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启迪智慧,思辨提升思维

2023-03-22 10:14陈娇
天津教育·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辨性导图文本

陈娇

思辨一词出自《礼记》中的“学问思辨行”,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含义。思辨性思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均有体现,其中语文学科就有思辨性阅读这一阅读教学方式。思辨性阅读指向学生的思维培养,摆脱了语文阅读应试化的桎梏,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阅读启迪智慧,思辨提升思维,将思辨性引入阅读教学中,无疑为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机遇。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将“阅读”视为关键,将“思辨性”看作方式方法,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阅读教学的高效化。

一、思辨性阅读教学活动的意义与优势

(一)提高学生的好奇心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下,“填鸭式教学”大行其道,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对文本背后的内涵缺乏探索的动力,教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學生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与热情。然而,思辨性阅读将好奇心作为阅读活动的起点,使其成为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文本的内在驱动力。思辨性阅读成功利用学生的疑惑和不解,使学生从阅读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阅读活动的主动研究者,自主对阅读学习过程进行探索。

(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没有探究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谈不上学习。思辨性阅读格外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将其视为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寻找并运用资料来解决自己的疑惑,在处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理清文本之间主次关系以及内在逻辑的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这种探究活动会让学生逐步获得阅读经验,并由经验积累进一步促进阅读思维的发展。

(三)优化学生的阅读方法

有效的教学应当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具体的方法与思维。在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受思维定势的限制,不依赖已有的方法与答案,而是为了解决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出思维路径。这种教学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学生面对一篇陌生的阅读文本时,不会一味地套用所学的探索路径,而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另辟蹊径,结合阅读文本的具体要求进行思考。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优化了学生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依照文本的内容而改变。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辨”一词既有“思”,也有“辨”。引导学生思考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很重要,但是如果学生只思考,却无法形成自己的观念与判断,那么这种思维还是停留在零碎的表层,缺乏深入性。思辨性阅读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判断与见解,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创新点,打破人云亦云的桎梏,提升创新意识。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读前思考,让好奇心驱动阅读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认为思辨性思维发生在文本阅读之后,但其实,思辨性思维应当从始至终地贯穿文本阅读。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应当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热情,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根据文本题目或概述对内容作出自己的推断与猜测,并在这个基础上展开阅读活动。让好奇心引领学生去阅读,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能在最大程度上将阅读从“教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转变成为“我想去做的一项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推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乡下人家》为例,在本课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题目进行思考。首先,教师抓住“乡下”这个大主题,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去过乡下?”“你见到的乡下或你想象中的乡下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列举出乡下的特征,教师将这些特征一一写在黑板上。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乡下人家有什么不同特点?”并将学生所说的特点列举在黑板上。经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的好奇心已经被调动起来,迫切地想要知道《乡下人家》一文究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真实的乡下人家与自己的猜想有什么不同。再次,教师可以让学生翻开书本进行阅读。由于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推测,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对文章的侧重点有所关注并进行思考,大大提升了阅读效率。最后,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文章中所描绘的乡下人家与自己所猜测的乡下人家有何区别,从而对文章的重点进行进一步梳理与整合。

(二)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建立多元思维模型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存在学生阅读效果不佳的情况,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阅读知识编织成一张知识网,导致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处于零碎化、表层化的层面,没有形成科学、具体的思维体系。思辨性阅读教学注重多层面与多角度的思考,然而这种思考在学生眼中却颇具发散性,难以找出思维之间的联系,也难以系统化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梳理。基于此,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手段帮助学生构建阅读思维导图,让思辨性阅读在教学中“看得见,摸得着”。

例如,在完成老舍先生笔下《母鸡》与《猫》这两篇文章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些特定角度分析两篇文章的区别。这两篇文章虽然作者相同,写作内容都是动物,但是却并不完全一样。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可能会觉得混乱,摸不着头绪,这时教会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从具体事件、文章结构以及情感表达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两篇文章中各自的事物描写,并列在思维导图中,再引导学生由事件之间的关系思考文章的结构。其次,通过思考与讨论,学生会发现这两篇文章都采取了“总—分”的结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所列举的具体事件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表达,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猫》这篇文章中,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无论是猫的淘气,还是猫的古怪都深得作者的欢心,这种喜爱是贯穿于文章始末的。而《母鸡》这篇文章则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由“讨厌”到“不讨厌”的前后过程形成了强烈对比,更表达了对母鸡的赞许之情。通过列举思维导图,学生很容易找出文章的内在逻辑,并且清晰明了地发掘两篇文章的异同,促进了学生思维逻辑性的提高。

(三)丰富教学资源,让大量阅读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教师既要保证阅读的“质”,又要提升阅读的“量”。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名人名篇,满足了对阅读教学“质”的要求,但如果将阅读教学的“量”仅仅设定为教材中的课内文章,则远远不能满足小学生阅读学习的需求。同时,由于阅读量达不到理想要求,很多学生的思维会受限于课内文本,产生思维定式和思维僵化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围绕教学目标适当丰富教材资源,引入课外文本,让大量阅读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为例,作为我国本土的神话故事,这篇文章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丰富了学生对阅读题材与内容的认知。教师以《盘古开天地》为基础,在完成教学活动后,可以为学生补充更多神话题材的课外阅读文本,例如《女娲造人》《夸父逐日》《北欧神话》等。在阅读中,学生能够关注到东西方神话故事的异同,也丰富了自己对神话类阅读文本的认知,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更多、更成熟的阅读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辨性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桎梏,既强调阅读方法的教授,又注重阅读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教学中实施思辨性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优化学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优势,并采取科学的策略,通过让学生读前思考、建立多元思维模型、丰富教学资源等方式,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果的优化。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思辨性导图文本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第6章 一次函数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