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2023-03-31 18:23叶亚
当代体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传接球攀岩体育运动

叶亚

长期以来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不高的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体育项目多、但掌握不多,课堂时间设计多但学生学习内容少的情况,在体育学习积极性、体育技能提升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应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发展理念、围绕提升学生体育运动能力进行课堂优化,不断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具体的实施方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连续性教学体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专项运动技能教学应采用18学时及以上的大单元教学,即对一个运动项目要进行集中的、连续的、系统的教学。连续性教学对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项目分离现象非常必要,可以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始终处于同一项目的指导,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必要基础。

以小学田径运动为例,在连续性教学体系的思路下教师在田径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连贯性,如果是18学时的安排则短跑应为6课时、跳远6课时和投掷6课时,当然根据小学生的运动情况课时安排可以适当的调整,如学生短跑能力比较强,经过3-4个课时学生就掌握了短跑技巧并且短跑成绩基本符合要求,那么从第5个课时开始就可以进行跳远或者投掷教学,如果短跑成绩不理想则需要延后1-2个课时,从而体现出教师教学的灵活性。此外在连续性教学方面教师还需要进行必要的优化。如在18个大课时的安排下,教师可以将训练和运动结合在一起,如短跑进行了4个课时以后教师可以将第5个课时作为短跑训练赛进行组织并进行短跑的反思,第6个课时则作为短跑的集中讲评;此外从整体18个课时来看,在田径运动的安排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前14个课时完成短跑、跳远和投掷以后在后续4个课时进行训练方式的安排,实现连续性教学的目标。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连续性教学对提升教师体育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符合小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和形成的规律,在学习过程中连续性确保了学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同一个项目进行反复训练,能够使学生对专项体育运动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的连续性确保了教师教学的一致性,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体育项目的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2 做好课堂教学优化,构建结构化运动课堂

结构化运动课堂是指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训练,也不能一味强调教学,而是应坚持学练结合的结构化思路,根据学生的情况和体育运动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学练,让学生在学习中训练,在训练中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长的机会,从而优化课堂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结构性优化的核心在于讲练结合,在于基本运动技能和组合运动技能相结合,着力于训练。以足球脚内侧传接球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构化的运动课堂可以进行如下设计: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脚内侧传接球的讲解,主要是脚内侧传接球的技巧和要领,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对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掌握相关的技巧,提升学生的能力。这一过程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即可;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脚内侧传接球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指导,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小组合作训练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与其他动作组合的趋势,教师对于学生小组产生的现象给予必要的提示,即在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核心是脚内侧传接球不需要进行动作的组合。整个训练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最后教师要开展学生进行组合训练,即将脚内侧传接球、运球、射门等动作连在一起,从基础动作到组合动作一起进行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这一阶段的组合要有灵活性,即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合动作或者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动作组合,具体的教师不进行过多的限制。整体时间在15分钟左右。结构化的运动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有能力进行运动课堂的设计并进行引导,基础运动的核心是技法的学习,需要教师将动作示范与动作练习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学生的技巧性而组合运动的核心在于将单一动作与其他动作相结合,而教师通过对学生组合动作的分析对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行研判,从而找出组合动作的特征,提升小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也体现教师教学能力。基础动作+组合动作共同构建了结构化的运动课堂,让学生在不同结构中都可以获得非常好的进步和成长,对学生的运动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3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丰富运动化情境

构建丰富运动会情境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非常必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尝试多种学习的场景,每一种场景都要塑造情境化的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运动情境的塑造需要教师采用生活化、情境化等多种方式,将情境与运动相结合、情境与导学相结合,不断探索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运动化情境的构建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与学生运动相整合,提升学生运动性。具体情境设计可以分为以下教学应用:首先是简单运动化情境。简单运动情境很容易理解,在导入阶段教师提供的运动视频情境、教师安排学生的热身运动等都可以作为简单运动情境,这些情境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简单情境需要教师结合学生运动情况、體育运动兴趣合理进行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体育运动发展需求也要做好学生体育的指导;其次是中等复杂运动情境。中等复杂运动情境的设计主要是学生学习的反思,是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实践中进行反思。如在篮球行进间的传接球教学中,学生完成这一动作以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动作的回溯,反思自己在运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一构思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情境有进一步的了解,而教师也需要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情况进行回溯,进行情境再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拍摄动作的方式进行展示,实现学生运动反思+技术回溯,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后是复杂运动情境的设计。复杂运动情境的设计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要求比较高,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时机为学生展示一段CBA篮球比赛的视频,在视频中教师要求学生找出用了哪种投篮的技巧,在传接球方面有哪些技战术的考虑、有哪些卡人技巧等,让学生对运动视频进行分析。运动视频的分析是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综合考验,是对细节运动情境的反思,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要求比较高,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在具体视频的选择和情境复杂构建方面要考虑小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习能力、避免揠苗助长。总之,运动情境的设计需要教师对学生体育的情况和兴趣有深刻的把握,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进行情境展示和应用,在情境发展中提升小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当然在情境选择方面要与学生需求相适配。

