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标点”里的语文味

2023-03-31 13:52金惠惠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腊八粥标点

金惠惠

【摘   要】课文《腊八粥》中,作者运用了大量意蕴丰厚的标点,值得学生揣摩品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聚焦“顿号”,在明快的节奏里品尝腊八粥“丰富”之味;聚焦“省略号”,在无声的言语里品尝腊八粥“诱人”之味;聚焦“感叹号”,在人物的互动中品尝腊八粥“温情”之味。由此,教师借助标点,滋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世界。

【关键词】标点;《腊八粥》;文本品析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腊八粥》出自著名作家沈从文之手。文中不仅有详略结合、主次分明的结构可供学生借鉴学习,还有通俗简练、妙趣横生的语言令读者回味无穷。除此之外,课文里看似不起眼的标点也大有乾坤。从标点中品腊八粥,别有一番风味。

一、聚焦“顿号”,在明快的节奏里品尝“丰富”之味

腊八粥的食材极其丰富。沈从文介绍的腊八粥中共有6种食材,他用了5个顿号。笔者在教学时,借助顿号停顿短暂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节奏明快的朗读中,想象食材味道不断叠加的丰富口感,从而更好地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环节一:品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

师:这碗腊八粥里,有哪些食材呢?

生:(读得缓慢,节奏拖沓)有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

师:你读的和课文里写的有点不一样。谁再来读?

(出示句子,顿号标红)

(生意识到了问题,重读时加快节奏)

师:是啊,有6种食材,中间用的是顿号,而不是逗号。为什么?

生:因为这里都是字和词语,字和词语之间要用顿号,而不是逗号。

师:很好,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你们已经很清楚了。见到顿号,停顿要短促,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关注了顿号,大家朗读的节奏都变得明快了!接下来,我们一边有节奏地读,一边想象各种食材的美味,看看你能品出多少味道。

(生边读边想象)

生:我尝到了甜甜的枣和糯糯的饭豆。

生:我品尝到了面面的栗子。花生仁有股清香。

……

师:这么丰富美味的口感!你们想吃吗?想吃的起立,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生全体起立,有节奏地齐读)

环节二:品王蒙笔下的腊八粥

师:除了沈从文,当代作家王蒙也介绍过腊八粥。你们看——

(出示王蒙《我爱喝稀粥》中的片段)

(生边读边笑)

师:为什么都笑了?

生:因为写了这么多食物,都没用标点,读不清楚了。

师:如果让你加标点,你怎么加?

生:在食材后面加顿号。

(师请生上台加标点)

师:你这么一加,清楚多了,谢谢你!让我们一起有节奏地读读这碗食材无敌的腊八粥吧!

(生朗读)

师:在这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有点兴奋,因为腊八粥里放了这么多食材,想想就美味。

生:我很期待,从没见过放这么多料的粥,希望能尝一尝!

师:是呀,有节奏地朗读能带给我们欢快的心情。同学们,王蒙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可见其写作水平之高。但这么长的句子,连我们小学生都知道要用顿号,他怎么不知道呢?你觉得他是不懂,还是故意為之?

(生陷入思考)

生:我觉得是故意为之。本来顿号是提醒我们要停顿一下,现在作者不用顿号,可能就是想让我们一口气读完。但我们一口气根本读不完,这样就更好地突出了腊八粥材料丰富、味道好的特点。

师:掌声送给他!你们从标点的角度,读懂了作者的心思,真了不起!

教学时,不起眼的顿号经常会被忽略。学生会觉得介绍食材的句子简单易懂,不足为奇。笔者引领学生细细玩味课文中的顿号,有两个目的:第一,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三学段明确要求的。像《腊八粥》这样出现大量顿号的情况在别的课文里并不多见,因此,要抓住典型教透彻。从课内的《腊八粥》拓展到课外的《我爱喝稀粥》,呈现了从“品悟顿号”到“运用顿号”的能力发展路线,有助于扎实地落实课标任务。第二,顿号与其他标点符号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停顿短暂”。朗读中关注了顿号,就能使整个句子呈现明快的节奏感,让学生体会快乐、兴奋的情绪,更容易深入体会腊八粥丰富、甜美的口感,获得美的享受。因此,通过标点把握朗读节奏,通过朗读节奏体会语言之美,既是品尝腊八粥的新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路径。

