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风险思想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比较研究

2023-03-27 18:46刘昱岑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风险社会马克思

刘昱岑

摘 要: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风险已渗透到各个国家地区。在这样一个风险频发的时代,深化风险认识、构建风险治理体系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之一。而马克思风险思想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为当代学者研究风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在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马克思风险思想的独特性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汲取应对风险的经验,努力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 马克思;风险思想;风险社会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76

如今,風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而构建系统、科学且带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思想正是当前我国的一项迫切任务。西方风险社会理论作为西方风险研究体系中的主要思想虽具有参考价值,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马克思风险思想的最大价值在于理清了风险的本质,进而对全球资本关系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深入批判。相较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马克思风险思想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帮助社会主义国家构建带有本国特色的风险治理体系,更好地发挥出制度优势。

1 马克思风险思想的基本内容

1.1 实践的二重分裂性是风险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早已注意到风险的存在,他立足于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再结合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为风险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角与方法论。马克思风险思想中认为实践活动是风险的根源,进而辩证地对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展开分析,即实践推动生产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并滋生出危害人类社会的风险因子。不仅如此,实践活动的二重分裂性还揭示了风险与发展相伴相随的本质,为后人寻找科学发展道路打下理论基础。

1.2 利益的分裂是风险加剧的直接原因

马克思风险思想中重点对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裂问题展开研究,马克思认为二者的对立是导致风险加剧的直接原因。利益分裂导致集体利益感缺失而难以解决风险问题,过度的利己主义最终会引起全民的风险灾难。无论是资本家追逐利益而对劳动者剥削压榨,还是发达国家将风险转移给发展中国家以维护本国利益,其本质都是公与私的对立。但风险的回旋镖效应始终存在,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裂而造成的风险终究会回到风险制造者身上,风险的转移久而久之则会打破全球的动态平衡,最终导致所有国家无一幸免。

1.3 全球资本关系是风险产生的实质

马克思从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立的表象中发现了其本质,即资本关系极其明显地包含着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裂问题,资本关系是二者对立的最高形态,资本关系亦是引发全球性风险的实质。世界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都受到资本关系全球化的影响,其功劳不可否认。但随着资本关系的不断发展,它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问题,甚至使风险全球化。这主要体现在资产阶级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而不断扩张其势力,使得风险不再局部化存在,而是蔓延到各个地区。同理,当代经济全球化更是为全球性风险的存在提供了合理的外在环境。因此,资本对无限获取利润的追求成为全球性风险形成并扩张的根本原因。

1.4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规避风险的根本手段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人造风险扩张的基本原因,也是风险加剧的“原动力”。马克思风险思想通过对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对立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变革全球资本关系、消灭私有制是规避风险的根本手段。私有制的存在极易引起个人主义的泛滥以及对私人利益的过度追求,国家内部很难迅速团结起来应对挑战,正如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面临风险时总是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而马克思风险思想的最独特之处在于明确提出了变革主张,在分析了资本关系与私有制对全球性风险的根本影响后,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寻求规避风险的新出路,这也为后继学者探索风险思想、寻求抵御风险新路径提供了科学且根本的指导。

2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西方对于风险的研究主要是以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基础,1986年贝克出版《风险社会》一书,从此将当代社会看作是和从前完全不同的风险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风险危机的重要理论指导。

2.1 现代性与制度主义

风险社会理论学者将现代性与生活相联系,并将其与社会发展和工业进步联合探讨,接着敏锐地指出现代性带来的危害。随着现代性的发展,首先,人类在对大自然的索取利用时极易打破生态机制的平衡而加剧自然风险。其次,现代性包含着新工具、新设备的发明及新生活模式的开启,“新”字即意味着不确定性的萌芽,这种不确定性的增强则会导致风险种类增多、爆发率增高进而使风险横向扩散。最后,现代性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增多,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也是引起社会风险的另一因素。

贝克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社会的标志是某种制度化的个人主义。”也就是说这种制度化的个人主义加剧了风险,更容易导致利益的撕裂,最终造成利益争夺常态化。同时贝克指出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导致推卸责任更加常见,这也使得风险社会在某些问题上呈现出无序性与制度失范。因此在风险治理的路径探索中,他主张运用制度手段来防范化解风险,希望通过制度的规范达到预防甚至治理风险的目的。此种呼吁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国际制度并将风险预警机制渗透到制度中的思想,呈现出强烈的制度主义风格。

2.2 对科技工具理性与消费主义的批判

在现代化过程中,科学技术与消费成为发展最明显的两个变量,二者促进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催生了更加未知且易变的风险。具体而言,科技工具的发明为人们的生产与进步提供了积极能量,但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旦失控或被利用成为剥削工具便会不可控制的引发消极影响或矛盾冲突。同时,如果缺乏对科技工具的透彻理解而过度依赖与推崇它,也会阻碍人类的创新与进步,从而为其背后隐藏的风险提供可爆发的契机。

对科学技术的过度推崇易引发过度的生产,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就需要扩大生产并刺激消费。过度的生产与过度的消费成为病态化的力量,致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无组织无节制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盲目的扩张导致了消费异化,西方学者因此也将科技工具理性的泛滥与消费主义的扩张看作是驱动风险的“两架马车”,进一步认为二者的形成与发展都源于现代性的发展。

3 马克思风险思想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对比分析

3.1 马克思风险思想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契合点

3.1.1 反思现代性

马克思风险思想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都包含了对现代性的表现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科技工具的进步所产生的双重效应进行反思,进而探究生产的扩张与消费的过度所隐含的风险因素。两种思想在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反思上达到了相对一致的程度。

