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市场一体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推进器

2023-03-23 00:45刘志彪刘俊哲
关键词:本性统一区域

刘志彪 刘俊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要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优先推进区域协作,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总结并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以上重要表述,从空间上给出了以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方略。

以区域市场一体化为手段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转轨经济中加快市场取向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1)本文所述的区域市场一体化,是指国内地理临近、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间,在统一的规则制度、治理方式和市场监管下,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这个思路突破了过去理论界在区域市场一体化研究方面的局限性。过去关于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路径选择(2)黄征学、肖金成、李博雅:《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改革》2018年第12期。、区域市场一体化与政府公共支出(3)陈甬军、丛子薇:《更好发挥政府在区域市场一体化中的作用》,《财贸经济》2017年第2期。、产业结构升级(4)谢非、袁露航、傅炜:《长三角区域何以实现高质量市场一体化?——基于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金融发展视角》,《改革》2021年第6期。、区域经济增长(5)郭鹏飞、胡歆韵:《基础设施投入、市场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和区域出口质量(6)强永昌、杨航英:《市场一体化、空间溢出与区域出口质量升级——基于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的经验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21年第10期。的关系等方面。关于如何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政府激励功能(7)刘志彪:《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学术月刊》2021年第9期。、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8)杜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须铲除地方保护“土政策”》,《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5月13日,第7版。⑨ 刘坤:《立破并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光明日报》2022年4月28日,第15版。等中微观层面。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初步的,还没有引起理论界足够的重视(9)刘志彪、徐宁:《统一市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的使命、任务与措施》,《现代经济探讨》2020年第7期。(10)刘志彪:《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意义与实现路径》,《人民论坛》2021年第2期。。考虑到我国宏观经济上的“条块”管理体制,区际关系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近些年来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化的特色日益明显,因此,从区域关系和空间分布上分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如果仅仅是从中央纵向部门的角度考虑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不考虑全国各地区间存在的巨大的客观差异,不考虑横向的地区间政府的关系和作用,那么政策推进的实际效果将难以保证。而且,实践中,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主要障碍,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区域间政府的分割市场行为和地方保护主义,必须首先克服和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全国统一大市场才有可能真正形成。

为此,本文基于地理本性理论,从空间视角探索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具体路径和机制。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重要问题:第一,区域市场一体化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之间具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可以以区域市场一体化为手段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第二,目前在实践中,基于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哪些堵点?第三,国际上,通过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第四,通过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具体路径如何实现?显然,回答以上问题,一方面有助于深刻理解《意见》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优先推进区域协作”命题的重要意义,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解释逻辑和政策启示;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地理本性理论的理论边界和应用范围,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一、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理论机制

理论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路径,可以从统一规则制定、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内需等多个方面推进。但是,这些层面的市场建设需要空间上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区域市场一体化作为国家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可以为其提供政策抓手。从表面上看,区域市场一体化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二者之间,具有局部与整体关系、阶段性与长期性的政策连贯关系、局部试点与全面展开的经验积累关系。但是更深层次地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本质上是区域市场极化,边界模糊、融合,进而延伸扩展,直至全面联通开放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从根本上说是由地理本性所决定的。

Krugman根据城市的空间发展机制,提出“地理本性论”(geographical nature principle)。他认为自然禀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地理本性,集聚与区位是第二地理本性,二者共同引导区域的发展演化(11)Krugman P., “First Nature, Second Nature,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3, 33(2), pp.129-144.。基于中国地理和区域经济的研究发现,信息、科技、生态环境和体制创新等成为影响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12)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地理研究》2003年第3期。。在此基础上,刘清春和王铮将第二地理本性的内涵拓展为交通、人口—产业集聚,并将信息化作为第三地理本性,构建地理本性三层次论(13)刘清春、王铮:《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三次地理要素》,《地理研究》2009年第2期。(14)王铮:《地理本性:胡焕庸线的突破与打破问题》,《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期。,进一步增强了其对区域发展演化的解释力。以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要是基于区域市场的空间演进机理,这与地理本性理论的核心内涵相契合。考虑到中国区域经济的特点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目标,本文基于地理本性三层次论,将制度作为第四地理本性纳入分析框架,以此阐释为什么可以以区域市场一体化为手段和工具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一)区域市场一体化是从空间上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必要路径

