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教育体系改革策略研究

2023-03-23 02:01王灿雄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双创应用型培育

王灿雄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经济与管理系,福州 350002)

党的二十大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阐释了双创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高校创新创业提升至全新高度。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育的主要阵地,基于创新创业背景下推动高校教育体系改革,培育契合时代特征与需求,兼具应用技能与双创素养的高质量人才,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课题。为此,高校应深化应用型双创人才培育教育体系研究,厘清应用型人才培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关系,突破当前人才培育困境,以应用型双创人才培育助力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

1 应用型人才培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关系

(1)二者均以应用能力培育为核心目标。应用型人才培育基于社会需求导向,强调培养人才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亦能灵活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始终坚持学生主体性实践和学以致用的育人原则[1]。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及教学效果均在于“用”,可见二者相同的应用属性。(2)二者教学模式均与实践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育的专业技能应用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均需付诸实践体现,通过实践锤炼巩固。(3)应用型人才需要培育双创能力。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学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特点鲜明,既要求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掌握专业知识与岗位技术技能,亦要求学生在专业领域开拓创新与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的现实需要。

2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困境

2.1 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应试教育理念尚未完全摒弃,疏于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育教育。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过程中,组织实践教学通常用证实已知结果来训练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而对于应用型双创人才来说,要求针对性培养学生创新思考、创造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等。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理念与时代发展衔接不畅,缺少时代性的教育理念和精准的人才培育定位。究其原因,高校教职工尚未统一思想共识,对创新创业与应用型人才培育的内在互动关系解读不深,难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育中,掣肘着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2.2 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校均已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但在应用型双创人才培育中,课程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逐渐显现。一方面,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衔接度、融合度较低,课程教学内容相互独立,难以协同培育学生专业双创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开发不均衡,课程建设以高校内部理论课程为主导,校外实践课程开发力度薄弱,使学生缺少参与校外实践课程学习的机会,影响学生双创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发展。

2.3 政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政校企深度协同合作,促进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是适应创新创业背景、提高学生应用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有效举措[2]。如今政校企之间协同联动不足,尚未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高校难以厘清协同育人中的各主体定位,职责权限划分不够清晰,各主体的功能发挥不够透彻,影响了应用型双创人才培育的整体质量。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未针对性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文件与优惠措施,企业与高校之间缺少资源共享平台与互联互通渠道,企业参与产教融合育人的热情和动力匮乏,高校无法为企业提供实际益处,影响政校企“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不利于提高应用型双创人才的社会适应力。

2.4 双师双能型教师不足

高校在应用型双创人才培育中,对教师业务素质与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与质量不足,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面临的现实困境。创新创业与应用型人才培育教育相结合,教学从理论主导转化为与实践紧密关联,教学内容以实践知识和应用技能为核心。而部分高校教师尚未适应人才培育模式的转变,未能与时俱进更新育人理念和知识结构,自身综合素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另外,高校方面忽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对教师缺少定期内部成长培训,缺少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主动性,使教师缺乏应用型人才培育教育体系改革的内在动力。

2.5 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育质量尚未构建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对学生双创素养、应用能力评价内容和指标适应性不强。部分高校甚至直接照搬其他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模式,未充分结合创新创业大背景以及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专业技能应用等,缺少具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使高校无法精准把握应用型人才培育成效,难以发挥考核评价的反馈促改作用。另外,社会、行业、企业作为重要的育人主体,高校未将社会与行业人才需求、企业用人标准纳入考核评价主体,导致应用型人才培育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有效性。

3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教育体系改革策略

3.1 创新教育理念,提升应用型人才培育定位精准力

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育教育体系改革实践中,应注重教育理念创新,以科学理念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保障教学及人才培育定位的明晰性和精准性[3]。一方面,聆听时代潮音,改变教育理念。高校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需直面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需求,面向中国制造2025、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互联网+”行动计划办学,进一步细化办学理念、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办学定位。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扎实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应用技能较强且具备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双创人才。另一方面,顺应时代变化,凝结思想共识。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立足发展新阶段、贯彻教育新理念,以服务高校应用型双创人才培育。组织全校教职工教育思想理念研讨大会,统一思想认知,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的内涵与重要性,以及高等教育为国家产业发展服务的基本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力度,既要培育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基础,也要着重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只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顺应时代变化,将社会需求与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驱动重构应用型人才培育教育体系,方能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4]。

