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的路径

2023-03-28 02:05易徐炎
教育界·A 2023年4期
关键词:审美情趣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语文课程的开发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这仅仅依靠教材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初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的提升。文章结合实际,浅析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的策略,以期提升阅读实效。

【关键词】问题支架;审美情趣;欣赏品味

作者简介:易徐炎(1981—),男,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第六中学。

随着大语文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积极探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的路径,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扎根文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悟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运用艺术,挖掘文本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一、文字品读,提升学生欣赏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的教学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为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对学生文字品读的引导,设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扎根文本,品味字词内涵;联系实际,解读文本意境。

(一)设置任务,品读文字

初中语文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强化任务的针对性、集中性、延展性和新颖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任务导向中品读文字[1]。例如,在《白杨礼赞》一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文本中描写白杨形态的一段文字,从三个点进行品读教学。一是品读中心句。从对“力争上游”和连续的“笔直”等词语的品读中体会白杨向上的精神。二是品读重点句。文章对白杨的干、枝丫、叶子、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中用了“绝无旁支”“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偏偏向上”等,从这些语句中体会文本向上、凝聚的基调。三是对比品读。文本用了两个“绝不”和一个“几乎”,体会这些词在表达上是否矛盾冲突。

(二)扎根文本,品析字词

蔡元培先生指出,教师的教学不是一字一句地讲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不通不懂的地方再进行指导。为此,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文本,在字词品析中实现对知识的识记和解读。例如,在朱自清《背影》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第二自然段中父亲的那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让学生结合文本前后内容进行整体解读,尤其是明确这句话的背景,体会父亲的坚强。接着,教师让学生深入解读这句话中“已如此”“不必”“好在”这几个词。有的学生在欣赏品味中指出,这句话中父亲不只是在安慰作者,同时也在鼓励自己,对比作者的伤心和无助,更能突出父亲的有责任心和有担当。

(三)联系实际,深入解读

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重新发现或重建。为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的培养和锻炼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解读和发现文本。例如,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作者和张怀民真的是“闲人”吗。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到两个好友夜游的乐趣,因为友情,所以月更明,景更美,情更真。

(四)整合资源,拓展深度

课本是课堂的根本,阅读教学是围绕教材文本展开的,课堂上所有的教学目标都隐藏在文本中,但是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寻找课外拓展点,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与文本内容、作者乃至编者进行深度对話,从中感受文本表达技巧及语言的魅力,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师可以围绕作者进行拓展。统编教材所选的往往都是名家名篇,对此,教师可以围绕作者进行拓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变化,在探究中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主题。比如,在《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无法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过程。对此,教师可以拓展鲁迅的作品《药》,引导学生初步分析“人血馒头”的由来及结果,深层次了解当时人们思想的麻木,继而全面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

教师还可以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如围绕诗歌主题进行拓展。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爱国诗、送别诗、田园诗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适度拓展同题材古诗,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同类题材诗歌的特点。例如,针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教师可以拓展李白的《送友人》或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让学生明白送别诗主要是描写离情别恨,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情,继而把握送别诗中的意象内涵,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表达风格。

二、结构分析,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思考和识记的根本是观察。为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分析文本的结构,在整体感知文本的过程中提升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

(一)阅读文本内容,理顺结构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顺文本结构,从而实现深度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览文本,理清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延伸阅读广度。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的结构特点尤为突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从文中“那就是白杨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这些简洁凝练的语句中梳理文本的脉络,从文本不同的叙述方式和反复咏叹的语调中体会文本的情感表达。

(二)开展思辨阅读,欣赏结构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通过辨析解答,在欣赏文本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文本谋篇布局的技巧[2]。例如,在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结构欣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思辨阅读中提炼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基础信息,如新闻“六要素”,然后分析文本结构,体会文本结构安排的严谨。文本从开头的总结性介绍,到主干对时间、人物、事件的介绍,再到对起因、经过、结果的介绍,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表达简洁凝练。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能在欣赏结构的同时品析文本的表达艺术和文字功底。

(三)利用思维导图,分析结构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知识体系的组织需要通过分析文本结构,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文本思路的整理和结构的理顺。例如,在《背影》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定位点开始发散思维,建构文本的思维导图。一是以“车站送别”为中心,从上火车前、送上火车、买橘子、父亲离开这四个环节出发构建思维导图;二是以“父子之情”为中心,从父亲的细心与作者的自以为是、父亲的年迈与作者的年轻的对比出发构建思维导图;三是以“背影”为中心,从引出背影、回忆背影、思念背影三个角度构建思维导图。