第一地理本性包括诸如矿产、地貌、水文和气候等自然资源禀赋、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15)刘清春、王铮:《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三次地理要素》,《地理研究》2009年第2期。,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的初始条件和生发基础,对区域市场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地域辽阔,山形地貌复杂多样,南北气候差异大,水系错综复杂,第一地理本性特征显著。根据西高东低三阶梯的自然地理分布特征,全国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而在经济地理范畴下,全国市场又被分为东、中、西和东北等四大板块(16)范恒山:《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6期。。加之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中国经济基本形成“四大经济特区”“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梯度发展模式(17)潘文卿、刘亚清、刘庆彬:《中国区域市场的分割与融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国家战略的先后提出,逐渐形成东南沿海、环渤海、中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等六大区域市场,也可进一步细化为八大区域市场(18)邓祥征、梁立、吴锋等:《发展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区域均衡发展》,《地理学报》2021年第2期。。

第一地理本性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它决定了全国各个区域市场的基本的人文与经济地理格局,具有长期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无法改变和突破,即使突破也是部分的有限的突破。这决定了商品要素资源流动的成本区域,进而决定了区域市场地理边界和范围存在的客观性。因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以区域市场为基本架构和施策单元。其二,在第一地理本性的作用下,各地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决定了直接在全国步调一致地推行统一大市场建设,会面临空间经济发育不整齐带来的巨大的现实困难。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等区域市场内部具有均质性,首先在区域层面建设一体化市场,而后推广至全国层面,其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更强。因此,第一地理本性决定了区域市场一体化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空间推进路径上的必要选择。

(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区域市场边界模糊、融合和延伸扩展的过程

第二地理本性是指交通、人口—产业集聚(19)王铮:《地理本性:胡焕庸线的突破与打破问题》,《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期。,是在第一地理本性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迁移、流动和集聚,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等。区域市场一体化可以推动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完善,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奠定“硬设施”联通的基础,使得区际交流更加便利和频繁,助推人口向城镇和都市圈大规模流动,带动产业空间分布由分散转向集聚和集群。由此,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实现集聚,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规模报酬递增大范围发生,推动区际优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有助于突破第一地理本性的约束和限制。在此基础上,区际外溢效应产生,推动区域市场边界逐渐开始走向边缘模糊,区域市场间实现融合发展态势,为从空间上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奠定基础。

第三地理本性是指信息化(20)王铮:《地理本性:胡焕庸线的突破与打破问题》,《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期。,包括信息、通信和互联网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影响生产活动空间分布格局演化的重要因素。信息化不受时空约束和限制,有助于突破区域传统的地理本性约束,推动实时信息、先进知识和新兴科技的产生、传播和广泛应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空间互动和联系,弥补因自然禀赋等第一地理本性约束所导致的地区间发展差距。区域市场一体化可以通过城乡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保医疗联网互通互认、数据中心共建共享等信息化手段,打破地区间的时空障碍,增强区际社会经济活动的时空联系,不断淡化区域市场的先天分割。在第二地理本性的基础上,国民经济信息化将进一步突破区域市场边界,直至边缘模糊和融合,并在地理范畴上不断向外延伸扩展,这一过程就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初步形成过程。

(三)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区域市场间的全面联通和开放

制度是决定区域市场发展演化的第四地理本性,即“开放的”制度有助于商品要素资源的跨区域充分自由流动,有助于形成全面竞争态势并获取商品要素资源的高效率。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因中央行政性分权与经济性分权悖论而产生的“行政区经济”格局,在制度层面本能地带有地区分割和地方保护色彩,由此决定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要困难,在于突破区域间、省域间、市域间和城乡间等各方面客观存在的阻碍商品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

一般来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最终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实现商品要素资源的充分自由流动;其二,在商品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过程中要实现公平竞争。通过交通、人口—产业集聚和信息化,突破第一、第二和第三地理本性的约束和限制,使商品要素资源可以实现充分自由流动。但是,如果不能突破第四地理本性的制约,区域间制度层面的障碍会导致不公平和不正当竞争,那么区域市场之间仍然是割裂的,不是全面联通和开放的,就不可能在全国层面实现统一大市场建设目标。因此,区域市场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区域市场间的制度约束和限制,拆除要素流动壁垒,按市场规律高效率地配置产品和要素(21)刘志彪:《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与治理机制创新》,《学术月刊》2019年第10期。,维护公平竞争,以此实现区域市场间的全面联通和开放,最终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二、基于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堵点

