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八色相环由来考述
——兼论八色相环的内涵

2023-03-29 02:54曹怿然伽尔瓦茨卡娅
齐鲁艺苑 2023年1期
关键词:伊顿两色色相

曹怿然,高 飞,伽尔瓦茨卡娅·E.S.

(1,2.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3.俄罗斯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圣彼得堡 191186)

谈及基本色相环及其建构方法,最为大家知晓的是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所逐级建构的伊顿十二色相环。作为《色彩艺术》(1978)和色彩学这一核心基础课程的重要支撑,自改革开放伊始,该色相环便首先被引入国内美术教育界,且对于艺术设计、绘画、雕塑和建筑专业的人士影响颇深[1](P2-3)。这反映出伊顿色相环乃至该色彩学说在经历40余年的发展之后已广为上述人群所熟知,同时,也体现出伊顿色相环作为基本色相环具有的垄断性地位。

八色相环可作为伊顿色相环的补充,为高等艺术院校的织造、配色教学和学习活动、一般性布艺织造工作、工艺美术和美术创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保证[2](P2)。国内学者对该色相环仅简单提及或简要概述,如舟海的《名词色彩学》(1990)指出:“光谱七色加上光谱二端合成的紫红色,这八种颜色是最基本的色相。”[3]徐光佑的《计算机视觉》讲义(1999)指出:“饱和度最高的光谱色与紫红色可依序围成一个颜色环(色相环)。”[4](P181)东南大学段殳的硕士学位论文《色彩心理学与艺术设计》(2006)仅提及名称,未作具体介绍[5]。目前在国内仅见以上三项研究成果简单提及。考察俄(苏)研究成果可知,《图表—色彩学任务》(Таблицы- Задачи по цветоведению)与《色彩学指南》(Руководство по цветоведению)是八色相环的母体性著作,但二书未对八色相环的由来进行完整性阐释。另外在内涵方面,也没有具体说明八色相环如何通过七种光谱色与其对应色料、或基于四原色进行建构,以及根据八种色相对应的明度、饱和度和色调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而唯一清晰指出八色相环部分由来的仅有利沃娃·E.V.(Львова Е.В.)的《色彩学与着色》(Цветоведение и колористика),书中提及牛顿与歌德是八色相环的由来路径,但在八色相环可称为牛顿八色相环或歌德八色相环的结论上有待考证,且其对格拉斯曼色彩混合定律是否明确添加了紫红色并建立八色相环[6](P40)则具有描述性错误。

由此,牛顿的发现是否可以称为八色相环及任一色相环乃至色彩系统最早的由来基底仍有待讨论。歌德生理学色相环作为对牛顿色相环的延续,其价值的体现、八色相环的科学基础、八色相环及其二十四色相环的建构细节与参考、八色相环明度、饱和度的排序与色调强弱等均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将立足于新见材料,对国内现阶段色彩学理论中未出现的苏联八色相环,基于色彩学的发展史进行系统性描述与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八色相环进行深入的内涵研究。

一、八色相环的直接来源及其描述

八色相环最早见于路丁·N.G.(Рудин Н.Г.)著《图表—色彩学任务》一书(图1),1940年由苏联国立艺术出版社出版。该著作由科拉夫科夫·S.V.(1)科拉夫科夫·S.V.(Кравков С.В.)1893年5月19日出生于沙俄城市梁赞,1951年3月16日逝世于莫斯科,前苏联时期心理及生理学家、生物学博士、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科学家、苏联科学院、医学研究院通讯院士。教授作序,并由管理院校艺术事宜的苏联人民政治局附属委员会认定为艺术院校标准学习手册。

图1 《图表—色彩学任务》

1956年该书第二版更名为《色彩学指南》(图2),在第一版“色彩混合”章节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详尽的“间隙混合”部分扩展[7](P4),且这一次作序专家为苏联艺术研究院通讯院士及评审员库普林·A.V.(2)库普林·A.V.(Куприн А.В.)1880年3月10日出生于沙俄城市鲍里索格列布斯克,1960年3月18日逝世于莫斯科,沙俄及苏联时期风景油画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苏联艺术研究院通讯院士。,并由苏联轻工业部国立科学技术出版社进行公开发行。由此,上述两版著作皆可对八色相环的直接来源进行权威性的认定。

