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中耕次数对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3-03-23 06:27谭高勤
乡村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塔城地区穗位测产

郭 飞 宋 军 刘 安 谭高勤

1.塔城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 塔城 834700;2.塔城地区农牧机械技术推广站,新疆 塔城 834700;3.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塔城地区分校,新疆 塔城 834700

0 引言

在玉米栽培中合理中耕,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抗旱能力和整齐度,增加穗粒数,实现玉米蹲苗等。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每667 m2玉米种植密度超过7 000株,合理进行中耕显得越发重要。但由于目前塔城地区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加之受到成本、接受度等各种因素影响,当地种植户忽视了中耕技术的应用。为有效推广中耕技术,2021 年塔城地区农业农村局、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地区农牧机械技术推广站在托里县进行了玉米高密度种植条件下中耕次数对其产量影响的试验。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21 年,试验在托里县阿克里别斗乡也格孜库勒村进行,当地土壤为栗钙土、壤土。供试玉米品种为耐密植、高产、中晚熟的华美1号。

1.2 试验区设计

核心试验示范区面积40.00 hm2,每个处理13.33 hm2左右,采用大田种植。当地玉米种植模式为全程机械化、不进行人工间苗,但为保证667 m2株数一致、数据准确,每个处理选3 个面积为20 m2的取样点,样点内人工间苗,保证667 m2留苗8 300株。采用不同中耕次数作为变量:处理1(中耕2 遍),分别在玉米有3 片可见叶、6 片展开叶时中耕一次,第一次浅中耕(深度为8~10 cm),第二次深中耕(深度为15 cm);处理2(中耕1 遍),在玉米有3 片可见叶时浅中耕一次(深度为8~10 cm);处理3,免中耕。采用机械条播机宽窄行播种,行距为(60+40)cm,平均株距为15 cm。中耕采用中耕机在玉米宽行间进行,距种植行30 cm,幅宽100 cm。采用无覆膜种植,滴管带铺设在窄行内,幅宽70 cm。

播种前,用吡虫啉等药剂对种子进行处理,防止病菌入侵,减少地下害虫危害。2021 年4 月6 日播种,每667 m2播种8 900 穴、保苗密度超过8 000 株。为保证出苗率,采用干播湿出技术;样点外不间苗,种植全程机械化。全生育期滴水10 次,每667 m2总进水量不超过400 m3。苗期每667 m2补水14 m3,大喇叭口期第一次滴水,每667 m2滴水45 m3,头水后及时滴第二次水,间隔不超过10 d;以后每隔10 d滴一次水,每667 m2滴水40 m3。在全生育期内,随水滴肥,每667 m2追施尿素40 kg、磷酸一铵30 kg、硫酸钾15 kg、七水硫酸锌1 kg。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1.3.1 玉米株高及穗位高测定。于玉米蜡熟期,在样点内使用铝合金塔尺每个点连续测量10 株玉米植株高度、穗位高度。植株高度测量玉米根部到雄穗顶端自然下垂的距离,穗位高度测量玉米根部到雌穗根部的距离。株高整齐度、穗位整齐度根据张焕裕[1]的作物农艺性状整齐度指标方法计算。整齐度=(样本该性状平均值-标准差)/样本该性状平均值×100。

1.3.2 测产。记录每个处理样点内的株数、空秆数,结合考种百粒质量、穗粒数,计算玉米测产产量[2]。样点内实打实收。玉米测产产量=[(667 m2穗数×穗粒数×百粒质量)×10-5]×0.85。

1.3.3 考种。于收获前每个处理样点内取10 穗玉米带回室内,混合后随机选取20 穗进行考种,记录果穗长度、果穗秃尖、穗直径、穗行数、果穗质量、芯直径、果穗粒质量及出籽率,脱粒测百粒质量,使用PM-8188-A 谷物水分测量仪测定籽粒水分含量,折算成14%水分,取平均数值[3-5]。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下玉米田间群体质量比较分析

