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规范探讨

2023-03-25 08:29李正栓苏赛迪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李颖规范

李正栓 苏赛迪

内容摘要: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代英国文坛三巨头之一。巴恩斯小说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是学者进行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对象。巴恩斯小说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迄今已有不少学术成果。国内外巴恩斯研究主要考察小说的后现代特征。李颖的系列论文拓宽了巴恩斯小说的研究范式,其专著《论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的身份主题》的出版对巴恩斯小说研究意义重大,填补了国内巴恩斯研究空白。该书视角新颖,通过作者和历史文化的在场研究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巴恩斯小说的身份主题研究。本文以杨金才教授主编的《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研究》所阐述的批评理论为指导,从文献综述撰写、分析问题方法与解决问题路径三方面对《身份主题》进行评析。

关键词:外国文学研究;规范;李颖;巴恩斯小说身份主题

作者简介:李正栓,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研究、文学翻译研究和典籍翻译研究。苏赛迪,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颖的专著《论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的身份主题》(以下简称《身份主题》)。该书从身份角度出发,尽可能将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946- )所有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巴恩斯小说研究取得不少学术成果,但其身份主题研究却被长期“遮蔽”。该书采取多维视角,从性别、种族和民族三个维度全面系统论述巴恩斯小说身份主题,并充分考虑巴恩斯创作的历史语境及个人经历与思想观念。本文以杨金才教授《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研究》阐述的批评理论为依据,涵盖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内涵、研究原因、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等重要方面。他详细介绍并梳理了学术规范和方法论相关问题,既为学者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也为学术写作评价提供了模范标准。本文聚焦文献综述撰写、文本细读和论证策略等方面挖掘《身份主题》的学术贡献,期望为今后文学批评起到借鉴作用。

一、扎实的研究基础:从对话性综述到提出问题

学术研究是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创新行为,“与学界充分对话始终是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陈茂林、陈韵祎 65),而“问题意识是研究活动的起点和做出优秀成果的保证”(宁静160)。因此,研究者要把握国内外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从与前人观点的交锋对话中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李颖在《身份主题》的导论中详尽梳理了国内外巴恩斯小说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的时间、对象、数量、范围和特点进行了整体概括和分析评判,满足文献综述三要素:全面性、概括性和批判性(杨金才 46)。

李颖指出,国外已有近百篇研究巴恩斯小说的学术论文和5 部专著,而国内迄今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仅40 余篇,且尚无专著。这确立了该书在国内学术界的立足点。对于国外研究,他详尽探讨了《10? 章世界历史》和《福拜楼的鹦鹉》两部著名小说的研究主题,并与国外代表性研究者瑟斯托(Bruce Sesto)、莫斯利(MerrittMoseley)、佩特曼(Merritt Pateman)、桂涅利(Vanessa Guignery)、霍尔姆斯(FrederickHolmes)的巴恩斯小说研究专著展开对话,认为这些专著不属专题论著,所涉小说数量也很有限。对于国内研究,他对巴恩斯荣获布克奖之前阮炜、杨金才、罗媛等7 位学者发表的论文进行评述,指出杨金才和王育平的研究论文《诘问历史,探寻真实——从<10? 章人的历史> 看后现代小说中真实性的隐遁》(2006)开创了国内研究《10?章世界历史》的先河,洞见深刻,为国内巴恩斯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他认为,巴恩斯荣获布克奖之后国内巴恩斯研究达到高峰期,对王一平、张连桥、白雪花与杨金才的三篇代表性文章及何朝辉的博士论文展开评述,找出努力方向。

通过与国内外学术界对话,李颖总结了巴恩斯现有研究的局限性:第一,研究文本数量少,大多停留在著名作品上;第二,讨论问题集中,大多是历史主题研究;第三,囿于单一文本研究,忽视作品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基于以上问题,李颖另辟蹊径,从身份角度对巴恩斯许多小说进行整体研究。全书共提及十二本小说,既拓展了巴恩斯小说的研究空间,又展现了巴恩斯小说的整体风貌。