图2 《色彩学指南》

这两版俄文著作均未在国内公开出版,因而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八色相环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需对八色相环的重要论述进行介绍,从而使其成为本文的理论支撑与进行再研究的起点。八色相环是由八种必要色相组成,即由七种光谱色阶黄、橙、红、绿、天蓝(青)、蓝、紫与非光谱色紫红[8](P15)组成的一个平面圆环(图3)。因此,该色相环在光谱色阶的基础上具有了依照太阳光谱次序将相应色相进行排列的连续性[9](P4),同时也满足了色相环应该具有的循环性特点[10](P32)。其中,最后嵌入的紫红色是由红与紫混合所得。

图3 环中的八种必要色相

其次,八色相环对于冷暖色带进行了区分,该环的左边为冷色带,右边为暖色带。根据两版著作及在俄已有研究成果(3)参见:Жаданова Л.А.Контрольные задания по учебной дисциплине 《Цветоведение》[Z]. СПб: ФИИ РГПУ,2009。,冷色调绿与紫红色均被视为冷暖色带的过渡色。但仍需进行说明的是纯净绿色属于一种中性色彩,因而该色受制于环内黄色与天蓝对其色调倾向的改变,即该色偏黄为暖色调,若它与天蓝进行一定程度的关联便成为冷色。此外,紫红与紫色也受到这种色调倾向的影响,当紫红与紫色趋近于红色便凸显出暖意,若二者趋向于天蓝则成为冷色调色彩[11](P15)。

再次,该色相环环内色相与自然界中元素可产生一定的关联性,具体可认为红与橙表示火焰和阳光,天蓝与蓝色可代表水、寒冰及天空的色彩等等[12](P15)。

最后,如同伊顿色相环以三原色作为色相环逐级建构的源头,八色相环则以黄、绿、蓝、红作为其建构的基础——八色相环中的部分色相可寻觅出与其相近的色彩,如以红作为起点向黄色出发,橙色便得以呈现,这表明橙色同时包含红与黄两种色素,但当人的视线到达纯净黄色区域时,这种红色的视觉感受却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绿的色彩。因此,一种色相的相似性完全消失且不以另几种色相作为起点被称为主要转折色相,即黄、绿、蓝、红是四种基础色相,或以四原色进行称谓,而这四色在装饰与工艺美术中向来可以得以充分的体现[13](P15)。

二、八色相环的由来基底

1.简单色与真实色理论

在八色相环的直接来源描述中首先提及的是光谱色阶,该色阶可以理解为基于彩虹的形式进行平滑渐变并与牛顿的发现进行关联[14](P13-15)。但在八色相环的直接来源描述中同样提及“色相可与自然界中元素进行关联”,因而纵使可与之相关联的例证繁多,但是依据现阶段最早的科学化色彩理论研究成果表明[15],八色相环的由来可进一步推移至牛顿的发现之前,并成为任一色相环乃至色彩系统的雏形。

达·芬奇在《论绘画》中对于简单色阶的排列次序描述为:“白色是第一种简单色,黄居于白色之后,绿色居于第三位,蓝和红分列第四、第五,黑色则作为最后一种简单色。”[16](P98)关于色阶一词在汉语译本中并未对译,但根据俄文译本《论绘画》的表述便可知悉这六种色彩的排列是明确使用到“阶”这一单词的[17](P72)。

这组色阶相较于牛顿的发现不同之处是牛顿进一步基于色彩物理学对光进行的剥离,而达·芬奇对于色彩的研究虽先于牛顿但却未有如牛顿研究之深刻。客观而言,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其理论研究同样起始于光之于色彩的影响,具有科学性[18](P17-18)。他认为白色代表光的色彩,其余色彩均基于白色成为受众可视的颜色,其中黄色是土地的色彩、绿色指向水源、蓝色彰显空气、红色对应火焰,黑色则表达出火之元素后的黑暗且不能为光线照亮[19](P98),由此,达芬奇的色彩理论中的关联性便得以凸显。