4 坚持学生学情追踪,构建学业质量的评价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建立评估体系,需要以学生学情追踪为根本目标。小学生在体育运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体育运动技巧、战术等都需要建立起学业质量评估系统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性为主。构建学业质量的评价对学生体育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应根据具体的体育项目和体育课堂的要求,构建出评价体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构建学业质量的评价体系可以对教师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估和分析,为教师后续课程指导提供基础资料。以篮球教学为例,篮球运动的运球、传接球、投篮、移动、卡位等基本动作技术是小学阶段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但很少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学情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质量的评估,教师的教学学情分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堂评价。如篮球传接球训练中,教师完成传接球的基本技术指导以后需要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训练,在学生训练中教师进行学情的分析并進行评价。课堂的评价应侧重于教师主观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训练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学生个体进行对话,及时给予学生体育运动指导,让学生在传接球上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后续的篮球学习打好基础;另一部分的动作整体评价,如在篮球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运球、传接球、投篮、移动、卡位等基础技术进行评价并给出一定的结论,包括学生行进间传接球的质量不高容易被其他人切断,学生在投篮方面习惯了定点投篮而没有掌握包括三步投篮在内的技巧,在移动和卡位方面缺乏对抗的意识等,通过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对自身的体育运动情况有所了解同时教师也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在后续的篮球教学中针对学生个体问题、普遍性问题给予积极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体验。构建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对提升教师有效性非常重要,教师要整合课堂评价和学生运动评价,及时追踪学生的体育运动基础学情并对学生后续的运动给出积极的指导,为教师教学有效性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5 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构建新型体育类项目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新兴体育类运动除了与其他类运动具有共同的育人价值和能力要求外,在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和地域体育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好奇心与冒险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基于新型体育类的项目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丰富课堂教学的资源,利用新兴体育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教学有效性打好坚实的基础。

新型体育类项目资源包括小轮车、轮滑、攀岩、登山等在小学体育中也进行了积极的应用,对提升教学有效性产生了实际影响。以攀岩项目为例,首先,攀岩项目本身就带有新鲜感,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兴趣比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程度好,因此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保障。此外攀岩项目涉及到攀岩项目本身、攀岩装本等内容,这些都对学生产生了直接的刺激,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其次攀岩过程中的教学需要教师示范与学生指导相结合、攀岩作为学校新型体育类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单纯依靠学生的蛮力是很难通过的,因此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示范和技术的指导,每一个技术都需要学生认真的学习、每一个攀岩的技巧都需要学生反复训练才能实现,每一次攀岩的活动都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攀岩的技巧、攀岩的动作、发力点都成为了师生互动学习的一部分,对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起到了基础作用;最后攀岩类的新型体育项目的挑战性更强、项目多样化,除了教师提供的1-2种攀岩墙以外还可以通过攀岩组合的方式创造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从而让学生的每一次攀岩都感觉到新鲜,即使学生完成了教师提供的1-2种训练墙但只需要稍加修改又会出现不同的情况,需要学生对自身的技巧、能力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学生对教师的需求也明显提升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于每一步的发力和评估指导工作,让学生在攀岩之前就对攀岩的过程仔细计算、分析攀岩的角度和力度,师生互动、技术指导、细节分析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而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攀岩以外,其他的新兴体育项目也具有同样的效果,都是对学生技术和能力的考验而教师通过课程指导的方式可以与学生更好的产生互动、产生知识指导,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6 加强课后运动辅导,构建一体化体育课堂

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还在于构建一体化的体育课堂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获得良好的体育活动体验。课上、课下一体化的体育课堂关键在于为学生的体育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充分整合校内外体育场馆资源、俱乐部资源,加强交流合作,这样才有助于打造高效体育课堂。

逐渐养成“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是新课标的小学体育发展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需要教师进行课后运动的辅导才能实现并且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效率、质量。课后辅导首先是提供项目指导,课后项目辅导主要是以课后服务为主,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中提供了多种体育运动的课型,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进行运动而教师也需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一方面是作为裁判给予学生必要的项目指导,如在篮球运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当裁判角色,根据学生对阵情况给出公平裁判的意见同时对学生的篮球运动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以运动指导者出现,如在课后服务中学校增加了舞狮的体育项目,教师就可以利用服务期间的课时讲解舞狮的项目内容和技巧,引导学生对舞狮进行训练并渗透舞狮技术,从而提升学生舞狮的学习能力;其次是场馆提供。场馆提供是让学生有更多体育实践的机会,如教师可以与学校外的场馆进行沟通,提供给学生更多体育运动训练的场馆,如小学生在学习网球后就可以到社区的体育场中开展网球训练从而解决校园网球场的限制问题,提升学生的网球技巧与能力;最后是专项发展与合作。如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到专业的篮球队参观和学习,可以与地区篮球队达成合作意见,共同围绕小学生的体育篮球发展进行合作,从而提升学生篮球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篮球教学效率进一步的提升。事实上专项发展与合作是校内体育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专项拓展工作,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体育运动资源和支持。

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提出了新要求、新思想和新举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持续性优化,不断构建新型课堂模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最大限度提升小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新课标已经出台,但在实际体育工作中,落实是关键,具体的落实方案和有效性教学策略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情、体育课堂设计、体育运动组合等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传接球攀岩体育运动
攀岩、轮滑……让我们一起运动吧
水平二(四年级)《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教案
波比攀岩
徒手攀岩
提高学生足球接控球能力游戏三例
体育运动
关于中小学传接球教学的三点思考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攀岩
脚内侧快速传接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