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地标引擎”

2023-03-30 19:01薛钦峰
中国名牌 2023年3期

薛钦峰

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地理标志是与“三农”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知识产权,用好地理标志,将是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各地依托地理标志农产品不断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地理标志是对特定产区有特殊品质农产品的专属认证。近年来,全国多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中,不断挖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价值和产业优势,走上一条壮大特色地标产业的振兴之路。

数九寒天,正值东北农闲时节。但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的一些村屯,不少村民一改过去“猫冬”在家,正在村里的木耳菌包生产车间里忙碌着,为开春后的木耳种植做准备。

在汪清县鸡冠乡大北沟村的红鸡冠黑木耳专业农场的菌包加工车间里,菌包原料经过搅拌、装袋、高温杀菌等程序被制作成一袋袋菌包。工人们相互配合,操作娴熟。大北沟村村民聂淑花常年在农场务工。“过去农闲没活干,现在有了木耳种植基地,一年四季有活干,去年一年挣了2万多元工资。”她说。

汪清县地处长白山林区,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0%,丰富的林下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这里的黑木耳胶质含量多、营养价值高的好品质。近年来,汪清县的黑木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汪清黑木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并荣获“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

目前,汪清县黑木耳种植户达1.4万户,黑木耳栽培总量达6.5亿袋,产值34亿元,带动近4万人从事木耳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一半以上。黑木耳正发展成为当地“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富民产业。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北有平原,南有高山,虽然干旱少雨,却有黄河灌溉之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孕育出枸杞等特色产业。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明确提出支持“六特”产业发展,这些产业纷纷驶上加速升级的快车道。

中卫市中宁县是宁夏枸杞核心产区,被称为“中国枸杞之乡”。中宁县太阳梁乡的隆原裕民枸杞专业合作社种植了1400多亩枸杞,由于有大型枸杞加工企业的收购订单,合作社可以专心搞种植,每年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民务工近4.2万人次。“枸杞地里的活不挑人,老人、妇女都能干。到了采摘时节,下地的农民每人每天挣100多元不成问题。”合作社理事长靳川孝说。

在江西省樟树市,当地政府近年聚焦“三子一壳”,引导资源要素聚集,建设中药材道地优势产区。全市包括樟树吴茱萸、樟树黄栀子、清江枳壳在内的三项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全部完成了省级地方标准的制定发布。目前,樟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77万亩,较2017年增长近120%。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完善联农带農利益联结机制,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从东北的人参、大米,到西北的药材、瓜果,再到南方的茶叶……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不断扩展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品总数超过6万个。大力发展“地标”产业正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不仅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也吸引了更多人才流向农村。他们与地标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新一轮产业形态跃迁。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让愿意留在基层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投身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近年来,一批批“创一代”和“粮二代”“棚二代”“果二代”等新农人、高素质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

作为我国“人参之乡”,吉林省抚松县有着上百年的人参种植历史。近年来,随着人参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青年创业者加入人参产业大军。

在位于抚松县万良镇的万良人参市场,这里年人参交易额占全国的八成,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体系。这几年,看到家乡人参产业的不断壮大,李宗利毅然回到家乡创业,做起了人参贸易,短短几年,从小打小闹逐渐做到年销售额上千万元。

李宗利只是当地返乡创业青年带动产业做大做强的一个缩影。如今,万良镇形成500多家企业入驻的集聚效应,电商线上年交易额突破2亿元,吸引和带动了近5万名农民增收致富,走上一条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素有“鸭梨之乡”之称的山东冠县,当地东源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栋田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凭借自己英语专业背景将冠县水果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十几个国家,年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

近年来,冠县共吸引280余名在外人才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组建乡村振兴“合伙人”,创建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210个,带动一批高素质农民快速成长。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

近年来,全国多地不仅出台各类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还给参与和带动乡村振兴的高素质农民提高待遇,提高乡土人才带动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的积极性。

吉林省人社部门突破“学历、论文、年龄、身份”等标准,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根据人才特点设立农经师、农技师、农艺师、电商营销师等9个职称专业。截至目前,共评出4000名初、中、高级乡村振兴人才,其中高级职称600人。“不看学历看业绩”让新型职业农民得以脱颖而出,激励其带领更多农民共同致富。

山东省瞄准企业家、农民工、技能人才等群体,探索推行“首席专家”“乡村振兴合伙人”等经验做法,打造“人才+项目+资金”新型人才引进模式,让各类优秀人才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

山东省人社厅数据显示,全省累计设立各类专家服务基地277家,吸引集聚2.2万余名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创新创业,帮助解决技术难题2.8万余个,落地项目3100余个,转化科研成果4300余项。

随着地标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和品牌的输出,乡村产业发展正带动各地乡村自我形象塑造和文化自信提升,推动乡村产业与文化振兴深度融合。

吉林省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适宜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壤造就了这里水稻良好生长环境,盛产优质大米。如今,万昌大米、舒兰大米、延边大米、查干湖大米等众多吉林地域优质大米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吉林大米”每年的中高端产品销量达21亿斤,全省水稻加工业产值达260亿元。

位于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是个朝鲜族聚居村,村民以种植水稻为生,过去传统耕作加上土地不多,效益较低,村子一度陷入贫困。随着“吉林大米”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凭借着村企合作和种养结合,红光村的水稻打响了品牌,遠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

在稻田边种植鲜花,修建栈道、观景平台和景观小品,来观光的人可以走进稻田看美景、闻稻香、听蛙鸣……与稻田诗情画意相呼应。这两年,村里建设了一座现代农业稻田公园,村史馆、稻米产业展览馆也修建起来,该村计划把当地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稻米文化充分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引领村民发家致富。如今,红光村成为朝鲜族民俗村、“网红”打卡地。

红光村党总支书记李在德说,当地还谋划建设“一河两岸田园综合体”,将开设朝鲜族民宿、特色美食街,丰富旅游业态,让红光村更加聚人气、有活力,让红光全体村民受益,共同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河北涉县是花椒适宜生长区,太行山深处独特的气候和土质造就了拐里花椒的上佳品质,被誉为“中国花椒之乡”。当地政府不仅建起集加工、仓储、物流运输、销售一体的花椒交易中心,还发挥依山傍水、花椒满山的自然优势,整合闲散房屋,集中打造“山间民宿游”。游山水、坐游艇、采花椒、住民宿,这里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被誉为“太行小漓江”。

举办“永不落幕”的药交会、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推动中医药与旅游深度融合……去年6月,樟树被评为省级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樟树力争用5年时间将阁皂山景区打造成国家AAAAA级景区,开发一批具有药都特色的旅游商品、中医药膳和养生食品等,提升“中国药都·养生福地”旅游形象。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塑魂。通过促进乡村文化与地标等品牌产业“联姻”,植入乡村文化元素,用乡村文化创意为产业振兴提供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