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法治意识素养培育策略微探*
——以“科学立法”一课为例

2023-03-28 09:51丁宁宁李祖宇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6期
关键词:议题民法典法治

丁宁宁 李祖宇

(1.宁国中学 2.广德中学 安徽宣城 242200)

法律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要把当代高中生培养为致力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注重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称为新课标)指出,法治意识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要求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主动投身于依法治国实践之中。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中,我们有必要探索法治意识素养培育策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以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九课第一框“科学立法”为例,探析一二。

一、以适切目标导航法治意识素养培育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规定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以适切的、可达成的、可评估的教学目标导航,教学过程才不会跑偏。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划分、课程目标和学情等多重因素。

就法治教育而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学段的思政课中都有相应内容。小学阶段重在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树立规则意识,初中阶段重在通过对法律规范的认识使学生对法律有敬畏之心,高中阶段则重在掌握大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正确价值观、理论知识和相应能力。着眼于小初高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一体化的需要,应当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来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实现不同学段之间既相互衔接贯通,又各有侧重。

笔者在进行“科学立法”这一框的教学设计时,根据高中学段特点,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见表1)。

表1 进行“科学立法”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终确定本框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学习,了解我国法律制定的流程,明确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理解科学立法的内涵、原则,理解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增强协作意识,提升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撰写立法建议书,应用和迁移“科学立法”的知识,积极为国家立法建言献策,增强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正确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和能力;认同我国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和严谨性,增强建设法治社会、促进公平正义的信心,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崇尚者和积极参与者。

这些教学目标,聚焦法治意识素养,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设计有据;有机整合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四类元素,构成有料;重视对高中生心智特征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分析把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小初高一体化培养,主体有人;影响着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议题的设置、教学任务的设计,功能有用。

二、以有效议题引领法治意识素养培育

作为议题式教学的统领和纽带,教学议题指引着课堂教学有序推进,并调控教学的方向。新课标建议高中思政课“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并着重指出“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由此可见,设置有效议题,序列化地展开议题,充分发挥议题的功能,对一堂课向纵深推进至关重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设计“科学立法”一课时,以总议题“如何立良法以促善治”统领全课,将全课设置为三个大环节,分别是“环节一:议题描述——《民法典》的孕育”“环节二:议题论证——《民法典》的诞生”“环节三:议学延伸——《民法典》的未来”,每一环节各设置了一个子议题,做到环环相扣、有序展开。

其中,子议题1“为什么要把众多民法单行法规汇编成《民法典》”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民法典》编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科学立法的内涵和具体标准,增强对重要法律制度的政治认同,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解读并整合信息、合作探究的能力。子议题2“为什么说《民法典》编纂是科学立法的一次成功实践”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议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编纂《民法典》坚持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等原则,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立法的要求,树立科学、严谨的精神,增强法治意识,同时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培育并发展好学科核心素养,思政课必须对接生活实践,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更好地相结合。基于上述考虑,笔者特意将子议题3设计为“以小组为单位,就上述技术问题为遗产税立法撰写建议书”,意图在于通过模拟参与立法实践,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做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从实际执教和课堂观察情况来看,本课的议题设置和展开符合新课标要求和课程内容,紧扣学科概念,突出重难点,把时代实际和教学内容融合得很好,有很好的价值引领作用,有利于增强政治认同,培育和发展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三、以有情之境承载法治意识素养培育

从课堂教学角度看,情境是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从考试的角度看,情境则是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重要载体。好的情境能够柔化知识,活化能力,羽化素养。优化情境创设,采用综合性教学形式组织教学,提供综合视点,实质是“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有效对接“教”与“考”,能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之间的关系,提升综合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笔者在进行“科学立法”教学设计时,围绕《民法典》创设大情境,构建“《民法典》的孕育—《民法典》的诞生—《民法典》的未来”的情境线,设计相应任务,简录如下表(见表2):

表2 “科学立法”一课学习任务表

整堂课以长效热点——《民法典》的孕育、诞生和未来为线索,创设了真实的、结构化的教学情境。本节课所创设的情境,从类型上看,既有基本层面的情境、综合层面的情境,也有学习探索情境,更有开放性的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从程度上看,既有简单情境、一般情境,也有复杂情境、挑战情境。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与素养目标、教学议题、任务设计、活动安排、教学评价深度融合。同时,本节课在教学情境的利用上,经历了情境展示、问题导向、活动体验、回归生活的步骤,较好地组织了教学内容、贯穿了逻辑线索,有助于学生依托情境进行意义的建构。这些情境既承载了学科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以序列活动推进法治意识素养培育

根据新课标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述,高中思政课应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力求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关于学科内容的呈现方式,新课标建议通过系列化、结构化的活动设计来实现学科内容活动化。可见,选择以活动方式来培育学生的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既有理论依据,也是现实所需。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议题式教学既能体现活动要求,又能承载学科内容。鉴于此,笔者在设计本节课时,采用了议题式教学。议题式教学的真正目的并非解决议题,而是以活动的方式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笔者在进行“科学立法”教学设计时,对课堂活动进行了序列化设计,整体思路是:搜集、商议、展示——商议、展示——撰写、展示。具体设计如下表所示(见表3):

表3 “科学设计”序列化教学设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观看视频、商议、争议、建议、评价等课堂活动,本节课还设计了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等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既体现了生本理念,把握了探究本质,还拓宽了学生视域,增加了议学维度。多维的、富有探究性的、序列化的活动设计,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开辟了路径。

本堂课的活动设计与开展,意在引导学生认同我国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培养法治思维。从实际执教和课堂观察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商议和辨析,部分小组成员代表小组进行了展示,特别是撰写立法建议书活动,贴近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兴趣浓,角色感很强。同学们既在活动中解决了议题,又在活动中锻炼了能力,更在活动中发展了学科核心素养。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法治建设实践。

新时代的高中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高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育高中生的法治意识素养,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思政课教师需要确立新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方法策略。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以适切目标导航,以有效议题引领,以有情之境承载,以序列活动推进,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一定能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议题民法典法治
无信不立 无诚不久——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那些规定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民法典诞生
民法典来了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中国民法典,诞生!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