(一)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

区域市场内部,尤其是省际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其严重性不亚于发起地区间的“贸易和产业战”。原因在于:第一,地方政府利用“超经济强制”的行政力量,在第四地理本性上设置障碍,限制资本、劳动、商品和服务等要素在区域内部自由流动,利用行政垄断力量大力扶持某些有利于本地的市场主体,形成歧视性的非公平竞争状态。第二,未能有效发挥第二地理本性在促进产业集聚和区际分工专业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政策导致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区域市场内部依然存在低层次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最常见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行为,是地方政府构筑歧视性市场准入门槛和隐蔽性政策壁垒,以此扶持本地企业。例如,在产品安全审查、质量检验和认证等方面,以较高市场标准对待外地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土地、税收和补贴等方面给予本地企业优惠政策;在交通运输方面,对外地车辆进行限时限流等。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是基于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首要解决的根源性堵点。

(二)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不足

城乡市场是区域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城乡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二者互促共进、共生共存,呈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城乡二元体制仍是城镇与农村之间最大的体制鸿沟。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不够深化,导致城乡市场间仍受第四地理本性的约束和限制,对于实施区域市场一体化战略,进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造成巨大障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够深化,导致城乡土地权能不平等,缺少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跨区域流转交易的有效机制,造成城乡土地市场分割;第二,户籍制度改革不够深化,导致劳动力、人才的自由流动受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城市劳动力短缺并存,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严重;第三,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不足导致公共资源配置失衡,农村在医疗、教育、社保、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严重落后于城镇,不利于形成区域性统一市场,进而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造成阻塞。

(三)区域合作机制虚化

基于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不同城市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联动,需要区域市场内部各级政府间和区域市场间不同层次的紧密合作。但是,目前这种区域合作机制虚化,未能有效突破制度层面第四地理本性的约束和限制,成为基于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要联通性堵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当前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普遍缺少“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实质性区域合作机制,地方局部利益与区域市场的整体目标难以深度融合,各地无法形成主动突破行政区藩篱的内在动力,加大了区域性统一市场的建设难度,进而造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迟滞;其二,区域市场间缺少一个超脱于地方利益的、跨区域、统一有效的多元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效益的全面合作(22)刘志彪、孔令池:《从分割走向整合: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力与对策》,《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8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统一市场建设政策间执行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得不到保障,对基于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造成阻碍。

(四)对内开放不足

基于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不断突破地理本性的约束和限制,在充分对内开放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扩展区域性统一市场,推动区域市场间的相互联通和开放。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各地将对外开放作为工作重点,主要利用国外市场驱动发展,对外开放速度和程度远超对内开放,呈现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特征,而对内开放则严重不足。此外,联通东部与中西部的公路和铁路交通网络仍需完善,人口和产业外流带来的东北地区衰落和中部地区塌陷等负面问题急需解决,第二地理本性的约束和限制仍待进一步打破。这导致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等区域发达市场与中西部内地市场的联系不紧密,未能有效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国内产业链在空间布局上不协调,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关系尚未形成。缺少面向国内市场的核心承载区和过渡区,导致区域市场向周边地区的扩展过程中出现断层,区域市场间不能实现有效联通和开放,阻碍了区域市场一体化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进程。

三、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全国统一市场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有益经验,可以为中国的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借鉴和现实依据。

(一)欧共体(欧盟)

欧共体(欧盟)建设的是国家间统一市场,但是,从欧洲整体视角出发,其基于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统一市场的典型经验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首先,通过建立不同领域的区域一体化市场,主要在制度层面突破第四地理本性的限制,打破妨碍欧洲统一市场建设的各种壁垒。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成立欧洲关税同盟,打破关税壁垒,开放自由贸易,尝试初步建立区域一体化市场;第二,先后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在三大共同体的基础上合并成立欧共体,为欧洲统一市场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三,签署《申根协议》,成立申根区,取消区域内国家间的边境管制和检查,人员自由通行;第四,成立欧元区,实行单一货币和统一的货币政策,提高区域市场内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区域一体化市场的整体性。

