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习习惯教育的研究

2023-03-22 10:14梁银龙
天津教育·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习惯数学能力

梁银龙

小学是学生正式接受教育的基础时期,该时期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对今后的学习发挥着关键作用。相较于其他科目而言,数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难度,其学习目标与要求也相对较高,因而更需要从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兴趣与方法,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效。本文分析了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议与策略,以供参考。

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一定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下意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在命令式教育中强制形成的,而是如春雨般逐渐潜入,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与习惯。教师需要从课前、课中、课后等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一)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求

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求。首先,良好的学习习惯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意识,而强烈的数学学习意识又带动了数学学习行为,从而赋予学生较强的学习动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其次,善于思考、精于练习、勤于实践、乐于探索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水平的提升。最后,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在遇到难题时能够提问、分析、思考、交流、合作,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塑造积极自信的学习心态。

(二)是落实教育目标要求的体现

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是新时期教育背景下落实教育政策、目标与要求的体现。一方面,根据新课改与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与任务。于数学教学而言,其中便包括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与创造能力等。而诸多能力的养成归根结底离不开良好学习习惯的支持,包括课外自主学习习惯、课中积极提问习惯、课后合作与探究的习惯等,皆是形成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必备因素。另一方面,“双减”政策下,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提高学生的自觉意识与独立学习意识,从而推动“增效减负”的落实,让数学学习变成一种乐趣,而非一种压力和负担。

(三)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是长期影响学生学习方式与态度的重要因素,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习惯更加倾向于主动性,主动性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态度,更是学生积极、勇敢、独立面对成长与生活的意识雏形。另一方面,新课改形势下,数学学习方式与内容会更加多元化,各科与数学学科的融合、学习途径与展现渠道的完善、实践平台的拓展等皆是新时代数学教学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何种学习模式与活动,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影响下,学生都能够积极接受并参与,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能提高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全面成长与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习习惯教育的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缺乏一定人生经历与认知经验的前提下,小学生的行为往往更偏向于主观喜好与意识的带动。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科目,或者因为某位教师更亲切而更愿意认真参与该教师的课堂等。因此,为了更加顺利地实现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建议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秉持“爱满天下”的思想理念,给予学生更多关注与关爱,让学生积极自信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此外,教师应以朋友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此课堂氛围才会更融洽,学生也会更乐意投入数学学习中,从而更主动地培养自身的学习习惯。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之外,兴趣也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对此,建議教师基于学生兴趣,观察和挖掘学生喜欢的事物或元素,将其与数学教学相融合,从而创新数学教学方式,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并对抽象、晦涩的数学赋予奇趣的科学探究属性,让学生在玩中探索,在探索中形成观察、想象、设问、质疑、验证等科学精神与正确的数学学习思维方式,以思维带动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师生关系的建立,还是基于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重点与主体都在于学生本身,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最终目的也在于其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教育的渗透,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思维方式与能力水平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转换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独立自主学习过程中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习习惯教育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调动自主预习意识

预习是带领学生熟悉新知识、初步建立新认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因此课前预习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习惯之一。然而,强制性的预习会变成一种命令与任务,让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预留悬念,引发学生好奇心,使其主动在预习中寻找答案,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形成预习习惯。

以《长度单位》的课前预习为例,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以奇趣问题带动学生预习。比如,小明说,他有办法可以让1和10相等,同学们猜一猜小明的办法是什么?小林说,他可以让10和100相等,请问小林是如何做的?小华说,他可以让1和100相等,这又是怎么回事?想知道答案的话,就请同学们在《长度单位》一课中寻找吧。

通过预习,反应比较敏捷的学生便可意识到,只需变换长度单位,就可以让悬殊的两个数字产生相等关系。

在前期低年级阶段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逐渐形成预习意识,从而为后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做好铺垫。

(二)入手细节,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课堂是学生進行数学学习的主要区域空间,也是实现教学活动、形成教学成果的重要载体。作为集体学习的主阵地,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不仅决定了教师教学计划能否顺利开展,也决定着学生自身的学习与收获成果。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是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