二、聚焦“省略号”,在无声的言语里品尝“诱人”之味

《腊八粥》一文如果少了主人公“八儿”,那就要逊色大半了。课文将八儿的活动与腊八粥的描写相结合,通过八儿的言行将腊八粥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在描写八儿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中,一共用到了5个省略号,颇耐人寻味。

环节一:品“盼粥”里的省略号

(出示句子)

师:这里八儿说话时,用了一个省略号。省略号有多种作用,比如,表示列举的省略,表示语言中断,表示声音延长,表示语意未尽。你们觉得这里的省略号代表什么?

生:表示语言中断。

师:没错,八儿的话还没问完,他妈妈就直接回答了。你读懂了什么?

生:他妈妈不等八儿说完,就直接回答了他的问题。可能八儿之前问过他妈妈很多回了。

师:那你们猜猜,他之前是怎么问的?你们当八儿,我来当妈妈,我们演一演。

生:妈,妈,腊八粥烧好了吗?

师:还没呢!

生:妈,妈,你不是把碗盏都准备好了吗?可以出锅了吧?

师:不行,时候还早呢!

生:妈,妈,我都闻到香味了,这回肯定可以吃了!

师:不行,还要熬一会儿。

生: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师:(不等生问完)要到夜里!

师:进进出出,来来回回,同样的问题不停地问,难怪被妈妈直接打断了呢!从这个省略号中,我们读出了暗藏的情节,读出了这碗腊八粥对八儿的诱惑真是非同一般啊!

环节二:品“分粥”里的省略号

(出示句子)

师:这段对话里有2个省略号。八儿话里的省略号又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语言中断。

师:还是语言中断。之前是被妈妈打断的,那这里还是被别人打断的吗?

生:不是,是他自己不说了。

师:八儿分粥正分得起劲呢,怎么突然就不说话了?

生:因为他听到了锅内“噗……”的声音。

生:说明他的注意力1分钟也没有离开过粥,虽然嘴里计划着如何分粥,但时时刻刻关注着这锅粥,所以一听到粥有动静,就立刻不说话回头看粥了。

师:你真会思考,透过1个省略号读出了八儿的猴急样。

环节三:品“猜粥”里的省略号

(出示句子)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 ]

师:这段话中又有省略号,你们觉得它的作用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列举的省略,因为八儿前面列举了腊八粥中各种食材的变化,比如栗子、饭豆、花生仁。

师:是的,腊八粥我们也吃过。你能不能学着八儿的样子,也来想一想,再接着往下说一说?

生:小米应该煮得稀烂了吧。

生:整锅粥应该很黏稠了吧。

师:你们跟八儿一样,可真会想!我把你们想的这些句子加进课文里,把省略号替换掉,好不好?

生:我觉得不好。这里用省略号,说明八儿越想越馋,已经想不下去了,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

生:我也觉得用省略号好,因为后面他马上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说明他已经没心思再想了,急着喝粥。如果一个个慢悠悠地列举下去,就体现不了八儿这种迫切的心情。

师:看来,这里的省略号是“无声胜有声”啊!八儿对腊八粥的神魂颠倒、欲罢不能,全藏在这串省略号里了。作家用得妙,同学们品得更妙!

在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痴迷与渴望时,传统教学可能更关注文字,不一定会注意到大量省略号的使用。其实,标点符号是一种特殊的文字,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3个省略号内涵的揣摩,学生深入体会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魂牵梦萦:进进出出,盼粥出锅的问题问了无数遍;边绞尽脑汁为自己多分点粥,边不忘关注粥的状态;如饥似渴地想象着锅中的诱人畫面,嘴馋难耐得想不下去……这些内容文中只字未提,都是从省略号里读懂的。可以说,这几个省略号是体会八儿对腊八粥强烈渴望的神来之笔,如果错过会非常可惜。当学生发现标点里蕴藏无限的想象空间,有时可以超越文字,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时,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标点的魅力,进而重视标点、琢磨标点,并在自己的习作中斟酌使用,让标点与文字一道肩负传情达意的使命。