其次,有序扩展区域一体化市场的范围。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欧共体经过两次区域市场范围的扩大,由初始6国扩展至12国(23)1993年,欧盟成立,取代欧共体,至今已进行4次成员国扩张。;第二,申根区经过多次成员国扩增,由初始5国扩大至26国;第三,欧元区经过7次区域扩展,由初始11国扩大至19国。总体上看,欧共体(欧盟)统一市场建设基本上按照由西至东和由北及南两个方向的区域市场一体化扩展。

最后,通过统一有效的合作机制,进一步突破第四地理本性的限制,为欧共体统一市场的最终建成提供了保障。例如,1985年,欧共体批准建设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白皮书《关于完善内部市场的白皮书》,通过建立欧共体内部统一有效的协作机制,进一步打破边界壁垒(海关、过境手续和卫生检疫等)、技术壁垒(技术标准和法规政策等)和税收壁垒(税种和税率差别等),实现资本、商品和劳动等要素的自由流通。20世纪末,欧共体统一市场基本建成(24)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宣布其统一大市场基本建成。。

(二)美国

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分权式国家,各州在经济、政治和法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第一和第二地理本性作用明显,面临南北对峙、地方分割和贸易保护主义等诸多障碍,基于区域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成为一条必由之路。

19世纪初至60年代,美国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由此起步。运河和铁路建设飞速发展,发挥了第二地理本性的积极作用,突破了第一地理本性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地区专业化和整个经济的商品化。逐渐形成以纽约、新奥尔良和芝加哥为三个顶点,大西洋沿岸、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为三条边,连接美国国内北部、南部和西部市场之间的三角“区际贸易”(25)何顺果:《关于美国国内市场形成问题》,《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三大地区市场成为美国统一市场建设的雏形。

全美统一市场建设主要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基于三大地区市场建设更加细分的区域一体化市场,通过交通、人口—产业集聚突破第一地理本性的限制,向全国市场进行扩展和对内开放。例如,基于北部市场在东北部地区建立工商业集聚区,并将其扩展至五大湖地区,形成“东北部—五大湖”工业带(26)何顺果:《关于美国国内市场形成问题》,《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区域市场内部分工进一步专业化。通过西进运动的移民拓荒和铁路建设的西部扩张,中部大平原地区和西部太平洋沿岸建成农业区,西南部地区和西部山区则建成采矿业、农业和畜牧业集聚区,与“东北部—五大湖”工业带形成资源供给关系。第二阶段,通过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等方式连接区域市场,打破制度层面的第四地理本性,推动建成全美统一市场。例如,通过美国铁道协会标准车轮及轨道规格委员会统一铁路轨距建设全国铁路网,加强区域市场之间的相互连通开放,极大推动了全美统一市场的最终建成。

(三)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以下简称俄国)地域辽阔,行政区划密集。正如列宁所说,“在俄国历史的近代,这一切区域才真正融合成一个整体,这种融合是由区域间日益频繁的交换和商品流通引起,由各个区域市场集中成一个全俄市场”(27)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4页。。因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交通运输等第一和第二地理本性的影响,俄国各地区要素和商品结构各异,全国统一市场建设面临各种现实性困难,这成为俄国基于区域市场一体化推动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必要性因素。

首先,通过建设区域一体化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区际专业化分工程度。例如,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俄国在中部和西南地区建设农业区,西北地区建设工商业区,北部地区建设畜牧业和手工业区,东南、西部、西伯利亚、外高加索地区建设畜牧业和农业区等。此外,俄国国内还形成九大工业经济区(28)包括乌拉尔工业区、伏尔加河流域工业区、西北部工业区、中部工业区、北部工业区、高加索工业区、南俄工业区、西伯利亚工业区和中亚工业区,前五个为传统工业区,后四个为新兴工业区。,分为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通过第二地理本性对第一地理本性的改造,建设国内产业区,不断提高工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分工程度,为全俄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优良的基础条件。

