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理解与分享——《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之要义

2023-03-23 00:07吴勇毅
关键词:大纲框架学习者

吴勇毅

文化的理解与分享——《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之要义

吴勇毅

(华东师范大学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应用语言研究所,上海 200062)

语言教学和文化的理解与分享是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最基本的两项工作,文化分享什么,或者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文化(包括国情)到底教、介绍什么,一直是许多教师把握不定、拿捏不准但又必须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1](以下简称《参考框架》)应运而生,“为海内外大中小学、孔子学院(课堂)和其他中文教学机构在文化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学习者文化能力测评等方面提供参考和依据”,将对国际中文教学产生多方面的重要影响。[2]

一、历史的回溯

国内汉语教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3]“由《汉语水平等级标准》《词汇等级大纲》《语法等级大纲》《功能、意念等级大纲》(暂缺)《文化等级大纲》(暂缺)五个部分组成”[3]编制说明1。《文化等级大纲》的这一“暂缺”(也包括《功能、意念等级大纲》)就是几十年,期间并非没有学者尝试过,但都因难而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那种以为文化内容也可以像词汇、语法等级大纲一样,划分出程度高低、难易的“等级”,以为文化教学也可以如此由易到难,级级递进,终集大成的想法,在理念上开始就错了。事实上,尽管文化从结构层次上说,可以划分为所谓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4]而且《参考框架》所涵盖的文化教学内容,也确实包括了文化的产物、制度、行为和观念的维度,但其内容本身是无法划分出难易等级的。同一个文化点,可以从浅显入手,也可以往纵深拓展。在教学中,若从语言结构与文化内容匹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文化点都可以用语言进行简单讲解,也可以对其进行复杂说明,具体如何选择与操作要取决于学习者的需求、他们的语言水平,以及教学阶段和教学环境(如能否在目的语环境沉浸与体验)。因此那种认为文化内容可以划分难易等级的看法根本就是错误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年所谓“文化大纲”研制不出来的主要原因之一,观念错了,路子也就偏了。[2]

此次颁布的《参考框架》“分为小学卷、中学卷、大学及成人卷三个层级。层级划分主要依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方式,而不是根据文化内容的难易程度和中文水平等级”。[1]前言:III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处理方法,也是《参考框架》(不称“文化大纲”是有深意的)得以形成的关键之一。作为教学单位和教师在使用《参考框架》时,首先就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语言习得和文化学习的方式和规律都是不同的。

二、《参考框架》目标结构与使用

在一个多种语言、多元文化的地球村里,文化的理解与分享是互相的、双向乃至多向的。例如,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第一外语是英语,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掌握了英语本身,也分享学习了各英语国家、社区(社团)的文化。反之,在把中华文化分享给其他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时,从教学的角度说,也就是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参考框架》提出了四个目标维度,一是“文化知识”,要帮助学习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与生活的概况和主要特点;二是“文化理解”,要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理解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理解文化产物、制度、行为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和观念;三是“跨文化意识”,可以促使学习者在学习与体验中华文化和真实社会的过程中自觉进行对比,从而理解中国文化与学习者本国文化的异同,培养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四是“文化态度”,提倡遵循世界多元文化平等共享的理念,以尊重、宽容、共情的态度看待和评价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文化间的差异,超越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1]前言:III这是目标总纲,不同的教学对象(小学、中学、大学及成人)、不同的教学阶段亦有不同的侧重。[1]前言:III-IV我们认为,文化虽然没有难易程度的等级之分,但随着个体的成长和认知的发展,文化和社会场景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从这个角度和过程来看,对于小学、中学和大学及成人来说,《参考框架》“体现了文化教学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零散到系统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特点”。[1]前言:II通过教学和多元文化的对比,学习者不仅可以体悟目的语文化,也可以加深对自己母文化的认识,并且以世界的眼光看待他人与自己,包容不同的价值观与文化差异。

《参考框架》实际上是一个由三级“内容”搭建起来的结构,上层(一级项目)包括“社会生活”“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三个方面,以此为骨架统领32个二级文化项目;每个二级项目则由三级的文化点(约700多个)举例展开,提纲挈领,像一把“伞盖”,其实从整体上把握框架结构并不难,但关键在于,既然是一个“参考框架”,那它就不具备“穷尽性”(这跟“词汇等级大纲”和“语法等级大纲”的性质很不相同),因此在使用《参考框架》时,要特别注意另外两个原则,即“选择性”和“拓展性”(注意这里指的是“使用原则”,而不是“编写原则”)。