此外,李颖还对巴恩斯小说的身份书写的系列文章进行了专门论述,进而提出自己的具体观点。就性别身份研究而言,他列举了丹尼尔· 肯德尔(Daniel Candel)的《朱利安· 巴恩斯<10? 章世界历史> 中女性化自然》(1999)。肯德尔的论文突出自然主体,但李颖从女性角度出发,窥见女性边缘地位以及女性与自然关系的摇摆和不确定性,并指出文章忽略了巴恩斯小说对男性的关照和对性取向问题的思考,继而确定了男性、女性和性取向三方面统一的性别身份研究框架。就种族身份研究而言,李颖认为《亚瑟与乔治》中乔治东方化的分析未触及巴恩斯种族身份构建的实质,且巴恩斯小说的东方书写不限于此作品。对此,他提出从外他者和内他者两个角度对巴恩斯多篇小说进行分析。就民族身份研究而言,他列舉了基于《英格兰,英格兰》探讨英格兰性或英格兰民族身份的代表性文章,指出法国作为“ 他者” 和“ 最近的人” 是英格兰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参照,应将与法国文化的对话纳入巴恩斯小说身份研究中。

二、剥茧抽丝式的文本细读:平行对照、交叉融合与“斜视”

与学术界对话是外国文学研究的起点,梳理研究现状确定研究问题后是细读文本和分析问题。文本细读指“ 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张剑 630),是正确阐释文本内容和创新研究路径的前提。李颖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引用原文中具体词汇和人物话语进行论证,并结合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和巴恩斯个人经历对小说中性别、种族和民族身份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大致包括平行对照、交叉融合和旁敲侧击三种模式”(杨金才 47)。这三种模式在李颖专著中均有体现,展示了他过硬的学术思辨能力,增强了文本分析的多样性和深刻性。

首先是平行对照。平行对照“即将两个或更多文本(现象)放在同一学术层面上加以观照,既可找其共同点,亦可寻其差异处”(杨金才 47)。例如,《10?章历史世界》第二章中阿拉伯人和主人公的身份塑造同巴恩斯对萨尔曼·拉什迪事件态度相对照。巴恩斯写了《宗教法的五年》(“Five years of the Fatwa”)为拉什迪创作《撒旦诗篇》(The Satanic Verses)进行辩护并谴责英国政府对国内穆斯林的抗议有些手软。巴恩斯的回应从西方立场出发,忽略了穆斯林世界的感受。在《10?章历史世界》中,巴恩斯站在西方立场将阿拉伯人塑造为无视道德和法律的暴徒,忽略了阿拉伯人的感受。此外,主人公弗兰克林·休斯身为英国人却为了保全自己和女友的性命放弃本国国籍选用爱尔兰护照,体现了对英国的讽刺。

其次是交叉融合。交叉融合“即指研究者将两种看似无甚关联的现象加以杂糅,从而使研究对象表现出全新的学术内涵”(杨金才 47)。该分析方法体现为《身份主题》中经典文学与时代历史及作家经历的“互读”。例如,作者在论述巴恩斯小说性别身份游离状态时,指明该书写方式与“二战”后女性地位变化和英国国力及影响力的衰退相关,同时,李颖又联系巴恩斯个人经历,指明该种表征与巴恩斯家庭生活中女强男弱的现实息息相关。在进行巴恩斯小说民族身份认同研究时,他还提出“巴恩斯的创作总是体现出很强的时代性”(李颖 178),对巴恩斯小说英格兰性的研究正是英格兰地位下降带来的民族身份焦虑和危机感的结果。

最后是旁敲侧击。旁敲侧击“即采用齐泽克所提倡的‘斜视策略从某个边缘性视角对中心研究对象加以反顾,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学术功效”(杨金才 47)。例如,《亚瑟与乔治》是反种族歧视的佳作,但李颖认为巴恩斯的叙述恰是对种族歧视分子的积极回应。东方主义“已经深入到西方人的潜意识中”(杨金才,爱默生与东方主义 66)。小说讲述了乔治在亚瑟等人帮助下洗脱罪名的故事,但巴恩斯的叙述始终让读者感觉乔治与某些罪恶相关。他认为这是由于巴恩斯对乔治经济求助信件和家庭怪异行为的苍白解释或解释缺失。此外,他同样指出巴恩斯对乔治兄妹之情的暧昧虚构以及对乔治父子对英国和英国文化的肯定体现了他对东方人“不正常”的固化思维和对移民文化的同质化。