由表1可知,处理1的玉米平均株高为278.00 cm,较处理2高12.45 cm,较处理3高49.58 cm;处理1玉米株高整齐度为96.70,较处理2 高0.21,较处理3 高0.64;处理1 玉米平均穗位高106.33 cm,较处理2 高20.93 cm,较处理3 高25.70 cm;处理1 玉米穗位整齐度为88.35,较处理2高0.45,较处理3低1.34;处理1玉米穗位系数为0.38,较处理2 高0.06,较处理3 高0.03。相比于处理1,处理2 玉米的株高、株高整齐度、穗位高、穗位整齐度、穗位系数都有所下降,处理3株高、株高整齐度、穗位高下降明显。

表1 不同处理田间群体质量的比较

由表2可知,中耕次数与玉米株高整齐度、穗位整齐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中耕次数与玉米株高整齐度相关系数R²为0.962 1,直线回归方程为y=0.32x+96.097;中耕次数与玉米穗位整齐度相关系数R²为0.517 7,直线回归方程为y=-0.67x+89.317。此次试验示范中,中耕次数对玉米株高整齐度的影响大于对穗位整齐度的影响,但穗位整齐度与玉米产量的关系同样密切。

表2 中耕次数与玉米株高、穗位整齐度的相关性

2.2 不同处理下玉米穗部性状的比较分析

由表3可知,处理1玉米果穗长度为15.86 cm,较处理2低0.23 cm,较处理3高0.20 cm;处理1玉米秃尖长度为1.57 cm,较处理2低0.39 cm,较处理3低0.20 cm;处理1 玉米穗直径为5.02 cm,较处理2 高0.06 cm,较处理3 高0.23 cm;处理1 玉米穗行数为16.20 行,较处理2 高0.90 行,较处理3 高1.20 行;处理1 玉米果穗质量为215.21 g,较处理2 高2.76 g,较处理3 高23.28 g;处理1 玉米芯直径为2.39 cm,较处理2 低0.01 cm,较处理3 低0.13 cm;处理1 玉米果穗粒质量为179.32 g,较处理2高1.57 g,较处理3高29.72 g;处理1玉米出籽率为83.32%,较处理2 低0.35 个百分点,较处理3 高5.37 个百分点。处理2 玉米各穗部性状指标值基本在处理1与处理3之间,处理3玉米各穗部性状指标值基本为3个处理最小。

表3 不同处理下玉米的穗部性状表现

2.3 不同处理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比较分析

由表4可知,处理1每667 m2果穗数为8 155穗,较处理2 高57 穗,较处理3 高261 穗;处理1 玉米空秆率为1.98%,较处理2低0.52个百分点,较处理3低3.22个百分点;处理1 玉米果穗粒数为521.75 粒,较处理2 高27.95 粒,较处理3 高32.80 粒;处理1 玉米百粒质量为31.54 g,较处理2低1.43 g,较处理3高0.68 g;处理1玉米容重为537.64 g,较处理2 低21.26 g,较处理3 低34.89 g;处理1玉米667 m²产量(测产)为1 140.73 kg,

表4 不同处理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比较

较处理2高20.04 kg,较处理3高128.27 kg;处理1玉米每667 m²实收1 143.50 kg,较处理2 高32.20 kg,较处理3 高135.80 kg。处理1 产量构成要素数值与处理2差距不大,但与处理3差距较大。

3 结论与讨论

此次试验结果表明,中耕2遍的玉米每667 m2测产产量为1 140.73 kg(实收1 143.50 kg);中耕1 遍的玉米每667 m2测产产量为1 120.69 kg(实收1 111.30 kg);免中耕的玉米每667 m2测产产量为1 012.46 kg(实 收1 007.70 kg)。中耕2 遍的玉米株高、整齐度、穗位高最高。在玉米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种植户可通过中耕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玉产量。因此,在生产实践中,种植户应根据生产要求合理进行中耕,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

猜你喜欢
塔城地区穗位测产
有机物料还田对夏玉米穗位叶光合性能及氮代谢的影响
小麦不同穗位籽粒品质和形态性状分析
小麦测产迎丰收
利用大刍草渗入系群体定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
桑园全年免耕周年套作技术进行专家测产
塔城地区皮棉公检量突破30万t
多年秸秆还田后减追氮肥对玉米穗位叶光合特性和衰老生理的影响
塔城地区纤维检验所顺利完成2016年度棉花仪器化公检工作
差一点点也算失败
2014年武山县全膜玉米测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