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守正创新问题

2023-03-30 17:40赖大仁
文艺理论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论文艺观念

赖大仁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理论命题,要求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联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来看,显然也需要坚持和运用好这样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科学的态度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新性研究,这里同样有一个如何坚持守正创新的问题。

回顾历史,自从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中国以来,经过许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积极译介和阐发,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广泛传播,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初始建构。后来在左翼文艺运动以及文艺大众化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阶级论、革命论等文艺观念更加普及和深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延安文艺实践的理论总结,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发展的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展开了更加系统化的原典译介和理论研究,使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文艺发展中的指导作用更加彰显出来。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新研究阐释不断推进,带来了这个研究领域的全新局面,并且在当代文论开放性变革发展中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回顾上述历史发展进程,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和巨大成就,同时也应当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比如,一是过去比较突出的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偏向。我国历史上既有苏联教条主义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有特定时期极“左”思潮产生的消极作用,其结果往往是照搬照抄经典著作论述,局限于某些现成结论或文句的表面阐释;或者过于实用主义地摘引某些言论片段,将其转换成为抽象化的政治观念或空洞化的政治口号。教条主义的思维惯性与阐释方式,加上过于实用功利化的目的意图,虽然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实用功效,但也会造成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扭曲,带来对文艺理论与实践的不利影响。二是后来出现了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偏向。改革开放以后,有些人由于反感上述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偏向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论只是断简残篇,不成系统,没有阐明文艺审美特性与艺术规律。这是过于从专业化和学术化的方面加以怀疑否定,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独特性及其意义价值。三是过于体系化和学科化的阐释偏向。这是针对前一种极端化贬损评价的理论反拨,目的是维护和证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意义价值。有些学者参照某种专业化文论模式,力图建构一个包括文艺本质论、文艺价值论、文艺审美论等应有尽有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这是用某种现成的体系化理论模式来加以套用和阐释的结果,实际上跟马克思主义文论本身相去甚远。四是过于标签化与泛化阐释的偏向。在所谓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一些人将马克思主义文论也拿来进行后现代阐释,从有关文论著作中摘引出一些论述,跟所谓文化经济、审美经济、审美资本主义等关联起来进行讨论,好像这样彼此关联和贴上标签,就可以成为名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研究了。其结果只能是将马克思主义文论随意泛化阐释,容易扭曲和消解它的基本精神。以上只是略举例子来说明,此类现象在以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并不少见,只不过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

基于上述历史回顾和理论反思,并且立足于新的时代要求,讨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守正创新问题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总体而言关涉两个方面:一个是“守正”问题,涉及应当守什么“正”以及如何守正;另一个是“创新”问题,涉及应当创什么“新”以及如何创新。这两个方面当然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从前一个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守正”问题,就是要求从它本身的独特性出发,理解和把握它的基本文艺观念与价值理念,守住它的根本精神。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点在于,它不像康德、黑格尔、席勒等人的美学与文论那样专门化和纯粹化,而是从唯物史观思想体系中生成的,它一方面跟现代西方美学与文论观念相通,另一方面更具有独特的文艺观念与价值理念,因而需要站在“守正”的立场上进行研究阐释。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坚守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原典思想。近年来,有学者针对某些套用现代文论知识体系或理论模式随意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象,提出要“回到马克思”,即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互文阅读”。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对文艺和美学问题作过专门的、系统化的理论阐述,其观点散见于他们的哲学、政治经济学著作或其他文本之中,一些重要思想观点尚未充分展开论述,如果只是对某段话或某些论述进行“孤立阅读”,或者抽取出来随意读解阐释,就难免发生曲解和误读(孙文宪122—126)。这种看法很有道理。马克思主义文论首先表现为它的文本独特性,需要以此为出发点来把握它的原典思想并进行研究阐释。其中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互文性阅读与阐释:一方面,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艺思想观点是散见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著作之中的,并未充分展开论述,因此就需要从经典文本的整体性出发,把其中有关文艺观点的论述,跟文本中的哲学观点、政治经济学观点等联系起来进行互文性阅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它的原典思想。另一方面,又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各种不同的文本语境中论述文艺问题的,所以需要把不同文本中的论述关联起来,领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呼应关系,达到比较深入的互文性阅读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原典思想。总的来说,“回到马克思”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回到经典文本及其语境,回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整体系统,力求进行全面深入的互文性阅读理解,达到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原典思想的准确把握与研究阐释。