首先,每学期的第一堂课开始,教师便要规划出一部分时间来着重强调课堂纪律,比如带领学生学习课堂纪律歌谣,在每堂课上课之前一起唱诵,或者在课中学生注意力跑偏时再集体唱诵一遍,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遵守课堂纪律。其次,教师可以以设问、反问、设立矛盾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思考中主动学习知识,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积极发言的听课习惯。

遵守课堂纪律与不懂就问是学生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听课习惯,教师还需根据学习内容的变化与课堂教学方式的转换,培养学生捕捉信息重点、善于构建思维导图等听课习惯。

(三)紧跟双减,优化课后复习方式

除了课前预习、课中听讲等习惯之外,教师同样需要培养学生课后复习习惯。课后作业是巩固当日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而“双减”背景下,作业量逐渐减少,为了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教师要另辟蹊径,创新课后作业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高效完成知识复习,从而逐渐形成课后复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完《角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课后作业。

作业一: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角的初步认识》思维导图,比一比谁的思维导图最清晰、最精美;

作业二:运用自己喜欢的素材制作一张《角的初步认识》数学画报,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以投票的方式选出当日最佳作品;

作业三:录制一段小视频,谈一谈你对“角”的认识,与大家分享在《角的初步认识》课堂里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任选其中一项完成即可。

如此,将课后复习以灵活、有趣的形式呈现,既能让学生对当日学习有所回顾与总结,又能避免造成学生课业压力。

(四)聚焦习题,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课堂练习是检测学生数学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与准确率,让课堂练习更高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包括审题习惯、书写习惯以及检查习惯等。

例如,小刚到文具店买钢笔,买一支钢笔需6.8元,而小刚手里的钱差0.5元,只好买了一支4.2元的钢笔,请问小刚还剩多少钱?

在没有认真审题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往往会直接用“6.8-4.2”的计算方法得出错误的结果,认真审题后便知,6.8是钢笔的价格,而“6.8-0.5”才是小刚拥有的钱数。

在书写解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养成规范、严谨的书写习惯,避免小数点的遗漏或错位;完成练习题后,要将计算结果带入原题中进行验算,以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做题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练习结果与考试成绩,因此及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能够避免学生在今后的练习与考试中出现失误与失分现象。

(五)结合生活,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以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结合生活元素,建立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一个商场购物的情境模拟游戏,以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形式高效完成本节课的学习。首先,教师提前准备一些不同面额的人民币道具,以及一些货品道具、货物价签等。其次,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展开游戏。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辨别和熟悉不同面额的人民币所代表的价值,还能学会人民币的灵活使用。比如一件物品价格为10元,而在没有10元面额的情况下,可以用两张5元或者一张5元和5张1元来支付等。当生活中遇到同样的支付问题时,学生便可迎刃而解。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概念直接引用到具象的事物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应用方式,增强课堂体验感,在情境体验中形成数学思维习惯。

(六)注重实践,促进综合能力发展

数学教学中,除了在课堂情境中进行模拟实践,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真实的实践体验更加重要。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增加生活与社会实践类作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观察创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完《三角形》后,围绕“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理论,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实践作业:搜集城市中采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建筑或事物。该实践作业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与实际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再如,学习完《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师可以设计长期实践作业:观察与统计自家一个季度的用电量,并绘制成折线统计图,通过图像分析出自家一个季度的电量消耗趋势,并据此提出几点节约用电的建议。该实践作业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统计图表,也能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图表高效解决数据分析相关问题的思维意识与习惯。

将数学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与探索空间,帮助学生获取更灵活的问题解决方法与学习习惯,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与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成效的重要保障。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教师需要赋予更多耐心,逐步渗透,切忌操之过急。教师要关注和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愉悦的数学学习氛围。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创新数学学习方式,让数学学习更轻松、有趣,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与创造的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

(宋行军)

猜你喜欢
习惯数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好习惯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