其次,打破市场分割,发展国内贸易,提高对内开放水平。例如,1754年,俄国取消国内关税,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设立商人委员会,对展销会和集市贸易不予征税。其中,展销会是俄国最重要的国内贸易形式(29)张广翔:《全俄统一市场究竟形成于何时》,《世界历史》2001年第3期。。从少数地区特大型展销会垄断交易额,发展到各地区展销会交易额达到平均水平,最后形成全国展销会网络,各地区市场间经济共性日趋显著。

最后,强化区域市场联系,建成全国统一市场。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展销会链规则连接各区域市场,打破第一和第四地理本性的限制,即通过颁布法令调整展销会日期,使其成为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日期相互衔接的产销会链。区域市场间的贸易关系逐渐密切,各个区域市场相互连接,全俄统一市场由此建成。

综上,区域市场及其一体化是欧共体(欧盟)、美国和俄国等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关键战略抓手,国内区际贸易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不管是美国的工业带和贸易区、俄国的工业区和展销会,还是欧共体(欧盟)的三大共同体,虽然在市场建设的具体形式上具有差异性,但总体上采取区域市场专业化或一体化、区域市场扩展和区域市场联通等相似路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欧共体(欧盟)、美国、俄国与中国建设统一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当前处于转轨经济时期,而欧共体(欧盟)成员国和美国在当时已经基本完成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俄国则是封建经济体制。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在一个较大的地理范畴内建立统一市场,且地区之间存在分割和壁垒,通过打破地理本性的限制建立统一市场。因此,欧美俄的统一市场建设经验值得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要根据国内区域市场的发展和建设实际,结合当前地理本性的新特点,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道路。

四、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具体路径

基于四层次的地理本性,以区域市场一体化为逻辑主线,从“极化”“扩散”“联通”三个阶段,分析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第一阶段:“极化”——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

经过前期一系列区域市场导向政策的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大型区域,其市场内部的一体化水平参差不齐,整体上仍有待提高。现阶段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工作,应重点放在“极化”阶段,即打破各个区域市场内部的社会分割、区域分割和制度分割,破除区域内部的各种封闭小市场和自我小循环,实现各个区域市场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通过区域市场一体化,以交通、人口—产业集聚和信息化突破第一和第四地理本性的约束和限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市场辐射功能强大的多个区域经济增长“极点”。

第一,探索合理有效的政府行为模式,不断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协调发展。明确各地政府的作用是维护和保障公平竞争的区域市场结构,而不能成为地方间商品要素资源调配的直接力量。将要素市场化改革与跨区域流动等区域市场一体化测评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弱化GDP增长和财政收入等指标的评价作用,以此改变其激励机制,避免各自为政和“逐底竞争”,打破地方政府的“晋升锦标赛”治理模式,改变地方政府的“割据”行为动机。区域市场内部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定期编制、修订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规划,鼓励地方政府让渡部分行政权力,签订一体化发展协议,坚持“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原则,统一协调解决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合作事项。

第二,逐步消除区域内部户籍、社保、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的地区间不平等政策,促进要素和资源的充分自由流动。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制度,全面实行户籍准入条件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实现社会保障区域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统一区域内城乡土地市场,合理调配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土地开发,改建设用地指标由中央统一配置为按常住人口配额制,从根源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要素和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第三,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适时修订、更新《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平等对待、保护、监督监管各类市场主体。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进行增量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和存量政策措施清理,废除不合理和歧视性的准入退出条件,保障公平的竞争秩序。鼓励区域市场内企业间的收购兼并,扫除各类企业跨地区经营或迁移的障碍,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水平,实现区域市场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二)第二阶段:“扩散”——推动区域市场逐渐走向边界模糊、融合和扩展

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某些区域的“过密效应”必然出现,导致区域发展出现不经济状态,从而在市场价格的驱使下出现商品要素资源的“扩散效应”。这在地理区位上,体现为极化区域商品要素资源外流,突破第一地理本性的限制,区域边界逐渐走向边缘模糊和融合,促进周边地区发展。此时,需要逐步有序地扩展各个区域市场的地理范畴。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从早期的以上海为龙头的狭义小长三角区域发展,逐步向更加广阔的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从第一批15个城市逐步扩展到包括三省一市的全域41个城市。通过设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统一市场体系联建共享,区域市场内部“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成为全国典范,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向长江流域辐射的区域一体化市场。