文化是一种烙印,无处不在,甚至无物不是,中华文化好似弱水三千,《参考框架》只不过取其一瓢而已。所谓“选择性”,一方面是说三级的“文化点”并不能“概全”二级文化项目,是选择性的、举例性的,另一方面是说,教师对文化点的教学也可以是有选择的,不必面面俱到,这就给了教师自主教学很大的空间。“拓展性”也可叫做“延展性”,是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其语言水平、教学阶段和教学环境对某个文化点的讲授深浅与体验方式进行适当的拓展或延伸,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来灵活把握。《参考框架》不是硬性规定,是引导,是指南,这是“参考”的初衷。

三、文化点的选择与教学方式

对于文化来说,语言有三重性。第一,语言本身就是文化。除了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象征以外,烙在词语、语法结构、文字和使用规则与规约(以往所说的“交际文化”)上的文化印记与语言是融为一体的,学习语言的同时,这些文化因素,也“伴随着”(有时是隐性的)习得。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里所说的“载体”,不是指上文所说的“烙”在语言上的文化,而是指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容(以往所说的“知识文化”),比如对古代文物(如宁波天一阁及其藏书)的介绍,对桂林山水的描述,对“魔都”上海的展示等等。这些文化内容可以在语言教学时了解(常常以课文内容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在专门的《中国文化》或《中国概况》课上学习,或是专门开讲座介绍。《参考框架》的主要内容属于这一类。第三,语言是了解文化的途径。学习者可以使用目的语(正在学习或已经习得的)来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国情(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也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语或其他语言了解(“转手”有时不免或者难免“失真”)。运用所学语言来了解目的语文化和当地国情、社情,是掌握语言的目的之一。学习语言不仅仅是为了交际所需(以往我们只强调或过分突出语言是交际工具,有失偏颇),也是为了认识世界,认识他人(乃至自己),语言不仅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5]

选择什么主题、哪些文化点进行教学,《中国文化概况》[6]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和参照。这套教材分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英文版即将出版),分为“生活习俗、社会习俗、文化遗产、竞技休闲、民族艺术、思想文化”六大主题,从物质文化到精神层面精选了十六个文化点(篇),每个点又以三到四个不同侧面(节)展示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与思想价值,这跟《参考框架》的设计非常契合。从教学的角度看,每个点的“课前导入、正文、文化交际、畅游文化、畅谈文化、悦读文化”很好地体现了“文化教学—文化体验—文化应用”的新思路,不同于以往只注重知识灌输的旧模式。如在“文化交际”部分,非常巧妙地把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词语”中的文化积淀与内涵阐释出来(比如“门当户对”“门槛很高”“登堂入室”等与建筑的关系),能够大大引起外国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文化探究的欲望。

有专家认为《参考框架》应用于中国文化教学和中文教学中有三种途径:第一,以中国文化教学为核心目标,兼顾中文教学,如各类中国文化课程及各类文化活动。第二,以培养中文综合运用能力为核心目标,兼顾中国文化教学,如各类中文技能课。第三,中文教学与中国文化教学两个目标并重,如一些基于“语言与内容相融合”教学理念的课程。[7]这三种途径跟上述的语言对于文化的三重性密切相关,文化的形态不同,教学也随之变化和有所侧重。

把握《参考框架》的精髓与关键,结合不同教学环境(国内的、国外所在地的)创造性地运用《参考框架》,进行中华文化知识的讲解、中国国情的介绍、文化活动的组织(体验与体演),文化与语言教学融合、多媒体多模态手段和方法的利用,都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探索与创新。《参考框架》是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标志性成果之一,它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8]同为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1]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21.

[2]吴勇毅.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与教材编写[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2(2): 4-7.

[3]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M].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8.

[4]程裕祯. 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3-4.

[5]吴勇毅. 我们不再是为习得语言而学习语言: 更广阔的视角[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1(2): 38- 43.

[6]毛海莹, 刘恒武. 中国文化概况[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序言I+028-032.

[7]吴中伟. 中国文化教学与中文教学的结合途径[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2(2): 8-15.

[8]祖晓梅.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M]. 北京: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文纳入‘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国民教育体系研究及数据库建设”(20AZD131);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重点项目“中文纳入南美各国国民教育体系及数据库建设”

吴勇毅(1958-),男,江苏如皋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际中文教育、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法、华文教育、教师发展等。E-mail:wuyongyi@hanyu.ecnu.edu.cn

猜你喜欢
大纲框架学习者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框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