在文艺复兴早期阿尔贝蒂的《建筑十书》中可寻觅出关于真实色的描述,且其同样明确了自然界元素之于色彩的关联性。书中没有使用到“阶”一词,而是用“种类”或“系”对四种“原色”进行文字性的顺序排列。阿尔贝蒂指出:“火焰对应红色、空气对应天蓝、水源对应绿色、土地对应灰色或浅灰色。”此外,他对于黑白两色仍以自然界元素光与黑暗进行对应,但与达·芬奇不同的是,阿尔贝蒂认为黑白两色并非真实色且附属于真实色彩组合之中,也可具体表述为黑与白是对真实原色进行明暗的渐变进而混合出其余的非真实色[20](P31-32)。

2.牛顿色相环及其内涵

“色相环是对具有可视功能颜色进行有效组合的最佳方法之一。”[21](P38)因此牛顿色相环(图4)的建立首次为近现代色相环乃至色彩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范本形式,其色相构成来源于第一部分描述中的光谱色阶。在此期间,牛顿也注意到了色彩混合的问题,如由紫色和红色混合产生的紫红不在光谱范围之内[22](P47-48),因而紫红色可被视为一种未被加入到其色相环中的非光谱色。也如色相环应具有连续性和循环性特点的描述,可以认为牛顿色相环并非满足真正意义上的循环性,即环中的色相仅表达出光的色散现象。另根据牛顿对色相环中非近距离光谱色进行的混合试验,试验的结果显示非近距离光谱色的混合会掺入白色(灰色)并形成非饱和色[23](P48)。因此,尽管牛顿的混合试验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其色相环却成为了八色相环由来的首要基底。

图4 牛顿在《光学》中绘制的七色相环(1704)

3.歌德色相环及其内涵

歌德《色彩论》(1810)中详细描述了他所建立的色相环。该环与牛顿色相环早期表示方法[24](P20)一致并以红、橙、黄、绿、天蓝(青)、紫六色[25](Pxi), [26](P121-122),[27]进行色相的填充(图5)。此外,牛顿早期色相环进一步加入六种间色便可建构为十二色相环(图6)。区别在于,牛顿基于光学对色彩进行研究,歌德则偏重生理学色彩[28](P121),并突出了色彩升华的概念(4)升华指环中色相所具有增强性与减弱性,也可称为对色相的加浓与减淡。参见:莫光华.色彩是“光的业绩”,业绩和苦难参见:论歌德的《色彩学》和色彩观[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图5 歌德绘制的生理学色相环彩稿

图6 根据牛顿色相环绘制的克劳德·布泰(Claude Boutet)色相环(1708)

在谈及升华之前,须首先提及该环的建构方法,歌德色相环的建构方法指出环中的黄和天蓝是两种最基本的纯净色[29],可与红组成三原色,进一步而言,两种纯净色在混合后可获得中性的绿色[30](P420-421)。

其次,红绿二色在歌德的描述中是一对径直对比的补色[31](P420),基于这种建构方法且依据黄蓝可利用升华概念分别于橙紫两色框架内获得偏重于其中一方色素,歌德色彩理论中更加凸显出红色之于其色相环的重要性,即该色可进一步升华为紫红色且与红色一致并保持和绿色的径直相补[32](P135)。此外,正如歌德在《色彩论》中所说:“色相环可表达出完整性的色彩之美,但牛顿色相环中色相却不足以表达出色相环的完整性,因该色相环缺乏紫红色,而这一色彩应作为主要色相出现于具备完整性的色相环之中。”[33](P363-365)因此,即使歌德对牛顿进行的批判是非公正的,但他对于色彩的研究却不失为对牛顿色相环的一种理论到实践的延伸,可以说,歌德是生理学、心理学与美学色彩研究的先驱[34]。具体到环中色相,歌德的研究不仅表现出色调明度、饱和度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牛顿色相环中固有色相的本质。而最后紫红色成为完整性色相环中的必要色相,这成为八色相环由来最为重要的第二基底。 此外,歌德所述绿色性质和橙、紫、红的色相框架,亦可被视为第一部分关于该色色素呈现中性的基础及八色相环建构为二十四色相环色相框架概念的雏形。

三、八色相环的科学基础

1.格拉斯曼色彩混合定律中间色律

牛顿与歌德色相环分别在光学及生理学两端为八色相环奠定了基础,但歌德所作研究在现今色相环视域下仍旧无法判断紫红色相所处的准确位置。如其所述,紫红是由红色升华而成,因而紫红与红色同属一个色相扇面之中且与绿色呈补色关系,另根据歌德关于紫红色混合方式具有多样性的描述[35](P319),这同样印证出歌德的研究正如牛顿一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紫红色于“完整性”色相环中的具体位置仍待得到更加严谨的探究。

