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洁田耕作模式关键技术分析

2023-03-23 04:09陈登胜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3年2期
关键词:耕作除草水稻

陈登胜

(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 公主岭 136105)

0 引言

水稻洁田耕作模式是一种水稻保护性耕作技术,利用水稻与配套除草剂的使用,既能降低化学除草的风险,也能减少除草剂用药的次数和用量,降低用药成本,避免杂草对水稻的危害,并能提高稻谷商品性(无杂谷)、从而增加稻谷的售价,提高农户经济收入。长久以来,水稻种植户都面临着除草的难题,随着农业技术快速发展,在水稻种植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效,高产栽培、洁田耕作模式被逐渐运用于水稻种植。根据水稻种植技术研究经验,分析水稻洁田耕作模式增产增效关键技术。

1 技术优点

1.1 增产明显

水稻洁田耕作方式可促使稻株个体生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利用单本稀植方式,通过三围栽培,确保植株密度的一致性,确保植株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不断提升单株生产力。在施肥阶段,通过“前促、中控、后补”等技术,实现适施氮肥,增加有机肥、磷钾肥。采取无水层灌溉方式,可实现水稻植株地下部分有效发根,且具备强大的根系结构。通过中耕除草方式,有利于根系成长环节的优化。通过上述技术方式,保证水稻种植的规范性管理,促使个体生产潜力被充分挖掘,有效提升水稻总体长势,确保水稻实现持续高产,一般增效30%以上且增产22%以上,促进种植户收入增加,进而提升其水稻种植积极性、主动性。

1.2 节约成本

通过水稻洁田耕作方式,在实现增产提质的基础上,减少了人工育秧,插秧及其除草的成本。通过无水层灌溉技术,无须保持水层,通过灌溉“跑马水”,可达到节水效果。通过有机肥的使用,为水稻种植提供全面营养,提升抗病虫能力,确保植株的优质生长,降低农药使用率,进而保护生态环境。

1.3 效益影响

1)生态效益。在水稻种植中,大力推广使用水稻洁田模式,可减少田间农药用量,是一种环保型和资源型水稻生产技术。通过水田耕作方式,可提升水稻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稳定性,解决水稻生产阶段的各类生态问题,例如农药污染、土壤侵蚀等,降低生态环境破坏,提升生物多样性,降低能源压力,促进生态效益提升。

2)社会效益。通过水稻洁田耕作方式,可促使水稻产业整体运营合理性的有效提高,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种植技术、产品结构的优化。同时,对于水稻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而言,水稻洁田耕种方式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使种植附加值增加,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降本增效。

2 技术要点

2.1 品种适宜

针对水稻洁田耕作模式,应选择抗逆、抗倒伏能力较强,分蘖力较高,高产早熟及适应性好的优质品种,通过水稻洁田耕作方式,可实现超高产目的。

2.2 播种适期

在水稻洁田模式下,为保证秧苗处于最适宜温度环境下生长,需按照区域生态、气候条件,做到播种适时,降低种子养分损失率。例如东北地区,5月初进行播种,保证播种量,实现精细播种,播种量应为4 kg·(667 m2)-1,在施肥方面,施用氮磷钾复合肥50 kg·(667 m2)-1,配合施加有机肥10 kg·(667 m2)-1,实现肥水管理。

2.3 直播稻轻简栽培

1)浸种。在浸种前,需进行晒种。浸种时确保水和种的比例超过4∶1。入水后2 h,捞取漂浮的空秕粒,每天早晚各换水一次。浸种2 d后,沥干水分,在30 ℃条件下保湿发芽。发芽过程中注意防止种子发烧、烂芽。在此条件下,24 h可以达到“根长一粒谷、芽长半粒谷”的播种标准。晾芽后用“拌得乐”50~60 g·(667 m2)-1与种子混匀覆盖30 min后播种。

