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

2023-03-23 02:45高雅麟
阅读时代 2023年3期
关键词:手迹后辈兰亭集序

高雅麟

每年除夕前夜,父亲总在家中挂上先祖画像。无论是牌位还是画像,在我眼里,都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在画像的顶端有“如在”两个字,忽然让我怦然心动——父亲告诉我,那是爷爷的手迹。

这个手迹让我联想到爷爷“沐手敬书”的《朱子家训》,常年悬挂于堂前,可惜现在已经遗失。先人留下的字迹,是最好的纪念与遗产。总觉得我们后辈没有保管好,实是憾事一件。好在找到了一张草稿,是爷爷的亲手笔迹。

每逢正月初一,高氏祠堂也会悬挂更早的先祖画像,供整个村庄的后辈们祭祀缅怀。只是对每个村民而言,似乎对画像中的人,鲜有人问津。这就更让我对“如在”二字耿耿于怀。

“如在”这个词组搭配,课本上从没讲过,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在想:是不是指在祭祀时,我们面对那些挂在堂前画像中的人,要觉得他们就像还活着一样,站在我们的面前?今天,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果然如此:“如在,汉语词语,谓祭祀神灵、祖先时,好像受祭者就在面前。”

我想,当爷爷在写“如在”两个字时,在抄录《朱子家训》时,一定也有《兰亭集序》中同样的感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然而,我对爷爷书写的《朱子家训》的敬仰,绝不亚于《兰亭集序》。小时候,我对文字的内容似懂非懂,这都不重要,那一笔一画的字体,足以让我想象爷爷书写之时的情景,我相信情之所至,与王羲之实无差别。我不知道爷爷当时的年龄,想必他在书写时一定心潮起伏,飽含着自己的人生感悟,满怀着对后辈的美好寄托与发自肺腑的谆谆教诲之情。

虽然那幅《朱子家训》已经不在了,但当我面对“如在”二字时,不仅仅有对爷爷书法水平的敬佩,更是对这二字的内涵有了深深的理解与感悟。“如在”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怀着对过去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敬畏吧。

每年春节回家过年,总有一种感慨:再也没有小时候山清水秀的家乡了。昔日郁郁葱葱的松树林早已被如今鳞次栉比的厂房所代替;踏上去软绵绵的田间小路早已消失,如今坚硬的水泥路面上车水马龙;那金黄色的稻田,只是偶尔在梦中出现,如今间或有前辈们在空地上开垦些菜地,零星的绿色点缀着一点生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高耸入云的烟囱与冷却塔,似乎让人闻到刺鼻的味道,塔上笼罩的雾气,让人明显感受到光照时间的缩短。这些都折射出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环境一直是当下我们所关注的焦点,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我不知道,这是每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心中所怀有的乡愁情结作祟,还是由于现实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让人那么怀念蓝天碧水,或许两者兼备吧。我们早已习惯于享受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成果,但总是怀念农耕时代的诗酒田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时候确实是一对矛盾体。

如花美眷,终不敌似水流年;心若磐石,逃不脱沧海桑田。似乎只有几棵百年古树,是我们村庄里最有生命力的见证。那些储存于记忆中的人、事、物,也仿佛有附于此,呈现“如在”的状态。面对被历史车轮淘汰的一切,或是被物质挟持的精神财富,只有保持“如在”的心境,才能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社会中,保持内在的从容;只有保持“如在”的心境,才能够在众多的偶然性中,看到稀缺的必然;只有保持“如在”的心境,才能够在这个无情的世界里,多情地活着。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责编:王晓静

猜你喜欢
手迹后辈兰亭集序
名家手迹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王力手迹
郭老致徐孝穆函手迹
前后辈文化,韩国人的处世之道
观电视剧《毛岸英》感作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陈半丁自述(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