格拉斯曼色彩混合定律(1853)作为色彩学中的最基本规律,其中间色律与补色律在满足定义中色相环是按照太阳光谱的次序对相应色相进行排列的大前提下,客观上对环内紫红及其余七种光谱色的所属位置做出了说明:中间色律指出任何两个非互补色的色相混合便可产生中间色,中间色调是通过需进行混合的两色相对数量决定,而其饱和度也是通过这两色在色调顺序上差别的大小决定[36](P52-53)。

因此,由光谱次序两端对应色相紫色和红色混合可获得第一部分所述唯一待考究的色相紫红色。也如伊顿于其著作《色彩艺术》一书中对于紫红色的描述:“光谱色相红和紫之间补充紫红可使这类色轮获得一种连续。”[37](P31)这段描述可以被解读为色相环在加入了紫红后便具有连续性和循环性,但伊顿仍以十二色相环为例进行表达,而句中“这类”的用词却极具不确定性,这一说法既可指代作者极力推崇的十二色相环,同样也可指向本文研究对象八色相环。

2.格拉斯曼色彩混合定律补色律

基于格拉斯曼色彩混合定律中间色律对八色相环最终由来的阐述完成之后,该定律的补色律可被视为该环内涵中的重要基础,这一定律指出每种色彩都有一个相应的互补色,即任一色彩与其互补色以一定比例均衡混合后可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非彩色,若色素比例偏向其中一方则产生以色素方向为主的非饱和色[38](P52-53)。

伊顿于《色彩艺术》中对互补色及其混合进行了描述:“这十二种色相的互补色通过直径各各相对应且其混合后可呈现中性灰黑色。”其六对互补色分别为黄色对应紫色、黄橙对应蓝紫、橙色对应蓝色、红橙对应蓝绿(天蓝)、紫红对应黄绿与红色对应绿色[39](P31,57-58),且这些互补色至今已然深入人心并成为色相互补的标准。

“八色相环中色相由五对互补色构成并分别为黄色对应蓝色、黄绿对应紫色、橙色对应天蓝、紫红对应绿色、红色对应泛绿的天蓝。”[40](P23)(5)八色相环可建构成为二十四色相环,其每一色相夹角度数为15°,而非原八色相环每一色相呈现的45°夹角,且八色相环中三组互补色并非径直对比并发生位置偏移:黄色对应蓝色、橙色对应天蓝的互补色组合皆以135°夹角产生互补,红色与紫色则需进一步在二十四色相环中以165°夹角与其互补色进行对应。参见:路丁·N.G.色彩学指南[M].莫斯科:苏联轻工业部国立科学技术出版社,1956。可以看出,八色相环的互补色对比伊顿色相环存在些许差距并成为彰显补色律的前提条件。根据两种色相环互补色在色光混合部分的描述,其两两混合后皆可呈现白色并无差别,唯一区别在于八色相环的互补色是通过色料形式混合后产生的中性的灰色[41](P22)而非灰黑色。因而可以认为八色相环中互补色的混合结果相对于伊顿更加具有保守性,且更加贴合格拉斯曼色彩混合定律补色律这一科学基础的核心部分。

四、八色相环的内涵

1.八色相环的四原色与建构支撑

本文第一部分对八色相环的四种原色进行了描述,但这一支撑性理论仅可视为其直接来源,若追根溯源,则不达。自1665年英国科学家波义尔先于牛顿发表《色料三原色》的论文,从17世纪到19世纪,西欧学者不断丰富三原色理论,最终形成了色光三原色(红绿蓝)和色料三原色(红黄蓝)红绿蓝与色料三原色红黄蓝的区分,并将这一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1878年,德国生理学家赫林《反色学说》问世,生理学四色得以确立[42],这便是八色相环四原色的根源与建构支撑。