2)播种。田面耙平8~12 h后即可播干谷种子,分厢定量、保证撒播均匀。播种时高抛利于种子均匀散开且快速入水。部分区域水面未淹没泥土,由人工拍打种子入泥。播催芽谷时厢面应无积水,播后注意预防鼠鸟害。

3)管水。干谷播后2~3 d保持水层,之后排水,田中如3 d内不能自然落干,按就近原则开沟排水。芽谷播后保持厢面湿润促早出苗。出苗后3叶前保持田面湿润无水层,遇连续晴天需适时灌溉跑马水。之后浅水上厢,促发分藥,不断水,至秧苗间开始互相遮蔽时,放水晒田。晒田一般持续10 d,直到秧苗叶片直立。幼穗分化至6期(个别能看见苞芽)时复水。复水后保持田间湿润不断水,至收割前1周排水[1]。

4)除草。秧苗1~3叶时,保持田面无水,使杂草茎叶露出。使用洁田稻专用除草剂27~30 mL兑50 L水,均匀喷洒到每株秧苗和土表。能安全高效预防和去除田间杂草。对个别地区及个别的恶性杂草应添加专用针对性的常规除草剂二次稀释进行化学除草。喷雾时保证全田不漏喷,均匀喷酒至每株秧苗及土表。施药以露水干后为宜还应注意当天的风向,切勿使农药飘洒至其他的作物及水稻品种上。用药后24 h内关水,防止新草滋生。喷药后15 d,如有漏喷杂草,可补喷除草剂。晒田前一般不断水,保持一定的水层。

5)补苗。4~6叶期,空间距离40 cm以上无苗区域,可以就近带土匀苗补栽,密处无须匀苗。

2.4 田间管理

1)精准施肥。在精准农业理念下,通过农艺技术、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使精准施肥成为一种技术变革。按照每一单元实际状况,对田间物质进行精准投入、管理。促使低效化、高能耗的传统方式,逐渐转换成高效化、低能耗的新方式。通过精准管理,可有效节省物资资源,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同时,开展精准施肥,需按照农作物生长肥料需求量、土壤状况,做到肥料的适时、适当投放,以有效满足不同时期的养分需求,通过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此外,提升化肥利用率,还有利于农业环境改善。精准农业技术主要流程为“获取农田信息—信息管理—分析决策—田间决策”。应按照“实时实地”原则进行氮肥管理。按照传统施肥方式,主要包含样品采集、测试分析及数据处理等过程,需花费大量物力、人力,检测时间较长,无法提升其时效性。例如由于氮元素影响,大多数作物会出现显著症状,如缺氧状况会引起老叶失绿;由于多氮影响,叶片颜色变深,导致枯菱延迟,利用典型症状进行信息监测,运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方式,可促进水稻品质、产量关系的有机协调。处于田间条件下,通过叶绿素仪器开展农作物营养状态检测,不同水稻生长时期,所检测结果也存在差异。所以,应处于最佳时间进行测试,以确保测定结果科学性、准确性。以水稻为例,最佳测定时机是9~10叶期,最佳测定部位是叶片中部[2]。同时,在测定结果上,因试验点不同,结果也存在差异。为此,需建立独立诊断指标,运用叶片的相对叶绿素仪器,显示水稻的氮营养状况是否合理。

2)科学灌溉。水稻洁田耕作在水稻灌溉方面可采取好气灌溉方式。其优点在于,有利于提升土壤氧气,避免地表裂纹伤根。因水稻秧龄较短,在播种后,可灌溉一次跑马水。处于分蘖后期,再灌溉一次跑马水,通过干湿灌溉方式,可提升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的良好生长,实现分蘖早生快发。在成熟之前,可在6 d左右断水。处于分蘖后期,可采取看苗晒田方式,降低无效分蘖概率,提升分蘖成穗率,进而增加根系活力。

3)适时除草。在水稻洁田耕作模式下,由于浅水灌溉方式无法实现以水压草,导致杂草极易生长,需适时进行除草。在中耕期,应适时开展中耕,促使根系生长发育环境优化,并结合分蘖肥进行除草。如需采取化学除草方式,可使用除草剂兑水喷雾,或农得时拌细土撒施方式,在施药6 d内,严禁排水。

