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2023-03-23 05:27陈建兵郭小铭
关键词:历史进程中华民族民族

陈建兵, 郭小铭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余年以来,党和人民谋求历史主动,经过不懈努力,彻底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历史面貌,中国社会呈现出愈加美好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7这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前景的规律性把握,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再次强调了这一重大判断[2]94。深入理解这一重大判断,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律和趋势,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机遇,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重大判断的提出及研究述评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大历史观,以战略眼光审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重大判断的提出在认识上经历了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3]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趋势作出判断。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括为“中国梦”,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35-36,并从历史发展长河审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明确指出民族复兴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4]8“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4]12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民族复兴的发展规律和前进趋势,郑重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7。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重大判断提出后,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黄群慧指出,党领导下的民族复兴进程顺应了人心所向的历史大势与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阻挡[5]。朱国栋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铁的必然性”,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体现为“历史道路的选择、历史的连续性和历史的加速性”[6]。杨凤城从党百年奋斗历史主题的高度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认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定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7]。马宏伟着重分析党引领人民的百年奋斗史,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在于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把中国人民组织起来了;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活跃起来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正在不断把全党全国人民凝聚起来[8]。刘吕红从党百年历史的时空场域分析民族复兴的出场语境与实践叙事,指出统摄近代百年劫难史、党的百年辉煌史、“现代化强国”的百年目标才能科学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9]。

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前景,国外学者提出了两种对立观点。一些学者立足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战略构想、人民期待、国家实力等角度进行论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如胡里奥·里奥斯(Xulio Rios)认为,中国梦不是乌托邦,而是中国的愿望和抱负,这个梦想并不遥远,经过长期努力后可以实现[10]。穆罕默德·贾拉尔(Muhammad Jalal)指出,“中国梦是对未来的战略性愿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大国梦想。”[11]另一些学者则持消极悲观态度,认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中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挑战。如莫汉·古鲁斯瓦米(Mohan Guruswami)指出,实现中国梦的最大挑战来自美国,美国会全力遏制中国,让中国只保持第二位[12]。亚历山大·拉林(Alexander Larling)认为,实现中国梦的困难和障碍主要来自国内发展问题,把生产从出口转向国内市场,以及腐败问题、教育问题、资源问题等[13]。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看,一方面,国内学者、部分国外学者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民族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另一方面,部分国外学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表现出消极悲观态度。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历史事实层面的阐述,从揭示历史规律的高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因而,学界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发展前景的相关研究,迫切需要从历史规律的高度开展深入探究,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重大判断的依据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不仅是从宏阔历史长河中总结过去、辨明现在、探寻未来作出的规律性判断,而且是党在民族复兴紧要关头、关键阶段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战略性判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站在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高度,从13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强调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2]9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重大判断具有坚实依据。

(一)中国共产党更有力的坚强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政治保证

中华民族复兴呼唤先进政党领导,先进政党领导成就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政治保证。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事业,一刻也不能没有人民群众的合力推动。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革命、不懈建设、改革创新、自强自信,一刻也不能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昭示了其成为民族复兴事业领导核心的历史必然。基于对历史使命的坚守、对民族复兴的渴望,中国共产党100余年来一切牺牲、努力与奋斗彰显出强大的价值聚合力、实践牵引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哪有社会主义中国?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哪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再次强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95中国共产党拥有最先进的阶级基础、最坚实的群众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共产主义。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民族复兴事业才能顺应历史潮流、回应人民期待,这是民族复兴与党的领导之间最重要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事业的深入推进,对党的领导与民族复兴关系的理论认识也上升到新的高度,这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一个重要基础。100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民族复兴进程迅速推进,成就不断积累,进一步认识党的领导与民族复兴的内在关系,从一般性历史经验总结向理论层面深化和提升就成为必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国家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民族大团结等高度审视党的领导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重大政治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化认识党引领民族复兴的内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15]355因而,我们只有对理论的认识愈加清晰和明确,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愈加坚定和自觉。