奥斯特瓦尔德《色彩学》(1923)于1926年首次被翻译成为俄文[43](P6),因而《色彩学指南》对奥斯特瓦尔德色相环进行了介绍并建立连接。八色相环除了以生理学四色作为原色,其色相数同样可以参照奥斯特瓦尔德色相环的初始八等分基础色相模式(6)此处亦可被认为是八色相环由来的辅助条件。。因而这一色相环若通过色料相减法进行混合,则需以四原色及天蓝[44](P6,15-16)作为原色基础(7)天蓝被归纳为蓝色,在色料中对应柏林天蓝或普鲁士蓝。参见同上。,进而通过黄红、红蓝与红紫按适当比例混合后完成间色与复色的填入。

2.二十四色相环的建构

关于二十四色相环的建构可再次借鉴伊顿的意见:“我认为色彩学家要去实践画出二十四种色相或一百种色相的色轮(色相环)都是浪费时间,有哪个画家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能够看得见一百种色相色轮中的第八十三号色彩?”[45](P31)从色彩构成教学或画家作画所需色彩的专业角度理论该段文字,伊顿的说法不无道理,但根据《色彩学指南》作者路丁的说法,二十四色相环是实践中色相数量足够且规范的色相环[46](P16)。

此外,除奥斯特瓦尔德色相环外,在当今四大色彩系统中的NCS、PCCS色相环理论根源也可指向赫林四色学说[47],因而这也是八色相环作为基本色相环直接建构成为二十四色相环可能性的重要先决条件。具体而言,八色相环可径直通过奥斯特瓦尔德色相环的模式进行建构并提出相应的建构方法:在必要八色中任意选取相邻两种色彩并置入两种色素方向,按照适当比例偏向其中一方的中间色相,如在黄色与橙色之间置入黄橙与橙黄、橙色和红色之间置入橙红与红橙、在绿色和天蓝之间置入泛天蓝的绿与泛绿的天蓝,置入的中间色相仍旧属于必要八色的框架之内(8)参见同前。,其余色相的置入同此。

3.八色相环的色彩对比

关于明度对比与色调分级,由于人只能分清明度、饱和度和色调这三种色彩要素[48](P52),因此首先基于《色彩学指南》中明度阶信息可知,最高明度灰色为黄色、黄绿居第二位、冷色调绿居第三、红色排第四位、蓝和紫分别位列第五与第六位[49](P20)。其次,借鉴伊顿在《色彩艺术》对色相的明度对比描述可知,纯黄相当于灰色阶的第四级,橙色处于第六级,红色在第八级,蓝色在第九级,而紫色则位于第十级[50](P44)。然而,以上信息却不足以准确、完整解答八色相环中色相的明度排位。作为一种延伸,在科学基础部分八色相环中色相解释了其与格拉斯曼色彩混合定律补色律的极度贴合性,首先明度的排序仍可基于这一科学定律,《色彩学指南》指出,橙与绿的排位在肉眼里实难以进行精确区别,但作者路丁运用单色相片或素描[51](P20)作为解决色彩明度方法便可测得橙色略高于冷色调绿,且这一方法可作为环中其余色相明度排位的辅助。其次,冷色调绿明度高于红是已知的,以“紫红衔接于亮暗之间,恰恰可使紫与红之间达到过渡之效果”[52](P13)的描述结合补色律可得出论断,即紫红色的明度是低于红色的。再次,经由“鲜亮的色彩距离肉眼更近,黯淡的色彩却呈现出不同程度疏远的感觉”[53](P41)这一规律,可判断红色的明度是高于蓝的,而紫红色也因其明度低于红色,并按照补色律中与冷色调绿通过色料混合产生中性灰色的事实可知,其明度同样高于蓝色。最后,天蓝作为橙色的互补色,按照补色律产生中性灰度色的原理,橙色的明度是高于冷色调绿的,故与其产生中性灰色的天蓝色明度必然低于冷色调绿的互补色紫红,和“鲜亮的色彩距离肉眼更近,黯淡的色彩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疏远”可判断该色排序理应置于紫红与蓝色之间。因而八色相环中色相明度可排列为黄、橙、冷色调绿、红、紫红、天蓝、蓝、紫的相应位次。