首先,发挥区际外溢效应,充分挖掘潜在市场。现阶段,中国存在体量庞大的潜在市场,要通过区域市场范围的逐步“扩散”,有序拓展配置空间,合理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区域性统一市场的区际外溢效应,利用区域市场一体化在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的正面效应,促进各类商品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挖掘并培育区域市场周边急需发展的广大潜在市场,以此扩增国内市场容量,拓展超大规模市场的广度、宽度和深度。

其次,兼顾“扩散”速度与高质量发展,重视扩展区域的一体化融入。“扩散”过程要注意兼顾区域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合理评估全域一体化水平,充分考察测评周边地带的一体化市场融入能力,适时调整“扩散”速度和吸纳政策。“扩散”过程中,应全面对比原区域与扩展区域的政策设计,取缔倾斜性奖补政策,填平“政策洼地”,促进商品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带动扩展区域全面融入一体化市场。

最后,稳步推进“扩散”过程,切忌片面追求速度和体量。坚持区域市场地理范畴的理性扩张,充分利用区域一体化市场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分阶段有序吸纳周边地区的加入。以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衡量标准,坚持“成熟一个,吸收一个;成熟一片,吸收一片”。保持合理的区域市场规模容量,注意防范发展过程中的“贪大求全”,扎实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避免出现大而不实的现象。

(三)第三阶段:“联通”——全面推动区域市场之间的联通和开放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先有联通,而后有统一。在各个区域性一体化市场建成并不断扩展其地理范畴后,打破第四地理本性的制约,联通全国范围内各个区域市场的工作就成为重中之重。只有区域市场之间高效率高质量互联互通和开放,实现商品要素资源的跨区域自由流动,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促进平等竞争的优势。通过“硬设施”的联通和“软制度”的统一,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壮大市场主体,提升供需质量,扩大市场规模和市场容量,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首先,不断加强互融互通,优化区际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市场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市场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融通发展,消除过去比拼经济增速和规模的负面效应,避免低质量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同频共振,相向而行,取得各个区域一体化市场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合理有序推进地区间产业转移,发挥市场优胜劣汰功能,进一步优化社会分工,推动产业合理布局。

其次,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区际良性竞合。以企业为主体组建跨区域的技术、创新、人才合作平台,鼓励并引导区域市场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良性竞争,促使地区间竞争从围绕低端产业的同质化竞争,向基于自身比较优势的差异化竞争转变。完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相互借鉴学习,积极总结并复制推广各地政府推进区域一体化市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最后,协调助推互联互通,构建统一市场框架。中央政府要从全国层面出发,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产权保护、社会信用建设等工作的基础上,协调助推区域市场之间的开放联通,重视发挥交界地带、中间地带的连接和过渡作用,将各个区域一体化市场连成一片。打通区域之间的壁垒,统一基础制度规则,高标准联通市场基础设施,统一资本、劳动、商品和服务四大市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区域市场框架走向统一市场框架,最终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五、结论与建议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当前尽快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充分发挥大国优势的必要条件,也是未来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基于地理本性理论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区域市场一体化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空间推进路径上的必要选择。

当前,基于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体制性、机制性堵点。借鉴欧共体(欧盟)、美国和俄国等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经验,关键是要以促进区际商品要素资源充分自由流动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为抓手,采取区域市场专业化或一体化、区域市场扩展和区域市场联通等措施。

建议我国在有序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时,可以从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做起。例如,发展区域性大规模的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模糊行政区的经济界限;区域市场一体化要以企业为主体,鼓励区域间竞争性企业的兼并收购,以此产生一体化效应;要从鼓励地方政府间竞争,转向适当鼓励地方政府间的合作,首先消灭区域间的“断头路”、公共设施建设上的不经济、“三不管”地区存在等现象;适当让渡一些行政权力交给一体化推进机构,成立类似长三角地区那种由沪苏浙三地参与的生态环境合作示范区;鼓励进行区域内国家战略的复制,消除政策差异和歧视;等等。

猜你喜欢
本性统一区域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分割区域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统一数量再比较
区域发展篇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本性最美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