3.2 优化课程建设,强化应用型人才培育核心竞争力

课程建设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的关键着力点,高校应立足于创新创业背景下完善的课程体系。一方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融合,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既要高度契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也要适应市场发展形势与社会需求,还要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开展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注重应用技能、双创能力的养成,促进学生成长为高质量应用型双创人才。另一方面,促进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校内理论课程教育夯实应用型人才理论基础,校外实践促进知识应用于实践,实现实践技能转化,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因此,基于创新创业背景下,应从理论知识教授和实践技能培养双重维度着手。在校内理论课程教学中,适当引入实际创业项目、案例分析讲解,替代生硬化、刻板化的口头讲述,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项目设计、开发、运作,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夯实专业知识与双创理论基础;在校外实践课程教学中,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共建实践课程,利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在假期实习实践,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大三、大四实习阶段,实践课程以参与企业生产工作为主导,在感受企业文化、累积工作经验中生成创新创业想法,为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应用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课程建设应瞄准应用型双创人才核心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课程结合育人,强化应用型人才培育核心竞争力。

3.3 深化产教融合,增进应用型人才培育社会适应力

高校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政校企协同应用型双创人才培育教育模式。政府、企业、高校作为应用型双创人才培育的协同主体,应加强联动合作,多线并行培育高质量应用型双创人才。第一,发挥政府指导功能,建立产教融合协调机制。政府应出台激励政策,给予充足的财政补贴支持,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统筹地方高校及企业双创教育、专业教育资源,在政府引导下确立应用型双创人才培育方向与目标,协调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各类问题。同时,搭建线上信息公开共享平台,校企双方优质资源经由该平台互传互通,最大程度给予政府部门支持[5]。第二,发挥企业传导功能,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企业应提高应用型双创人才培育主动性,积极提供优质资源和项目,与高校协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科研机构,打通校企合作渠道,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双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创业项目开发、项目研究,针对性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帮助企业完成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互惠共赢。发挥高校主导功能,拓展创新创业应用能力训练载体。高校应以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园、校内外实践基地为载体,开展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每学期选派学生代表,奔赴企业一线参观考察、实践学习,共同参与项目研发、技术创新、课题研究等,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育应用型双创人才的素质与能力。此外,高校利用学科竞赛持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构建知识、技能、综合实践、创新创业等类型学科竞赛,引领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创新实践,全方位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3.4 加强师资建设,提供应用型人才培育要素保障力

高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遵循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原则,建设一支适应办学规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师德师风水平,为应用型人才培育提供要素保障力[6]。首先,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高校应意识到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所需高层次人才,出台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拓宽高校优质师资引进渠道和途径。面向高层次人才出台针对性管理办法,实施“一人一策”“一人一议”,加大力度引入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学历、职称水平。其次,完善教师内部培养成长体系。教师入职后职业成长和发展同样至关重要,高校应每年定期组织新入职教师参与岗前培训,加大青年、中年教师双创素质培养,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攻读更高学位、提供科研经费支持等,加快高校教师成长发展速度,提高其科研素养与能力,使其善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应用型人才培育教育工作。最后,推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高校内部定期组织师德警示教育大会,编制印发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手册,引导高校教师加强自主学习。同时,扩大师德师风宣传力度,开展师德师风标兵、最美教师评选活动,树立校园先进典型,优化高校师德师风整体水平。此外,面向高校教师定期组织师德师风应知应会知识测试,考察教师答题合格率,督促不合格教师尽快整改,打造一支师德师风优良的育人队伍,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双创人才。

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育教育主阵地,考试、考察与实践均可以检测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但高校并非是应用型人才培育质量的唯一主体。应用型人才培育致力于促进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需全面衡量、客观评价,引入政府、行业、企业等育人主体共同建立评价体系[7]。第一,确立多元评价主体,借鉴“360度考评法”,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育,科学合理地确定各评价主体的评价权重,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全面性。第二,确立多元化评价内容,设置层次化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应用型双创人才能力素质要求,采取分模块、分层次评价形式,对应用型双创人才进行全方位考核与评估,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用技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等。第三,立足于应用型双创人才培育目标,以评价结果作为教育反馈,及时根据多元评价主体的需求及市场发展,对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实时更新,着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应用技能,使学生进入社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3.5 建立评价体系,奠定应用型人才培育多元反馈力

4 结语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教育体系改革,是适应党的二十大对双创人才的新要求,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满足国家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举措。但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育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结合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在政府、企业、高校与社会共同努力下,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师资建设、建立评价体系,在不断总结、调整中完善教育体系,为增强高校应用型双创人才培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双创应用型培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双新双创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