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23-03-27 11:59高洁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高洁

摘 要: 在机械唯物主义、黑格尔等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重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自然观、生态社会观、生态人类观等角度出发,形成了许多生态思想。这些思想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理论上,奠定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支撑。实践上,为我国生态经济建设确立了根本路径,为我国生态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07

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生态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热点问题。在生态危机的压迫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丰富的生态思想,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可忽视,能够有效地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可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展开更进一步的探索,挖掘其当代价值,从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渊源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科学内涵

生态的概念来自于生态学,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个提出生态学这一观念。他提出“我们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所谓生态观,就是生态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根本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总结,它是世界观的一种体现。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指,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自然提出的,并由其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者们共同继承和发展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科学理论。这一思想以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为目的,是一种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生态理论。“它以人为研究起点,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入手,寻找造成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所在,并探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终路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它针对自然环境问题而生,蕴含着大量自然关切的研究,并最终回归于实践当中。”

1.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渊源

1.2.1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7世纪,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更深入地探索自然。在这一时期,机械唯物主义在自然界中占有重要地位。笛卡尔以物理学和力学为基础,建立了机械宇宙演化模型,揭示了宇宙的演化过程。牛顿又进一步探索了力学体系,他在深入研究开普勒和伽利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从12世纪以来把自然科学从宗教专治中解放出来。唯物主义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形成了机械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为消灭宗教神学唯心主义不断努力,他们坚持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肯定了物质自身的运动,但也伴生了机械决定论,将一切事物看做过去事件引发的必然结果,对事物的偶然性进行了彻底否定。

马克思认为,即使坚持世界物质统一的原则,机械唯物主义还是在自然科学的框架内运转,它不能建立起一个系统的自然观体系,解释自然的方法并不全面,只有单一的经典力学。在马克思看来,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是及其错误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二者相互依存。

1.2.2 黑格尔的自然观

黑格尔的自然观以“绝对理念”为核心,认为“绝对理念”诞生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前,并永恒的存在着。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是绝对理念发展的产物,绝对理念经过一系列的自我演化而产生自然界,再进行自我否定进而实现绝对精神。自然哲学由绝对精神产生并通过自然体现出来。“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既然理念是作为他自身的否定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它对自身的外在的,那么自然就并非仅仅相对于这种理念(和这种理念的主观存在,即精神)才是外在的,相反的,外在性就构成了自然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中自然才作为自然而存在。”黑格尔忽视自然界这一客观存在,从而导致唯心主义。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自然观始终以宗教神学为核心。马克思指出物质决定意识,“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有选择的对其中的精华进行了吸收,最重要的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主张用整体与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将自然的方法与实践的方法相结合,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前提。

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2.1 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坚持人与自然是不可割裂的,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首先,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从自然中诞生出来的,否认自然的存在,就等同于否认自己的存在。其次,人是生命的自然存在物。马克思始终强调“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動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作为一个自然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生态属性,应遵守动植物生存所必需的自然规律。

(2)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始终围绕着对自然概念的阐释展开。马克思认为自然概念可以从三方面解读:“一是指自然是一切存在物的总和,它包括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和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自身的自然,相当于客观世界和物质的概念;二是指自然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外部自然环境,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生态自然条件的总和;三是指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人的物质生活离不开自然,马克思提出客观自然是劳动者的实践基础的观点。同时,自然为人类精神生活提供物质前提,人对自然有着精神上的需要,在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食物。人类在自然的影响下,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它也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了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2.2 生态社会观——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1)私有制导致了异化劳动。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性已经异化,人失去了自我,人的本性已经丧失,人与动物的区别也不明显。马克思指出“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简言之,在他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由此提出“异化劳动”这一概念。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异化劳动将人的生产对象从人那里剥离,人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满足人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自愿活动,实践劳动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唯一条件。然而,在异化劳动中,人们被迫从事劳动。当强制条件消失后,人们开始逃避劳动,劳动对人类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条件下,异化生产应运而生。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充分暴露了其获取剩余价值的本质,通过对自然和劳动者的剥削,不断满足资本家的欲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伴随着自然和劳动力的牺牲。异化的劳动服务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控制生产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在剥削劳动中实现对自然的掠夺。

(2)异化劳动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人与自然之间也产生了同样的异化,人们开始将短期利益放在最高点,不在乎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异化愈发严重。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界只作为有用物而存在,是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甚至欲求的存在物,资本家运用资本不知收敛地追求剩余价值,过度开发和占有自然,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进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工业化将增加城镇人口,大人口城市的出现将促进城市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人类与土地之间的正常物质转换已变得难以实现,人类无法补偿自然界的各种资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给人与自然带来灾难。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利益至上、劳动异化、人与自然完全分离。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并开始从根本上互相对立。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导致更严重的生态危机。

2.3 生态人类观——根除生态危机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实践,才能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从资本的控制下解放人们,实现共产主义,回归人的本质,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1)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论》中指出,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使物质在生产过程中循环,改善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问题,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但资本主义私有制仅把科学技术作为获取利润的工具。马克思提出只有通过改革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

所谓“革命实践”,是指环境的改革与人类活动或自我的变化相适应,使劳动实践属于人性的科学实践。替代异化劳动的新生产方式必须是一种自由、自觉、揭示人的本质的生产方式,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革命才能实现。在马克思看来,社会革命是无产阶级劳动者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运动,它的本质是把人和自然从资本中解放出来。无产阶级工人通过暴力革命改变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使社会生产组织自觉地、系统地进行生产和分配,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2) 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指出,在新的、理性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化的人,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只有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才能正常进行,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才能统一。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运动以无产阶级为核心,基于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实现社会变革的终极目标,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发展、人类发展和自然发展最终是统一的。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个适宜的自然发展环境。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3.1 理论价值

(1)奠定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立足于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新情况,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统一的终极途径,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注重自然的价值,认为自然是人类从事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载体。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与自然密不可分,自然本身具有不可估量的使用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思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认为只有人类实践参与的自然才能真正对我们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我国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解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2)提供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支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体现在了我国的方方面面。从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理论到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坚定不移的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稳步进行,都在为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而不断努力。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动力,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支撑。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在和谐社会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怎样避免少数人为自身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做出的破坏自然的行为,二是和谐社会中如何实现公平、平等,不会因为个体差异影响交流。这都需要依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供思想指引。

3.2 实践价值

(1)为我国生态经济建设确立了根本路径。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路径是发展生产力,这也是我国生态经济建设的根本路径。生产力作为客观物质力量的一种,通过对自然的改造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生产力要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当今面对的严峻的生态问题,需要先进生产力缓解生态危机,只有淘汰旧的生产方式,更新运作模式,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科技创新能力同样不容忽视,通过创新建立循环产业链,一是工业循环产业链,通过工业循环产业连,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二是农业循环产业链,通过农业循环产业链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杜绝将自然资源看成牟利的工具,用生态分工代替以往的分工模式,通过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为我国生态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要发展生态文化事业同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第一,开展生態教育,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将生态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中去,通过教育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传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相关知识。第二,普及生态化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宣扬保护环境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通过媒体等手段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生态保护的氛围。第三,构建生态文化建设机制。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参与到生态文化建设中去,将生态文化建设落实到实践。只有这样,美丽中国梦想才能真正实现。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融入实践,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最大发挥其价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不可或缺的理论武器,只有坚持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其顽强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主要内容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