首先,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科技工具的进步隐藏着未知的风险,在此基础上生产与消费逐步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因此需以“反思现代性”的目光应对风险。同时,马克思风险思想中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刻反思。他提出:“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机器减少人类体力劳动,使劳动具有神奇力量,但却引起了贫穷和过度的疲劳。”也就是说,马克思敏锐地发现了科技工具在展现出利人一面的同时,也存在着破坏人类生存发展的消极一面,因此现代性引发的科技异化成为马克思风险思想中对现代性反思的重要部分之一。

3.1.2 风险的不确定性

马克思风险思想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都认同了风险存在不确定性,人类对于风险的探索除了解决已展露出的风险危机外,更要警惕潜在风险因素。风险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具有长期研究价值性的议题,是因为其存在强烈的不确定性与未知性。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科技在推动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种下了毁灭的种子。因此风险不确定性与潜在性论证了风险社会的存在。

马克思的可知论说明了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之物。这一观点同样可以应用到对于风险问题的探索中,也就是说风险并不是不可认识之物,世界上仍存在着许多尚未被人类认识的风险。同时,未知的风险也并不意味着人们面对它是无能为力的,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层面出发,人类可以凭借自身努力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因此虽然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搜寻更多解决风险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丰富经验、降低损失。

3.2 马克思风险思想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不同点

3.2.1 对风险本质的认识不同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中认为科技工具理性的泛滥与消费主义的扩张不可避免,因此将风险的本质归因于现代性,并认为反思现代性是规避风险的根本出路。该观点虽具备价值,但对于风险实质的探究仍停留在表层,而未深入进行剖析。其原因在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学者的观点都基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并为其规避风险障碍。因此风险社会理论并没有直指资本关系是风险的根本成因,反而寻求其它迂回的方式应对风险挑战。其次,由于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和统治阶级的属性等因素影响,风险社会理论学者在思考中不免带上西方资产阶级思维,往往主张改良的立场,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而马克思风险思想直指全球资本关系是风险得以产生并不断扩张的本质,从而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看作是规避风险的根本手段。其原因在于马克思对风险本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透彻认识,这也与他对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追求不谋而合。因此马克思风险思想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张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其本质是对资本关系的批判和革新,是站在社会主义视角下对风险根本源头的探究和规避。

3.2.2 对规避风险的态度不同

风险社会理论带有极强的改良主义倾向。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学者对风险的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是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因此对于风险的认识也流于对客观现象分析,并未深层挖掘到风险与资本关系的关联性问题。其理论中的制度主义倾向也是希望通过改良制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来规避风险。在没有内外部共同抵抗资本主义力量的条件下,理论学家很难以推翻现有制度的思想深入研究风险成因及未来趋势。而改良难以触及风险问题的根本,他们往往通过呼吁的方式希望民众理性对待科技与消费主义问题。

而马克思风险思想透露出革命性特征。它透彻指出了资本关系是风险的根本成因,并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从根本上规避风险问题。其行动性源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特征,它不同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仅停留在解决表层问题和呼吁行动,而是侧重于以触及根本的方式付诸实践、解决问题。因此对于风险社会的研究,马克思能从实践存在论上认识风险并主张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思想作为革命的指导。

4 比较研究基础上马克思风险思想的独特性

4.1 在反思现代性的基础上辩证认识实践

在对比了马克思风险思想和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后不难发现,马克思风险思想以更广阔的视角对风险进行分析,不但认识到风险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的基本特征,也认识到随着现代性的发展,社会得以进步的同时却也面临了更多的风险危机。在这基础上马克思还将问题直接指向了实践活动,看到了其本身的二重分裂性并认为这是风险存在的基础,因而他坚持辩证地看待实践,同时从实践中看到风险与发展并存的问题。基于此,马克思风险思想对风险成因的探究更加全面、具体、深入,同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即妥善认识实践活动、正确认识风险与发展的关系。

4.2 从规避利益分裂风险中挖掘集体主义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对立是风险加剧的直接原因,进而批判过度执着私人利益与损害公共利益等行为。马克思风险思想的独特性在于它比起风险社会理论更具备远见与高度,同时在其规避利益分裂风险的观点中包含着对集体主义的价值探索,究其根本该思想更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认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这种集体主义原则是解决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立与分裂的直接方法,也成为全人类共同抵御风险的理论指导。

4.3 对风险本质深入挖掘并从制度层面寻找路径

马克思风险思想不同于風险社会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而是从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裂对立问题中进一步挖掘出其背后资本关系对风险的本质影响,认为全球资本关系是导致风险产生并扩张的本质因素。马克思风险思想的革命性和对问题研究的透彻性使其能抓住关键并寻找到规避风险最佳方式,即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而马克思风险思想所具备的追本溯源、居安思危的特点,也使其对于现代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基础指导作用。“世界社会主义的批判理路直指全球资本关系,与此同时,世界社会主义应当也必须把反思与规避各种全球性风险纳入自己的任务体系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资本关系带来的风险问题已成为人类不能忽视的关键,而马克思风险思想则直接鲜明地把问题指出来并不断寻求适应时代发展的解决路径,尤其是在如何正确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抵御风险挑战方面起着重要影响。

5 结语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西方风险社会理论作为西方的主要风险思想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风险思想的独特性与价值性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彰显,其科学性与革命性为马克思主义者探索风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它的与时俱进性也影响着人们不断创新并发展马克思风险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庄友刚.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风险社会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论风险社会下生态文明建设中新闻媒体角度的塑造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