作为再次延伸,在明确八色相环中色相明度排序及黄色为明灰色调之外,红色也在路丁理论中被赋予中灰色调,而蓝紫两色皆被认为是暗灰色调[54](P20)。一般而言,测量黑白灰使用九级明度尺,其中一号至三号为包括黑色在内的低明度色调、四号至六号为中明度色调,而七号至九号为包括白色在内的高明度色调[55](P30)。而《色彩学指南》中明度尺范例以白色至黑色(9)该明度尺最后一格为暗灰色调,但根据路丁著《色彩学指南》的论述可认为其是黑色。共八级的明度尺进行呈现[56](P17)。这表明若想完整地表达出环中色相明度排序,使用八级或九级明度尺选项是不能够完全满足的,因而明度尺需调整为十级,并将六号色调视为中灰色调,增加九号色调为暗灰色调。

由此,结合高明色调具有明朗、清新、轻柔之感与橙色具有明亮等高明度[57](P30),[58]特征的描述可以判断出高明灰色为黄色与橙色,而结合中明色调具有含蓄、稳重、明确之感与绿色具有稳重等中等明度[59](P30),[60]特征的描述,冷色调绿属于中等明度灰色,又因紫红色与冷色调绿互补产生中性灰色,故紫红色同为中等明度灰色。至低明色调,因其具有深沉、凝重及神秘之感[61](P30),再次结合互补色原理可认为高明色调橙色的互补色天蓝在明度排序中低于紫红色,其自然位于七号低明度色调并作为这一色阶的起始,蓝色和紫色的暗灰色调属性已在本节作出说明,也可使用互补色原理和黄紫两色是明度对比极端的定义作出[62](P20),[63](P58)验证。

此外,饱和度对比与明度对比原理一致,色相饱和度的定义为:“饱和色相对非饱和色与肉眼的距离显得更为接近。”[64](P41)伊顿对饱和色和非饱和色基于色光与色料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解释,即饱和度对比就是在纯度的强烈的色彩同稀释的暗淡色彩之间的对比,由棱镜剥离出的光谱色是最大的饱和色。色光相加或色料相减中的光谱色或原色即为最大程度的饱和色[65](P68)。

基于美术学科特点和色料阐述,根据七种单色光与其对应色料[66](P15)、格拉斯曼色彩混合定律中间色律,可以认为紫红作为唯一间色在八色相环中饱和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若以四原色(10)见本文“八色相环的四原色与建构支撑”部分描述。的方法对八色相环中色相进行建构,则橙色、紫色与紫红以间色与复色的形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饱和度降低。

关于色调对比,这一对比被表述为:“色调是在明度与饱和度之上主要以冷暖倾向、强弱对比之分。”[67](P30)基于本文第一部分对八色相环冷色调绿和紫红色之于冷暖色带的过渡进行的划分,也如黄、天蓝两色可作为左右纯净绿色的暖色调或冷色调的描述,可以知悉,中性绿色即使偏向天蓝成为了冷色调色相,结合“紫红衔接于亮暗之间,恰恰可使紫与红之间达到过渡之效果”与第一部分对于紫红色的描述,可以知悉这对互补色是环中最弱冷暖色对比。

同时,本文第一部分同样指出的天蓝和红可对紫红和紫色产生冷暖色调的改变,结合伊顿《色彩艺术》中“最暖色是红橙色或朱色,最冷色应为蓝绿或氧化锰”[68](P50)、天蓝与橙互补、格拉斯曼色彩混合定律补色律的描述进行判断,八色相环中最强暖色红和橙、最强冷色天蓝便得以显现。

但无论是《色彩学指南》或是《色彩艺术》,皆未提及具体色调冷暖强弱的排序,因而《色彩学指南》中提及的五对互补色(11)见本文“格拉斯曼色彩混合定律补色律”部分描述。可极大程度视为区分除最强及最弱冷暖色调对比的强度辅助,即八色相环中仅余的互补色黄与蓝、以及《色彩艺术》中认为的互补色黄和紫,如需进行判断则仍需嵌入上述两本著作中的同时对比概念。路丁在《色彩学指南》一书中以黄蓝两色指出互补色的极端性可促使对比两色显得更加饱和,且这两色无法被含有共同色素的相邻两色代替[69](P35),而伊顿在其著作中以补色黄紫(12)伊顿在此处以补色形容黄紫两色,而非互补色。参见:[瑞]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M].杜定宇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会被相邻两色所取代[70](P65)进行举例,这可以认为是对路丁所作定义的补充。由此可以判断,黄蓝的色调对比是强于黄紫两色的。