4)病虫害防治洁田稻能有效抗红叶病(细条病)。与此,按照季节不同,纹枯病、稻苞虫、稻飞虱等病虫害时有发生。在病虫害防治中,需按照季节性特点,选择三环锉可湿剂、扑虱灵等进行综合防治[3]。

3 实施的建议

3.1 提升水稻种植经营主体培育力度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环境不断变化,要提升水稻种植效益,需强化新型农民培养,注重技能培训的同时,还需促进农民学习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的提高。所以,农业管理部门应从理念、机制等方面着手,注重经营主体培育。1)创新培育机制,促使水稻洁田种植主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针对水稻种植大户及专业合作社,需完善个性化培训,鼓励其通过空余时间参加职业教育,促进其经验管理理念的提升,不断提升风险意识。2)优化农技推广。为农民提供更为优质、科学的农业服务。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需多方面引进农业专业人才,与农业高等院校加强合作交流,提升人才输出力度,采取定向招聘模式,弥补农业专业人才空白,提高农业经济团队综合素养,促进水稻洁田耕作模式的推广。3)立足政府角度,促进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提升信息化投人,促进农村信息网络全覆盖。通过建立农技推广平台,农民利用移动客户端,接收最新农业信息、农技知识,了解农业动态,为农民提供更为科学的学习平台,促进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

3.2 促进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农业技术创新,尤其是农业经济管理,应结合农技研发,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优化和维护力度,保证农业生产工作有序进行。对于农田水利和电力工程,需加大建设力度,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此外,还需积极探索农业技术的创新方式,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生产作业、机械作业能力。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运用现代农业机械,根据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加大各类农业生产设备、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农业装备的优化升级[4]。

3.3 促进控释肥料、缓释肥料的使用

肥料养分释放的强度、时间,以及作物需求不平衡,是化肥利用率较低的最主要原因。肥料的养分释放与农作物品种存在紧密联系。使用控释、缓释肥料技术,是按照农作物养分缺失状况,合理选择控释肥料、缓释肥料的方法。缓释肥料的运用,可达到延长肥效和延缓释放的效果,控释肥料融合了缓释、促释技术,对养分供应进行充分调控。脲醛肥是最早运用于农业生产的缓释肥料,随着缓释肥料不断发展,逐渐研发出控释肥料,长效尿素、长效碳铵是农业生产运用最为广泛的控释肥料。

3.4 提升精准支农力度

1)传统支农政策一般是通过覆盖性补贴或激励性补贴方式,水稻洁田耕作模式推动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为此,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可采取环节性补贴和功能性补贴方式,优化水稻产业的资金支持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稻种植投资,促使水稻产业资金渠道延伸。2)对于规模性经营主体,应适度提升补贴力度,按照区域实际,适当调整规模补贴支持、标准范围,尤其是绿色防控及机库棚的补贴应具有政策引领作用,引导水稻种植户优化基础设施,运用先进生产技术,促进耕地改良。通过先投资、后补贴方式,对于非粮化或非农化行为,需采取一定惩罚处理,严格打击专项补贴的套取行为。3)加强和金融保险业合作。依靠金融保险业,积极参与水稻种植投资与支持。针对规模化大户,在农机购买方面,可建立绿色通道。同时,金融保险业应开发多样化保险类型,减少水稻种植风险。

4 结语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水稻种植历史,在农作物体系中,水稻作为五谷之首,极大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所以,农业生产必须加大水稻种植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按照不同区域实际,对种植技术进行优化,有效提升水稻种植效益。此外,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加快经营主体培育,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提升肥料利用率,提升精准支农力度,不断推广水稻洁田耕作模式,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提升,推动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03)

猜你喜欢
耕作除草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玉米除草、追肥 记住这些“黄金时段”
除草记
小麦播种后 除草最佳时间别错过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水稻花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