(四)随文练笔,巩固结构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搭建平台,构建学习任务群,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增设随文练笔,强化语用训练是构建学习任务群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小学阶段的随文练笔还停留在仿写句子、段落和表达方式上,但是到了初中阶段,随文练笔也要与时俱进,从仿写语句段落向仿写篇章结构转变,从重点语句把握向整体把握上转变。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突出重点,通过拟定提纲,推进学生的随文练笔训练,帮助他们巩固理解文本的结构。

以《背影》一课的教学为例,文本最大的特点就是时空结构。时间上,从1925年,到“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再到“那年冬天”;空间上,重点涉及五个城市,分别是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随文练笔,描写自己的童年或自己的小学生活,并且运用时空结构,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让学生理解巩固文本的结构,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意境欣赏,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需要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意境欣赏中品读文本、思考文本和感悟文本。

(一)从字词品味中欣赏意境,感悟语言魅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品析与欣赏,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意境中,学生才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古人在文学创作中强调字词的锤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同样也要从字词出发去欣赏意境,感悟语言的魅力。例如,在郦道元《三峡》一文的意境欣赏中,文本中的字词简洁凝练,小短句的结构形式让文本的意境表达更加真切自然,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等词语,体会山脉的层峦叠嶂、连绵起伏,在作者自然的笔触中欣赏三峡的自然风光。

(二)从描写方式中品读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要建立在对文本中描写手法的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从品读和学习文本中细节描写的方法入手,在品析细节描写的方式中感悟文本意境[3]。例如,在《背影》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读文本对于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从“蹒跚”“慢慢”“探”这几个动作描写中感悟文本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动之情,让学生体会到父爱无言,没有太多的倾诉和表达,拼尽全力买回来的几个橘子里承载着沉甸甸的父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语言的美,通过阅读获得美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从问题导向中欣赏意境,体会文化意蕴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是引导学生欣赏意境、品读文化意蕴的方式,教师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文本語言、文本意境和文化意蕴。例如,在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三个点出发设置问题,让学生品读文本内涵。一是解析题目,我为什么而活,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欣赏意境,认识到作者为爱情、知识和同情心而活;二是品读文本,从“为什么”入手欣赏文本语言表达的意境;三是联系生活经验,解读其中的文化意蕴,这是作者的活法,也是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定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

(四)从拓展运用中品析意境,丰富审美体验

品析意境需要一定的认知积累与情感体验,而这正是初中生欠缺的。很多时候,对于优美的散文或诗歌,由于学生缺乏积累,导致其难以品析作品中的意境。对此,教师要拓展教学,将文本变“厚”,借助多媒体等方式,拓展与文本类似或者相反的句子、段落,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比较品析中感知意境,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意境的创造是所有艺术的共同审美追求。针对诗歌的意境品析,如果学生缺乏对诗歌表达方式的了解,直接让他们进行赏析无疑是缘木求鱼。对此,教师可以先拓展一些诗歌表达方式的资料,如意象的运用,还有诗歌对仗、押韵等方面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赏析审美水平。比如《望岳》这首五言律诗,诗人围绕“望”字,将泰山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崇高的人文意义融为一体,寄托深远,体势雄浑,但是学生却难以从字里行间中感受诗人描述的意境。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拓展杜甫的相关生平,让学生了解当时诗人考取进士落榜,但仍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的这一背景。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拓展杜甫其他阶段的诗歌,如《石壕吏》《春望》等,让学生通过比较诵读的方式体会诗人在写《望岳》这首诗时的心情。另外,教师还可以拓展泰山的相关资料,或者鼓励到过泰山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望岳》,让学生在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超越境界的同时,体会诗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意境美。

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的培养和锻炼,要根植于文本,定位于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读文字、分析结构和欣赏意境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雅静.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

[2]陈润.基于问题设计的初中语文深度学习探究[J].考试周刊,2020(86):21-22.

[3]李广.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价值取向、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9):60-66.

猜你喜欢
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有效的美术欣赏教学探微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智障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国画教学中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再认识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以知怡情,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