全面从严治党,在管党治党中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把党锻造成理论上成熟、行动上有力的坚强政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政治保证。加强党的建设,从严管党治党,党的领导基础才能更加坚实、领导成效才能愈发巩固。新时代党纵深推进自我革命,针对长期以来自身存在的“伤症”“毒瘤”,下大力气予以“疗伤”“祛毒”。党的政治建设深入推进,“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深入人心,有序、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广泛实现。依托主题教育活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教育活动在全党有序开展。党内制度法规更加完善、体系逐步健全、治理更加有效。反腐败斗争向深层推进,哪里有腐败,哪里就有监督“利剑”、铁腕治理,党的肌体更加康健、更具活力。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序推进中,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极大提升。正是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2]5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加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雄厚坚实的经济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物质保证

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16]53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凌、中华文明蒙难,深层次原因就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坚船利炮攻击下败下阵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在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之上。10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国立制、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在经济层面上说,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民族复兴事业奠定物质基础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的经济基础更加雄厚、坚实,成为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重要物质保证。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和质量显著优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新中国成立后的不懈建设、改革开放的鼎立助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总量大幅度跃升。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7]显示,2020年,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已达17%左右,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成为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我国GDP达101.59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经济结构和质量也显著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高;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实践证明,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2]60“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2]61,中华民族复兴不可逆转具有更加坚实的物质保证。

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支撑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发展,这是保证经济持续进步、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重要条件。新时代党准确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形势,锚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方向,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站在理论、历史、时代的高度,高屋建瓴地回答了发展动力、方式、价值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和实践遵循。在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8]19,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280,体现了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发展性质、发展方式认识的深化,这既是经济制度的成熟,也是理论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过程中,科学认识、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针对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制约,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高质量发展;以自力更生为基点,同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当前经济发展有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支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行稳致远的中国经济航船必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踏步前进并迈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三)更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制度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4]119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复兴的每一阶段都伴随着制度体系的创设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随之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三大改造完成随之创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推进随之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体系的不断建构与完善,有力促进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相伴相生,为推进这一伟大进程提供了坚实制度保证。

新时代党坚持革弊与建新相结合、立制与施治相统一,稳步推进制度建设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效能加快提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制度建设,突出强调体制机制完善与治理效能提升,将搭建成熟的制度建制、拥有现代化的治理能力作为改革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2035年我国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至 21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4]22-23。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聚焦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贯穿其中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制度体系的完善定型,不断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20]254-26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定位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理论上进行专题研究,实践中加快完善部署,以完善“中国之制”来支撑和提升“中国之治”[19]269-298。新时代以党的领导制度为统帅,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主体,以静态制度优势转化为动态治理效能为着力点的国家治理体系愈发成熟,为民族复兴不可逆转提供了坚实制度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巩固提升,在制度自信基础上推进制度自我完善,为民族复兴不可逆转提供了更为深远、更加稳定的推动力量。制度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人民心理和情感上的反映,具有重要价值。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完善的整个过程,以及制度设计、运行、监督的各个环节都深蕴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准则。由于人民性的价值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自我完善,才能为民族复兴提供持续不断的制度支撑。

(四)科学思想和先进文化是引领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善于利用思想文化产出精神成果,为民族复兴注入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仅为党领导人民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提供了科学思想武器,而且唤醒了中国人民思想上的主动意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系列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开创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发展、中国国情、改革开放实践进行新结合,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创新和文化发展中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153明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发展全局、民族复兴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党相继召开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聚焦不同领域对思想文化建设进行顶层部署和总体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同时,组织开展一系列建党周年庆祝活动、英雄人物纪念活动、重要战役纪念活动,深刻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对英烈的敬仰,唤醒了党与人民的集体记忆,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2]72,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任何民族想要发展进步、立于时代之巅,一刻也不能脱离理论思维和思想之光,坚持理论创新是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的背景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48,成为重大时代课题。在回答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48这一指导思想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脉象、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方向,又放眼世界回应全球治理、人类发展的共同问题,具有重大理论、实践和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被写入党章和宪法,而且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为民族复兴不可逆转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三、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机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是党把握中国社会发展情势、总结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对民族复兴实践进程和总体趋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社会历史规律不等于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社会历史规律需要通过社会历史主体的自觉行动来为自己开辟道路,这是社会历史规律与社会历史主体实践的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4]12当前,我们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不仅要基于规律把握总体发展趋势,在“理论上”科学认识民族复兴已步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增强信心和决心,更要从“实践上”牢牢把握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机遇,加速推进这一进程,最终实现伟大梦想。