三、聚焦“感叹号”,在人物的互动中品尝“温情”之味

感叹号作为表达强烈情感的标志,每每在各种情绪的制高点出现。《腊八粥》一文中,感叹号出现了多次,主要集中在八儿和母亲的对话中,或表达强烈的要求,或表示震惊的心情,等等。聚焦母子互动中的感叹号,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平凡家庭的温馨甜蜜和其乐融融。

环节一:赞同“无理”的要求

(出示句子)

师:这部分描写的是八儿分粥的情形。读完,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八儿是个贪心鬼,人这么小,却想吃三碗粥!

生:我觉得八儿有点狡猾,故意说大哥和他爹吃不得甜的,自己就可以多分点粥了。

师:哈哈,看来,你们是不赞同他的分法了。那妈妈呢?

生:妈妈是同意的。

师:勉强同意还是毫不犹豫地同意?

生:是毫不犹豫地同意,因为妈妈回答“是啊”后面有个感叹号。

师:被你发现了。(感叹号标红)你们猜猜,妈妈当时心里可能会怎么想?

生:这孩子特别爱吃腊八粥,他要吃几碗就给他吃几碗吧,反正我烧了一大锅,够他们吃的。

生:这小滑头,腊八粥要把他馋死了。多吃点就多吃点吧,我跟他爹少吃点就行了。

师:听出来了,这不假思索的感叹号里,有着妈妈对孩子包容的爱,所以哪怕孩子提出了“无理”的要求,也都顺着他。让我们把这浓浓的爱注进这个感叹号里,一起读好妈妈的回答。

环节二:满足“强烈”的要求

(出示句子)

师:八儿说的这两句话都以“!”结尾。你能读懂他的心情吗?

生:我觉得第①句的心情是很急切的,因为联系上文可以知道,他在猜锅里的粥熬成什么样了,此时他很想看看锅里的粥是不是跟他想的一样。

生:我觉得第②句的心情是很震惊的,八儿怎么也没料到粥居然是褐色的,很惊讶。

师:是的,通过2个感叹号,你们已经读懂了他的心情。那面对八儿的着急和震惊,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看到八儿很着急,妈妈就如他的愿,抱他起来看。当八儿很震惊的时候,妈妈向他解释了原因,还拣了一枚超级大的枣子给他。

师:从这对母子的一言一行中,你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觉得妈妈很爱八儿,八儿为了腊八粥一直缠着她,妈妈即使很忙,也没有嫌他烦人,而是耐心地回答他。

生:妈妈很了解自己孩子的心事,所以不仅抱八儿起来看,还给他一枚大赤枣解解馋。

师:面对八儿的“纠缠不休”和“一惊一乍”,忙碌的妈妈始终耐心地回应他。亲人的爱让这碗腊八粥更甜蜜了。

沈从文醉心于人性之美。他曾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因此,这碗腊八粥里洋溢着家庭温情,这也是作品打动人心、令人难忘的原因之一。那如何感知这股温情?从妈妈对八儿情绪的感知和积极回应出发进行体会,是一条较好的途径。当等待多时的八儿央求妈妈把他抱起来看看时,妈妈理解他的急切,如他所愿;当八儿看到锅里的粥是褐色而震惊不已时,妈妈用一枚大赤枣安抚他不宁的心绪。因此,顺着感叹号把握八儿的心情,基于八儿的心情观照妈妈的一言一行,浓浓的爱就跃然纸上了。

“标点不是无情物,一标一点总关情。”通过对课文大量的顿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的品析,学生品尝到了课文中这碗腊八粥“丰富”“诱人”“温情”的味道。标点与文字一道,将《腊八粥》的味道与营养充分释放。可见,善用特殊的标点,就能更好地滋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世界。

(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青阳校区)

猜你喜欢
腊八粥标点
标点国王
标点可有可无吗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说说腊八粥
小小标点真厉害
标点游戏
腊八节
腊八节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有趣的标点
腊八粥等