至于色相对比,作为色调强弱对比的一个主要体现,伊顿色相环的色相对比主要可分为同种色对比、类似色对比、中差色对比、对比色对比与互补色对比[71](P67),[72](P31),[73](P362-363)。而本文的研究对象八色相环的色相对比与伊顿色相环存在共性,也保持有一定的独特性。

虽然路丁认为二十四色相环是实践中色相数量足够且规范的色相环,并将这一对比设置于《色彩学指南》二十四色相环的描述中,但是八色相环作为二级色相环的基础与必要色相也可以承担色相对比的任务,区别在于对比色相数量缺乏相对的丰富性并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与伊顿色相环的任一色相夹角30°不同,八色相环中任一色相扇面为45°夹角,在此范围内所作对比同样可称为同种色对比,如于黄色框架内可进一步在二十四色相环中分出黄橙与黄绿二色,或在色料中可细分成藤黄、铬黄(明暗)、锶黄、那不勒斯黄与赭石(明暗及金色)等[74](P6),其余色相也可依据必要色相框架进行上述划分。

(2)以45°夹角范围为基础的色相对比被称为短距离对比,如黄色与橙色的对比、黄色与绿色的对比以及蓝色与紫色的对比等八种短距离双色对比。这一距离对比可等同于伊顿色相环中的弱色相对比[75](P17),[76](P31)。

(3)中等距离对比被认为是夹角范围为90°的色相对比,如黄红两色对比、紫与天蓝的色相对比等八种中等距离两色对比。这一距离对比可等同于伊顿色相环中的中等色相对比[77](P17),[78](P31)。

(4)135°至180°的色相对比被称为长距离对比,八色相环中的互补色以这两种夹角度数存在于对比度数区间之内,仍需注意的是,这一强色相对比中也存在非互补色的色相对比,如红蓝对比、红绿对比等六种长距离双色对比。此外,180°夹角的非互补色色相对比也有黄紫、红与天蓝等三种长距离两色对比[79](P17),[80](P31)。

结语

八色相环直接来源于《图表—色彩学任务》一书,但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框架理论的探寻,达·芬奇和阿尔贝蒂的简单色和真实色是该色相环最早的雏形,同时,这一科学化色彩组合也可成为当今任一色相环及色彩系统的雏形。诚然,八色相环的首要由来基底为大众熟知的牛顿光谱色和他所创立的首个色相环,但歌德色相环及“完整性”色相环的表述、结论却为八色相环奠定了较高程度的理论框架。而最终使八色相环得以倚建是通过格拉斯曼色彩混合定律的中间色律和补色律,它成为了该环由来路径更高维度的科学性和规律性概括。

在内涵部分,八色相环根植于四色学说,并参照与之同源、四大色彩系统之一的奥斯特瓦尔德色相环建构模式进一步建构成二十四色相环。在明度方面,该环的明度可依据高明色调黄与橙,中明色调冷色调绿、红色及紫红,低明色调蓝、紫进行排序。在饱和度对比中,环中色相的紫红色是唯一非光谱色,若以四原色学说进行饱和度强弱的分析,则橙色、紫色以间色形式、紫红以复色形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在色调对比中,八色相环最弱色调对比为紫红与冷色调绿所作对比,最强对比是红、橙与天蓝的对比,中间对比为黄蓝对比。而根据上述色相对比分析可知,八色相环对比功能与伊顿色相环大相径庭,且以同种色、短距离、中等距离和长距离为对比模式,凸显出简易、清晰、明了的特点。

八色相环作为国内未曾详细研究过的色相环,基于本文的描述与延伸性探究,可以作为除伊顿色相环之外的另一基本色相环置于色彩学的教学与学习之中。也如本文开篇中引用库普林·A.V.序言中的描述,作为基本色相环的它不仅可引导色彩学概念运用于高等艺术院校的织造、配色教学和学习活动,也可成为进行一般性布艺织造工作、工艺美术和美术创作这些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伊顿两色色相
伊顿花园别墅设计
伊顿花园别墅设计
高效液相色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伊顿成功举办伊顿—长城车辆解决方案技术日
给讨厌的人许个愿
准确的预言
神奇的不等式
伊顿在上海车展亮相四款重量级产品
网页配色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