(一)纵深推进“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的建设,既是推动民族复兴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无论时代环境如何变化,协调推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是百年来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条基本经验。新时代牢牢把握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重大机遇,要深刻认识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纵深推进“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

将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推向前进,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历史和实践证明,每一关键历史阶段都特别需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带领人民渡过激流险滩、推进伟大事业。当前,民族复兴进程已不可逆转,进入了关键历史阶段,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推进这一历史进程,显得尤为重要。坚定落实“两个维护”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前提与关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2]50我们置身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尤其需要把握党领导的必然逻辑,不断巩固党中央权威,维护领导核心在党中央及全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此外,还要着力跟进制度建设,不断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新时代要按照拥戴核心、维护权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本立场、原则和价值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建设,在民族复兴过程中同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化表达和机制化构建。

将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推向前进,必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具有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一以贯之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建设保证自身的先进纯洁、坚强有力是内在前提。唯有以全面从严治党支撑党的全面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坚强保障和美好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15]589新时代推进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对强化党的领导效能、提升党的建设效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在思想上摒弃从严治党“差不多了”“歇歇脚”的想法,坚持“赶考”永远在路上,保持忧患意识;在实践上深入推进自我革命,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落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二)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客观存在的一对基本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对关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从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动乱困苦源于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到倡导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团结世界上一切和平进步力量巩固人民政权,再到看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潮流,通过对外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民族复兴始终伴随着中国人民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正确认识与科学把握。新时代牢牢把握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重大机遇,同样需要正确认识、科学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动态关系,统筹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科学认识“两个大局”,增强战略定力

从世界发展现状看,第四次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世界格局、全球治理、文明结构正经历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大变局”是正在发生的既成事实和发展趋势,是民族复兴进程无法规避、必须面对的外部环境和国际条件,同时也是广阔平台和重要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21]3从大局观、大历史观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外在条件和难得机遇,民族复兴也必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加速推进、得以实现,任何敌对势力和干扰因素都不能扭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趋势。

2.协调推进“两个大局”,提高统筹能力

我们要统筹好“两个大局”,对外要继续推进开放战略,建立更高水平的对外经济关系,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提高国际治理能力和话语权;同时,要坚持敢于斗争这一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发扬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同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一切势力斗争到底[2]84,有效防范和化解来自国际社会的不确定性及风险,为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争取更加有益的外部环境、赢得更加宽阔的国际空间。在国内,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解决好我们自身的问题和短板,协调推进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要增强战略主动、提高统筹本领,加快形成“两个大局”内外联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局面和态势。

(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群众是推进民族复兴的主体力量,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2]235过去,我们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领导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获得了骄人成就。如今,我们在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阶段,依然需要紧紧依靠人民来推进这一历史进程,而依靠人民必须为了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重要彰显,也是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和集中体现。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共同富裕目标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进展。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愈发全面、多样,对共同富裕也有了更高阶的期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所要实现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主体更为广泛、衡量标准更高、内容更加丰富的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程度、民族复兴进程在人民生活层面的体现和反映。新时代实质性推进共同富裕进程,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实现高质量、深层次、全方位、内涵式发展方面出实招、谋实效。

2.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蕴含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性和实践指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基层民主等一系列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逐步确定并走向成熟,人民当家作主有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当前,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必须以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为保障,着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要在政治生活的所有方面、所有领域、所有环节都贯穿和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具体来说,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将人民民主的价值原则体现在理念、制度、政策等不同层面,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等不同环节,落实到选举民主、党内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基层民主等各个方面。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民族复兴前进方向和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2]91党领导的民族复兴史,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党带领人民探索正确道路,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进的历史。正是在正确道路的指引下,中华民族才有了掌控自己命运的坚实底气与坚定决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15新时代牢牢把握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重大机遇,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丰富内涵,是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速前进、顺利实现的正确道路,必须要坚持好、发展好这条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生产力与人的协调发展,提倡全面、综合、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着眼中国特殊国情,是被实践证明的了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照搬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老路,也不复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而是党领导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质性、贴近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形成的新路、正路。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要有高度的道路自信,沿着这一道路的正确轨迹不断向前。同时要清醒认识到,道路自信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而是要直面新问题、新挑战,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持与发展中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猜你喜欢
历史进程中华民族民族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立法的历史进程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