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春天是这样到来的

2023-03-24 09:47顾迈男
党员文摘 2023年5期
关键词:丁肇中李政道对撞机

□顾迈男

油画《科学的春天》/丁一林

1978 年3月,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以诗人的豪情预言:“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当年,新华社负责科技报道的记者顾迈男,亲历并记录了这年春天前后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时隔40 多年,我们随着本文一同追忆过往。

邓小平站着听完我的稿子

1978 年3月18日,从 全 国 各地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数千位科技人员,怀着热烈期盼的心情,前来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大会日复一日地进行着,代表们纷纷登台发言,热烈称赞大会的召开。

全国科学大会期间,有件事情令我终生难忘,那就是邓小平、方毅等同志极为认真的工作精神。

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的那天,我到人民大会堂的西休息厅请方毅同志审阅邓小平同志在开幕式上的讲话摘要。

“你跟我来!”方毅同志明白了我的来意后,就从西休息厅里匆匆走了出来,他快步在前头走,我在后面紧跟,我们来到另一个休息厅,见到邓小平同志后,方毅大声说:“邓副主席,新华社的小顾同志请您审阅一下您的发言稿。”

我随即把邓小平数千字的讲话摘要递给了方毅。这时,服务员见大家都站着,随即搬来了椅子。

“不坐了,不坐了,坐得太久了。”邓小平同志说。

随后,方毅便抖擞起精神大声地朗读起来,邓小平同志始终站着认真地听方毅朗读,直到听完数千字的稿子。

“可以嘛,我看可以!”最后,邓小平说。

方毅同志随即把讲话稿递给了我,说:“小顾,发吧!”如今,两位同志都已经过世。当年,他们的音容笑貌、平易近人的作风,长久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铭刻在那个难忘的春天的记忆里。

中关村的灯火见证科学家迎接春天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科学界一片欢腾。

在那些日子里,我曾接连几个晚上到北京中关村的各个研究所参观、采访。所到之处,热气腾腾。

在计算技术研究所,实验室的灯光照得如同白昼。“我们要用跑短跑的速度跑长跑,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哪怕日夜连轴转,也要把耽误了的时间抢回来!”一位正在工作的研究人员说。

在春寒料峭的夜晚,我们朝着有灯光的地方走,访问了一个又一个研究所。

在科学的春天里,各个研究所都出现了许多挑灯夜战的动人景象。有些研究人员把铺盖搬到了实验室,每天工作到深夜,工作起来不分上下班,把一切可以挤出来的时间都用来搞科学研究,他们常常带上两个馒头,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著名数学家关肇直当时已经快60 岁了,但他仍然每天工作到深夜,同事劝他休息,他却说:“余年不多了,更要加倍努力!”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也与灯火为伴,他说:“一分时间,一分成果。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就不是一天8小时,而是寸阴必珍,寸阴必争!”

李政道、丁肇中感知祖国的春天

春天的气息传到海外。许多著名的华裔科学家也坐不住了,纷纷回国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其中就有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和丁肇中。

1979 年5月,来自全国33 个科研单位、78 个高等院校的数百名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齐集北京科学会堂,听李政道讲学。在长达7 周的时间里,北京科学会堂天天座无虚席。

李政道越过太平洋,不远万里回国讲学,共讲授了统计力学和粒子物理两门课程。在国外,他平均每年只讲28-30 个小时,这两门课程一般要讲两三年。这年,他感到我国发展急需科技人才,决定用两个月的时间讲完几年的课程。

1979 年4月15日,邓小平会见李政道及其夫人。李政道的夫人说:“政道变了。政道过去对这类事(指组织和联系工作)从来不感兴趣,去年为了准备讲学内容,在4 个月的时间里,他亲自打了很多很多长途电话,联系培训问题,别人都说政道变了,就连讲课政道也变了,过去他从来没有这样集中讲过。”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在北京科学会堂访问了李政道。那天,他刚从讲台上走下来,在休息室里,他一面往嘴里含润喉片,一面用嘶哑的声音回答我的提问,当我问他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时,他兴奋地说:“我感到,大家都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推动起来了,这是很了不起的!我不应该袖手旁观。”

这年秋天,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也回国讲学。一个晴朗的秋日,我在北京饭店访问了丁肇中。见面后,丁肇中教授热情地和我握手。当我对丁肇中和他的小组找到胶子存在的证据表示祝贺时,他笑着说:“最值得祝贺的事情,是中国人民决心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也是在1978 年春季的一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几位年轻人,忽然出现在我工作的地方。说明来意后,他们交给我一封由著名物理学家张文裕等十几位科学家写给中共中央的信。在信中,科学家们叙述了世界各国高能物理以及高能加速器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殷切希望党中央能够关注这门尖端科学,积极筹措资金,调集人力物力,尽快建造出中国的高能加速器。

随后,我把科学家们的来信交给了当时新华社的负责人。他们很快便报送给了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上马以后,科学家们用“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来形容兴奋的心情。

中国的大科学——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历时十余年,于1988年10月16日,首次实现低亮度下的正负电子对撞。消息传开,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纷纷发表谈话,认为这是中国科学发展的伟大进步,是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里程碑。

1988 年10月24日,邓小平等来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向参加工程建设的人们表示祝贺。他说:“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高科技的发展和成就,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在场的科学家们听了邓小平的讲话,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全身心投入建造高能加速器的著名物理学家张文裕,这天也坐着轮椅来了,听着听着,这位已经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的科学家,泣不成声。

时光飞逝。进入21 世纪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不断传出好消息。眼下,位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附近地层深处的中国第一台,也是唯一的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年复一年昼夜不停地运转着。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科学家不远万里前来做实验,或是进行学术交流。

它的故事,也是从那个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春天开始的。

猜你喜欢
丁肇中李政道对撞机
丁肇中三问三不知
丁肇中的“一问三不知”
李政道先生画中的科学元素
欧洲大型对撞机为巴黎居民供暖
李政道和秦惠箬的芝城之恋
丁肇中的“不知道”
大型强子对撞机检测到B介子衰变等
超大型强子对撞机
科学家在对撞机碰撞试验中意外发现新物质
李政道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