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民居

2023-03-25 03:12
广西城镇建设 2023年2期
关键词:瑶寨茶山戏台

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我国瑶族主要聚居于湖南、广西、云南、广东、贵州等地,即南岭山脉一带,整体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瑶族有“尤勉”“金门”“布努”“拉珈”等支系。因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瑶族曾有“盘瑶”“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地瑶”“蓝靛瑶”“沙瑶”“白裤瑶”“茶山瑶”等三十余种支系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一、瑶族聚落的形成与特点

经历多次战争,大部分瑶族先民选择定居于高山之上,瑶族的聚落基本是瑶族同胞基于生存的需要本能或半自觉形成的村落,原始村落规模较小,布局相对分散、不规整,但总体上依山就势、因地制宜。

决定瑶族人居特色的关键因素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对聚落人居选址、规模以及外观形态等影响较大的是自然条件,而对于其空间组织秩序、民居内部的空间序列关系、建筑结构等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文环境。

瑶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背靠大山建村立寨,整体上呈现出散点分布、沿河谷带形发展和聚团发展三种空间形态。

从左到右依次为:茶山瑶、平地瑶、盘瑶、布努瑶

广西瑶族聚落按所处地形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山地丘陵型:作为大部分瑶族的聚居形式,多集中在广西的桂东北和桂西北两地。这类村寨坐落在崇山峻岭的山崖、山顶或陡坡上,是瑶族先民最主要的聚居形式。此类村落多为茶山瑶、盘瑶及布努瑶居住,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区别,茶山瑶及布努瑶多分布在山谷和沿溪流两岸的山坡,也有个别村落分布在山腰。从茶山瑶及布努瑶的居住环境来看,地势较平,绝大部分的村落占据瑶族聚落的中心。而盘瑶居住分散,多分布在山脊陡坡上,也有小部分居住在山冲和山腰,他们为了向“山主”批租山地,都散居在茶山瑶等村落的周围,成了茶山瑶防止外部袭击的前卫。另一类是河谷平原型:这种类型主要是在瑶族人民慢慢向平原地带迁移过程中形成的,便于生活取水,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聚落形态多不规整,总体呈带状布局,顺应地势与江面平行。这一类型主要集中在广西的桂东北,多为平地瑶。

广西瑶族聚落主要分布在桂西北的巴马、都安、大化,桂东北的恭城、富川,桂中的金秀等主要区域,在聚落类型上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民俗风情等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类型。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小寨村

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巴根屯山脚下的房屋

二、瑶族民居的风格和特色

瑶族传统村寨多依山而建,住房十分简陋。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瑶族先民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营建经验来适应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民居形式。

根据平面形式分类,瑶族民居主要有四大类型:燕窝式、摆栏式、锁匙头式、吊瓜式。第一种主要为平地瑶所用,后三种为高山瑶常用。窝式民居平面呈“凹”字形,户外走廊无柱;摆栏式民居平面呈矩形,户外为柱廊;锁匙头式民居的平面一层与摆栏式相同,二层则左、右两正屋各外伸出一阳台;吊瓜式民居平面一般呈矩形,一部分向外伸出,用柱支撑,也有用原木悬挑的,底层半地下室空间做牲畜栏或堆放杂物,外伸部分围绕正屋设一圈长廊,部分长廊上设阳台。

瑶族重要的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类型包括住宅、祠堂、戏台、商铺、广场、凉亭和风雨桥等。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瑶族村落砖瓦式屋顶

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屯花蓝瑶民居

住宅

住宅空间布局小巧紧凑、变化多样,功能性强。住宅一般分为三层:底层为架空层,是生产活动空间;二层是居住空间,以处于中心地位的堂屋联系火塘、卧室等空间单元;顶层是储藏粮食的空间。堂屋是家中举行祭祀、议事和存放祖先牌位的公共空间,是拜神、祭祖的神圣之地,同时也是家庭劳作及婚丧嫁娶时接待宴请宾客的活动场所,具有礼仪、习俗的意象。火塘也是瑶族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家中取暖、做饭、照明及人际交往等的重要场所,也象征着家庭血脉的联系。在堂屋上方设置回廊与大空间,除了可以放大堂屋的空间尺度,打破底层高的限制,满足各种社交活动的需求,表达其作为精神中心的地位,也是增加建筑内部采光、通风的最佳方法。

祠堂

对于血缘聚落而言,祠堂是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筑,它是家族地位的象征,也是维系血缘关系的纽带。在中国古代封建礼制中,“左祖右社”形制体现了祭拜祖宗的重要性。瑶族人民对祖宗的祭拜等活动都在祠堂内进行,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达成共识,从而联系宗族,增强族人的凝聚力。在一个瑶寨内,祠堂的重要性不亚于祭供神灵的寺庙,它具有维系血缘共同体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同时祠堂也是家族组织的活动中心。

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屯民居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民居

戏台是瑶族人民节庆娱乐场所

戏台

戏台是展现瑶族人民丰富的业余生活、节庆喧闹气氛的娱乐性场所。在祭礼和过节时,热情的瑶族人民齐聚一堂,共同跳舞、唱歌,展现对节日的喜爱和热情。戏台就是伴随着乐舞、戏曲艺术而进一步兴起发展起来的。起初,其只是作为演出用的场地,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和瑶族人民对表演的喜爱,才慢慢形成这种称为“露台”的高台建筑。之后,为了遮风避雨,在露台上加建了屋顶,在后面、两侧又加建侧墙,既加强了演唱的音响效果,也排除了视线干扰。戏台建筑是各个瑶族村寨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筑。如恭城武庙戏台,就是专门用于关帝庙会等节庆庆祝的祭祀场所。

商铺

沿河兴起的瑶寨,经济发展迅速,商业也是在手工业、农业等富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小的商铺相继出现,为瑶寨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瑶寨注入了活力。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恭城现保留有三条老的商业街,并保存有湖南会馆等公共建筑。古街商铺建筑多和民居结合在一起,既是商业建筑又是居住建筑。商铺多为两层,临街面多开大窗和门便于交易。

沿街商铺

广场能产生内向的聚合力,在村落中有重要的地位

风雨桥作为一个村寨的标识,是村寨的主要构筑物

广场

广场不仅是瑶族同胞提供聚会和交流的空间,也同时是晾晒谷物和进行各种祭祀、庆典的场所。由于广场能产生内向的聚合力,因此它在村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即将全村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代表村民团结的精神意义。例如,某瑶寨的广场位于村落入口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碎石铺设而成,它是小寨村民活动的中心,也是村内与村外的缓冲空间。在树荫下,老人们可以聊天,孩子们可以奔跑玩耍,青壮年也可以在闲暇之时在广场休憩、聚集。

风雨桥和凉亭

瑶寨依山傍水,在溪流上架设着各式各样的桥。大部分桥由巨大的桥墩、木结构的桥身和凉亭组合而成。凉亭,雅致玲珑,结构精密,别具特色,内设置有长凳,供人歇息、眺望。这些桥供瑶族同胞做农活往返歇息和遮风避雨,因此就叫“风雨桥”。风雨桥中部或两端供人躲雨与纳凉的亭子称为“凉亭”。

猜你喜欢
瑶寨茶山戏台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关注 艺坛
梦萦南岗千年瑶寨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快乐茶山行
茶山谣
凤凰瑶寨之竹筒花
万亩茶山 十里飘香
勾蓝瑶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