坚守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独特文艺观念。凡是有影响的文论形态都各有独特的文艺观念建构,既对文艺现象作出解释,也会对文艺实践发生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论也是这样,应当对此加以切实理解和深入阐释。如果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进行系统性概括,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把艺术看成人们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马克思说,人的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第8 卷25)。所谓“艺术精神的”掌握方式,涉及对文艺反映现实关系的真实性、形象性、典型性,以及艺术想象性、情节生动性与丰富性、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等,总之归结为文艺审美特性和艺术规律的理解。这些跟现代西方文论与美学的基本精神是相通的,但又有马克思主义文论独特的思想内涵与话语形态。另一个是把艺术看成“意识形态的形式”。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第2 卷591)整个社会变革包括经济基础的变更和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后者包括“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马克思,第2卷592)。马克思主义把艺术纳入唯物史观视野,阐明它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的根本特性,以及在社会结构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价值功能。文艺的意识形态特性与价值功能,体现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各种文艺作品之中,可以联系不同时期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语境,对蕴含其中的思想价值内涵进行解读和意义阐释;也体现在批判现实主义之类文艺作品中,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引起人们对现存制度的怀疑,起到特殊形式“批判的武器”的作用,推动社会变革进步;还体现在文艺作品表现社会主义倾向以唤起人民觉醒,走向争取翻身解放和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标识性文艺观念,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意义价值,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和继承发展。

坚守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根本价值理念。跟上述独特的文艺观念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内在丰富价值理念可以概括为几个主要方面。一是文艺实践论的价值理念。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第1 卷502)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解释世界”,更强调“改变世界”,即以能动的革命实践推动社会变革进步。马克思主义文论区别于其他文论形态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不是从纯艺术、纯审美方面来看待文艺活动,不是把文艺活动引向艺术象牙塔和审美乌托邦,而是充分体现了实践唯物主义精神,努力将其引向社会实践的方向。这不仅表现为对文艺现象的观照与解释,以及对文艺本质特性的认识与阐释是基于实践论的,而且对文艺价值功能的理解和倡导更是走向社会实践的,重视文艺对于认识、批判社会现实和推进社会变革的积极作用。二是文艺人民性的价值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方面也是如此。具体而言,表现在观照和评论各种文艺现象或文艺活动当中,特别关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参与文艺实践的状况,由此体现争取人民自由解放的主导性价值取向。这在后来列宁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中也显得十分突出。三是文艺审美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观,将人类社会合理健全发展的理想目标,定位于每个人和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一切感觉特性和人性情感,即人的一切本质力量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其中就涉及人的审美解放和审美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审美和艺术创造视为人的天性,甚至把以审美方式占有对象视为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尺度与标志,而文艺活动在其中显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以上只是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独特性,我们的理论研究就应当站在“守正”的价值立场,坚守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原典精神,依据其独特的文艺观念与价值理念来进行研究阐释,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克服各种偏向而始终走在正道上。

其次,再从后一个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创新”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重大命题时明确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7)这就指明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方向,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创新发展同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深理解。

坚持同当代文艺实践经验相结合以求推进研究创新。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进程来看,从20 世纪初早期共产党人引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阐释中国文艺问题,到后来左翼文艺运动中走向跟文艺大众化实践相结合的新发展,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文艺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文艺思想,以及在指导革命文艺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到改革开放以来在新文艺实践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文艺实践相结合的突出特点,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创新,应当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弘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一方面,需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原典思想,深入领会如前所述的独特文艺观念与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要研究新时代文艺实践的特点,如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时代内涵与实践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跟文艺审美规律的有机融合等,在当今文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新的理论阐释,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创新发展。

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论相结合以求推进研究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华传统文论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文论形态,但两者之间存在彼此相通的文艺观念与价值理念,可以在某些共同性的理论基点上寻求相互结合的创新阐释。从我国传统文论所体现的中华美学精神来看,历来是基于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根本理念,把文艺纳入宏阔的社会人文视野,特别重视文学艺术在言志抒情、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美刺讽喻、怡情悦性、人文教化、经世致用、化育天下等诸多方面的特性与价值功能,强调文艺在促进人性人生向善向美、天下人间和谐美好、有益于世道人心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论所体现的美学精神,则是基于唯物史观的宏阔视野和根本理念,把文艺实践活动跟社会文明进步、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联系起来,特别重视以艺术的方式掌握世界和反映生活的特点,以及文艺在帮助人们认识和批判不合理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变革和实现人的解放、建构合理社会及达到人性丰富完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见两者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理念颇为相通,可以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增强自觉意识,努力把两种文论精神结合起来,从不同方面探寻彼此融合的创新发展(赖大仁24—27)。如果说我们过去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如今在新时代条件下应当大力推进之。

坚持增强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求推进研究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这里首先要求从主观方面增强问题意识,不能满足于书本上的、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而是要跟当今文艺实践发展结合起来,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论述突出体现了这样的问题导向,一方面从正面指出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方向性问题,阐明文艺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个核心观念及其一系列重要问题和观点;另一方面也明确指出了当今文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念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2—23)。这就昭示我们,当今的文艺理论与文艺评论应当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关注当代文艺实践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文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既要用有针对性的文艺批评辨析各种有害文艺观念,致力于扭转文艺实践中的不良倾向;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建构与创新发展,从而对当代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实践起到更积极的精神价值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守正与创新,既各有每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与具体要求,同时又相互关联和呼应,形成彼此之间的辩证统一。在新时代改革创新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也要总结历史经验,适应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新要求,走向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发展。

猜你喜欢
文论文艺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1942,文艺之春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健康观念治疗
□文艺范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