三、“简单化”和“复杂化”并行的论证策略

分析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包括两种基本途径:“简单化”和“复杂化”(杨金才 48)。李颖在解决问题时将两种途径辩证结合,既借助理论分析将文学文本或文学理论现象简单化,又通过摆脱传统结构性思维将简单文本现象复杂化,体现了批评审美的简约和批评对象的深刻。需要点明的是,李颖更多地是将理论镶嵌在文本中,或隐身于文本论述里,与“ 后理论” 时代文学理论的隐形呈现或缺失现象相契合。

首先,对性别身份研究时,李颖通过列举波伏娃、福柯、巴特勒的观点指出性别和性取向是由文化建构的,并对巴特勒的操演性理论加以总结,即“ 男人的身体也可以成为女性气质的载体,女人的身体也可以承载男性气质,而性取向不一定非得是异性恋”(李颖 53)。作者指出巴恩斯笔下的女性常具有男性气质,而男性又常伴有女性气质,且同一性别体现了不同的性取向。巴特勒的操演性理论在小说中得以具体化。以《地铁通达之处》为例,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克里斯通过艺术进行反叛逐渐走向成熟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但在小说后两部分中,克里斯逐渐过上年少时鄙视的生活,这似乎与小说的成长主题不符。李颖从巴恩斯再现男性人物的体系出发,将主人公行为选择充分问题化,探讨克里斯无视学生运动的深层原因,得出克里斯的成熟以男性气质不断弱化为标识,深化了巴恩斯小说的性别研究。

其次,对种族身份研究时,李颖采用了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作者通过杨金才对萨义德东方观的归纳将东方学理论观点明晰化,即东方主义者构建的东方是欧洲意识的产物,是难以理解、充满异国情调、色情、神秘故事的残酷野蛮之地(杨金才,爱默生与东方主义 66)。以《福拜楼的鹦鹉》为例,李颖通过福拜楼情人路易斯· 科莱对库楚克· 哈内姆的叙述话语揭露了西方人相对东方人的優越感。另外,他又从叙述者层面深挖了小说中巴恩斯的东方主义意识。巴恩斯专设“ 路易斯· 科莱的叙述” 一章让科莱诉说心声,但未提供机会让埃及女性库楚克为自己辩解和申述。库楚克作为东方人被剥夺了话语权,读者对她的认识主要来于福楼拜的话语,东方在巴恩斯小说中成为沉默的他者。

最后,对民族身份研究时,李颖主要采用了库马尔的内视角和外视角,并借助科利等人的个人想象理论。内视角聚焦巴恩斯对英格兰乡村和城市的态度,外视角聚焦以法兰西民族作为外部参照对英格兰性的界定。以内视角为例,《英格兰,英格兰》的结尾部分描绘了老英格兰退回前工业时期的美好乡村风貌,但李颖将文本现象复杂化,指出这体现了巴恩斯对老英格兰人造乡村的消极思考,而“ 退回” 则是对英格兰乡村怀旧的反驳和警示。另外,“ 英格兰,英格兰” 旅游项目中被人为改变和创造的代表英格兰的五十项事物也让巴恩斯对商业化和全球化下英格兰传统历史文化的消亡感到担忧,讽刺了国人“ 既眷恋历史、传统又滥用历史、传统来建构英格兰民族身份的吊诡做法”(罗媛 112)。巴恩斯并未明确其英格兰性的民族身份认同。李颖从这种不确定中得出巴恩斯对英格兰性的反思趋于乡村和城市、传统和未来之间,对赫德(DominicHead)关于战后对英格兰民族身份的处理起到明示作用,即“ 一方面是对不可调节的传统的警惕,同时也试探性地思考对民族性的重建”(118)。

结语

李颖通过对国内外前人研究的充分把握、分析、批判和提炼,确定了从性别、种族和民族三个角度阐释巴恩斯小说身份主题政治意识形态内涵的必要性与创新性。他以现实主义视角切入巴恩斯小说研究,将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西方理论资源整合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框架内。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阅读、文本互动以及文化考察,还原了巴恩斯小说的历史维度和政治含义。从文献梳理到文本细读,从理论资源借鉴到论证策略,这部著作体现着我国学院派批评的优良传统,体现出作者良好的学术素养和规范意识,是一部颇有借鉴意义的学术佳作。

猜你喜欢
李颖规范
An overview of quantum error mitigation formulas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二次根式》拓展精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完形填空专练(三)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Human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