策略[9]。归化与异化是跨文化翻译常用的两种翻译策略,在此两种策略指导下译者需要准确运用多种翻译方法来表达出中医药非遗文化中的中医药术语和文化特色词,例如国家级非遗项目“清宫寿桃丸”简介中就包含了多个中医药术语和文化特色词汇,比如“人参、当归、地黄、枸杞子”等药材名称,补肾生精、补肾益元、补气益血等功效类术语,以及古法炮制等表达,因此需要灵活运用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或直译加注法、省译法、转译法等多种翻译方法,使译介内容既能最大限度体现出中医药非遗文化特色,也能为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

(三)译介途径——把握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途径

译介途径就是指译介内容是以何种渠道进行传播。中医药非遗的对外译介,首先要以具有国际视野的主流媒体为主导,在对外传播中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塑造积极向上的中医药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并强调了主流媒体要牢牢占据思想引领以及文化传承的传播制高点[10]。因此主流媒体需要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中医药非遗的对外译介重任。其次,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中医药非遗的对外译介提供了新的途径,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等渠道,根据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短视频平台影响力研究报告》显示,TikTok(抖音海外版)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视频播放总量目前已超过308亿次,其中武术、春节、木兰传说、中医针灸、京剧等非遗项目的热度位居前列[11],可见中医药的各非遗项目也需利用好海外的TikTok、Youtube等短视频平台及社交媒体拓宽传播渠道,通过我国或传播目的地本土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人物作为代言人,进一步扩大影响。再如对各种中医药非遗项目,尤其像中药炮制和制剂类等观众无法直接参与或亲身尝试的项目,可以借鉴纪录片《本草中国》。《本草中国》通过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或宣传片的方式进行在海外媒体进行播放,以全新的叙事方式、精美的视听语言和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为观众呈现了一部中医药文化视觉史诗,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12]。

(四)译介受众——以译介受众为导向,及时评价译介效果

译介受众就是指的传播对象。中医药非遗的译介应当以受众为导向,进行受众分析,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设计译介内容和形式;同时应当注重受众的反馈,对译介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例如对普通受众而言,可以选择合适的中医药非遗项目制作成具备视听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度高的短视频,比如艾灸推拿等中医诊疗法类的非遗项目可以尝试简单有趣的教学短视频,使海外的受众在寓教于乐的学习中加深对中医药非遗的了解,并且能进行点赞、转发,成为中医药非遗的二次传播者。在这种科普类的译介中,在翻译时要注重避免出现太多晦涩难懂的中医药术语词汇,而多用海外观众所熟悉的表达。同时译介受众的反馈对中医药非遗的译介过程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关的译介主体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调查译介受众对译介内容的接受性和理解程度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及时调整译介的策略和翻译策略以提高译介效果。

五、结语

当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的脚步逐渐加快。中医药的振兴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已经进入历史新纪元,中医药非遗的对外译介也要牢牢把握好这一重要契机。在译介学的相关理论为中医药非遗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只有在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等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中医药非遗对外译介的路径,建立起中医药非遗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模式,才能加大优秀中医药非遗产品的输出,扩大传播途径,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进而助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通讯作者:李兰兰)

猜你喜欢
译介文化遗产中医药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活态文化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